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六祖壇經 >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講記 第94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94集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于相離相,內于空離空。若全著相,即是邪見;若全執(zhí)空,即長無明。

  執(zhí)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shù)。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圣對,問圣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汝等于后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自性起用十九對:】前面講的是文字跟語言,現(xiàn)在是從內心世界的展現(xiàn)來講。我們談修行最重要的莫過于這一組。一切的障礙,修行的關鍵事實上就在這里!鹃L與短對、】從現(xiàn)象界講就是長短,但從內心世界講的是人的〔長〕處、〔短〕處,講的是一種行為的概念!拘芭c正對、】講的是一種觀念上的問題,什么是〔正〕見,什么是〔邪〕見!景V與慧對、】我們常講智慧智慧,但你看智跟慧是分開的。哪里不一樣?〔癡與慧對〕,慧是注重理,所以是理體,就是懂道理,可以去破一個人對理的障礙。對理不懂的叫〔癡〕,對理通達的就叫〔慧〕!居夼c智對、】智比較偏向于事相要怎么處理,不會處理事情叫〔愚〕,會處理事情叫〔智〕。我們處事要有智慧,待人要心存慈悲,這樣就可以把握住正知正見,不會偏差,這樣你就是修行人!緛y與定對、】〔定〕就是禪定!敬扰c毒對、】要〔慈〕心待人,不要以惡〔毒〕之心待人!窘渑c非對、】為什么要戒跟非對呢?因為持〔戒〕之人不會講是是〔非〕非。六祖大師講「心地無非自性戒」,一個持戒的人不會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局迸c曲對、】講的就是一種內心的真誠!感钠胶蝿诔纸洌小仓薄澈斡眯薅U」,一個修行人就是老老實實,正正當當!緦嵟c虛對、】我們要老〔實〕面對自己,不要〔虛〕偽待人!倦U與平對、】原則上是心〔平〕。心平所以一切平安,心不平自然就!搽U〕,禍福無門,為人自招。【煩惱與菩提對、】我們已經講過很多遍。【常與無常對、】不要執(zhí)著〔!,也不要執(zhí)著〔無!场T趺从?常有常用,無常有無常用,都要會用。我們常講現(xiàn)象是無常,本體是常。我們常講應用是無常,本體是一種常住真心的常。你想明白常跟無常到底怎么講、怎么用、怎么說,要好好地讀《涅槃經》!颈c害對、】跟前面的慈與毒對比,慈跟毒比較偏向心,這里的〔悲〕與〔害〕是付出行動!鞠才c瞋對、】我們要隨〔喜〕,不要嫉妒別人。嫉妒跟〔瞋〕相應!旧崤c慳對、】我們要布施,不要吝嗇,要無住布施!具M與退對、】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它不能夠分開的。我們談學問如此,修行如此,一切東西都是如此。【生與滅對、】我們講過很多遍了,但也可以講這個〔生〕是生死,這個〔滅〕是解脫,所以叫苦集滅道,滅就是滅除!痉ㄉ砼c色身對、】《壇經》常用這樣的名詞。《金剛經》也談這樣的概念:「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對于悟的人來說,〔色身〕跟〔法身〕是一個,但對于迷的人來說,就是不一樣。我們現(xiàn)在是迷在色身, 一天到晚為色身打拼,悟不到法身,是很可惜。佛示現(xiàn)涅槃是〔色身〕,佛的〔法身〕豈有生滅呢?!【化身與報身對,】這個你要會配。我們常常講法身、化身、報身,但不知道怎么配。為什么化身配報身呢?我們讀《普門品》就知道,「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這個〔化身〕原則上是利益別人的,〔報身〕原則上是來利益自己的,所以化身是他受用,報身是自受用,就是自己因為修行而得到圓滿的報身!敬耸鞘艑σ!孔x了這三十六對,并不是說只會用這三十六對,六祖大師是做一個簡單的歸類,告訴你以后要會這樣用。現(xiàn)在重點不在這個歸類,重點是在說你怎么用。這三十六對可以變成三百六十對。你只要把字典打開,名相很多,千變萬化,就好像我們常講八萬四千煩惱,佛學里可以跟你分析八萬四千煩惱。有沒有八萬四千法門?有,它真的可以幫你分析出八萬四千法門,你要繼續(xù)變就能繼續(xù)變。那到底是要變還是不要變?比如說:「師父,學《易經》一定要學六十四卦嗎?」「你八卦懂,六十四卦就不用學了。」「學《易經》一定要學八卦嗎?」「你陰陽懂,八卦就不用學了!埂笇W《易經》一定要從陰陽開始學嗎?」「你只要懂太極,陰陽就不用學了。」「一定要懂太極嗎?」「你只要懂無極,就不用懂太極了。」一樣的道理,跟你講無極,聽不懂就講太極;再聽不懂,就講陰陽;再不懂,就講八卦;八卦不懂,所以再乘以八就變六十四卦;如果再不懂,就再乘六十四,可以再繼續(xù)講。你現(xiàn)在是要懂它的意思,而不是說你每項要去細分,F(xiàn)在六祖大師講的這三十六對,他講了,接著你會用嗎?不是說你會解釋,這沒有意義嘛!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你真的理〔解〕了,你才會〔用〕。真懂了,一切的道理,一切的經書,不是只有佛經,諸子百家你都看得懂。我過去教《易經》時,事實上《六祖壇經》這一段對我理解《易經》有很大的幫助,對如何去突破兩儀相對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這種突破,讓我知道,這個禪師到底是怎么運作的,他們?yōu)槭裁粗v那些話。一個真懂的人,你拿《圣經》、《可蘭經》他都會講,真理是一樣的。【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也就是說法不離〔自性〕!就庥谙嚯x相,內于空離空!课覀円话闳耸菆(zhí)著外面的現(xiàn)象,但是透過修行,你漸漸不執(zhí)著外面的現(xiàn)象,反而會執(zhí)著內在的現(xiàn)象,這不是陷阱嗎?〔外于相離相〕,不要執(zhí)著物質;〔內于空離空〕,不要執(zhí)著精神,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物質、精神皆不可以執(zhí)著。用佛法的概念,就是外不執(zhí)著于色法,內不執(zhí)著于心法,所以「心色兩忘」。其實,不執(zhí)著物質是比較簡單,不執(zhí)著內心的狀態(tài)很困難。為什么大家沒有辦法像六祖這樣修?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心打敗。為什么有人貪圖那種境?那就是掉入〔內于空〕,在執(zhí)著那個空。所以,外要〔離相〕,內要〔離空〕,身心境不可執(zhí)著,連不可執(zhí)著的概念亦不可執(zhí)著。就好像你們吃素,說:「修行又何必吃素?」一樣的道理,不修行又何必吃葷?講起來也對。那你是在講什么?「修行又何必出家?」那你為什么一定要執(zhí)著在家?講起來也對!缸约阂粋人真好,兩個人也不錯。」很多種概念,你只要稍微一講,一定是執(zhí)著。法義要講得圓滿是不容易,但是法義可以講得圓滿,聽的人要聽得圓滿更難,沒有人知道你聽到這句話是怎么解讀的!救羧,即是邪見;】點出它的嚴重性,也就是如果你執(zhí)著現(xiàn)象,就會徒增你的〔邪見〕。什么東西你都要執(zhí)著,所以我們會講這個人主觀意識很強烈,認為一定要怎么樣,那就是一種〔邪見〕。【若全執(zhí)空,】但如果說一切不要執(zhí)著,一切隨緣,這樣講是對啦,但他的內在不見得是這樣的人,若不是消極,那就是〔執(zhí)空〕!炯撮L無明!磕悴灰v放空這兩個字,這是錯的,這叫〔即長無明〕。如果有人問你:「靜坐在那里做什么?」你說:「我放空。」這樣不對。有人說:「師父,我不要講總可以嘛。」你不講,還是放空坐在那里,你的內在還是放空,這樣也不對,靜坐不是坐在那邊不要想。你說:「師父,那我就開始想啰。」那我問你:「你在想什么?」想法義、思維自己的障礙是可以的,離開這樣的知見,是胡思亂想。到底是想還是不想?靜靜坐著觀察,這樣就離開想跟不想。「我有觀察就代表我不是放空,我觀察我的起心動念,所以它不是沒有運作,它自然在運作。」我們常講順其自然,很多話你都會講,你是順其自然坐在那里發(fā)呆,這樣不對。我現(xiàn)在是怕你講的都對,但你內在運作事實上是不對。不過看你平常的表現(xiàn)、看你坐在那里的樣子就知道對不對了。你們觀察別人打坐,這個人內心在想什么事實上不會很難觀察,你只要靜靜地看他展現(xiàn)出來的樣子就知道,你只要看他的表情,只有很詳和的才是對的。有的人坐得臉色很難看,那根本騙不了人,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看到你的表情,但它是你內心世界所展現(xiàn)的。

  【執(zhí)空之人有謗經,】對〔空〕義、對般若、對禪不了解的,事實上他是在誹〔謗〕經典,他不是在講經度眾生。【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第一個錯誤的觀念說學禪不需要文字,這樣是錯的。很多人是學禪不看經典,很多人學禪看到有人在誦經就要破人家,這是自誤誤人。你既然講不需要文字,六祖大師說那人就不應該講話,因為語言事實上就是文字相,只是它是動態(tài)的文字!居衷浦钡啦涣⑽淖郑创瞬涣勺,亦是文字,】〔不用文字〕跟〔不立文字〕有什么區(qū)別?〔不用文字〕意思就是不需要文字,所以有人跟你說不需要誦經、不需要讀經;〔不立文字〕就是說不需要著作、寫書。我有一個親人,他看我寫了四本書,有一天來勸我不要寫書了,他意思是說寫也沒有效,我說好。但是你去看大藏經,禪師寫很多著作。所以,文字礙到你嗎?它又不咬你。不要碰它、不接觸它就叫不執(zhí)著嗎?〔不立文字〕就是不執(zhí)著文字的意思。你講那個概念事實上就是文字,你內在有概念,事實上就是你的障礙和執(zhí)著!疽娙怂f,便即謗他言著文字!勘热缯f我現(xiàn)在來上課跟大家分享,等一下有一個學禪的看到我說:「法師,這樣講沒有效,這樣上課沒有意義,好好修行比較重要!沟侨舨皇沁@樣,我們今天能聽聞佛法嗎?人常常會互相批判,實修的人都躲起來自己修,他對講經說法的法師就會有所批判,說:「出一張嘴而已,又不會修。」難道不說就會修嗎?有時候我們的腦袋真是,差一點點就差很多。六祖大師跟你們破,禪不是這個樣子的,禪是該把經典放下的時候就放下去出坡。為什么是這樣?比如有的人喜歡看書,有的人打開書就被書看,人都是偏一邊。有的人喜歡聽課,有的人喜歡唱誦法會,那都偏一邊。不能說要怎么樣,你該怎么樣就怎么樣,本來就很自然,這才叫做隨順因緣。你都做,不要排斥,那就是不執(zhí)著的意思。【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shù)。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這是行為。執(zhí)著外面的境界,想透過外面的境界造作,想要去〔求真〕實的自性,這了不可得,這叫向外求法!净驈V立道場,】這四個字沒有錯,錯的是下面說的有無之過患。【說有無之過患,心不正,】〔廣立道場〕若是為了名聞利養(yǎng),到處批判別人,這樣是不對的。我們就是要僧贊僧,有人愿意說法我們要贊嘆,縱使在家人說法,我們不可以說不如法,而要看他講的內容,不要到處批評。這樣的人就是執(zhí)著于行為跟語言的展現(xiàn)。【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窟@叫因果報應,因為他破壞正法,他自己是邪。【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坎唤狻_@句話就是說他只想修行,但不愿意去思維理解。也就是說他聽別人說:「你要好好修行!顾痪秃煤玫匦扌,這反而是障礙到自己。這樣的人很多,他有修,但問題是傻傻地在修,這就是「只行不解,徒增無明!惯@就跟「全執(zhí)空,即長無明!惯@句話相對。【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坎恍小2辉敢馊嵺`這是知識份子的毛病,聽越多問題越多。你的問題是在你的言行身心,你只是聽,卻不愿意去做,你的身口意不能夠配合,內在混亂、挫折,對修行越來越沒有信心,這樣反而會退道,害到自己!镜婪ㄐ扌,】解行并進,這叫做自覺!緹o住相法施!烤褪菫槿苏f法,但不要執(zhí)著「我在為人家說法」!督饎偨洝返胶竺嬗幸欢巍覆蝗∮谙,如如不動。」應該以這樣的方式為人說法!救甑热粑,】我以上所說的道理假設你們能懂!疽来苏f,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繌慕褚院,你為人〔說〕法要按照這樣的宗旨原則,也按照這樣的原則來起〔用〕、來修〔行〕、來運〔作〕,按照這樣的原則來生活,這樣就不會偏離六祖大師真正的意思。

  【若有人問汝義,】假設有人問你法〔義〕。【問有將無對,】有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回答說沒有,那個人開悟。有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說有,那個人也開悟。有的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踢他一腳,那個人也開悟。他到底說什么?他說什么不重要。眾生有沒有佛性?有人說有,但他把佛性當成靈魂,靈魂在身體里面,所以眾生皆有靈魂。事實上他的潛意識是執(zhí)著我的,他是我執(zhí),把佛性變成我,但這個概念是很難破的,需要一個明眼人知道他問題到底是出在哪里。像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一樣,你會說他們層次不一樣也可以,但達摩祖師不是處處在破梁武帝嗎?「我有沒有功德?」「沒有。」為什么沒有功德?為什么達摩祖師要這樣講?梁武帝就是執(zhí)著有,才會問這樣的話,他執(zhí)著個人的名聲,希望受到贊美。這個潛意識我們自己也知道,就像你買一件衣服,去上班時問別人:「你看,漂亮嗎?」一個很自在的人,不會跟別人說:「我最近真的過得很自在!怪v這句話真的是笑話,自在這兩個字講出來就不自在!締枱o將有對,】譬如說,人家問:「師父,有沒有鬼?」對無神論者,我會說有鬼,對有神論我會說沒有,因為鬼是人。到底有沒有鬼?你死后就知道。有人問:「師父,到底要不要燒金紙?」「我跟我先生處得不好,到底要不要離婚?」或是:「我到底要不要買房子?」他們這樣問都是陷阱,但你不明白那是陷阱,就給它跳下去,你造口業(yè)自己還不知道,他愚癡,連你兩個人共同入火坑!締柗惨允Γ俊笌煾,佛在哪里?」「你就是佛!埂讣热晃沂欠穑筒挥眯蘖。」「你講這句話就不是佛。」「師父,對不起!埂改隳軌虺姓J錯誤就是佛。」「師父,你自己坐車回去!埂改阒v這句話就不是佛!…這樣會了嗎?這才是考試,而不是叫你背三十六對,人生處事又不是在背書,你懂,就要這樣用。【問圣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任何的名詞概念都彼此互為因緣,但是都彼此不執(zhí)著。〔生中道義,〕,中道不是中間,〔中道〕就是不執(zhí)著。

  【汝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繒娜耍源祟愅啤!驹O有人問:「何名為暗?」】假設有人問你什么叫暗!敬鹪疲骸该魇且,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埂坎灰v得那么困難。簡單地講,你講任何一對的概念,就是互為因跟緣的概念!裁魇且颉,就是主因,〔暗是緣〕就是條件,〔因〕是因為,〔緣〕是所以,因為有個明,所以才有個暗,這樣就很好懂。明跟暗它們到底是什么關系?當明消失了,就是暗。接著,〔以明顯暗〕,就好像以白天來突顯晚上,〔以暗顯明〕,用晚上來突顯白天。晚上跟白天合起來叫一天,不可以叫半天,也不可以叫兩天,晝夜才叫做一天。晝的概念從夜來,夜的概念從晝來,你不要抓著晝不放,也不要抓著夜不放。晝夜原則上是因緣而來的,從名相是因緣而來,從現(xiàn)象也是因緣而來。從現(xiàn)象說,比如白天,就是陰衰陽盛,晝就產生了,那夜,就是陰盛陽衰,這是因緣。從名相呢?因為有這個名詞,所以才有那個名詞,所以它們互為因緣。我們現(xiàn)在套一個簡單的公式,何名為暗,比如說,什么叫做。炕蚴钦f什么叫迷?或是什么叫凡?什么叫圣?我們用迷的概念來談,如果有人問你什么叫迷,你就回答說因為有悟的概念,所以才有迷的人。當自性被掩蓋了,即是迷的人;當自性顯現(xiàn)的時候,即是悟的人。以悟來顯迷,以迷來突顯悟。你要加以應用,加以理解。你會說六祖為什么要繞口令?就像《金剛經》一樣,講「什么非什么又名什么」,講來講去,就是不要執(zhí)著。你看了這一段之后,再去讀《金剛經》,會更有心得!瞾砣ハ嘁颉常褪蔷壠、佛法就是緣起論、你要講〔中道〕,一定要講緣起。中道不是中間也不是折中,而是任何的概念,善惡、正邪都不執(zhí)著。對邪人要講正,對正人,正邪都應該拋掉!居鄦栂そ匀绱恕H甑扔诤髠鞣,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我圓寂之后,你們到各方去〔傳法〕,要透過這樣的方式輾轉一代傳一代,不要失去佛法的〔宗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