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寶鑒》譯注 卷一之一
《蓮宗寶鑒》譯注 卷一之一
[原文]
念佛正因說
蓋聞恒河沙數(shù)眾如來,彌陀第一;十方微塵諸佛剎,極樂是歸。至理本只唯心,初門必由因地。故知合抱之木發(fā)于毫芒,千里之行始于初步。欲超生死,以凈土為歸趣之方;將證涅槃,故念佛乃正心之要。深信極樂真解脫之妙門,諦想彌陀實眾生之慈父。先明落處,故望果以修因;漸履玄途,是從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賢而結社,有其旨焉;專念佛而勸人,興其教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形直無不影端,聲和自然響順。勢至示證圓通之要,世尊說修凈業(yè)之因。從聞思修,登三摩地,憑信行愿,入法界門。是以一念興而萬靈知,信心生而諸佛現(xiàn)。才稱寶號,已投種于蓮胎;一發(fā)菩提,即標名于金地。
有緣斯遇,自悟自修;淺信不持,大愚大錯。故云:“一乘極唱,終歸獲至于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稱于寶號。八十億劫之重罪,廓爾煙消;十萬億剎之遐方,倏如羽化。想念專注,即觀心而見佛身;心境交參,即因門而成勝果。十方凈穢,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該羅于法界。是則諸佛與眾生交徹,凈土與穢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無礙,若神珠之頓合眾寶,猶帝網(wǎng)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同爾。是知游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于剎那際內?二乘賢輩,回心即達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寶界。
嗟乎!識昏障重,信寡疑多,貶凈業(yè)為權乘,嗤誦持為粗行。豈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親,深痛一生之虛喪?須信非憑他力,截業(yè)惑以無由;不遇此門,脫生死而無路。誓同諸佛,敢效前修,勸勉后賢,深崇此道。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發(fā)愿,事事而回向彌陀;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念念而皆歸凈土。欲取一生事辦,便于這里留心。一切時中,千車合轍;四威儀內,萬善同歸。齊登極樂妙門,速成念佛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無異路。
[消文]
常常聽說在恒河沙數(shù)的諸佛中,阿彌陀佛最為第一;十方微塵數(shù)的諸佛國土中,極樂世界是眾生的歸宿?梢娮罱K極的道理根本就在于“心地法門”,但是最初下手處一定要從因地開始。所以說,合抱的大樹都是從毫芒成長起來的,千里的征途都是從第一步開始的。如果想通過修行超越生死苦海,應當把凈土法門作為努力的方向;如果想通過修證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應當把念佛作為正心的要領。深信極樂世界是真解脫的微妙法門,一心專念阿彌陀實在是眾生的慈父。修行需要先明白結果,才能為了結果而修因行;當踏上修證的道路之后,那就是從因行而達到結果了?梢,廬山遠公大師召集群賢,結白蓮社,是有深義的;專門以念佛法門奉功世人,弘揚凈土之教。把持名念佛的因行攝入“自性彌陀,唯心凈土”的果覺之中;將一乘圓教的心性大道貫徹到日常的念佛持名之中。就象身正影端、聲和響順的道理一樣。大勢至菩薩示現(xiàn)自證圓通的法門,釋尊宣說持名念佛的勝因。大勢至菩薩示現(xiàn)的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釋尊宣說的是“憑信行愿,入法界門”,異趣而同歸。因此,一念持名之時萬靈能知,信心一生之際諸佛顯現(xiàn)。彌陀圣號一念,就已經投種于蓮胎;菩提心一發(fā),就已經標名于西方了。
大家既然有緣遇此念佛法門,就應該自悟彌陀、自修凈土;倘若淺信不修,那真是大愚大錯了。所以才有“一乘法門的妙法,最終便是往生極樂;無數(shù)圓頓的行持,最殊勝的只有稱彌陀洪名。八十億劫的重罪,瞬間煙消云散;十萬億佛剎的路途,剎那便到!毕敕鹉罘饘W⒅畷r,在觀心中便見佛身;念(心)佛(境)交融際會之時,在因心中便成佛果。十方世界的凈土穢土,卷舒都在于當念;心性包容,萬象都不離于法界。因此,諸佛與眾生交融,凈土與穢土暗通,彼此互收,事理無礙。就象如意寶珠含攝眾寶,又象梵天妙網(wǎng)交映千光。我們的心如此,眾生的心如此,諸佛的心也是如此。于是乎,游神于無量國土,其實都從自己心中生出;識神投于九品蓮胎,難道能夠脫離當前的一念嗎?二乘圣人,只要回心就可以生于金池之畔;五逆凡夫,但能十念就可以躋身西方。
啊!那些智慧淺陋、業(yè)障深重的人,那些信心不足、疑根堅固的人,卻輕視凈業(yè)是方便法門,蔑視持名是粗劣的修行。這些難道不是沉溺于三界火宅,自甘永劫輪回的沉迷嗎?難道不是背離自性彌陀的大慈悲父,痛惜一生光陰的虛擲嗎?我們必須堅信:不仗念佛之力,是不可能截斷惑業(yè)的;不遇凈土法門,是不可能了脫生死的。因此,我們應該象諸佛一樣立誓,直下承當,敢為人先,勸勉后學,推崇念佛。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發(fā)愿,事事而回向彌陀;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念念而皆歸凈土。我們要想在一生中了生脫死,就應該對這個法門留心。時時處處,沿著凈土前人的軌跡持名往生,不懷疑,不標新,踏實行去。希望大家能夠齊登極樂妙門,速成念佛三昧。這最初一步就是念佛正因,我們應該認識清楚,看得明白,直到西方也不改變。
參話頭:
1, 諸佛與眾生交徹,凈土與穢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無礙
2, 游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于剎那際
3, 至理本只唯心
4,參話頭:至理本只唯心?--請問西方凈土,是心外之土呢?還是心中之土呢?“本只”二字,是奪。既是本只,不容有二,故是“奪”。既曰無二,彌陀凈土便是本來面目了也。只是塵封日久,已然面目全非了。必須念佛,以佛莊嚴而自莊嚴,方可親見本尊?梢,佛法的修行,與成佛無關,只與做佛有關。自性本然,成佛不成佛,都不曾多不曾少。少的莊嚴具,少的是真佛應有的供養(yǎng)。少的是;莊嚴,少的是四辯八音,三十二相,“念”是心,“佛”是性。念離佛時是輪回,念不離佛是西方。念佛是始覺合本覺,是心性合一,無二無別。這是真念佛。
5、見性=見佛?
- 上一篇:大話《觀無量壽佛經》之八
- 下一篇:《蓮宗寶鑒》譯注 卷一之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