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白話文 第二章 色空分

  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眼見。所以,性為真空。雖然是真空,但它能夠應緣起用。就是說,對境之后,它能夠發(fā)識,能分別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頑空。當“見性”通過眼睛對一切色相分別的時候,一切色相才顯現(xiàn)。譬如,我們看見一個人,你怎么會知道是人,而不是其它東西呢?你又怎么會知道是男是女、是張三還是李四呢?這完全要靠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現(xiàn)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見性所現(xiàn),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fā)生作用,從而顯現(xiàn)一切色,也就是六塵。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現(xiàn)象都是性的顯現(xiàn)。色不能離性,性也不能離色。離性就沒有色,離色也沒有性。

  有人會問,如以“見性”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我們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說先有見,后有色相,那么見就應在前,色相就在后了。但沒有色相,你能見個什么呢?又怎能談得上那是“見”呢?所謂見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見到了這是什么、那是什么。若無色相,又從何而起“見”的作用呢?所以,“見性”只有從色相上才能顯示它能見的作用。反過來說,假如先有色,而后有見,那么色應當在前,見應當在后。然而,沒有見又何能顯色呢?既然沒看見,怎能會知道有什么色相呢?也就是說,沒有“見性”,這個色相從何而顯現(xiàn)出來呢?大家都沒有見,那么,色雖有也等于沒有,也不能顯現(xiàn)出來。因此,性與相是不能分離開的。“見性”如此,其它的諸如聞、嗅、嘗、覺、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說,色之于性,性之于色,兩者之間是不能分離開的。前面我們已講過了,性的本體即空,那么色的本體又何異于空呢?所以,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們常常說佛教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不二。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體,所以不能分離出來。你一定要分別,那就誤入歧途了。我們前面反復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為水和波浪同以濕為體。水是靜止相,而波浪以動為相,水因風起了波浪,相則由靜變?yōu)閯,相變了,看起來是兩樣,但都是一體。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鏡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無論用什么材料,或做成什么樣式,只要是鏡子,則都能顯影。倘若不能顯影,就不成為鏡子了。因鏡不離影、影不離鏡故,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故稱之為不二法門。我們?nèi)四,從生下來,一有知識,就把性所顯現(xiàn)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等一切影象都當成真有,而去捕風捉影。也就是說,只看到影子,曉得影子,而不曉得影子是鏡光顯現(xiàn)出來的,沒有認識這個鏡光。倘若我們能認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佛性了。為什么呢?因為影子有來去,有生滅,而鏡光總是常在。鏡子是貓來了現(xiàn)貓,狗來了現(xiàn)狗,所顯現(xiàn)的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從不變異。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xiàn)在是滄海,將來可變?yōu)樯L;過去是桑田,現(xiàn)在卻變?yōu)闇婧A恕F┤,我們中國的云南,從前是大海,現(xiàn)在變成山和田了。雖然這些色相和剛才所說鏡子里的影子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沒有鏡子,不能現(xiàn)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為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夠透過,就是明心見性。不要以為明心見性是一樁難上加難、只有圣人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為高不可攀,不是現(xiàn)代人所能做到的。因之,一談到明心見性,就談虎色變,不敢靠攏。認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凈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后,再明心見性吧。在現(xiàn)今這個娑婆世界上,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現(xiàn)當末法時代,眾生皆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不易成就。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當。通過上面反復講述的道理,就會明白:明心見性不在別處,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事畢。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是在凡不減,在圣不增的。既然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么就不要再把明心見性高推圣境,而認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者是誰,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zhuǎn)。做到內(nèi)不隨念轉(zhuǎn)、外不為境遷,何愁不能圓證菩提!

  自性是無相的真空體,性空無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無須企求,無須患得患失!督饎偨(jīng)》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會落在色塵上而被其所左右、動搖了。自己做得主,不為仆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執(zhí)一切事物,時時綿密觀照,就可以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了。

  前面我們講過了,一切境相皆是自性顯現(xiàn),沒有自性,就沒有境相,也無從見任何境相。因為有“見性”之故,才能見到色相。既然見相即是見性,相是能見的“見性”顯現(xiàn),那么,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實不虛的,則色相也就真實不虛了。《法華經(jīng)》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說的就是世間一切相皆性所顯現(xiàn),性真實故,相也不虛而常住。前面談到了眼睛只能看到有相的東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對才能看見。但是性無相,且又是絕對永恒的,那么如何見性呢?因為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所以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無心,心外無色。只有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見相即是見性,見性即是見相。所以大慧宗杲禪師曾說,要肉眼見道,才是真正見道。僅是心地法眼見道,不為真正見道。道理就在于此。

  沒有性是不能顯現(xiàn)萬物的。反過來,沒有一切色相又如何能見到這個無相的性呢?這一切色相都是你自性的顯現(xiàn),都是你自己的化身佛。我們尋常總以為化身者,是能變化出千千萬萬各種不同的分身,且能顯現(xiàn)異常的神用。這都是因不明白真理所致,不明白所有一切事物、所有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化身。我們前面曾舉了個例子,天空中的白云,因風吹而變現(xiàn)出蒼狗相、獅子相、大山大川相等等。盡管它千變?nèi)f化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但它本體還是白云呵。同樣,世界上有千姿百態(tài)、千差萬別的色相,但都是佛性的顯現(xiàn),都是自性的變化。教下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謂萬法就是一切色相。“法”在佛教里含義很廣,非但是色相,連我們的思想也包括在內(nèi)。這一切都離不開識神的作用,即萬法唯識,而識神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呵!自性如水,識神如波。波就是水、水就是波,都是自性的妙用。有體必有相用,可以顯現(xiàn)各種色相,發(fā)揮各種作用。同理,沒有一切相用,又哪里知道有體呢?體就是理,相用就是事。事以理顯,理以事成。譬如面前這個錄音機,就是經(jīng)過人們反復思考、分析研究,多次試驗,不斷改進,終于掌握了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從而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就是自性所起的識神妙用呵!所以叫萬法唯識。理和事互為依止,妙不可分。性和色、空和色都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真正明白了這個真理,肉眼就可見道!就不會被色相所迷惑,從而一改執(zhí)著物境、認假為真的夙習,而能透過假相見本質(zhì)——自性理體,這才是真正開悟、徹見本性了。

  古來大德曾把修行人圓證菩提的三個次第,形象地比喻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凡夫。假觀);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心眼見道?沼^);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徹底見性。中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之所以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地講不二法門,就因為它很重要,是《心經(jīng)》的要旨、精華。只有把這個道理真正弄明白了,你才能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

  下面我們再談談,佛為什么說了“色不異空”,又接著說“空不異色”,然后又進一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因為這幾句不僅內(nèi)容不同,而且所度的對象也不同,義理精微,所以句句深入,層次步步提高。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都認為是實有,貪得無厭,因而說色不異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執(zhí)著所有色相?v然你費盡畢生心力,使盡計謀,追逐求取,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反而臨終隨業(yè)受報,枉受輪回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因二乘人執(zhí)空,認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他們認為凡夫因執(zhí)著色相,為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yè)受報,故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則必須遠離這個色相肉體,故斷除“人我執(zhí)”,破有,守空。殊不知,有個“空”在,還是著有。而且死守空邊,這空便成為生死窠臼。守在這窠臼邊,雖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回,但因執(zhí)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見性,尚不是究竟法。所以佛說“空不異色”而度之,使他們曉得空和色無有兩樣,不要執(zhí)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zhí),圓證菩提。

  “不異”二字雖說是沒有差異、沒有兩樣的意思,但總好象還是有兩樣東西存在,不是一體。所以佛緊接著斬釘截鐵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破菩薩色、空尚存二見而說的。菩薩雖然知道色和空無有二樣,但“無二樣”畢竟還是針對兩種東西比較而言,仍不是一個分不開的渾同體。所以佛慈悲心切,為破菩薩執(zhí)有二見之過,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兩個體,無有二般。色、空是一個體,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盡管現(xiàn)千差萬別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是教我們認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誤認為大體相同的兩樣東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誤入歧途。我們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會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頑空、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無住,當體即空,所以相也虛幻不實,了不可得。故我們對一切色相,不可執(zhí)著企求、患得患失。何謂妙呢?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色相無不是自性的顯現(xiàn),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在色相上不分別、不執(zhí)著,隨緣起用,不取不舍,這就是妙!我們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見相即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光明自在,圓證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間”,是沒有知覺的,怎么會有佛性呢?佛性是有知覺的呀!他不知道,這山河大地本來就是我們八識當中的“相分”。八識的功能有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種,這是相宗所講的內(nèi)容。其實,相宗和性宗都是一體。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么,弘法的菩薩就以“三界唯心”為性宗,以“萬法唯識”為相宗。由相用而歸于性體,叫破相見性,即性宗。由性體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機大用,即相宗。性宗、相宗本是一體,相即是性,性即是相。關于相宗八識的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我們將放在后面再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