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二十八)‘苦、空、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
今天是清明法會,依照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清明節(jié)是紀念和追憶已故的親屬及祖先。我想各位一定同意,趁這個機緣,讓我們一起來發(fā)愿。愿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歷世的親屬,愿他們離苦得樂,早生凈土。
對于今天這個題目,首先我有三點說明:
第一點:今天想講的‘苦、空、無我’,并不含有消極、悲觀、逃避的意義,各位聽完了之后,請自我品評,也許會同意我的說法。
第二點:題中所謂三個修行的階段,并不是真的有階段之分,而是為解釋方便起見,假定有三個階段。實際上,各位可以體會到,修行心態(tài)更變的過程,是一以貫之的,并沒有硬性的劃分。
第三點:我沒有出家經(jīng)驗,所講的是以在家人修行為主,出家修行可能不同。
第一、苦
‘苦’如果講得更清楚一點,應(yīng)該說是‘知苦’。知苦實在是任何人發(fā)心修行的先導(dǎo)。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出生在這個世界,也是因為體會到人有生、老、病、死的苦而離開王宮,尋求離苦解脫的方法?嘈辛肆辏詈髲氐覺悟樂苦兩極端都非解脫之道,完成悲智具足圓滿,尊稱為佛,樹立了‘知苦’是修行得解脫的榜樣,為后世千千萬萬人所仰慕,為我們的模范。
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知道苦,才不是苦,他是應(yīng)該值得恭喜和慶幸的。
一個人不知道苦,那才真是苦,往往會后悔莫及。年輕的時候,身體強壯,盡貪口味上的刺激,酒、肉、煙、咖啡、濃茶,毫不顧忌,一旦發(fā)現(xiàn)胃出血,照X光說是胃潰瘍、胃癌,趕緊停止喝酒,可惜已經(jīng)遲了。這里不過是舉一個例子,如果舉一反三,這類日常生活中的悲劇,真是道不勝道!
佛法中概括的說,苦有八類: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F(xiàn)在我提出幾項,想問各位:
在座的可有人沒有過病苦?出生以來,沒有生過病,或不以為病為苦的,請舉手。(無人舉手)
在座的可有人沒有過和親人別離的痛苦?這包括了生別或死離。沒有過這種痛苦回憶的,請舉手。(無人舉手)
在座的可有人并不覺得有老的痛苦?今天在座的年輕人很多,我想不如將問題反過來問。在座的倘有人已經(jīng)感受到有老的苦痛的,請舉手。(幾乎都舉手)
哎!我沒想到有這許多同修已感覺到有老的痛苦!
接著我想再問一個問題,在座的可有人有‘求不得’的苦?求不得的意義廣泛得很。例如,小孩跳躍著跑進房來,伸手向媽媽討糖吃,媽媽說:‘NO!’小孩嘟起了嘴,眼淚汪汪地慢慢走開,這是求不得的苦;失業(yè)了,找事做,東碰釘子,西遭冷眼,這也是求不得苦;家中老小四口,靠救濟金不夠,眼見孩子們?nèi)諠u瘦弱,心中盡是難過,但苦無辦法,這也是常見的求不得苦。這些求不得的苦還是合理的苦,至于情場失戀,賭場輸錢,官場失意,商場虧本,則更可以使人傾家喪身,這種求不得苦,往往是貪心愈重,苦痛愈大。自古以來,不分中外,這類例子,真是舉不勝舉。
各位在座的同修可能有人會說:‘我是凡求皆得,從沒有求不得苦。’從沒有求不得的苦的,請舉手。(無人舉手)
現(xiàn)在我想請問各位一個問題:‘您到大覺寺來,為的是什么?您們求神拜佛,誦經(jīng)念咒,為的是什么?您們修凈土、參禪、學密又都是為什么?’說是好奇吧,在最初接觸佛法的時候,也許有些好奇的成份在內(nèi),可是這種成份不會持久。所以極大多數(shù)的人之所以學佛,都是因為明白了人生有痛苦,而想求離苦解脫的方法。聽人說,佛法會教您這種離苦解脫的方法,所以您來信佛教,發(fā)心修行。到大覺寺來也是為了要多了解一些佛法的內(nèi)容,多懂一些修行的方法,您說對不對?
所以‘知苦’而后發(fā)心,要尋求滅苦的方法,有了方法,您再依照這方法去學習、去精進,我們就稱為‘修行’。知苦、發(fā)心、修行三部曲,為方便解釋起見,作為第一階段,而苦是這一階段的前導(dǎo),是主因。
所以我說:知苦的人是值得被恭喜慶幸的。
等到佛法接觸稍稍多了,有一種新的觀念會在您的心中慢慢滋長,這種觀念用中國的文字來表達,叫做‘空’。這種觀念是說一切的一切榮華富貴,到頭來都是一場空,什么也帶不走,那么人辛辛苦苦,究竟為的是什么呢?說是為了子孫,一個人兩眼一閉,子孫的好壞,是否還能照顧得到呢?說是留芳后世,可是后世人稱贊您,您還聽得見嗎?這種思想給人帶來一種灰心、消極、失去意義的苦痛。各位,這種‘空’不是佛所講的‘空’,而是不夠了解佛所講空的意義而誤解的‘空’。這還是苦,并沒有脫離我所講的第一個階段,不過比前面所講的苦,更深了一層而已。
各位可曾注意,我們前面所講的知苦、發(fā)心、修行,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是誰知苦?是誰發(fā)心?是誰修行?答案是‘是我知道人生有苦,是我發(fā)心,是我想修行,是我在修行’對不對?所以在這第一階段中,‘我’的觀念,實在是一切的中心。一切的體會、思想、行動,可以說都以‘我’為出發(fā)點。
因此在第一階段中有兩個重點:一是知‘苦’,二是有‘我’。
那么什么是我今天要講的‘空’呢?
第二、空
禪宗的六祖慧能在他開悟的時候,說了這么兩句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聽懂了這兩句,就進入了我今天要講的‘空’,也就是修行中的第二個階段。‘自性’即是‘本性’。‘何期’,是本來沒有想到,現(xiàn)在忽然明白了的驚嘆詞。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原來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清凈凈的。而什么是清清凈凈呢?即是‘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最后一句是說,可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覺到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物質(zhì)及思想,即所謂萬法,卻又都是在這清凈不動的本性中顯現(xiàn)出來,您說奇怪不奇怪?所以六祖慧能不禁驚嘆!
我想舉兩個例子,都是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已不足為怪,不去仔細研究的現(xiàn)象,希望因此可以增強我們對自性清凈,卻能生萬法的真理的了解。
各位,如果在一處極熱鬧的場所,譬如聯(lián)合國大樓吧,看到一面極大的鏡子,這鏡子里面一天到晚顯現(xiàn)出各式各樣的人形,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黑色的、白色的、黃色的、阿拉伯人、非洲人、中國人、印度人,又穿著各色各樣的服裝,無奇不有?墒沁@些影像是不是在鏡子之外呢?不是。是不是在鏡子之內(nèi)呢?也不可能。這些影像,此去彼來,有沒有影響或改變這面鏡子呢?一點也沒有。
各位,這面鏡子本來是一片清凈,可是能顯出萬萬千千的影像,雖然顯出萬萬千千的影像,可是鏡子本身并沒有增加什么,也沒有減少什么,也不會動搖,也沒有改變。如果沒有東西在它的前面,它還是一面清凈的鏡子,您仔細想一想,這種現(xiàn)象奇怪不奇怪?
各位有沒有念過《楞嚴經(jīng)》中觀世音菩薩講的耳根圓通?您如曾在紐約莊嚴寺住過,您便會體會到觀世音菩薩所講的‘聞性’,在清晨二、三點鐘的時候,一覺醒來,耳邊是一片清凈?墒羌丛谶@一片清凈的聞性中(即是聽覺),忽然生起風吹落葉的聲音,是這么遙遠,好像來自另外一個世界;又忽然生起小鳥的歌聲,繼而蟲鳴,于是聽到遠遠傳來鐘聲,心中就生起原來法師們已在上早殿了。這一天您倘能細心體會,您會發(fā)覺,在您的原本一片清凈的聞性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音調(diào),有柔和聲,有暴噪聲,有令您煩惱的聲音,也有令您興奮的聲音,無奇不有,細細分析,真可謂五花八門,此起彼落?墒请m然出現(xiàn)這無數(shù)無量的音聲,您的聞性又何嘗增加了什么,又何嘗減少了什么,又何嘗動搖?又何嘗有所改變?當您深夜再一心觀靜時,還不是仍舊一片清凈。您仔細想一想,奇怪不奇怪呢?
各位,您看我們能不能仿照六祖慧能的偈子,也來一套:
何期鏡面本自清凈 何期鏡面能顯萬象
何期聞性本自清凈 何期聞性能現(xiàn)萬聲
各位聽了覺得怎么樣?我看到有人在笑。
各位,日月星宿,地球萬物,所以能游行于虛空之中,是因為虛空是空的,對不對?
如果鏡面上涂了一層顏色,將鏡面遮住了,是不是還可能顯出萬像呢?不可能。
如果聞性中先有了某種聲音,如聾子只聽到嗡嗡之聲,是不是還可能出現(xiàn)其他各種聲音,也不可能。
所以鏡面必須本自清凈,才能顯出萬象;聞性必須本自清凈,才能出現(xiàn)萬聲。
同樣的理由,自性(我們的本性)也必須本自清凈(空),方才能生萬法。
這個道理在佛法中稱為‘性空’。
至于萬法怎么會生起的呢?它并不是自己忽而生起的。在鏡子的例子中,因為有人走過這鏡子的前面,鏡中才會顯現(xiàn)出這個人的形象,所以‘人的走過’是‘鏡中顯人影’的因緣;在聞性的例子中,因為法師打鐘,所以聞性中顯出鐘聲,因此撞鐘是聞性中出現(xiàn)鐘聲的因緣。在佛法中就稱為‘緣起’。
性空、緣起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大覺大悟時所證到的道理,學佛的人對這個真理必須徹底了解,才不會走上岐路。懂了性空緣起,就走上了我所假定的修行第二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您會逐漸走上成佛之道。各位,請重視‘逐漸’這兩個字,修行急不出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操之過急,往往會加強‘我見’,反生障礙。譬如帆船航行于大海,只要看準方向,隨順風向水流,繼續(xù)不斷的航行,自有到達目的地的一日,操之過急,反有覆舟淹死的危險。
那么什么是我們修行的方向呢?就是在第二階段中的‘性空緣起’。
既然我們的本性是空,一切都在本性中顯現(xiàn),則宇宙萬像、人生一切都不離本性,如影像之在鏡中,如聲音之在聞性,一切都是同體,這種認識,如能日久薰習,漸漸的,人我分別之心會淡,心胸會擴大,會隨時體會到別人的困難和痛苦,生起協(xié)助的心,進而達到佛法中的所謂同體大悲,效法觀音,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并且因為心胸寬大,易和‘我當滅度一切眾生’的大愿相應(yīng)。
既然一切都是緣起,則知緣聚乃生,緣散乃滅,一切在不停的變化中,沒有永久存在實有的個體,因此對佛在《金剛經(jīng)》中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生起信心,漸漸沖淡執(zhí)著之心,懂得貪戀的愚癡,而引發(fā)不住相的大智,能廣修六度萬行,若無其事;且能進而效法普賢菩薩的大行,不倦不厭,不以為苦。
大悲、大愿、大智,大行在佛法中就叫‘菩薩行’。菩薩行應(yīng)是我們修行方向目標,也應(yīng)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南針。
各位,這并不是說,我們明了了緣起性空,就馬上能達到大悲、大愿、大智、大行的境界,現(xiàn)在也許還差得很遠?墒沁@正像一位小學里的學生,他是以進大學讀博士為志趣為目標一樣。有了指南針,有了一定的方向,您就可以向這個方向前進,時時以這個方向檢討警愓自己,看看是否錯了方向,這正和大海行舟,有了衛(wèi)星向?qū)б粯印8魑唬@是我所想講的修行的第二階段,無以名之,名之曰空。
這個階段,可能很長,但依此方針修行,您會自己體會到:逐漸的對苦而不覺其為苦,生起勞而無怨的心情;逐漸的對人對物愈來愈重視,生起勇于助人救物的心態(tài)。我相我見日漸消淡。
所以在修行的第二階段,雖仍有苦,能不以為苦;雖仍有我,但能人我并重,致力利人。
各位,我在第一階段中所講的‘知苦’,可以說都是我親身體會到的經(jīng)驗。其中以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國開始,這數(shù)十年中的‘親別離’苦為最明顯,病苦及求不得苦次之,老苦又次之。雖然我曉得我所受的苦,和一般真正受大苦的人比起來,差得很遠很遠,但是這些小苦已足使我發(fā)心要學佛法。所以今天第一階段所講的可以說都是實際的體驗,其中有很多都是各位也親身經(jīng)驗到的。
第二階段所講的,則個人的經(jīng)驗、觀察及理解都有。以我目前的修行情形而論,應(yīng)該說理論遠多于實際的經(jīng)驗,日常生活中還很少能和性空緣起的道理相應(yīng),大悲、大愿、大智、大行的菩薩行,則還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差一大段,尚待努力精進,自己雖常自警愓,更希望各位同修隨時多加策勵勖勉,因為對您們講,也是積福做功德。至于第三修行階段的‘無我’,則可以說完全是從經(jīng)典及大德們的講解著述或身教中濃縮而成的核心思想,還只是一個更遙遠的目標,可是已明白這個目標是十分重要,因為一個人‘我相、我見執(zhí)著程度的深淺’,實在即代表了這個人修行程度的高下。
第三、無我
‘無我’簡單的說,即是《金剛經(jīng)》中一再提到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以及無我見’等的總代表名詞。‘無我’也即是‘無我、法’,即是‘無我、無法’,我及法都不執(zhí)著。
為什么‘無我’或‘無我、法’十分重要呢?我想引用《金剛經(jīng)》中佛說的兩句話‘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這兩句話很有意思,這是說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恭維稱為菩薩,可是他對我相、法相還是有執(zhí)著,不能四通八達,一無障礙,這個人還不能被稱為菩薩,他還沒有資格是菩薩。
那么究竟怎樣才是‘無我’呢?各位,因為我還沒有通達無我,所以袛能就我所了解的,提出兩點。供各位參考,希望各位指正。
第一,‘無我’并不是沒有‘我’,或?qū)?lsquo;我’毀滅。如果這樣去體會,就完全錯了,那就是取了‘斷滅相’。‘我’仍舊一樣的有,那么如何去體會‘無我’呢?下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希望各位細心體會,不要一笑了之放過。
一九九三年三月中莊嚴寺的方丈明光法師在紐約莊嚴寺主持一個禪七。七天之中,氣氛嚴肅,香板高舉,大家對師父都極尊敬,連碰也不敢碰一碰,止靜跑香,都很循規(guī)蹈距,進行得很好。在圓滿的那一天,明光法師叫大家都到觀音殿門口去拍團體照。殿在有十六級高的石階上,石階及地上因連續(xù)幾天下雪都積滿了雪,一片白色,著實美麗。大家站在殿門石階頂上,拍好了照。忽然明光法師以宏亮的聲音說:‘大家都到雪地上去玩雪。’一聲甫了,只見他帶頭從石階堆滿的雪上,竟縱身滑了下去,參加禪七的男男女女,還有圓滿日來找父母的十幾個孩子,都大呼大叫的紛紛跟著滑下。一到雪地,只見法師拿起一團小雪,突然拋向一個小孩的頭上,這一來,‘雪戰(zhàn)’展開,先是明光法師與小孩們互擲雪球,不一刻參加禪七的男女居士亦紛紛加入‘戰(zhàn)團’,互擲雪球,只見觀音殿前雪球來去飛舞,極為壯觀,而法師中‘彈’最多,黃衫上點點白雪,也有人在搶拍鏡頭,我們這位方丈和尚,滿不為怪,若無其事,活像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和大家‘打’成一片!
現(xiàn)在我想念一段《金剛經(jīng)》的經(jīng)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各位聽了這位現(xiàn)代方丈和尚禪七后的一舉一動,和《金剛經(jīng)》中所記載佛的日常生活,可覺得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個人則像須菩提那樣,心中生起‘希有!方丈!’的念頭,為什么呢?請各位參一參。
第二,‘無我’并不是逃避、消極、不負責任、或什么都不做。相反的,‘無我’應(yīng)該是奮不顧身、更積極、勇于負責、忘我、盡心盡力的做一切于人有益的善事、善法而沒有名聞權(quán)勢之想,這才是‘無我’。各位,請細心想一想,逃避、消極、不負責,或什么都不做為的是什么呀?還不是為了我,因為我怕麻煩,想少辛苦,怕人批評,這一切都以我為中心,怎么能稱為‘無我’呢?
如果有一些些‘我’的觀念在心中,各位,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時,又怎么能舍身救虎呢?如果有稍微的‘我’的觀念在心中,他又怎能在被歌利王節(jié)節(jié)支解時而不生嗔恨呢?有人說:‘這兩個例子太難了,我們怎么能做到呢?’不錯。各位,這并不是您得如法泡制,而是希望您明白這種‘無我’的精神,在您對于性空緣起有了根基,您自然而然的會照這個方向前進,這是我想貢獻各位在修行第三階段的重點,希望和各位共勉。
佛在《金剛經(jīng)》中有這么幾句話,我想用來作為今天的結(jié)論。佛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各位,這就是無我、法,能夠如是通達,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苦的觀念已漸漸消滅,我的觀念亦日漸沖淡,終于達到無我、無法,諸法無我,而廣修一切善法。祝各位早日圓滿;雙修功德,超越這三個階段,亦無階段可超。謝謝各位。
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講于紐約大覺寺
- 上一篇:(二十七)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討
- 下一篇:(二十九)從因果的觀點來研究忍辱
- 跟著《金剛經(jīng)》學好心態(tài)!
- 《金剛經(jīng)》“空”的境界是什么?
- 讀誦《金剛經(jīng)》的功德殊勝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如何把邏輯思維提升到悟性?《金剛經(jīng)》的悟性思維
- 《金剛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樣去學佛修行?依《金剛經(jīng)》修菩薩行
- 金剛經(jīng)分幾部分?講什么內(nèi)容?
- 《金剛經(jīng)》都說了些什么?
- 《金剛經(jīng)》教眾生做什么呢?不要執(zhí)著
- 《金剛經(jīng)》譯文及注解評析
- 《金剛經(jīng)》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剛經(jīng)》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剛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離相修行
- 《金剛經(jīng)》是我們學佛的基礎(chǔ)
- 怎么理解“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六祖慧能是怎么開悟的?通過《金剛經(jīng)》開悟
- 《金剛經(jīng)》可以解決修行中遇到的誹謗和委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