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譬喻之二
雜譬喻之二
[原文]
菩薩布施不惜身命,如昔尸毗王以身施鴿。天帝釋故往試之,知有菩薩志不。釋語毗首羯摩天:“汝作鴿身,我當作鷹逐汝。汝便佯怖入王腋下。”
俄,毗首自返身作鴿,釋返身作鷹,急飛逐鴿,鴿直入王腋下,舉身戰(zhàn)怖。
是時鷹住樹上,語王言:“汝還我鴿,此是我食,非是汝有!
王言:“我初發(fā)意,欲救一切眾生,欲令度苦!
鷹言:“王度一切眾生,我是一切眾生數(shù)。何以獨不見憫,而奪我食耶?”
王答言:“汝須何食?”
鷹言:“我作誓,食新殺血肉。”
菩薩言:“我作誓,一切眾生來歸我者,一心救護令不遭難。汝須何食,當相給與!
鷹言:“我所食者,新殺血肉。”
王即念言:此亦難得,自非殺生,則無由得。云何殺一與一?思惟心定,即呼人來,持刀自割股肉與鷹。
鷹語王言:“唯以肉與我,當以道理--令肉與鴿輕重正等,勿見欺也!
王言:“持秤來,以肉對鴿!
鴿身轉(zhuǎn)重,王肉轉(zhuǎn)輕。王令割二股肉盡,亦輕不足。次割兩髖、兩乳、胸背,舉身肉盡,鴿身猶重。是時王舉身欲上,乃與鴿等。
鷹語王言:“大王,此事難辦,何用如此?以鴿還我!”
王言:“鴿來歸我,終不與汝。我前后喪身不少,初不為法,而有愛惜,今欲求佛!北惆獬由,心定無悔。
諸天龍神、一切人民皆共贊言:“為一小鴿,乃爾,是事希有!钡貫榇髣印
毗首贊善:“大士真實不虛,始是一切眾生福田!贬尲芭走復天身,即令王身還復如故。
求道如此,乃可得佛。
[講解]
這個“尸毗王舍身救鴿”的典故是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也就是釋尊成佛之前的事跡。
這里有三個人物:一個是尸毗王(釋尊因地),一個是帝釋天(也叫釋提桓因,三十三天之主),一個是毗首羯摩天(又叫毗濕奴,三十三天主之一,司建立維護)。講述的是兩位天神以神通變化,試探尸毗王修行布施定力的故事。
如來以金剛不壞為身,以歷劫不滅為身,那才是如來之真身。四大假合,幻聚幻散,聚則成形,散則為塵;若不布施,哪來的真身? 布施幻軀盡無余,方見真身不可壞。
世間之中,凡所有相,皆歸壞滅,只有空不可壞。世間之中,空者為王,所以如來被稱為“空王”,只有空才是世間之尊!叭粢陨娢,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見,若要成佛,一定要舍身布施才行。若留得纖塵掛礙,萬難成就。 布施有相身,方見無相身。
尸毗王舍身時,先舍股肉(大腿),次兩髖(兩胯),次胸腹,先舍肉,最后才是舍骨。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先從無關生命的之處舍,從軟處(肉)到硬處(骨)。如是之舍,初修之時,似乎可舍可不舍,是軟舍(智中含情之舍),是謂“肉舍”;最后不舍不行,是硬舍(無情純智之舍),是謂“骨舍”。舍得這具骨,方是真布施。
以觀心釋之,舍身布施,無舍相可得,念念離相,即清凈施義。不落五塵,無我相人相眾生壽者,是為如來清凈施義。若為色相所囿,性佛雖“大”,入于“囗”中,但成“因”字。果覺入于因地,雖大亦成三界之囚兒,通天徹地之能,靈光獨耀之明,蕩然不存矣!
以果地覺,處因地心,眾生莫不如是。以佛眼觀之,凡夫幻軀,原是四大,非關生死;死時為尸,生時為人,名雖不同,其體無二。禪宗觀幻軀為“機關木人”、又曰“行尸走肉”,其中布施之義,與尸毗王無二無別。
既是機關木人,便是性海一漚,幻生幻滅,不出圓覺;雖生雖滅,不礙性天湛寂。布施到頭目腦髓的地步,才能有幸睹佛一面。但見一面,萬疑頓消。此佛是你本尊,釋迦是你本師,本師千經(jīng)萬卷,不及本尊眉間白毫。大家努力吧!
這是“觀心釋”的應用,攝事入理。四阿含的修行目的是斷見思惑,“見惑”是認識上惑障,因此也叫智障;“思惑”是情感上惑障,因此也叫情障。斷見思,先從見惑下手,然后才是思惑。
四果羅漢中,初果可以完全斷見惑,二果和三果是在斷盡見惑的基礎上部分斷思惑,四果是斷盡思惑。這是修行阿含的規(guī)律?梢,以破除認識上的錯誤為目的的斷見惑是修小乘的基礎。
居見惑之首的就是“身見”,其次才是邊見、邪見、戒取見和見取見。如果不能破身見的話,那后面所有的一大串都是問題了。佛法是清凈法,不是屠宰場,因此不要以相來看這種舍身的行為,因為布施也是清凈法。
換句話說,破除身見就是舍身布施。因為你我之相、男女之相、少長之相、美丑之相,都是從這個“身見”滋生出來的。不以色見色,不以身見身,就是“大布施”。這是把“因”中之“大”跳出“囗”的桎梏,返本還原。也是以本來面目(本覺)示人。
佛法之中,布施為首,以天下還于天下,是之謂“大安隱”,這也就是歸宿之處、涅槃之地。
- 上一篇:雜譬喻之一
- 下一篇:《心經(jīng)》別說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