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觀世音菩薩簡介 十一、浙江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
十一、浙江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
說觀世音菩薩住在普陀山,當(dāng)然少不了要談?wù)勂胀由搅恕?/p>
我國佛教四大名山,相傳四位大菩薩都應(yīng)跡住在那里。文殊菩薩在山西五臺山;普賢菩薩在四川峨嵋山;地藏菩薩在安徽九華山;觀世音菩薩則住在浙江省 的普陀山。
中國普陀山原名小白華,又稱梅岑山,位于浙江省定?h東海中之舟山群島,山上大小佛寺約三百余所,其中最大的三大寺是:普濟(jì)寺、法雨寺及慧濟(jì)寺。 每年由各地來進(jìn)香朝圣者絡(luò)繹不絕,香火之鼎盛,堪稱各大名山之冠。既為名山勝地,又是菩薩應(yīng)化高僧輩出的古道場。按《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記載:在 普陀山閉關(guān)及閱藏而得大智慧的有印光、太虛、諦閑、印順等大師。至今禪那禪院門外石上還有太虛大師親筆書寫的四個大字「太虛蘭若」刻在石上。除了高僧 大德參訪外,歷代帝王、近代總統(tǒng)及國家領(lǐng)袖等御駕親臨,欣賞山光水色,朝山禮佛者大不乏人。相傳清代的乾隆,微服私訪普陀山達(dá)三次之多,其他達(dá)官貴人 慕名游幸普陀山者更是多不勝數(shù)。
普陀山法雨寺藏有歷代帝王御筆親題字句,一對乾隆御賜的龍燭,放在后寺供游客們參觀欣賞,蠟燭曝曬太陽下也不溶化,的確是無價寶物。寺內(nèi)更有一萬 斤重大鍋,能煮一千人飯,可見當(dāng)年普陀住眾之多,香火之盛。
--------------------------------------------------------------------------------
[1] 《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大正藏第十冊第七三二頁下
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
根據(jù)《普陀山志》有兩則觀世音菩薩顯靈「不肯去」的公案。
唐朝時代,公元九一六年,有日本法師慧鍔和尚到中國尋師訪道參學(xué)。一天來到山西五臺山朝拜文殊菩薩,看見一尊觀世音菩薩圣像,很是莊嚴(yán),心生歡喜 。很想向住持商請運回日本供養(yǎng),但又怕被拒絕,后來就不問自取,偷偷盜走圣像。
得了這寶物,慧鍔法師急不及待買棹回歸。但當(dāng)船行駛到浙江定?h舟山群島時,海上突然生出無數(shù)「鐵蓮華」攔著去路,重重圍困,不能前進(jìn)。經(jīng)過三日 三夜,船始終無法擺脫攔路的鐵蓮華,沖不出重圍,只能在普陀山周圍打轉(zhuǎn)。慧鍔法師這時也著慌起來了,悄自思量,自問并無作不可告人的大壞事,為何會遭 逢此風(fēng)險呢?于是就跪在菩薩像前,求菩薩哀佑。當(dāng)他跪下來的時候,猛然想起這尊菩薩像是不予自取的,雖然盜取菩薩像的出發(fā)點是基于在日本流通的菩薩圣 像很少,法師悲憫國人,希望國人能觀像生信,恭敬禮拜,滅罪獲福,但終究盜取是非法行為,犯了偷盜戒及起了不平等心。當(dāng)下,他就向菩薩虔誠懺悔,更愿 意隨順船只停頓處,留下來安住并建立精舍供奉圣像。
禱告完畢,船即能行,至潮音洞邊,才停下來,亦是這方眾生因緣成熟,獲菩薩允肯在此地建立道場供奉圣像,令眾生禮拜獲福。那時普陀山是個荒島,人 煙稀渺。慧鍔法師得島上居民張氏相助,在山上筑庵安住,取名「不肯去觀音院」。就此因緣慧鍔法師便成了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而這攔路鐵蓮華的海面亦 被稱為蓮華洋了。
蓮華洋之得名,除上述之說外,尚有多種傳說,每遇輕法慢教者,船到蓮華洋必有所感。
有說宋朝太祖皇帝派王貴到普陀山禮佛,王貴只管奉命行事,對菩薩不生信仰。朝拜過后,懷著傲慢驕心離去,怎料船到蓮華洋時,突然有鐵蓮華阻擋去路 ,致令船不能行。
另有一說,元朝有大將哈喇歹,對觀世音菩薩半信半疑。聞?wù)f菩薩常顯靈于潮音洞,于是懷著好奇心,親到普陀潮音洞看過究竟。但因心不誠,所以不能睹 得菩薩尊容。哈喇歹就惡作劇地拿起手上弓箭,朝洞射去。在回歸途中,經(jīng)過蓮華洋時,忽遇鐵蓮華長滿洋中,令船只寸步難移。
更有傳說明太祖不信佛法,聽說普陀山菩薩很靈驗,深得民心,擁有無量信徒,于是就派湯和到普陀山毀寺,沒料到船到招寶山時,海面忽然滿布鐵蓮華, 華葉上有金光繚繞,光明遍布四周,蔚為奇觀。船被鐵蓮華所阻,不能過去,湯和無奈,惟有無功而回。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