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楞嚴經 >

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經述旨卷第一(并序)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并序)

  明 陸西星述

  勸持敘

  師子林沙門 惟識 撰

  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偝三昧。熏修奢摩他路。開示眾生。妙在一門超出。由慶喜恨多聞。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見。而直指人心。七處之征。寶鏡磨塵。而本明自現。八還之辨。金錍刮膜。而幻影隨消。斥攀緣則心不是心。示真覺則見猶離見。即顯真而破妄。仍即妄以談真。窮陰入處界。而列為四科。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會地水火風而通名七大。真俗中道。三諦圓融。本如來藏而含吐十虛。隨眾生心而發(fā)揮諸相。乃至一多相即。小大互容,F寶剎于毫端。轉*輪于塵里。得無掛礙者。倒想銷于億劫。不隨分別者?裥男菩提。圓頓機已解密因。中下器須陳妙行。于是開遠客還家之路。指天王賜屋之門。詰諸圣之本因。依證悟說。最初方便。順此方之教體。選音聞為第一圓通。次為攝心。乃重施戒依先。世尊舉指。清凈明誨,F化身佛。宣演秘密伽陀。三學圓具。而所證非偏。諸妄銷亡。而不真何待。況復精研七趣。隨業(yè)受生。痛喻六交。因習招報。示五十種禪那之境。深防愛見魔邪。具八萬種解脫之機。對治塵勞煩惱。保持覆護。囑勸弘宣。在始在終。無非修證了義;蚱苹蛄。不離常住真心。琴瑟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令諸闡提隳彌戾車。從三摩地得無生忍。或自分真而安直圣位。或從互用而超至后心。坐大道場。登無上覺。一切事究竟堅固。廣開菩薩多方便門。十方界任運縱橫。同入如來妙莊嚴海。其教至矣。厥功懋哉。愧余之謬而妄擬會通。樂法之深而重加贊勸。幸諸方之學者。試一披而覽焉。

  敘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唐天竺沙門 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 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明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 述旨

  明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李戴 印可

  明中憲大夫直隸淮安府知府劉大文 明中憲大夫直隸揚州府知府 楊洵 校閱

  淮南后學 陳南金 校定

  △通釋經題

  夫如來果體。其體本然。何假密因。菩薩道用。其用無作。孰資萬行。無因無作。無修無證。無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嚴究竟堅固者也。特以眾生如來隱于藏心。非密因不顯。眾生菩薩淪于七趣。非萬行不修。覺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無外之體。喻之以佛頂。使不滯于相見。而妙極乎無上之致指。如來密因。使明本妙之心。知三世諸佛。皆依此為初因。明修證了義。使悟究竟之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證果。乃至具足菩薩清凈萬行。一切事法無不究竟。至于實相堅固不壞。故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始于征心辯見。終于破陰褫魔。無非健相分別事也。

  天如曰。梵語首楞嚴。乃大定之總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堅固。古師云。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爾差殊。為法所縛。既得此定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當處寂滅。即是常住心性。故云究竟堅固。

  △判說經先后(刪定舊文)

  夫法王說法。有條不紊。初說一乘頓教以立本。即華嚴也。次說三乘漸教以逗機。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說一乘圓教以顯實。即法華也。楞嚴即般若法華之中。實大乘終極之教。故如來密因。菩薩萬行修證之法。一切畢竟。自此以往。無復進修。直透一乘圓妙之道。故法華會上。更無地位之說。純談妙法。隨根印可。授記作佛而已。法華之后。便說涅槃。扶律常談而終焉。扶律者。所以囑后事。談常者。所以示真寂。此獨臨滅遺付之事。非有加于法華也。說者不本扶律之意。輒判楞嚴。于法華之后。亦稱扶律談常。若然則是扶律之后而又扶律。進修之后而又進修。前則加于法華。后則贅于涅槃。倒置駢枝。紊于法王之法矣。以經證之。伶俜之子既領寶藏。復何所求;侵思鹊綄毸秃吻斑M。燈明說法華以后。中夜涅槃。釋迦說法華已。便于四眾唱滅。復何枝蔓于楞嚴哉。如必以楞嚴居后。則阿難既于法華諸漏已盡。而復于楞嚴未盡諸漏。既于法華堪授佛記。而復于楞嚴未全道力。既先領悟妙法。而復不知真際。既已安住佛道。而復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故判楞嚴在般若之后者。蓋以般若之后。慧學方盛。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聞。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之大定。資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學行兩全。而究竟趨于一乘實相。此楞嚴所以說也。論三經大致。無非為一大事因緣。而必先般若以發(fā)明。次楞嚴而修證。終法華而印可。然后盡諸佛之能事。此其序固如是也。然導達禪乘。決擇正見。無尚楞嚴矣。

  △正宗五分

  此經正宗文五。

  一見道分。初由七征。以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即第一卷)次由八還。以辯妙凈見精。顯如來藏。(即第二第三卷)復即山河萬象。宣勝義中。真勝義性。(四卷初至中)皆使行人明心見性。為修證密因。故名見道分。

  二修道分。首示初心二決定義。令審因心果覺。又審煩惱根本。為修行真基。(四中至末)決示六根。舒結倫次。令解結心。而得妙圓通。為修行真要。(五至六中)此利根進修之一終也。故阿離至此明了菩提所歸道路。自謂已悟成佛法門。而愿度末世。復請安立道場攝心軌則。遂聞三無漏學。四種律儀。及大神咒。(六中至末)總為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

  三證果分。始從凡夫。終大涅槃。歷示增進五十五位。至盡妙覺成無上道。故名證果分。

  四結經分。列示五門。結顯大旨。

  (八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獄七趣一惟心造。次明奢摩他中微細魔事?种T行人洗心非正。失錯墮落。故名助道。

  (八中十末)夫見道然后修道。修道然后證果。修證事畢。于是結經。楞嚴止此而已。而世尊大慈。復欲持戒眾生謹潔無犯。真修行者。不遭岐枝。故說助道之法。最后垂范。遂入流通而終會焉。此乃一經綸貫。連環(huán)不斷。其大略如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正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至)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通敘祗園結集之會。舍利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拘絺羅博學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優(yōu)波尼了悟色空第一。

  【解01】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至)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通敘阿難誤墮淫室之由。波斯匿舍衛(wèi)國王也。剎地利王族也。旃陀羅屠膾淫酒之家。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窘02】最初方便。于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愿樂聞。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fā)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fā)生勝凈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窘03】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fā)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阿難。【解04】我今問汝。當汝發(fā)心。緣于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fā)心。愿舍生死!窘05】佛告阿難。如汝所證。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fā)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征心品第一

  阿難被摩登伽女。以先天梵咒。攝入淫室。將毀戒體。將者。且然未必之辭。阿難道力。少見于此。但未全耳。佛為宣咒提歸。深悔道力未全。啟請如來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妙奢摩他止也。三摩觀也。禪那靜慮也。于是世尊為之決擇真妄。以為密因。先問阿難言。汝何所見。割愛出家。阿難言。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是以渴仰。從佛剃落。是知阿難見相。乃緣塵分別之見。其所發(fā)心。即妄想攀緣之心。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欲研無上菩提。正當辯其真妄。而起妄之源。由于心目。如來首問阿難。得其見相愛樂之源。問。汝心目今何所在以下。七征八辯。皆顯妄心妄見本無定體。由攀緣起。是謂無始生死根本。須令破斷。然后可入止觀正定。

  △一征(答言識心在內)

  【解06】阿難白佛言世尊(至)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阿難言。識心在內。眼根居外。佛言。汝身坐講堂。先見如來。后矚園林。若使心在身中自合。先見臟腑。今不能然。是謂不見如來。見堂外也。覺了能知之心云住身內者。無有是處。

  △二征(又疑識心在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至)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又言。悟知我心。實居身外。譬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言。心若居外。則身與心自不相知。如彼之食。不能得此之飽。今眼見我手。心即分別。是眼根心識。又似相知。云何在外。是故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三征(又疑識心潛伏根中)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者無有是處。

  阿難又悟。如佛所言。心不見內。則心不在內明矣。身心相知。則心不在外明矣。如我思惟。了知此心。潛伏根里。譬如琉璃籠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眼隨見。是知覺了能知之心。不能見內。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為潛根故。佛言。汝謂心潛根內。如琉璃合者。方其籠眼之時。見琉璃不。阿難答言。實見琉璃。佛言。心潛根內。既能外見琉璃。何以不能見眼。若能見眼。眼則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則汝言潛伏根內者。無有是處。

  △四征(又計見暗名在身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又作如是思惟。眾生臟腑居中。竅穴居外。有藏故暗。有竅則明。又計我心在內。故開眼見明。閉眼見暗。佛言。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不與眼對。名與眼對者。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合眼見暗。名在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能見面。則此了知之心。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則如我見爾面。見爾面者。豈爾身乎。汝必執(zhí)言。身眼兩覺。則是一人應有一知。而汝一身當成兩佛矣。是故汝言。見暗名在內者。無有是處。

  △五征(又計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至)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又自思惟。我今如是思惟。豈隨境思惟者。即我心體耶。故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不在內外。不在中間。夫以思惟為體者。特浮想耳。非實體也。佛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是汝謂心無體也。心若無體。云何能合。若為有體。云何隨合。若無體而能合者。則如波旬所說。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明矣。十九界七塵五諦六蘊。乃魔說之。以惑首羅長者。見涅槃經十九界七塵。界在何處。塵在何處?梢詿o體而能合乎。故曰是義不然。若為有體。則汝試自挃其身。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當見身中。若后外入。何不見面。既不見汝身中。又不能見汝面。心體何在。阿難言。見身見面。自是眼見。以心知為見。非其義矣。佛言。眼若能見。則諸已死之人。尚有眼在。應當見物。若能見物。云何名死。汝謂見是眼見。是義不然。且汝覺了能知之心。認為有體。試問。此體為一體耶。為多體耶。在汝身中。為遍體耶。不遍體耶。若一體者。手挃一支。四支應覺。若多體者。則稱多人。何體為汝。在汝身中。若遍體者。當同前挃。挃其一處。處處咸覺。若不遍體。設汝以頭足并觸。頭有覺者。足應無知。今汝不然。又非不遍。是故汝言隨合隨有者。無有是處。何者不合。則無成于斷滅。常住真心當不如是。夫以真心妙覺。常靜常應。觸處洞然。非內非外。非一非多。非遍不遍。認以思惟。則去之愈遠。阿難蓋不知也。

  △六征(又計心在根境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至)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又自思惟。此心內無所知。不成在內。身心相知。不成在外。今既相知矣。卻又無見。是知此心不在內外與根。當在中間。佛言。所謂中者。為在身中。為在境中。若在身中。即同在內。若在境中。必須立表。一有所表。東看成西。南觀成北。表體無定。心則雜亂。阿難言。我所謂中。非指身處之中。乃根塵之中也。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于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塵中。即為心在。佛言。此心若在根塵之中。則此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兼二則不得稱中。何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也。物者根塵。體者心體。根塵無知。心體有知。物與心體。成敵兩立。以何為中。不兼亦不得稱中。何者。不兼根。則獨有根。在根非知也。不兼境則獨有心。在心非不知也。非知不知。則無體性。中為何相。是故當知。在中之說。無有是處。

  △七征(又計無著名之為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至)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阿難又舉佛常言。覺知分別心性。不在內外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我將無著。名為心不。佛言。凡所有相。名為一切。汝不著者。是謂物為有耶。為無耶。無則同于龜毛兔角。云何可著。而名不著。若是其非無。非無即相。有相即有所在。云何不著。是故以一切無著。名知覺心者。無有是處。夫虛妄浮心。緣慮而有。本無定體。亦無定所。以上七番。破其妄所。意在顯真。其如阿難未悟。故下重請開示。

  孤山曰。總此七番。似破四性。在內潛根。見內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間似共性。隨合無著。似無因性。龍樹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是故如來七番逐破。使介爾妄心。無逃避處。妄賊既除。真王得顯。無生之理。于茲見矣。此言外意也。

  △辯見品第二

  陰符經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是知。心之所以有生□者。目為之牖也。迷中倍人。轉見于物。遂爾迷真。以故。世尊急為提點。使知吾人見性。原自不迷。乃吾常住不還之主人。而彼前塵分別影事。去則不留。不可認以為真故。嘗喻之。見如鏡體。物如影事。物去而鏡體常明。未見有變滅者。

  【解01】爾時阿難在大眾中(至)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因前征發(fā)。乃知迷妄。于是哀請求詣真際。愿示奢摩正路。佛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業(yè)種自然。與諸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云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是。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所遺失者是。何謂緣所遺者。是緣生則虛妄想像。顛倒影事。如人徒見鏡影而忘鏡體。故真性遺失。今當與汝決擇。因舉臂屈指。為光明拳。問阿難見不。阿難言。我見世尊舉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答言。我將眼見。佛言。汝以眼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哉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自失。白佛言。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言。此是前塵虛妄想相;笕暾嫘。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此一提醒已后。節(jié)節(jié)緊湊。更宜熟玩。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世尊欲令阿難及一切眾生。獲妙明心。得清凈眼。故上與征心。此復辯見。承上光明。拳耀心目。設為譬喻而問阿難。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是義均不。此義本不均。而阿難曰均。佛謂。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無手人。拳畢竟滅。而無眼人。見未嘗滅也。今舉盲人而問。必言。我今眼前性見黑暗。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使無眼之忽得眼光。睹見前塵。作種種色。是名眼見。何異黑暗之人。忽得燈光。見種種色。還是眼見。抑是燈見。當知燈能顯色。能見色者。是眼非燈。以譬眼能見色。如是□見者。是心非眼。知見不由眼。而直在心。則真悟見性。直超形累。而可以得清凈法眼矣。而阿難猶未開悟。

  【解02】爾時世尊舒兜羅綿(至)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佛告大眾。我初于塵野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因何開悟得成圣果。憍陳如起白佛言。我于大眾。得獨解名。因悟客塵二字。得成斯果。何謂客塵。譬如行客食宿旅亭。事畢束裝前途。不遑安處。若實主人自無攸往。我將以是不住者。名為客義。住者名為主義。又如清旸升天光入隙中。見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我將以是澄寂者名為空義。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如是?陀鞣謩e之粗。塵喻俱生之細。然而旅亭之客。遣之則易。幽隙之塵。拂之實難。所以俱生煩惱。必須五陰盡者。方得蕩絕。詳在十卷。即時如來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問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手掌眾中開屈。佛言。還是我手開合。抑是汝見開合。阿難言。是如來手。非我見故。佛言。如是如是。初問開合。以明搖動之塵。次問動靜。以明不住之客。是知動搖開合。皆在境而不在心。亦明甚矣。于是世尊舉掌飛光。耀彼阿難。阿難左右顧盻。頭動不止。佛言。是汝頭動。為汝見動。阿難言。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動搖。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如來普告大眾(至)輪回是中自取輪轉。

  若復眾生。以動搖者。名之為塵。不住者。名之為客。亦已認明。當下討個分曉。汝觀阿難。頭目動搖。見自無動。及觀我手。拳自開合。見無卷舒。則彼無動搖。無卷舒者。是名何物。獨非汝之真性乎。云何眾生以動為身。而不知不動者之非身。以動為境。而不知見境者之非見。認物為己。遺失真性。輪回是中。自取輪轉。不亦宜乎。蓋責其認客塵。而遺自性也。

  溫陵曰。心境萬法。皆有本寂之體。自本之外。皆為客塵。如手之開合。頭之動搖。及其止也。本體自寂。他無所有。則諸凡妄動。本不可得。而汝眾生以動為身。以動為境。是徒認客塵。而遺真性。顛倒行事。輪回流轉。實兆于此。曰是中自取真性之中。本無流轉。咸自取爾。欲其即迷處而悟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