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對佛教所做的十大貢獻
星云大師是臺灣佛光山的開山,是現(xiàn)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創(chuàng)立者,是具有全球聲望的當代佛教導師。大師祖籍江蘇江都,1927年生,12歲在棲霞寺出家,1949年渡海來臺灣,1967年開始創(chuàng)建佛光山道場。自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yè)迄今,大師弘法已近70余年。今屆90嵩壽,仍自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忍眾生苦,不忍圣教衰,以弘法為家務。大師對于佛教的貢獻和影響,不限于臺灣,而及于全球各地;不限于人間佛教,而關乎整個佛教。大師對于佛教貢獻至巨,影響至深。茲摘其主要者,嘗試言之。
一、系統(tǒng)地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是星云大師對佛教的第一大貢獻。
19-20世紀以來,漢傳佛教中最有力量的思想潮流,是“人間佛教”。我最近提出:太虛大師是現(xiàn)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倡導者,星云大師則是現(xiàn)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創(chuàng)立者。大師曾提出用《大乘起信論》的“體大”、“相大”、“用大”建構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的理路,他深刻地闡述了人間佛教的教體、教用、教相:“佛說的”、“人要的”,是人間佛教之教體;“凈化的”、“善美的”,是人間佛教之教用;而大師一生各階段對于人間佛教具體特征的種種觀察及規(guī)定,對于人間佛教具體思想、學說的諸多展開、推演,及其在晚近階段所嚴整規(guī)劃的人間佛教的“理念藍圖”,則是人間佛教之教相。這種分別從“體”、“用”、“相”的角度,來規(guī)定和闡釋人間佛教,首次使得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非常深刻且非常系統(tǒng)化地得以呈現(xiàn),所以我們說大師是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系統(tǒng)建構者。
其次,星云大師不僅系統(tǒng)地、深刻地闡述了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規(guī)劃了人間佛教的基本藍圖,而且他所闡述及規(guī)劃的這種人間佛教的思想和藍圖,并不僅僅是他通過佛學研究得來的一個佛學成果,也不是一個純粹理想化而無現(xiàn)實依據(jù)的觀念的“烏托邦”,而是與他的弘法實踐密切地關聯(lián)在一起,他的人間佛教思想學說是從實踐中探索而來的,是經(jīng)過了實踐的充分檢驗并被證明為確實行之有效的。在星云大師之前,有關現(xiàn)代人間佛教的思想學說,要么不夠系統(tǒng),不夠完善,要么就是一些更多地是以學術形態(tài)或觀念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的理論,與實踐無關,或未經(jīng)實踐的驗證。大師自20世紀40-50年代以來,六、七十年如一日,以無比的熱忱、無上的精進,始終如一地投身于探索、推動、落實、創(chuàng)立人間佛教的偉大實踐,并從這種切身實踐中逐步總結出可以有效地運作、可以指導實踐的人間佛教的系統(tǒng)思想和學說。所以系統(tǒng)地建構現(xiàn)代人間佛教的思想理論,是星云大師對佛教第一個方面的重要貢獻。
二、深廣地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yè),是星云大師對佛教的第二大貢獻。
作為百余年來漢傳佛教現(xiàn)代化運動成果的結晶,“人間佛教”如果的確是一種“新佛法”,堪為承載佛教智慧與使命的“新佛教”,那么它就不應當僅僅是一套由思想、觀念組合起來的理論系統(tǒng),而且應當包含實踐形態(tài)的種種落實和實務層面的種種成分,F(xiàn)代人間佛教作為由古老的漢傳佛教開出的美艷花朵,作為當代世界最具生命力及影響力的佛教新形態(tài),作為將持續(xù)教化人類現(xiàn)在及未來的佛教的新載體,必須包含“理論”與“實踐”兩大要素于自身,所以實踐的層面,實務的層面,正如理論的層面,觀念的層面一樣,同樣是現(xiàn)代人間佛教建構的重要內涵和本質方面之一。如果同實踐層面的建設工作脫離,那么所謂的“人間佛教”,最終必淪為一種純粹的學術思想,出自世智辯聰,可以言人人異,不是無數(shù)佛教行者信仰與經(jīng)驗的升華,也就無力荷擔指導現(xiàn)代人類修行與解脫的任務。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星云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一個極為清晰顯豁的特征。過去很多學者在觀察星云大師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時,常常得出一個印象:星云大師是佛教的實踐家。的確,佛光山極其龐大而包羅萬象的佛教事業(yè),易于給人們留下這樣的直觀印象。如果我們認識到星云大師的人間佛教其實是其人間佛教的系統(tǒng)理論與其人間佛教的廣闊實踐的完美統(tǒng)一,那么人們觀念中形成的星云大師是人間佛教實踐家的印象,恰恰揭示了大師對佛教第二個方面的重要貢獻:星云大師成功地推動各種人間佛教的事業(yè),使得人間佛教在實踐層面得以落實,得以成型,得以具體,得以固化,使得人間佛教變得可感可觸,也就是使得人間佛教在此時、此地的具體時空,得以燦然現(xiàn)身。所以,深廣地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yè)是創(chuàng)立現(xiàn)代人間佛教另一層面的重要意涵。
三、創(chuàng)建高素質、規(guī);娜碎g佛教僧團,是星云大師對佛教的第三大貢獻。
自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斯鹿野苑中初轉法輪,接引五比丘入道,組成最初的佛教僧團以來,僧團一直是佛教信仰核心的構成要素之一。佛教徒稱僧團為“寶”:僧寶,僧寶同另外二“寶”——佛寶、法寶——一起,三位一體,一體三位,構成佛教信仰的基本對象:三寶。漢傳佛教兩千年來一直牢固堅持佛教信仰的這一傳統(tǒng),以“三寶弟子”自居,是漢傳佛教中佛弟子落實自己信仰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也正因此,所以現(xiàn)代人間佛教之發(fā)展與推進,除了上面已經(jīng)提到的人間佛教理論建構及人間佛教實踐落實這兩個重要方面的工作之外,尚有第三個重要方面的工作,那就是現(xiàn)代人間佛教僧團之創(chuàng)建。
從這樣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星云大師對佛教第三個方面的重要貢獻:他是現(xiàn)代人間佛教僧團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偉大創(chuàng)立者。自1962年建設壽山寺、1967年創(chuàng)建佛光山迄今,大師所剃度的出家徒眾,已有1200余人。以規(guī)模而論,佛光僧團是當今漢系佛教中人數(shù)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僧團,與目前世界他系佛教僧團相比,其僧團人數(shù)、規(guī)模也名列前茅。佛光僧團1200余位徒眾中,有一部分人來自臺灣地區(qū),另外一部分人則來自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各地,所以佛光僧團是一個具有明顯國際化特征的現(xiàn)代佛教僧團。佛光僧團中的大部分僧人在出家之前,受過良好的社會教育,其中有200余人擁有碩士及博士學歷、學位,因此佛光僧團也是一個擁有一流教育文化素質的高品位的現(xiàn)代佛教僧團。不僅此也,佛光山的千余徒眾雖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弘法道場,但是他們普遍遵守“一師一道”的倫理規(guī)則,服從佛光山總本山的管理模式,同一思想,同一制度,同一步調,同一行持,所以佛光僧團還是一個將規(guī);、組織化及制度化具于一身的現(xiàn)代人間佛教的僧團。
正如歷史上的僧團居于佛教信仰的核心地位,對于佛教有“住持”之功,大師所創(chuàng)建的這一現(xiàn)代人間佛教的僧團,同樣對于當代人間佛教思想與信仰的落實具有基礎和保障的作用。所以創(chuàng)立高素質、規(guī);⒔M織化、制度化的現(xiàn)代人間佛教僧團,是星云大師對佛教的重要貢獻之一。
四、更加重視、積極發(fā)揮信眾對于佛教弘法的重要作用,是星云大師對佛教的第四大貢獻。
僧信關系問題,在歷史上一直是佛教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傳統(tǒng)而言,以僧團住持佛教、以信眾護持佛教的模式,是佛教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模式。不過歷史上佛教弘傳的具體事實表明,佛教弘法活動的真實機制及運作形式,有時遠為復雜,至少比這個公認的模式要復雜得多。所以更加理性地思考僧信關系問題,更加合理地處置佛教信眾的角色定位,充分關注并積極發(fā)揮信眾在佛教弘法中的作用功能,其實需要更加多的和更為辯證的考慮。
例如:眾所周知,公元前后大乘佛教的蓬勃興起,與當時信眾團體的形成和努力,就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與此相關的一個極富啟示及警示意味的事實是:大乘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其實并不刻意要求在出家的僧眾和在家的信眾之間,劃下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以近現(xiàn)代佛教弘傳史而言,現(xiàn)代中國佛教的居士道場(如20世紀上半期歐陽竟無先生所領導的南京支那內學院道場,20世紀下半期李炳南先生所領導的臺中佛教蓮社等)往往有代行僧團職能的訴求和趨勢,而現(xiàn)代日本佛教僧人的在家化,則表現(xiàn)出完全相反的另一種趨勢,這兩種趨勢在現(xiàn)代佛教中的并存,恰恰也說明現(xiàn)代佛教中的僧信關系,確有深入再反思及再平衡的必要性。
星云大師開創(chuàng)的佛光系統(tǒng),承繼漢傳佛教的基本傳統(tǒng),當然仍然以出家眾作為住持佛教的中心角色,但是在佛光僧團的體系結構中,也給在家修行者安排了一定的地位;大師尤其創(chuàng)立了檀講師制度,具備一定佛教知識水平及修行經(jīng)驗的居士,可以成為“檀講師”,并因而具備在大眾中弘法傳教的資格。這項檀講師制度的設立,可以說是現(xiàn)代佛教中一項重大的制度創(chuàng)新,它為居士弘法的資格問題提供了制度化的規(guī)范之道。重視信眾的作用,提升信眾的地位,其實一直以來都是星云大師的基本關注之一。大師的人間佛教在弘法方向上以大眾化、社會化作為基本價值取向,而大眾化及社會化的主要的內涵之一,即是重視及關切信眾乃至一般社會大眾在佛教中的主體角色和主體地位。
1991年大師發(fā)起成立中華佛光協(xié)會,1992年又成立國際佛光會,現(xiàn)在這個組織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佛光信眾組織,會員人數(shù)有300萬之眾,是當今會員人數(shù)最多、動員能力最大的國際性的佛教社會組織之一。國際佛光會定期舉行會員代表大會及理事會議,商討教務,凝聚共識,今年剛剛在臺灣佛光山舉辦過第15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
從歷史上看,信眾的散漫及非組織化,是佛教信眾的作用難以有效發(fā)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佛教的社會影響難以擴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星云大師創(chuàng)建的國際佛光會,及其成熟的組織運作模式,有效地解決了佛教史上的這一難題。
在現(xiàn)代社會,佛教的弘揚毫無疑問將會越來越需要發(fā)揮信眾乃至一般社會大眾的參與作用;尤其在今后的公民社會及信息社會,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全民化,隨著佛教知識的日益普及化,一般信眾及社會大眾在佛教弘傳中的主體地位、能動作用之問題,也將會愈來愈凸顯出來。由此以論,星云大師所推動的一系列旨在提升信眾地位、發(fā)揮信眾參與意識及能動作用的制度施設,是他對佛教發(fā)展做出的可貴探索和重要貢獻之一。
五、提倡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是星云大師對佛教的第五大貢獻。
歷史上的佛教以分宗分派著稱,如在佛滅百年后,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佛滅三百年間,佛教分裂為二十部派。在由大眾部衍化出來的大乘佛教中,有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及如來藏學系三種理論體系之對立;而在承傳大乘佛教思想文化的漢傳佛教中,也有大乘八宗之分判,大家各是己所是,各非己所非,紛紜擾攘,所謂“判教”是也。
如果再就全球佛教文化圈的分布而言,復又存在更大的分裂,這即是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及巴利語系佛教三大佛教文化圈的分割。佛教史上這種分裂與分割的現(xiàn)象,不僅是宗教史學者心目中令人錯愕的文化奇觀,也是造成佛教至今難以整合為一個統(tǒng)一的世界信仰的最重要的原因。近兩個世紀以來的現(xiàn)代佛教學術研究,為佛教文化信仰與知識的重新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方法,但同時卻也引發(fā)一些新的分裂,或加劇歷史上固有的某些分裂。例如對于如來藏問題的現(xiàn)代學術研究,無論是在中國的佛教界,或是在日本的佛教界,都是重新加劇引發(fā)佛教思想與信仰分裂之痛的重要事件之一。
總之,現(xiàn)代佛教文化需要在新的歷史高度、新的理論格局上重新完成一次知識與信仰的整合,這對于佛教文化愈合長久以來的分裂之痛,療治百年以來的新創(chuàng)傷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加強全球佛教文化圈的團結與溝通,推動世界佛教的交流和發(fā)展,尤為具有現(xiàn)實性及緊迫性。
星云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21世紀和未來佛教發(fā)展的正道,其所闡釋的人間佛教既凸顯佛陀的本懷,也呼應現(xiàn)代社會注重“以人為本”、強調“社會參與”的價值關切,主張在原始佛教與后原始佛教之間,在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間,在漢系佛教與他系佛教之間,在漢系佛教的各種傳統(tǒng)之間,都建立均衡和融和的立場,不限于一宗,不泥于一派,一方面直揭佛陀的本懷,一方面向一切佛教思想文化資源開放。大師這樣的理念和方法既突破了傳統(tǒng)中國佛教封閉性的判教思維,也超越了一些現(xiàn)代佛教學者所嘗試的排他性的佛教文化整合方式,以圓融和合的基本立場和包容開放的巧智善慧,推動全體佛教文化的整合,為當今及今后佛教知識與信仰的整合之道,樹立了標準,建立了典范,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而構成星云大師對佛教的重要貢獻之一。
- 上一篇:財富到處都有,看我們如何找到
- 下一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星云大師]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黃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什么?
- [禪宗思想]“念佛禪”體現(xiàn)了禪宗怎樣的變化?
- [生活故事]小蟲負重
- [哲理故事]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今
- [佛與人生]人生路人甲
- [佛學常識]回向偈是什么意思?
- [星云大師]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的“不二法門”指什么?
- [白茶]什么是白茶,如何分類?
- [禪宗公案]禪宗公案一絲不掛
- [生活故事]背在身上的獨木舟
- [哲理故事]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
- [佛與人生]是劫還是緣,只在一念間
- [佛學常識]什么是四出偈?
- [星云大師]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烏龍茶]福建漳平什么茶最有名?漳平水仙茶餅的產(chǎn)地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