十善業(yè)道經

《十善業(yè)道經》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咸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詳情]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講記十 1 四念處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講記十(1)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十【原文】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F在前。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講 記

  這里講了很多的概念,我們來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段經文是在十善的基礎之上講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修行佛法的三十七種道路、三十七種方法。還附帶講了一下止觀和方便,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我們這里講具體的修行方法。

  學佛修行是為了什么呀?解脫煩惱,超越生死,超越六道輪回。三十七道品就是通往解脫的道路。當然也是通往極樂世界的道路,所以叫解脫道,是成就解脫的根本原因。你要想解脫,就必須要修行這三十七道,走這三十七條道路。不過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必須要以十善業(yè)為基礎,這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你修什么宗派,都不能離開十善。所以說,不能離開十善而修三十七道品。

  一、四念處

  我們先講其中的四念處。念就是念頭、心念的念。經文講:“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念處指的就是四念處。一個修行解脫道的人要想出離三界、了脫生死,應該如何安住自己的心念、安住自己的念頭呢?佛陀在臨涅槃的時候告訴弟子們要依四念處而住。住,安住。佛陀涅槃了,弟子們眾生沒有依靠啦,那怎么辦?要住在哪里?依四念處而住。這四念處也就是四種認識,這四種認識非常重要。

  這四種認識跟我們普通人的認識是不一樣的。第一是如何認識自己的身體。你看你干一切事情,每天忙東忙西,忙這忙那,是為誰服務啊?為這個臭皮囊,是臭皮囊怎么會為它服務呢?唉,你把它當香皮囊了。

  首先第一觀,怎么樣認識自己的身體?觀身不凈。觀察自己的身體,不凈就是不干凈、不清凈——觀身不凈。我們凡人最執(zhí)著的就是這個身體,我們一切都為了它:冷了啊,給它添衣服;怕它丑,打扮漂亮一點,搞化妝品,想讓它有面子;想讓它有好的榮譽,細心地呵護它,給它擦種種油;要是它稍微出一點問題,馬上把大筆大筆的錢交給醫(yī)院,希望把它弄好……正確的認識——正念是什么?觀身不凈。人生時間非常寶貴,但是我們把最寶貴的時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放在這個臭皮囊上。我印象中的廣德就是吃,一天在吃的方面時間超過八個鐘頭,差不多跟上班時間差不多啦。你們在家準備早飯一般要用多少時間?一般要半小時是吧?吃過早飯就開始準備中飯了,你到菜場買菜的時間得算上吧,洗、涮,中午恐怕得十幾個菜吧?又兩三個小時。晚餐那可重要了,準備晚餐要多長時間?最少一個多小時。四個小時用在吃飯時間上吧。睡覺要花多長時間?五六個小時呀,你算算睡覺前的準備工作,洗洗涮涮,化化妝,睡個午覺,八小時要不要?再算上洗澡那不止八個小時了。吃和睡占一半去了。然后一天打妄想、消磨時間、無所事事、說閑話多少時間?仔細去算我們真正有意義的時間極少,干正事的時間極少。人生多寶貴,人一天清醒的時間只有一半,十二個小時,花去了三分之一用在做飯上去了,不說其他啦,都是在為自己這個臭皮囊服務。忙忙碌碌吃那么多苦,然后還傷害很多人,甚至搞貪污腐敗,甚至殺生害命,殺盜邪淫都是為這個臭皮囊服務、忙碌著。

  看看我們這個身體真的那么寶貝嗎?佛經講“九孔長流不凈”,我們身上有九孔,不管是上面還是下面沒有一處流出來的是干凈的。人一旦死了就更加可怕了。大街上大家會看見有人拉著車,上邊一排豬排骨,或者是一整個、半個狗或者是什么動物,經常能見到吧?看到之后什么感覺啊?流哈拉子,哎呀,回去有的吃啦,哇!生活老好了!可是如果有一天你要看到一個死人你會有啥感覺呀?嚇死了!其實都是尸體,那動物的尸體為什么你就不怕呢?看看流口水。我們每天最喜歡的就是把動物的尸體切呀、剁呀、細細地弄啊、加點作料啊,最快樂的事情就是這個。你沒有覺得有任何的不妥,沒有覺得有任何的不自然。殺魚,拿那個刀背在魚頭上一敲暈過去,然后就殺……是不是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呢?你有感覺嗎?我們要談起殺人,都覺得很可怕,我們每天都在殺這些生命啊,你覺得有任何不妥嗎?甚至還有什么水煮活魚,還要活生生地吃。還有吃醉蝦,活著吃,把蝦從酒里泡醉了生吃……事實上你看我們多么殘忍呀,我們比豺狼虎豹要狠得多,豺狼虎豹它要吃飽了就不吃了,是有節(jié)制的。我們點一堆菜,吃兩口完了,有面子,你菜點少了不好意思的,你到飯館里看看,吃剩的有多少?有些菜還沒動。尤其是什么結婚、滿月啊,筷子都沒動……

  你想想看,我們這個身體是由什么組成的?你把動物的肚子剖開,有些內臟可能不要了,其實人的身體是一樣的,這叫不凈觀。為什么說觀身不凈是正念呢?如果你認識到觀身不凈,你還會不會為了這個臭皮囊去干一些殺生害命的事情呢?還會不會為了它每天去浪費很多的時間呢?所以要觀身不凈,因為我們都沒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之所以會輪回,之所以會有煩惱,就是因為這個“我”,或者具體點都是為了我們這個虛假的身體而造的業(yè)。你去貪污腐敗,你去干一些搶劫偷盜也是為這個身體,想讓它得到更多的享受。所以說,給我們帶來種種的痛苦和煩惱的原因都來自于這個身體,就是因為我們沒認識到這個身體本質上是不干凈的,都貪著這個身體,所以九孔長流不凈啊。人活著的時候大家覺得沒有什么,都是好的朋友,但人死了之后你還愿意靠近他嗎?為什么呢?因為害怕。對呀,同樣是一個身體,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呢?所以人們常常被假相所迷惑,當人活著的時候,大家覺得跟他交往怎么都很好,但是突然死了,就把他當成一個可怕的東西,甚至怕他來找你,晚上夢見他,都會感到害怕。你看人多么虛偽啊,所以人們常常被假相所迷惑,才會貪著這個身體。我們要通過身體的這種表象來認識它的實質,認識到它的不凈,才能減少對身體的貪著,就會少造業(yè)。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該把這個身體看成是一個工具,修行的工具,種福田的工具,做好事的工具。要把這個身體看成是一艘船,我們可以乘著這個船從煩惱的此岸到達極樂的彼岸。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我們的主人,看成我們服務的對象,這才是正念。所以要趁我們活著的時候,利用這個身體多做一點好事、多做一些善業(yè)啊!好好去修行啊!沒有這個身體我們就沒有修行的工具,我們要借著這個虛假的身體來種福報,用它來學習智慧,學習佛法,護持佛法,這才是正念?墒俏覀儏s反過來,把這個身體當作我們的主人,把自己變成它的奴隸。為了這個身體,我們造下了種種的惡業(yè),使我們永遠輪回在六道當中。等我們命終之后,我們所貪著的身體會臭了、爛了,變成一股灰——這就是我們一直所貪著的這個身體的真相。你知道觀身不凈了,你知道這個身體是無常的,你知道這個身體終究會壞滅的,你還會為了它去貪污嗎?還會為了它去傷害別人、為了它去殺生嗎?

  第二,觀受是苦。我們所認識的全部是顛倒的。正念,觀受是苦。觀察這些感受都是苦。這個觀察是看待的意思。看待這些感受都是苦,受就是對環(huán)境的感受。我們講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爽是什么感受?是一種快樂的感受。當我們生病的時候、被別人委屈的時候、心情不愉快的時候,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啊?痛苦的感受。還有一種感受是什么?就是不苦不樂,不那么苦也不那么樂,很一般,這就是說我們平時也沒有多么大的樂,也沒有多么大的苦,就是很自然的。比如說我們現在坐在這里什么事也沒有干,也沒有特別的快樂,也沒有特別的痛苦,或者在路上走,也沒有什么苦,也沒有什么樂,不苦不樂的感受。人的感受除了這三種就沒有再其他的了。如果我們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來觀察的話,這三種感受全是苦,沒有一個不是苦。“哎呀,佛法那么悲觀啊。”不是佛法悲觀,認識到它是苦,你就不會被這些苦所纏繞,你就要想辦法脫離這種苦。

  我們首先講這三種感受。第一,苦受。生病、冷、熱,或者是被人委屈、不高興,這種苦受是苦。那如果是現在有人夸我,或者吃一頓美餐,這是樂受,對不對?樂受為什么也是苦呢?佛教把樂受、快樂也叫苦。把前面這種苦受叫做苦苦,就是苦本來就是苦。把快樂的感受叫壞苦。壞是什么?就是毀壞的壞,快樂毀壞了,不就是苦嗎?打個比方來講,吃好吃的是樂吧?那你吃飽了吃撐了還樂嗎?再嚴重還得得胃病,這就不是快樂了,這就變成痛苦了,快樂的消失就是痛苦,這個快樂能永遠存在下去嗎?你能不斷地一直吃,能吃一輩子嗎?快樂消失了,是不是感到一種悵然若失,好像快樂沒了,有點空蕩蕩,有點……這時候苦就來了,快樂消失了、毀壞了就是苦,這叫壞苦。所以,就這個樂受的本質而言,也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我們在感受快樂的當下,出于某一種貪欲的需要,我們覺得快樂,所以快樂的實質就是人們在某種欲望得到滿足之后的一種快感,所以快樂并沒有一個實體,快樂是很無常的。比如說打麻將快樂吧?可是你一直打,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還快樂嗎?真有這樣的,打麻將把人打死的都有,樂極生悲呀!這就是欲望,所以這種快樂是無常的,事實上也是一種苦啊。升官了樂不樂?可是你升官時間一長了,你的樂還有嗎?沒有了。再等到你退休呢?哎呀,退休啦。我原來當官在職的時候大家都圍著我,我不當官了,連老婆都不聽我話了。你看,這是不是苦啊?這種快樂能夠長久嗎?所以這種快樂從本質上來講還是苦,這叫壞苦。

  所以說快樂是非常無常的,無論是苦受還是樂的感受,其實都是一種散亂、動蕩的心態(tài)。怎樣是苦啊?我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苦,我們的欲望得到滿足了就樂,這都是由欲望所導致的,欲望的滿足或者不滿足所導致的苦或者是樂。所以這兩種感受,它的本質都是苦,都是一種不安的心態(tài),都是一種執(zhí)著、自私自利的心態(tài)。就像一個人痛苦的時候睡不著覺,可是你特別興奮的時候也睡不著,也苦啊!

  《范進中舉》讀過吧?過去科舉制度,考上舉人比我們考上大學可要厲害多了,中了舉人之后就可以當官了。范進本來沒有料到自己能中舉人,他的家庭環(huán)境很不好,年紀已經不小了,一輩子考試,不斷地考,使勁考,都一直沒有中上什么功名。后來他老婆也嫌棄他啦,說你這么沒用呢,你看,跟你在一起學習的,現在人家都已經功成名就了,比你年輕的甚至你的學生現在都中了什么秀才、舉人的。他一點功名都沒有,你說人活得窩囊不窩囊?他可能已經四五十歲了,還繼續(xù)參加高考,你想想看這人窩囊不窩囊?發(fā)榜的時候,他沒有想到他能考中,還是灰心喪氣的,然后他老婆一天到晚尖酸刻薄地數落他,他覺得特別窩囊。突然就宣布他中舉啦,金榜題名是大喜事,結果他大喜過望,喜氣攻心,他一下子瘋掉了,跳啊,蹦啊……好事變成了壞事。

  所以佛陀告誡我們要觀受是苦,既然觀受是苦,是不是說佛教很消極呀?不是佛法消極,佛法只是告訴你不要停留在那些不真實的、虛假的東西身上。這些不真實的虛假的東西就是欲望,不要執(zhí)著這些欲望,要超越這個欲望。我們的苦和樂都是站在自私自利的欲望是否得到了滿足的基礎之上,才有苦和樂。所以凡夫的一切感受都是苦。

  再打一個比方來講,你是不是喜歡吃好吃的呀?那么吃好吃的是不是就樂呀?可是你能天天吃好吃的嗎?如果說不給你吃好吃的,你還樂不樂?不樂就是苦啊。比如今天吃一個好吃的,明天沒了,心里老遺憾了,哎呀,什么時候能再吃點呢?苦不苦啊?所以說只要有樂就有苦,當你得不到這種樂的時候就是苦。樂能老得到嗎?是不是還是苦啊?所以說從本質上來講,假如說你不以這種欲望的滿足為樂的話,你得不到這種欲望的苦也就消失了。這個有一點深奧,事實上已經講了無我空性了。所以說諸受是苦,只要你有貪著都是苦。

  下面我們講第三念處——觀心無常。觀就是觀察的觀,心就是心念的心。我們的心念定不定得住啊?剎那的變化,能不動嗎?一會兒想到這兒,一會兒想到那兒,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地球,一會兒月亮……這個心非常無常,無常是什么?就是變化,常就是不動,不變嘛,就是不可能不變,老是在變化就叫無常。所以,快樂能永遠快樂嗎?痛苦會永遠痛苦嗎?不會。都是無常變化的,都是因緣和合才會有種種的事物,包括快樂與痛苦。比如說我碰到我喜歡的東西就樂了,那喜歡的東西沒了,我不就不樂了嗎?碰到我不喜歡的東西就苦了,這一切都是無常的。心情好不會永遠好,心情壞也不會永遠壞下去,我們的心念總是變化不定的。我們認識到心境的變化是種種因緣而生,你就認識到其實它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這就叫空——這個苦和樂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存在。因緣聚合,它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做夢看見好吃的,會流口水,你醒了之后你還流口水嗎?“哎呦,剛做了個夢。”雖然說你看那個夢中東西流口水,那夢中東西是假的呀,是空的呀。所謂的空,就是它并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性。我們認識到這種心境的變化都是因緣而生,緣起性空,既然是因緣和合而有,因緣不存在了,也就沒了,這說明它是空的,不是一個真實存在。所以說要經常觀心無常,不要執(zhí)于著某一種感受。我們經常把心當作一種常,比如說,我覺得他是壞人,看見他就不好受,老對他不好,這是不懂得觀心無常。因為一切都是無常,這個心念是無常變化的,這個才是真實的。但是我們現在起這一念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這一念是無常的?都沒有想過。當起這一念的時候,我就認為這一念是真的,我們就以為它會永遠存在下去,其實心念都是無常的。

  所以前面我們講的這些具有可操作性,為什么要欣賞啊?為什么別不平呢?就是告訴你,這個所謂的不平是無常的,所以叫別不平。為什么叫莫抱怨呢?因為你抱怨的這個對象是無常的,所以叫別抱怨。為什么會欣賞呢?這個丑陋的東西它是無常的,所以你要會欣賞。為什么莫強求啊?因為你要強求它這個東西是無常的,所以要莫強求。當然這個道理很深,要深入理解它,必須要把前面十善業(yè)的基礎打牢靠了。

  第四念處——觀法無我。法就是佛法的法。宇宙間萬事萬物,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都屬于這個法。法就是規(guī)則。我們要認識到宇宙人生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任何一種主宰不變的實體,沒有一樣東西是能夠有一個所謂的我。什么叫無我呀?所謂的我就是不變的,才叫我。你看我們在說“我”的時候,是指自己,那自己包括什么?包括我們的身體和精神。事實上,這個我剎那剎那在變化呀。什么叫無我呢?如果真正有個我的話,我就不應該變。原先的年輕小伙子,現在已經是白發(fā)蒼蒼的老頭了;年輕的小姑娘,現在已經是老太婆了。有一個真正的我存在嗎?哪個是我呢?年輕的那個我是我,還是現在這個我是我呢?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這就叫無我。

  我們要對自己好一點,每天吃下很多東西,人的細胞每天都在代謝,按照醫(yī)學上來講,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三年之內就整個更新過一遍啦,三年之后你這個身體跟物質全都換過了,三年前的那個我跟這個不是一回事啊,整個都換過啦。又吃了動物的尸體,它又變成你身體一部分,吃的那個青菜又變成你身體一部分,你現在這個我其實就是以前的那些青菜、動物之類的東西。那你說哪個是我呀?這就是說所謂的我,是一個幻覺,只是暫時存在的現象,一瞬間就沒有了。前一秒鐘和后一秒鐘細胞會代謝,我已經變化了,不一樣啦;蛘哒f,后一秒鐘比前一秒鐘老一點、變化一些啦,能認識到嗎?你說哪個是我呢?你所謂的我已經少了一部分了,又多了一點東西又少了一點東西,哪個是我呢?過了三年整個都換過一次啦,哪個是我呢?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有我,我這,我那,我長,我短,我是誰,我做過什么什么事情,其實很搞笑。你說我做過什么事情?我是誰?都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這叫諸法無我。

  不但人是這樣,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你看桌子、山河大地、地球……一切都是如此,諸法無我。一般人認為,地球永遠不會變化的,實際上地球不斷地在變化,這就是諸法無我。你要觀法無我,你還會不會貪著呀?你貪著的東西老在變化著,你還會貪著它嗎?它一直在變變變,你要貪,你就重視一個不變的東西,你老是貪那個變化的東西,有什么用啊?比如說你吹肥皂泡,你貪著那個肥皂泡,這個肥皂泡是我的,你會不會這么想?一般人不會。為什么我們不會貪著這個肥皂泡呢?因為它一哈就破了,所以它是無常的,你貪它有么用啊?你貪一塊金子放在這多好啊?肥皂泡你會貪它嗎?因為它的存在極為短暫,稍微有一點風就破掉了。其實宇宙當中萬事萬物都像這個肥皂泡一樣,你要貪,你貪一個實在的東西呀,你貪個不變的東西呀,你貪個會變的東西、會壞的東西,有什么用啊!

  我們喜歡的東西有哪些?吃的、睡的、玩的。我們講具體的對象吧,好吃的、房子、鈔票,你看我們喜歡的這些東西,有哪一樣東西會永遠存在?我們一輩子都在為這個時間長一點的肥皂泡而努力,而煩惱,而執(zhí)著、痛苦、快樂,值得嗎?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個肥皂泡,這個肥皂泡最多可以到達一百年才破。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肥皂泡,只是時間長短而已,或者說其實它剎那剎那都在變壞。這個肥皂泡,你看它有一點變,它就已經破掉了,其實它不斷在破,只不過換了一個新的肥皂泡。我們一輩子在為這個肥皂泡而醉生夢死、痛并快樂,是不是非?蓱z呢?

  人在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由于對于宇宙人生缺乏正確的理解,所以出現了與之相反的觀念。什么叫觀心無常?正念是無常,不正念是常。觀受是苦,我們卻看成是樂。觀法無我,我們卻看成有我。觀身不凈,我們卻看成是凈。所以說這四種顛倒妄想就是由于我們沒有生起正確的認識。常就是經常的常,與無常相反就是常,與苦相反就是樂,與無我相反就是我,與不凈相反就是凈,常樂我凈就是四種顛倒的認識。我們修行解脫道、修學佛法的人,就要通過聽聞佛菩薩的教導,通過聽經聞法,樹立起正見,以智慧來觀照宇宙人生。也就是生起四念處——這四種正念,時時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而解脫無名煩惱。

  為什么說有些學佛人是迷信呢?他都是在搞自私自利,這就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符合這四種正念的,那就屬于佛法。不符合這四種正念就屬于邪法。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這四個標準,這就屬于四法印,或者是三法印、四念處。不信你看其他的外道、邪教,肯定跟這不一樣。但是我們確實有些學佛人也在搞迷信,搞迷信就要改變,變成正信。

  我們現在講的稍微就深入了一點,深入一點就不太好明白。十善業(yè)道是基礎,在十善業(yè)道基礎之上,再繼續(xù)進行這些,那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法門。有人講:“哎呀,太麻煩了,念佛不就好了嘛。”是的,但是念佛一定會包容它們,念佛不會跟它相違反,要明白這一點。

  所以念佛一定要智慧地念,也要符合這四念處,你明白之后再念佛那就不會出偏差。這就是師父跟你們講的修行,而不是仙道,跟你講佛法,不是其他,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目的——改造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從染污變得清凈,使我們從種種的欲望當中擺脫出來,而不是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欲望。為什么要學佛呀?為得到名啊、利啊、財啊之類的?不是這樣的。我們學佛是為了使我們擺脫欲望的束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