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寶鑒》譯注 卷二之一

  《蓮宗寶鑒》譯注 卷二之一

  [原文]

  念佛正教說

  法界本無眾生,眾生緣夫妄見;如來本無言教,言教為乎有情。妄見者,眾生之病;言教者,眾生之藥。以藥治病,則病無不治;以言覺妄,則妄無不覺。

  凡夫日用而不知如來之道鮮矣,故我能仁大覺憫群機之未悟也,于是仰推大慈,俯垂妙范:《華嚴(yán)》頓示,聲聞尚若盲聾;《阿含》委說,菩薩未蒙獲益;《方等》贊大,《般若》蕩空,《涅槃》殊途同歸;《法華》普皆受記。于是群經(jīng)森羅,偏贊西方。蓋以阿彌陀佛愿廣緣強、法尊理備而然爾。其教也,詣佛國為歸趣;華池寶地,勝妙莊嚴(yán),令忻彼而厭此也。其理也,示彌陀即自性,念念圓明,心心實相,如大海之混百川也。其行也,開示十六觀門,攝心妙境,了性相空,如明鏡之見面像也。其果也,九品次第化生,普攝利鈍,登不退階,至無上之菩提道也。是故九界眾生,以無所得心而修佛國妙行,不亦宜乎?如來出世之本懷于斯盡矣。偏贊之辭,有其旨焉。

  真百千三昧之要門,乃一實境界之直道。論事儀,則懺六根,雪三業(yè);究宗旨,則空萬法,了一心。是謂超苦海之健舟,救急病之良藥。信斯道者,開本覺心,出五濁苦,達真凈土,了性彌陀,若明月之當(dāng)空,似蓮華不著水,故蓮宗之教以是名焉。

  楊無為云:“蓮者,出乎淤泥,不舍眾生界也;處空無染,顯露清凈體也。華而有實,非魔境也;華實同時,因果一如也。華開蓮現(xiàn),示權(quán)顯實也;華落蓮成,廢權(quán)立實也。一蓮生無量華,建立一切法也;十方同一華藏,示佛境無異也!鄙徑讨x,得非是歟?

  所以,興慈運悲者,游戲于常光之界;戒珠義海者,涵泳于解脫之淵。是以天龍護持,王臣教敬,古令不墜其化,士民仰慕其風(fēng)。非夫大悲愿力,撫哀未習(xí),其孰能臻此哉?

  是知:龍樹論證之,晉賢社修之,天臺判釋之,慈恩通贊之,慈照集而懺之,宗坦疏而解之。宿衲名儒奉之者,《寶珠》有集,高賢達士修之者,《簡編》有題。

  于戲,大法下衰,去圣逾遠,事佛者眾,謀道者稀。競聲利為己能,視流通為兒戲。遂令法門凋瘵,教綱傾頹,實賴后賢克荷斯道,普冀亡軀為法潔己。

  依師欲達真乘,須親故典。稟教乃能明理,明理然后修行行愿無虧,道果可證。故知耳聞目見,當(dāng)依四法以思修;口誦心違,縱解千章而何益?是乃心以教照,佛以念持,非以戒防,罪以懺雪,道以實踐,動以禮行。近則期于立身揚名,遠則希于革凡成圣。發(fā)揮佛祖之道,舍我輩而誰歟?

  堅秉慧刀,裂開魔網(wǎng)。飲正法甘露,伐邪見之稠林。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謹(jǐn)守志節(jié),毋退大心,正覺可遵,非道莫履。有過務(wù)速改,有善勿矜夸,自然與禍斯違,與禮斯會,F(xiàn)居塵世,則人敬之,天祐之;他日凈方,則圣可期,道可至。豈在利相形問命,諂求榮達之時;又何必望影瞻光,卜度終歸之日。此匪道人之見識,實乃凡庸之妄情。

  莫徇他求,但依本分。在當(dāng)仁而不讓,宜見賢以思齊。名利不足動于懷,死生不足勞其慮。欲功成而志遂,必自邇而涉遐,當(dāng)驗果以推因,信有作而有報。智足以照惑,明足以燭幽。言斯可法,行斯可樂,德義可尊,進退可度。辨?zhèn)巫R真,若試金之美石;除昏鑒物,猶照世之真燈。是大導(dǎo)師,作不請友。擲出龍宮之寶,均施群生;撒開祖門之關(guān),普容來者。蠲滌邪病,指歸妙源。俾昏鏡以重磨,若垢衣而再凈。使真風(fēng)復(fù)振,福及大千;睹慧日增明,輝騰萬古?芍^法王之真子,可謂大丈夫焉!以此而奉西方大圣人之教者,復(fù)何愧歟?

  [消文]

  念佛正教說

  法界之中本來是沒有眾生的,眾生起源于錯誤的認(rèn)識;如來原本是沒有言教的,一切言教都是因為情惑難斷。錯誤的認(rèn)識,是眾生的通病;立言立教,是治病的良藥。利用良藥來治療疾病,疾病沒有治不了的;通過言教來覺悟妄見,妄見沒有不能覺悟的。

  如來之道,凡夫每天都在運用卻不能發(fā)現(xiàn),因此上我釋迦世尊憐憫眾生的無覺無知。仰察先佛的大慈大悲,示現(xiàn)修道成道,為后人做出覺悟的榜樣:《華嚴(yán)》直指心源,聲聞尚且如聾如啞;《阿含》委婉詮釋,偏真境界,菩薩難獲大益;《方等》贊嘆大乘,《般若》蕩盡小空,《涅槃》大小共入一味,同赴一乘;《法華》大小根機普受記別。一代教化,群經(jīng)森羅,后世根鈍不得其門;故而我釋迦世尊偏指西方,贊嘆彌陀。一言以蔽之,是因為阿彌陀佛愿力最廣、眾生因緣最強、凈土一法最尊、四種凈土理圓的緣故。

  凈土的教義,把往生佛國作為最終的歸宿;華池寶地,勝妙莊嚴(yán),勸人欣彼而厭此。凈土的教理,揭示的是彌陀就是自性,所以念佛之時,念念心性圓明,心心不離實相,一句佛號,就象大海之鯨吞百川。凈土的修行,釋尊為我們指示了十六觀門,一一境界在攝心成像的同時,能夠通達性相本空的道理,這就象對著鏡子可以看見自己的相貌一樣。凈土的果報,分九品高下,根據(jù)個人的悟性次第往生,可以普度一切利鈍根性,同登不退轉(zhuǎn)地,到達無上的菩提道。所以,九界眾生,都以無所得心來修阿彌陀佛的凈土妙行,不也是很適宜的嗎?我釋迦如來出世的本愿也將因為凈土妙行而完成。因此上說,偏愛凈土,贊嘆凈土是有他的道理的。

  凈土法門,是深入百千三昧的要門,是進入實相境界的捷徑。論事修儀規(guī),念佛可以懺凈六根,清凈身口意三業(yè);論根本宗旨,念佛可以空萬法,見一心。這就是超越苦海的健舟,這就是挽救急癥的良藥。真信凈土法門的人,可以開本覺心源,可以出五濁紛擾,可以到達唯心凈土,可以明見自性彌陀,如皓月之當(dāng)空,似蓮華不著水,所以“蓮宗”的稱呼就是這樣得來的。

  宋代楊無為說:“蓮花生長在淤泥中,代表佛法不舍眾生界;蓮花在空中開放卻不染污,代表著自性清凈體;ㄖ性杏徟,代表有解脫果可得,不同于魔幻境界,有花無果;蓮花與蓮蓬同在,代表眾生因與諸佛果同在,唯在當(dāng)下迷悟有別。華開蓮現(xiàn),表示因中出果;華落蓮成,表示以佛心眼觀見法界,在在處處無眾生相可得。一蓮生無量華,表示一人成佛,便是無上佛母,能種無量佛種,啟無量佛智,先覺覺后覺,一覺無二覺,成就一切眾生。十方同一華藏,表示佛佛道同,彼此互攝互融!鄙徑痰暮x,不正是這個樣子的嗎?

  所以,凡能興慈運悲的人,必先游戲于常寂光地;弘戒演律、深入教海的人,必先暢游于解脫之淵。而凈土一門,能夠天龍護持,王臣教敬,歷代祖師力弘,不墜其化,道侶僧俗大煽蓮風(fēng),若不是大悲愿力,憐憫撫慰未修之人,怎么可能有如此局面呢?

  對于念佛法門,我們應(yīng)該知道:龍樹菩薩有《十住論》,廣贊凈土之易行;東晉有慧遠大師及諸賢結(jié)社專修;天臺智者大師以四教判釋四種凈土;慈恩大師玄奘譯有《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來贊嘆它;慈照宗主立有《五會念佛法事儀贊》來助修它;宗坦撰有《觀經(jīng)甘露疏》來解釋它;至于歷代的宿衲名儒歸心凈土、老實念佛者,《寶珠》一書有集;高賢達士修凈土的人,《簡編》中有題。

  對于凈土法門的流傳,如今已是大法日近衰落,距離圣人祖師越來越遠,盡管拜佛的人很多,可是真正向道的人卻寥若晨星。大多都是把爭名奪利當(dāng)成本事,把宣揚佛法看作兒戲。于是導(dǎo)致法門零落,弊端百出,教綱衰微,這種現(xiàn)象切實需要后賢們勇于擔(dān)當(dāng)這一殊勝法門,普愿能夠為法亡軀,自律潔身。

  如果要通達佛法真諦,必須應(yīng)該親近故典舊教。因為只要稟持經(jīng)教,才能夠明理;只有明理,而后才能修行。再加上遵行度生之愿,才可以期望證得道果。所以說,耳聞目見應(yīng)當(dāng)依照“四依”的原則來思修,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法、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假若口中念佛,心卻相違的話,即便能解千經(jīng)萬論,又有什么利益可言呢?這就是說,自心應(yīng)該按照經(jīng)教的道理去觀照,佛號應(yīng)當(dāng)用心念來持續(xù),錯誤應(yīng)當(dāng)用戒律來防,罪業(yè)應(yīng)當(dāng)用懺儀來除,佛道應(yīng)當(dāng)踏實地去踐行,行為應(yīng)當(dāng)用禮制來約束。能夠如此,近則可以立身揚名,遠則能夠革凡成圣。因此,發(fā)揚佛祖的大道,離開我們還會有誰呢?

  我們念佛的人,應(yīng)該堅定果斷地以慧刀摧裂魔網(wǎng)。飲正法之甘露,伐邪見之稠林。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謹(jǐn)守出世之志、修道氣節(jié),不退菩提之心。覺悟正道,遠離邪師非道。發(fā)現(xiàn)過錯務(wù)必要迅速改正,略有功德不可自矜自傲。如此可以與禍遠離,與禮相融。雖然現(xiàn)居塵世,也受世人愛戴,受上天庇佑;他日舍報凈土,更是圣位可期,大道可至。如此的利益,怎么是相面問命、諂求榮達之類的可以相比的;又何必去望影瞻光、占卜預(yù)測來生吉兇呢?相面問命之類,都不是修道人應(yīng)有的見識,實乃凡夫庸人的妄情所為。

  念佛之人,不要向他馳求,只要依自家本分行事。在當(dāng)仁而不讓,宜見賢以思齊。名聞利養(yǎng)不足以動心,死生壽夭不足以勞慮。想成就不世之道業(yè),達成了生死的心愿的話,一定要自近而及遠,從當(dāng)下做起,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應(yīng)該以諸佛因地之行為榜樣,這就是驗果以推因。同時還應(yīng)該堅信凡事有作必然有相應(yīng)的果報,因此,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念佛之人,雖無一切智,但智足以解己之惑;雖無大光大明,然而知見足以照亮自心之暗。凡有所說必有所依,免招謗法之過;凡有所行必有法樂,暗種解脫之因。

  念佛之人,品德與仁義,應(yīng)該是值得尊重的;爭取與容讓,應(yīng)該是有節(jié)有度的。辨?zhèn)巫R真,就象一塊試金石;除暗鑒物,就象一盞照世燈。勸進行者,代佛宣化,是大導(dǎo)師,作不請之友。撒出心性龍宮之寶,平等地施與眾生;打開祖師禪關(guān)之門,普容來人。自凈三毒,而后教人,指歸心性妙源。期望眾生成就如同垢鏡能夠重光,就象污衣因浣而凈。使念佛真風(fēng)復(fù)振,福及大千眾生;看佛日增明,輝騰萬古。這樣的念佛人,可以說是法王的真子,可以說是大丈夫了!我們以這樣的心行來奉行西方大圣人的教化,又會有什么愧疚的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