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慧地
第四地 焰慧地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在于一個「心」字;也就是從心修起,而表現(xiàn)在行為上。但是心性無形,到底要怎么修持?
修心即修改不好的習氣
所謂「修心」,是不是修我們身體內的「肉質心」呢?其實不是。人的器官,只不過是具有功能、感覺而已,真正要修的是我們思想的根源,與肉質心——心臟器官毫無關系。如某人心念不好,就是換個心也改變不了他原本的觀念,他以往的習慣依舊會存在。
記得幾年前,臺大醫(yī)院曾經(jīng)有一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她需要動心臟移植手術。當時有一位年輕人車禍往生,經(jīng)家屬同意,醫(yī)師就把年輕人的心臟移植在婦人的身上。等到她恢復知覺送到普通病房時,大家問她:「妳平時最愛吃什么?」
她說:「我住在澎湖,最愛吃海產(chǎn),還有竹筍!闺m然這位婦人已經(jīng)換心了,但是仍帶著過去的喜好、習慣。從這里就可以證明:「修心」不是修人體內的肉心,而是要改變凡夫患得患失的思想和習氣。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不能脫離菩薩的軌道,而菩薩有等級的區(qū)分。要培養(yǎng)歡喜心、喜舍心,才能登上「初地菩薩」的境界。
舍,要「舍得歡喜」,若是因為一時的歡喜心而舍出去,之后卻越想越舍不得,換來了一身煩惱,這些煩惱就是「垢」。有了垢穢,就像一盞燈蒙上了一層霧;又如眼疾,眼前忽然有小黑影遮住,但并不是東西變黑了,而是眼睛出了毛病。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有了煩惱,就會遮蔽智慧的光明;為了發(fā)揮智慧,將光芒照亮人間,所以要勤拭「心」,恢復鑒照的功能。
初地之后,仍必須時時精進,然后才能進入第二「離垢地」。就像我們爬樓梯,爬了第一階再爬第二階、第三階……
歡喜心就是「布施」,清凈心就是「持戒」。我們的心若沒有貪執(zhí)和污染,就不會犯戒,自然能夠散發(fā)出清凈的光芒。像玉石要經(jīng)過琢磨才能顯現(xiàn)美麗的本質。要成為第三地菩薩,就得學習忍力,因為布施就得割愛,持戒也需要一番毅力,這都要經(jīng)得起一個「忍」字;具足為法忘軀的「法忍」及日常生活中的「生忍」,這樣心地自然會清凈、光明,所以第三地稱為「發(fā)光地」菩薩。
第三地之后,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秆妗故枪饷魉纳涞囊馑,不只是智能光明返照自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fā)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凈的彼岸。
臺北每逢慶典時,就會有放煙火的慶;顒。站在比較高的地點,就可以看到煙火沖向天空后,爆出各式各樣、五光十色的火花;煙火發(fā)射到很高很遠的地方,它的光亮,即使再遠的人都能看得到。
舍棄名利我相
修行的確需要忍耐,這種忍耐并非只在一時,而是要恒常的時間都能忍耐、精進,才能有所成就。若有人說:「修行要忍耐,只好多多少少忍一忍!惯@種忍是短暫的,一旦忍不住了就會退步,這樣如何精進呢?真正要使我們的智慧發(fā)光、光芒四射,就要再加強毅力與忍耐力,兩者非常充分,智慧自然光明。
由生忍而法忍,先由人與入之間開始,不從別人的臉色或工作上起分別心。不要想:這么辛苦、卑微的工作為什么叫我做?我是執(zhí)筆辦公的人,你卻叫我拿掃帚掃地?真是大材小用!像我這么好的人才,你卻叫我去廚房撿萊、煮飯。若一直覺得很委屈,為自己抱不平,這樣的心態(tài)怎么能精進呢?
修行,要先舍棄社會上的「名利我相」。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基礎做起、耐心去學,否則絕對無法進步。例如:若想享受品茗之樂,必須先學習如何燒水、泡茶,這就是從基礎開始學茶道。除此之外,還應該知道水源從何處來,茶樹如何種植、采收、烘焙等等……。若能這樣按部就班地踏穩(wěn)每個腳步,就能不斷進步、充實智能的功能,進而達到「焰慧地」的境界。
總而言之,不論處在什么環(huán)境,都要下決心去適應,并以發(fā)光地的生忍、法忍為基礎,不斷地再精進,才能達到「焰慧地」。
斷除疑惑,堅定信念
要使智慧光芒四射,有一項很重要的前提——「斷惑」!惑就是迷惑、疑惑。凡夫都有疑心,為什么會有疑呢?因為我們的智慧還沒有具足顯露。
同樣是修行,有的人說:「念阿彌陀佛,直到臨終一心不亂,彌陀、觀音就會來接引,就能即身解脫,所以要趕快念佛!褂械娜擞终f:「念佛要念到什么時候?最后還要等阿彌陀佛來接引,倒不如修禪,靠自力,不用靠他力,坐禪就可以自己得解脫,」
其實八萬四千法門,只要專心由一門深入,最后都能有所成就。就怕有人三心二意,原本修持念佛法門,可惜念佛持名的工夫,已經(jīng)念到舉手投足都是一聲阿彌陀佛;不小心滑了一跤念「阿彌陀佛」,歡喜時念阿彌陀佛,煩惱時也念阿彌陀佛,好不容易培養(yǎng)到脫口而出都是佛號的程度。但是一聽到別人說:「這是靠他力、靠佛力,這樣不保險,我們還是來坐禪比較好!贡惴艞壞罘鸱ㄩT,改修坐禪。這就是自己的信念不夠堅固。
有的人又因信念的偏差,認為:念佛既要念得一心不亂,所以世俗事都不要涉入,這樣才能解脫。但是,他卻忽略「善根」與「福德」要平行,而慈濟的菩薩道正是「福慧雙修」的法門。
有些人說:「你們光是做慈濟,就像小鳥用一只翅膀在飛!」
我說:「如果小鳥用一只翅膀就能飛,那只鳥就是神鳥.這已經(jīng)超越凡間的境界,不是普通的鳥!
其實,做慈濟的志業(yè)也是修行的法門之一;是「;垭p修」的菩薩行?纯创葷奈瘑T,雖然天天做得很辛苦,心中卻充滿喜悅。
我們若能對所做的一切都不求回報,心中就沒有污染,只有清凈的善根,這就是「無垢」。既然能歡喜又心無污染,智慧也就能具足:再加上精進不懈,以恒常心、一心一志對治三心二意,自然能時時散發(fā)出智慧無染的大愛。
我常說,業(yè)來的時候要「歡喜受」,委員們知道「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所以每天心無掛礙,精進地做利益社會的工作,所發(fā)揮的就是「焰慧」的功能:這已同時在培養(yǎng)善根、福德,為何說慈濟人像用一只翅膀在飛的小鳥呢?
忍而無忍,自利利他
總之,精進就是要破除那分「迷惑」,不要只是想著:我要怎么修,才能得到解脫?其實,平常的付出就是在修行了。時常歡喜待人,就是在修養(yǎng)自心:如果對人不能起歡喜心,任由怎么修,還是一樣會困在迷惑中、有「人我是非」的煩惱相在。
可見精進是要達到「修而無修、忍而無忍」的程度。不要說:「我對你已經(jīng)很忍讓了!」這就是還有「我相」的煩惱在。要修得很自然,比如,有人為我們打抱不平說:「剛才他回應你那番話,難道你不生氣嗎?」自己就要想:「我覺得他剛才講那些話很平常,有什么好生氣的?」若能忍到面對任何境界都不起心動念,這才是真忍、才是真正的精進。
所謂「修而無修」,就是不必執(zhí)著「我要怎么修?」就像駕車技巧純熟的人,當前方有來車時,會很自然地閃過,而不會把方向盤抓得緊緊的。飛機駕駛員也是一樣,若技術很熟練,飛行時只要起動按鈕、順著儀器操作,他在高空上照樣能夠談笑風生,非常安然自在。
我們修行,就要和那些駕駛員一樣,要不斷地向前精進,但是一點也不緊張和多慮。若能修到什么都不掛意,就是「修而無修、忍而無忍」的境界,自然能「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就是斷「修惑」。智慧的本性自然熾盛、光芒四射,這就稱為「焰慧地菩薩」
我們要好好地培養(yǎng)這四個階段的心地,這樣菩薩地就很容易達成。學佛是學習一顆菩薩心,大家要好好追求心的根源——要達到「修而無修」,才是精進行。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