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第20課丨我們到底是菩薩還是餓鬼?

第20課丨我們到底是菩薩還是餓鬼?

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shù)米?a href="/remen/foh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金剛經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一、重重障礙

  這一講,主要內容是在十七品,在三十一品當中也有。這一講的內容,我們取的題目叫“當生如是心”。

  《金剛經》它有一個語境,就如同上面講布施與持經之間關系的時候,它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而不是用后面的語境,否定前面用讀經、修行來否定布施這樣一個錯誤的理解。也就是說, 《金剛經》的語境,它面對的人群一定不是沒有進門的人,它是和已經進門、修行很用功的學佛人做對話。須菩提是長老,但是他問的問題是“云何降伏其心”,這說明什么?他已經修了很久了,可是心就是不安呀,他久修梵行,可是不得法。

  舍利弗在聽到馬勝比丘因緣法的時候,一下子就開悟了,那時候他還沒見到佛,它只見到馬勝比丘,他看到馬勝比丘說:你這個和尚雖然長得不怎么帥,但是你這個氣質非凡呀!馬勝比丘說:我呢其實是一般的修行人,高人是我?guī)煾福規(guī)煾父嬖V我修因緣法則。他一下就開悟了,成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是久修梵行,最終窗戶紙由因緣法一下子就捅破了,是這個東西。也就是說,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已經入門了,已經在修行了,但是進步不了。我們猶如在沙漠當中看到了前方一池塘的清水,可是一腳踏進去,發(fā)現(xiàn)是個沼澤。很多修行人,有這樣的一個狀況,修行之后有點深陷泥潭的感覺。是什么問題導致了深陷泥潭,又能夠如何出入自在,這是《金剛經》當中討論的。

  所以如果大家錯誤地理解,或者沒有理解到經文的語境的話,沒有理解到一個想進步的人,找不到進步的方法,面臨著重重障礙這個語境,你來修習《金剛經》,只能聊以慰藉你那顆心。很多人心情不好,情緒不好,問我怎么辦的時候,我就叫他念經,他一念經就好了。你知道是為什么嗎?是經文這么靠譜、這么殊勝嗎?

  當然,但從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干預法則,就是一個人你老想自己的事情解決不了,你又不得不想,像得了強迫癥一樣,怎么辦?讓你做一件你根本不懂、看起來“不靠譜”的事情,連你也不知道為什么做。然后你專心致志做那件事情的時候,心放下了,是吧?這就是讀經為什么要努力,讀經你心就能安的一個很重要的原理。

  但是經文不只是具有這樣“不靠譜”的療效,經文還具有心開意解,使我們超凡入圣的療效。就是能看到從初學以來我們一直在修行,原來使得我們得以精進、得以修行、得以進步的優(yōu)點,好的東西,不知不覺當中變成了缺點。而《金剛經》就是這個照妖鏡,能讓人們看到此前的優(yōu)點,現(xiàn)在變成缺點,你需要放下這個缺點的能力。

二、生心無住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發(fā)菩提心的人,沒有一個不想幫助眾生。學佛的人,沒有一個不想弘法,是吧?有沒有在座的不想弘法的?你也不好意思說,對吧?都想弘法,都想利益眾生,這個利益眾生這顆心,使得我們走上修行的道路。

  但是,如果你念“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念了五年,不要說你煩了,菩薩估計也煩了,你家里人一看,腦子壞掉了,這個人被和尚洗腦了,這和尚肯定不是什么好東西。為什么?你只是想利益眾生,只有這個執(zhí)念,沒有行動,或者說,你只是想通過利益眾生來標榜自己。一開始的時候,你覺得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去利益眾生,眾生也好,你也好,但是不知不覺當中,你覺得利益眾生太好了——哎,我上次幫助過你,你曉不曉得?我是學佛的,我是菩薩派來幫助你的,你曉不曉得?你看,你們受了我這么多幫助,你們是不是要對我好一點?他變成一個農民,播撒了很多種子,他要收獲,結果這個收割的這個執(zhí)念變成了不是他度眾生,而是他對眾生有期待。

  打個比方,海隆法師幫助了我,我很感激他,但是他說:“昌樂法師,我上次幫助你的那個事情,你是不是現(xiàn)在要回報我了?回報不少不多,你只要回報十分就好了,我上次給你一百塊,你現(xiàn)在給我一千塊。”你對我一點點好,我要拿所有東西都對你好。你這不是要錢,你要命啊。所以這個心,因為你一開始幫助眾生以后,反而變得自我膨脹,變得不平了。

  對學佛人來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發(fā)生在這個問題上。你對眾生好是好事,但是你對眾生好,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你對眾生的期待這件事情,是要命的,大大的要命。因為沒有一個人愿意有負擔,你對眾生有期待,眾生壓力山大。

  釋迦牟尼佛深了此意,他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我要幫助大家都入無余涅槃,都能成佛。但是呢,你們大家都成佛了以后,或者都走在成佛的路上,我知道我要念一個咒語,而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這要么是菩薩的功勞,這要么是你們自己發(fā)大菩提心,你們自己的因緣成就了,我的功勞不是大大的,是小小的,我做得還不夠,我還要努力。當一個人這樣想的時候,那個被幫助的人是不是覺得——這個人對我?guī)椭@么大,他這么這么低調,牛!這樣的人讓人感覺到舒服。

  你幫助了人,還能夠保持一份謙遜,你幫助了人,還覺得做得不夠,這樣的人才是菩薩。你幫助了人,覺得別人應該回報你,你不是菩薩,你是餓鬼,這個很要命。所以我們到底是菩薩還是餓鬼,全當自己一念動心。

  而經文這里的般若是空性,空的是什么?空的是我們要度眾生、能度眾生、對眾生期許這個執(zhí)念。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七七四十九年說法,什么都沒說,我度了這么多眾生,實際上都是他們自己想成佛,我對他們并沒有幫助,他們要不想成佛,我對他們也沒辦法。你看,昌樂那個人還在輪回,我也沒辦法。他自己要修行,那才有辦法呀!原來幫助人的人是主體,被幫助的人是客體,他對這一切進行了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之后,進行了主客體的轉換,被幫助的是主體,幫助人的人是客體,而幫助人的人是為被幫助人服務的。這樣,這一切的法得成。

  這點特別重要,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去修行,后面說了,若人有相布施,如入暗室,則無所見,若人無相布施,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你是只是想為他好,你不是為了自己好。為他好,你只是想他過得更好,而自己沒所得、沒有期許。這個是在修行過程當中是好的。

  話說回來,對于我們一開始修行的人來講,為眾生發(fā)菩提心、得到更多的掌聲,為別人能夠滿足自己的自卑心理,能夠體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夠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這是好的,這是推動我們學佛得以行善的一個很重要的推動力。但是你入了門,真正的修行,要把這個善做得盡善盡美,一定要放下為別人的同時是為自己這個想法。如果不放下這個想法,你的執(zhí)念太深,你修行勢必會有很大的障礙。經文“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就是說的這個。一個人說,如果你們這些人度了,全虧了我,沒有我,你們度個屁呀!說這句話的人本身有大煩惱,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凡夫、是惡鬼,不名菩薩。這是這一段。

三、無法可得

  還有一段,釋迦牟尼佛在燃燈古佛那里得法,或者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那里得法,得了法以后,他逃跑了。因為和尚跟和尚的關系有時候也的確不太好處理。有的人練過拳法,六祖慧能可能跟我一樣,小胳膊小腿的,算了,我跑了算了。他得了法,請問他得了什么法?他這個法能不能拿出來給別人看?你能不能量化它?

  我今天去超市里面買個手機,我付出了錢,拿了手機回來。“你超市買了什么回來?”“手機。”拿得出來。一天你聽完講座回去了,“今天去廟里干嘛?”“聽講座,哎呀,那個師父講得可好了。”“好在哪里。”“他說極樂世界是有的。”“神經病。”那個人不學佛,他根本不能理解嘛;蛘“有的。吭谀睦?拿給我看看?”拿得出來嗎?在物質世界,你有所得,是能拿得出來的。在精神世界,有所得,你要通過場景呈現(xiàn)出來。物質世界,我得到一個蘋果手機,我就拿一個手機給大家看一下。但是在精神世界,今天師父要教我對人好,這句話不是一句口頭的話,這句話是你跟每個人相處的時候,歡喜一點、慈悲一點、主動一點、寬容一點,修行忍辱,是要一點一點去做的。

  所以在佛法里面,沒有得到法的時候,你要尋尋覓覓,你要去追求它,你要開智慧。得到這個法以后,是不是揣著這個法在口袋里面不肯放啊?得到這個法,一是要分享,你要弘法,二要去行動。你要體現(xiàn)在你跟每個人的相處上,你要體現(xiàn)在你的起心動念上,然后用這個起心動念在遇人遇事的相處上,才能夠達致你與他人的和諧,你的內心的和諧,才能達到人間凈土。

  也就是說,經文當中說:“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如果我自己認為已經得到這個法,并且執(zhí)著它,他還是個初學,他并沒有得到法。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那里,“得法以實無所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rdquo;得的這個法,不是說給別人聽的,是自己要擔當?shù)摹?/p>

  我?guī)煾高在的時候,那年晚上,我看師父好開心,因為這個事情我打了好多年的壞主意了。因為我?guī)煾甘?a href="/chanzong/wujia/ljz.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臨濟宗的傳人嘛,我說:“師父,傳我法吧。”“傳什么法?”我說:“法有很多種嗎?”“法有修的法跟弘的法呀!”“那我要修的法。”“時候尚早。”“那我要弘的法呢?”“弘的法還差不多。”第二天師父傳了我法,雖然我有了臨濟法脈的傳法,它不是修的法,很多現(xiàn)在密宗里面提倡的傳的法脈是傳的修的法,修的法是用功的點,弘的法呢?擔當弘揚佛法的使命啊。

  所以在經文當中,后來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授記是什么?說你一定會做佛。成佛就是要度眾生,這就是弘的法。成佛的法是什么?是六度萬行,要成佛需要弘法。我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有兩大基本原則,金剛的愿是為眾生之愿,修行之心是般若之心。如果你顛倒了,你認為度眾生是你勢在必行的事情,而不是隨緣的,那你這個度眾生,眾生也很苦,你也很苦啊。你一定要把他給度了,他很害怕,害怕得不行。你這死纏爛打的話,他搞不清楚狀況。但是如果你想盡種種方便、善巧,隨緣把他度了,然后你的心不在于度他,而在于弘法。觀音菩薩說,我度眾生不是度眾生,而是把眾生當成自己,我是要圓滿自己的心性。在這一點上。

  所以,這里的得法,如果有所得的話,就是一顆成佛之心。如果有所修的話,他一定要把這個修行的這個法門體現(xiàn)在他的人和事情上,最終徹底地改變。我們經文后面講了,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他要莊嚴佛土,他要把這顆完美的為眾生的心把它呈現(xiàn)出來,改變我們的社會生態(tài),成就一個極樂世界才行。

  所以這段經文,在我們很多人學佛的時候,他整不明白,就是沒有了解到這句話的當機者應該是什么心理,他應該是解決什么問題,以及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如何處理。

  實際上總結一句話就是,學佛的人可以求法,但是法不是用來追求的。如果你沒有法的時候,你可以求法,有法了之后不是要求法,是要修法,是要成佛,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有兩法,一是修的法,你要有如此的法門;二是弘的法,一顆成佛之心,這是第二十講,當生如是心。

原標題:《金剛經的秘密》第20課丨幫了人并覺得別人應該回報,這不是菩薩,是餓鬼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