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解放,怎么解放?——節(jié)欲、縱欲與離欲
情欲解放,怎么解放?——節(jié)欲、縱欲與離欲
釋昭慧
在宗教倫理學上,各宗教對情欲與婚姻的看法有異有同。在此但舉基督宗教與佛教為例。兩者的相同處是:都贊同依婚姻來規(guī)范情欲(亦即適度的“節(jié)欲”)。不同處是:基督宗教將情欲范限在互允貞潔之婚姻,把它當作是天主應許給人的一種“圣事”;反之,非婚姻關系的情欲,當然就是“罪惡”。若從佛法以觀,欲界眾生都有情欲;無論是“情”還是“欲”,其根源不外乎是“自我愛”——“欲”來自生理的需求(是“自體愛”的一種),“情”則填補了生命中自我實現(xiàn)的缺陷(是“我所愛”的一種)。情欲既無關乎神圣,亦無關乎罪惡,只不過是一種非善非惡的“動物本能”而已。
男女兩人相互間的“忠貞”承諾,是情欲世界里雙方相互系著(互相占有)的一種心理需求。一方倘有不貞,對配偶乃至子女,自然會帶來極端強烈的痛苦。仁慈之人不忍任何人因自己的行為而受苦,所以除非他/她選擇“不結婚,不生育”,否則無法不將其導致配偶、子女精神痛苦的“男歡女愛”,納入道德層面的考量。此所以佛教雖系“無神論”,未視婚姻為根源于神的“圣事”,卻依然在“護念眾生”的前提下,要求在家佛弟子節(jié)欲——實踐“不得邪淫”的根本戒律,男子、女人都不例外。
道德或法律層面規(guī)劃出來的“一夫一妻”制度,雖顧及了“護念配偶心靈”與“善盡雙親責任”的理想,但無論于“情”于“欲”,都很難真正全面落實。于情,當宿世因緣深厚或心靈極相契合的異性出現(xiàn)在婚后,此時除非道德感強烈或定力深厚,一般當事人很難抗拒這種致命的吸引力;于欲,當貞潔的要求定調在“子息血統(tǒng)的純正”時,它很難不淪為單方面的道德要求。于是乎,走馬章臺的男子被視作“風流倜儻”,縱情恣欲的女人卻被視作“水性楊花”。
話說回來,“互允忠誠”的婚姻思維,固然帶給女性比男性更多的文化束縛,但也并非對男子毫無道德或法律上的約束力量。貴為駙馬的陳士美在包公的虎頭鍘下斷命,這似乎意味著:通奸罪也不純然是為羞辱女性而存在的;“糟糠之妻不下堂”,“萬惡淫為首”,多少還是悲憫著那些一生相夫教子,到頭來“色衰愛弛”,又無獨立生活條件的女子,為她們的處境,提供一些輿論或司法層面的保障。
熱衷于“情欲解放”理論且身體力行的女性,她們認為如此可以挑戰(zhàn)父權意識對女性情欲的禁錮。然而情欲受壓制的絕不只是女性;女性情欲解放,或可對治男性對女性的控制,卻無補于自己受到情欲熱惱之所奴役的不自由。
原來,情欲這種動物本能,雖然非關乎善惡,但深層審視其本質,它還是有一種“覆障清明”的作用——情令智昏。在佛法中歸納情欲為“有覆無記”——無記,在道德上屬非善非惡的中性;有覆,是于心性的解放有所遮蔽,而且由此也會進一步發(fā)展出麤分的煩惱。
大凡感官所帶來的快樂,都帶有一種類似毒品“容易上癮”的誑惑性(當然不似毒品那般危害劇烈)。快感無法持久,所以不是需要加重刺激,就是需要變換花樣。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彼烧娑礌T了“五欲”的本質!
情欲雖屬動物本能,但卻有極大的個別差異。有人可以“但取一瓢而飲”,有人卻非得要時時“轉換口味”不可,這就不是“本能”或“天性”所可概括解釋的,只能說是“習以成性”。縱情恣欲,無形中會加重感官的刺激需求,使自己反而增加“心為形役”的大患——本求解放而反成情欲奴仆,這是無論男性或女性的“情欲解放”者皆可深思的課題。撇開“道德考量”不說,即使站在“利己原則”的立場,都要慎防這種后果。唐伯虎點秋香,秋香之前已追求了好幾個,秋香之后依然還追求好幾個。唐伯虎快樂嗎?怕是時時都要嘗受“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情欲熱惱之苦吧!
還有,雖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是情欲較諸飲食,須戒慎者猶甚。因為飲食是無情物,可以任人支配;情欲則往往關涉到第三者,不是單方面的意志所可決定的!坝钡慕夥,是否可連帶改變“情”方面“我所愛”衍生的占有欲與妒忌心?倘若情欲解放只是單方面一廂情愿的想法,要留意的是另一方在“情感牽系”的無明盲動中,所可能導致的不幸后果。數(shù)年前發(fā)生的清大女研究生殺情敵案,就是一個悲慘的案例。
自我愛所衍生的情欲,是個治絲益棼的無解課題。佛教出家的“梵行戒”(“離欲”規(guī)范),理由即在于洞徹“情”與“欲”的雙重系縛及其衍生的苦難,讓修行人學習著以定慧之力,不受制于形體的情欲熱惱,不受制于他者的情枷愛鎖。倘能由勉力學習而漸臻乎至境,從情欲的牢籠中解放出來,或許才是真正的“情欲解放”吧!
九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于尊悔樓
——刊于九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昭慧法師:幸福,可以嗎?
- 昭慧法師:禪定的原理以及與神通的關系
- 昭慧法師:依佛法以觀人類胚胎(胎兒)的地位
- 昭慧法師:一個臺灣現(xiàn)代比丘尼的出家經驗
- 昭慧法師:「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
- 昭慧法師:佛教的空有論
- 昭慧法師:佛教與社會運動
- 昭慧法師:〈心靈環(huán)!抵乙
- 昭慧法師:神圣與套牢——吊詭的宗教心靈
- 昭慧法師:神圣與死亡
- 昭慧法師:昭慧法師論宗教性侵害案
- 昭慧法師:律學答問——覆美國常睿法師函
- 昭慧法師: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
- 昭慧法師:“環(huán)境倫理與動物倫理”專題引言
- 昭慧法師:“典型在夙昔”?
- 昭慧法師:《佛教規(guī)范倫理學》書摘
- 昭慧法師:問渠為何放不下
- 昭慧法師:刀下請留“總統(tǒng)豬”!
- 昭慧法師:血腥殺豬,比賄選嚴重
- 昭慧法師:認知實相以防患未然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