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jīng)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簡稱《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rèn)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jīng)典。內(nèi)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四十二章經(jīng)》達(dá)世如幻章擷要簡解

  《四十二章經(jīng)》達(dá)世如幻章擷要簡解

  [原文]

  佛言:“吾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涅槃。如晝夕寤。視興化。如四時木。”

  [消文]

  什么是“化寶聚”?什么是“夢金帛”?什么是“眼前華”?什么是“晝夕寤”?什么是“四時木”?這是佛在《四十二章經(jīng)》中所說的,自己對佛法的觀點,大家理解一下。

  “化寶聚”,這個的關(guān)鍵字是“化”字。“寶聚”當(dāng)然是比喻佛法是轉(zhuǎn)煩惱的法寶了,佛法就是一個化導(dǎo)眾生的大寶藏,所以是“寶聚”,聚就是寶藏的意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墒菫槭裁匆靡粋“化”字呢?化的意義是幻化的意思,也就是不可以執(zhí)為實有,此(煩惱)有故彼(佛法)有,此無故彼無;所以《金剛經(jīng)》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也就是這個意思。“視方便門,如化寶聚”,也就是說,在佛的眼中,所有的佛法都是方便法門,是為了某種眾生的煩惱而設(shè)立的,其本身是空性的,不可執(zhí)的。所以說是“化寶”,是佛陀幻化出來的權(quán)巧方法。

  “夢金帛”的理解,關(guān)鍵字是“夢”字。有人做夢發(fā)財了,夢到了很多的金銀珠寶,“金”就是金銀珠寶,“帛”就是綾羅綢緞。這些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都是夢中得到的,醒來后什么也沒有。“視無上乘。如夢金帛”,也就是說,在佛的眼中,成就無上的一佛乘,就象是在夢中得到了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一樣,也是不可執(zhí)為實有的。所以,《金剛經(jīng)》中說:“若實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予我授記。”所以,對佛而言,是不會把成佛當(dāng)成一種執(zhí)著的。禪宗說的“魔來斬魔,佛來斬佛”,為什么要斬佛呢?斬的是成佛的執(zhí)著,而不是要斬果頭佛。明白了嗎?所以說,真成佛了,就會象釋迦如來所說的一樣“如夢金帛”,是不會再讓成佛的執(zhí)著整天掛在心頭的。

  “眼前華”,這個比喻要結(jié)合《楞嚴(yán)經(jīng)》來理解,《楞嚴(yán)經(jīng)》中有個“瞪發(fā)勞相”,稱之為“眚”。“眼前華”就是“眼前花”,眼睛在什么時候才會冒金星呢?大家想想就知道了。不管是餓出來的“眼前花”,還是挨打之后出現(xiàn)的“眼前花”,都是似有實無的。所以,釋尊說自己“視佛道,如眼前華”。因此,三世諸佛對成佛道視作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不會有絲毫的掛礙和貪戀的。

  我以前說過,整天把實修掛在嘴上的修行人,其實是不在道中的。實修在他們看來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在在處處都不在道中,所以非?释氲馈H羰切陌灿诘、身安于道,自然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不會偏離于道。有這種境界的修行人,看不修行的人也是在佛道中修行的人,五濁惡世的一切全部都在凈土之中。一是一切是,一非一切非。是則一切是,非則一切非。蘇東坡眼中的佛印是牛屎,而佛印眼中的蘇東坡卻是一尊佛,就是這個道理。

  大家記住,這里的前提是“佛視”,也就是說釋迦如來是這么看的。是最高的佛法。

  “視涅槃,如晝夕寤”。“晝夕寤”的意思應(yīng)該是“夕寐晝寤”,“夕”是晚上,“寐”是昏睡,“晝”是白天,“寤”是覺醒。全部的意思就是“佛視生死,如夕寐;視涅槃,如晝寤”。有句話叫“涅槃生死等空花”,涅槃也好,生死也好,都是空花水月,二俱不實。如晝夜轉(zhuǎn)換。從生死入涅槃,就象我們早上從睡夢中醒來一樣;從涅槃入生死,就象我們白天累了晚上要休息一樣。

  佛觀生死涅槃,等無有異。涅槃有涅槃的安養(yǎng),生死有生死的勝樂,所以佛不懼生死,佛不欣涅槃。佛處生死如處涅槃,無二無別。佛入生死是乘愿再來,是應(yīng)化九界,是示生;佛入涅槃,是歸于安養(yǎng),以期再來,是示滅。這就是晝夕寤的意思。

  “視興化。如四時木”。“興”指的是佛法興旺,“化”指的是佛法衰亡。佛在住世的時候,就講了自己佛法的正法像法末法和滅法的發(fā)展過程,娓娓道來,不喜不悲。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佛觀一切法,不出生住異滅的規(guī)律,如同“四時之木”,春生、夏長、秋落、冬凋,一切都是因緣所致。來年逢春,依然枝繁葉茂。

  因為佛有宿命通,能知古佛之教,亦復(fù)如是。以平常心觀之,不以榮喜,不以枯悲,因緣所致。因此,佛觀末法滅法,如觀正法像法,等無有異,無二無別。

  這是佛視方便門、視無上乘、視佛道、視涅槃、視興衰的根本態(tài)度,也是佛之所以是“妙湛總持不動尊”的真實寫照。

  學(xué)佛者應(yīng)知佛,知佛就是找靶心。射擊者先找到靶心,也就是找到了目標(biāo),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達(dá)到達(dá)不到不管,就象射擊一樣,靶心是最高的標(biāo)準(zhǔn)。中不中,都以靶心為標(biāo)準(zhǔn)。偏多偏少,都是靶心說了算。我們現(xiàn)在說的說是佛法的“靶心”,是我們盡未來際為之努力的方向。

  大家注意第四十二章的標(biāo)題就是“達(dá)世如幻”,這是這段內(nèi)容所要表達(dá)的核心思想。于如如不動中幻化萬法,于幻化萬法中如如不動,這就是如來的根本態(tài)度。這些比喻說的都是這層意思,“如”不能“幻”,是死法;“幻”不能“如”,是無常法。能如能幻,能幻能如,才是佛法。

  所以,如來雖然大慈大悲,但是面對受苦眾生,卻無凡情可動,不會眼睛汪汪,不會含情脈脈,更不會猴急著救人。而是從容不迫,坦定自然地說法教化。如同磁石一般,磁力綿綿無窮,始終如一;不會時大時小,時急時緩。凡情則不然,情緒有高潮有低谷。

  大家要全神貫注消文,要不佛光怎么照得破重重的烏云啊?心燈點不燃,真佛見不到,學(xué)多少佛法也是打補丁;補丁打再多,也是在乞丐群里混;呵呵。不要以為佛的觀點離我們凡夫太遙遠(yuǎn),迷隔十萬億,覺則瞬息至。不是西方人,不知西來意啊。

  這章原文,超濃縮的話,就是兩字:“如幻”。“如”和“幻”就象兩只腳走路,不能一長一短,不能一輕一重,大家自己掂量去吧。

  全妄即是真,全真而起妄。舍妄求真,無有是處。只此我們現(xiàn)前的大妄,便是如來一大寶藏。若離此妄,便無佛法。

  以佛眼觀之,一真法界遍一切處,沒有生死,沒有煩惱,在在處處無不是菩提,無不是真如。

  東方人找不到西方,因為到處都是東方。西方人找不到東方,因為到處都是西方。

  祖師所說,穿衣吃飯,搬柴運水,哪點不是世間法?祖師穿衣,與凡夫穿衣有什么不同嗎?穿衣沒有不同,用心不同而已。

  佛說達(dá)世如幻,佛行仍在幻中。佛說法身真常不滅,報應(yīng)二身又何曾不是常在無常輪回中?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