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jīng)
《藥師經(jīng)》,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和《地藏經(jīng)》一樣,《藥師經(jīng)》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之一!栋浲咏(jīng)》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詳情]
藥師經(jīng)行法 第一講
藥師經(jīng)行法第一講
海云繼夢法師 講述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
- 行法
西元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至 十一月一日
於 美國?芝加哥 藥師經(jīng)行法
大家請放掌!這個宗教活動還是要有一個宗教儀式,雖然它是個儀式,它有它的歷史價值跟意義。你說它有沒有實質(zhì)的作用,那我們只能用現(xiàn)代的話說,讓你先放下凡塵那些騷擾,把心靈先沉淀一下,然后我們再開始。在古代這地方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講叫做開場白,我們這個時代也是一樣,任何典禮開始先唱國歌,然后主席致詞,然后才正式展開要討論的內(nèi)容。這個儀式的形式不同,那儀式的標準都一樣,但是它的宗旨,就是讓你把心神寧靜一下,在紛紛擾擾你抓不到中心思想,先寧靜以后我們再來談?wù)勚行乃枷胍v的是什么。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藥師經(jīng)》,也就是藥師佛,有關(guān)藥師佛這個是甚么東西。那么從我們現(xiàn)代人的立場來看佛法,這樣的一部經(jīng)我們有必要瞭解它的歷史背景,這一點大概在歷史上沒人這樣講過。你知道《藥師經(jīng)》講在什么時候嗎?沒有人能研究,因為它只有「如是我聞,一時」,他從沒講過這個「一時」是哪一時,所以你現(xiàn)在很難,很難。我們唯一就是從這部經(jīng)裡頭提到一個相對比的,就是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見這部經(jīng)的出現(xiàn)一定是比《彌陀經(jīng)》晚一些,它既然比《彌陀經(jīng)》晚一些,那我們就要看看《彌陀經(jīng)》是什么時候所誕生的,大概你就可以捉到一個相關(guān)的理路跟它的背景!稄浲咏(jīng)》在歷史上很多人講,註解也一大堆,假如嚴格要講,有關(guān)《彌陀經(jīng)》的講法大概不下一萬種以上。但是呢我們也很難去掌握到底《彌陀經(jīng)》是什么時候講,那你沒有辦法從真正的時間上去考證,我們只能夠說從法義上去考證。我們可以說《彌陀經(jīng)》是《華嚴經(jīng)》的眷屬經(jīng),假如說《華嚴經(jīng)》的眷屬經(jīng),那它應(yīng)該是《華嚴經(jīng)》的哪一部份?這是第一個要考慮的,然后再確定《華嚴經(jīng)》是怎么形成的。像《地藏經(jīng)》我們說它是從《華嚴經(jīng)》裡頭出來的,它是﹝昇忉利天宮品﹞后面的一個部份,它是專講裟婆世界的狀況,這是一個。第二個,《彌陀經(jīng)》的出現(xiàn)是在第三十一品,三十一品﹝如來壽量品﹞裡頭,講到裟婆世界以后,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么《藥師經(jīng)》呢? 一個是西方,一個是東方,它也應(yīng)該是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它也是啊《華嚴經(jīng)》裡面的一部份,也是在三十一品裡頭,這個大概很少人去留意到。因為透過法義來做研究啊,你比較能夠瞭解它的思想脈絡(luò),你假如要用時間的考證,這根本無從考證起,這是一個。第二個,《華嚴經(jīng)》它本來就是個大經(jīng)集,它是匯合起來的匯集本,它跟這種小部經(jīng)是一氣呵成的情況不同,不一樣,那它是一個經(jīng)過時間,結(jié)合古代五大文明的精華所產(chǎn)生的一種狀態(tài)。這樣講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明明就是佛陀成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這個你知道,我也知道。這個不要緊,我要講的是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大家都知道就不用再講了。因為傳統(tǒng)的那個講法,在古代這樣做交待就可以了,我們現(xiàn)代人沒有辦法這樣滿足這種求知慾。你要知道《華嚴經(jīng)》雖然是在印度產(chǎn)生的,可是我們認為華嚴的故鄉(xiāng)是在新疆,西域這一帶不是在印度。因為整個佛教史裡頭看《華嚴經(jīng)》是從罽賓國傳進中國的。而這個“十萬偈”是在罽賓國,不是在印度。為什么不在印度產(chǎn)生?為什么歷史上沒有從印度到罽賓、到西域這個地方的記載?而只有從罽賓到中國的記載?你就知道它產(chǎn)生的背景是不太一樣的。但是我們這樣講絲毫不會詆譭《華嚴經(jīng)》的殊勝與崇高的地位。不要說講法不同你就認為怎樣,我們自己本身是華嚴宗人,對于《華嚴經(jīng)》的那種崇高地位是不容許打折的。這個我們都很清楚,你不用擔心。
我現(xiàn)在是依託著《華嚴經(jīng)》來跟你講說《藥師經(jīng)》是從﹝如來壽量品﹞上面講出來的,它的原因是一個基本上的出處。這裡頭有兩個東西是我們要跟各位講說這些經(jīng)典到底它是在講什么,這個是一個重點,因為很多人哪沒有辦法去體會,只是把它當佛經(jīng)就來讀誦,然后你不知道這部經(jīng)為什么要出現(xiàn)。經(jīng)之所以叫”經(jīng)”,不叫書,因為不管叫經(jīng)也好、叫書也好、叫冊也好,在整個歷史上,中國文字發(fā)展的歷史上,它有很大的差別!笗故且环N知識性的東西,「經(jīng)」它不是知識性的東西,這是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所以稱為經(jīng)典的東西都是生命的,不是大腦的知識的。凡是大腦知識的,在中國文化的系統(tǒng)裡都叫「小學(xué)」,屬於生命上的東西就叫「大學(xué)」。很不幸的,這幾百年來人類所發(fā)展的知識,所有的 university 裡頭在,教的都是「小學(xué)」,沒有教「大學(xué)」,你去留意一下,這是一個非常荒謬的事。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到這裡啊,根本上它就走錯了,它只從小學(xué)上面發(fā)展,沒有從大學(xué)上面發(fā)展;所以大家都在讀書,沒有人愿意讀經(jīng),讀經(jīng)你會覺得沒什么意思啊。為什么沒意思?第一個,不增加你的生產(chǎn)力;第二個,不增加你的競爭力;第三個,不值錢。人有修養(yǎng)又怎樣?人要會賺錢,不是要修養(yǎng)。修養(yǎng)又不能換成現(xiàn)金,對不對?這個就完了!所以很多人會罵現(xiàn)代人拜金,現(xiàn)代人重物質(zhì)不重精神。不是,他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整個教育系統(tǒng)裡都是強調(diào)「小學(xué)」。
「小學(xué)」教的是競爭,好聽啊叫競爭,講得現(xiàn)實一點就是掠奪;我搶你的,先搶到再講,搶到再講。你認為我不對?可以,上法院講,上法院講!你把你的汽車搶來用,然后你告我,我們上法院講。到最后證明是你的,好吧…那破銅爛鐵還你。法院可能搞個十年下來,那車子就還你,那到底要怎么辦?怎么辦,你說怎么辦?這是你的啊!你的就是這一部啊!這個問題是「小學(xué)」裡頭一個必然的一個災(zāi)難,那么這種掠奪式到現(xiàn)在整個世界災(zāi)難已經(jīng)來臨了,誰也無可逃避,這個叫普世價值觀的錯誤,普世價值觀的錯誤。所以我們要告訴你,經(jīng)典是生命的東西,它才是「大學(xu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小學(xué)」可以不必要。你不要以為現(xiàn)代的科技文明是前所未有的,告訴你,只是這一部份,古代的科技很多現(xiàn)代你都做不到。古代不是沒有科技,我們到石窟去看,那石窟怎么鑿的?叫現(xiàn)代的建筑專家再去弄一個石窟哦,告訴你,絕對弄不下來,那是古代的科技。它怎么丈量的?在一個石頭山裡頭,如何在裡面塑造用原來山上的石材,在裡面塑造一尊大佛?它是怎么規(guī)劃的?我們在想他們從下面往上刻,還是從上面往下刻?由左邊往右,還是右邊往左?這些都是科技,都是科技。它不是一尊石頭像在那裡,它不是扛進去的,它本來就在裡面啦,這要極高的科技文明,現(xiàn)代沒有一個人做,F(xiàn)代的科技不是以前的科技,所以你所專長的只是這一部份,古代人專長的是那一部份,只是這樣而已,并不是現(xiàn)代的人比古代的人厲害,沒有!因為你大腦就那么一塊,腦容量都一樣,你往這邊發(fā)展,他往那邊發(fā)展而已。就好像有人讀農(nóng)的,有人讀工的,有人讀化學(xué),有人讀物理,只是這樣的不同而已,都屬於「小學(xué)」。
但是「大學(xué)」不同,它經(jīng)典就是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告訴各位,這部經(jīng)它基本上的結(jié)構(gòu)在告訴我們一個狀況,告訴我們一種狀況,為什么我要從法義上來講,我把這三部經(jīng)對著講給各位聽。第一個《地藏經(jīng)》,主要是講娑婆世間的狀況,貪嗔癡所造成的這個娑婆世界的結(jié)構(gòu)。六道眾生,尤其三惡道,所以地獄惡鬼列了很多,閻羅王他講了很多,這就是講娑婆世界的大概狀況。那么,它也教我們要怎么樣免離這種痛苦,這個世間是痛苦的要怎么免離。那他講要發(fā)大愿,這是簡單它只提到這裡,所以講到地藏菩薩的前生,他都一再的發(fā)愿;不管第一次從長者子一直到最后的這個光目女、婆羅門女,都是一再的發(fā)愿,那是出離三界的一個要領(lǐng)。那這裡我們就不跟各位談這些什么叫凡夫種性、菩薩種性,到如來種性的整個演變的過程,那是理論的部份。那么極樂世界它講的是離開娑婆以后的第一個休息站,你上菩提道以后的第一個休息站。它講得也很清楚,到了極樂就是「阿鞞跋致」,這是第一個出來了!赴㈨@跋致」就是不退轉(zhuǎn),就好像我們車開上交流道你不能倒退,你只能前進,前進可快可慢,但是就不能倒退,就是這種狀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要領(lǐng),好,除了這個部份以外,那現(xiàn)在就是從娑婆到極樂,這一段路要怎么走。那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提出《藥師經(jīng)》來了,叫「本愿功德」。這個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我跟各位講,這部經(jīng)主要的功能有兩個:第一個是佛的本愿功德,第二個是消除業(yè)障,聽聞佛名可以消除業(yè)障。就是這兩個,你的業(yè)障不除啊,那你去不了凈土,因為你有很多障礙。不是說帶業(yè)能不能往生的問題,你假如發(fā)不起愿,你根本就無法上道,上道是很重要的,你假如有俗事把你糾纏著,你就上不了高速公路,對不對?菩提道也一樣,假如你世俗的事太重,你無心上菩提道啊。
所以呢你必須把你要上菩題道的一些障礙給除掉,你才有可能上菩提道;這是個關(guān)鍵,所以拔除業(yè)障是很重要的。那如何拔除業(yè)障?那這法門啊它教你,這個就是「藥師經(jīng)」的特色。所以我們跟大家講說,要修學(xué)佛法兩個下手處:第一個是《地藏經(jīng)》,第二個是《藥師經(jīng)》。《地藏經(jīng)》是透過發(fā)愿的方法來轉(zhuǎn)入凈土;《藥師經(jīng)》是拔除業(yè)障轉(zhuǎn)入凈土。那么裡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發(fā)菩提心,你不能發(fā)菩提心沒有用。發(fā)菩提心以后發(fā)大愿,來超越自己,這個通常我們叫做圓融道。發(fā)大愿不要講甚么修行,所以《地藏經(jīng)》裡頭沒叫你怎么修行,大概就叫你多行善,印經(jīng)、造塔、繞塔、然后發(fā)愿度眾生、對三寶具足信心、大概就是這樣子。它沒有告訴你甚么一心不亂、置心一處,沒有!《藥師經(jīng)》就不一樣,為了拔除你的業(yè)障,你要怎么做,所以它這裡頭就有詳細的行法在,你要先把這個東西給弄清楚。那么要討論這個部份之前,我們還有一個就跟剛才講的這歷史宏觀的因素有關(guān)的,那就是佛教的思想到底是在講甚么?這裡是宏觀的一個問題。講了半天,佛法在講甚么?就叫我們往生凈土就好,是這樣嗎?那這裡頭就牽涉到它整體的結(jié)構(gòu)。為什么要講《華嚴經(jīng)》?華嚴經(jīng)典跟其他經(jīng)典有什么不同?因為所有的經(jīng)典它都講一個點,像《藥師經(jīng)》,像《彌陀經(jīng)》,像這個《地藏經(jīng)》,它都講一個點。極樂世界,或者娑婆世界,或者從娑婆到極樂的方法,就這樣子。那佛法到底在講什么?就只有這樣嗎?你要知道佛法完整的狀況只有看《華嚴經(jīng)》,華嚴經(jīng)大概它分兩個部份講,一個講法身,一個講法界。
大部份的人認識法界,不認識《華嚴經(jīng)》講法身的部份。講法身的部份嚴格講那就法身論,法身的一個思想系統(tǒng)。那么法界呢?它也是個思想系統(tǒng),那這個部份到目前為止沒有人仔細的分析過,我大概的提供給各位做參考。法界到底是什么?這個東西啊一直沒有人定義,沒有人定義。大家都知道法界、法界,甚至于華嚴宗又叫法界宗,那法界是什么?就叫法界。有人就把它翻成宇宙,是嗎?也是啊,但,也不是。 阜ā惯@個字在佛教裡頭來講,指的就是正法,法這個字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叫真理!附纭咕褪欠秶,界限,真理所達的范圍叫法界。換句話說,在真理的范圍內(nèi)都叫法界。那么真理的范圍包括那些?這個就是問題了。真理的范圍包括甚么?假如我們不思考這些,你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我跟各位講,因為這是它的標的,它的標的,佛教的標的。佛教不是要你信信佛,拜拜佛,做個佛弟子三歸五戒就好了,那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想想看,佛陀那么辛苦修行,他證得的是什么?他是要把他所證得的讓我們了解。那他所證得的就是法界,要讓我們?nèi)ゲt解法界。那假如你不瞭解佛陀的這種境界,你怎么能叫佛陀的信徒呢?但是我們現(xiàn)在都不管這些,大家就在那邊吵:念阿彌陀佛好,還是念觀世音菩薩好?對不對?我信這一宗好那一宗好?是寧瑪巴好,甘瑪巴好,還是宗喀巴好?對不對?不是哪個好的問題,到底它在講甚么。法界很簡單的講,就是真理的范圍裡,包括第一個,就我們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是我們的立足點,是你的立足點,你必須認識它;要你認識它,所以有《地藏經(jīng)》,這很簡單嘛!但是這個世界我們立足點裡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怎么不真實法呢?是因為你用的是五蘊跟六塵,五蘊六塵結(jié)合的是一種虛幻。各位裡頭有醫(yī)生,你大概知道我們的大腦結(jié)構(gòu)裡頭頭有幾個區(qū)塊,就是所謂識性裡面講的:阿賴耶識、末那識,跟第六分別識。在你的大腦裡頭,這些東西是讓你活在錯誤的范圍裡,也就是啊「小學(xué)」發(fā)達的原因,F(xiàn)在你所接受的污染,就是這三個部份。那佛法告訴你,假如能夠不用這三個部份,那他可以進入另外一個領(lǐng)域。那么你現(xiàn)在必須先放下這個部份,娑婆世界的根源先放下,然后再進入另一個領(lǐng)域裡。那個領(lǐng)域叫凈土法界,我們這個世間叫世間法界。法界的第個二部份叫凈土法界。凈土法界就有點我們這世間法界要進入靈性世界裡頭的一個過渡區(qū)域,過渡的區(qū)域。透過凈土法界以后,你才能夠到達所謂成熟的地方,叫緣起法界。緣起法界到純粹的,我們現(xiàn)在俗話叫純靈,純粹是靈的那個法界裡頭,叫性起法界,用白話來講叫靈性世界,靈性世界沒有紅塵的雜染,F(xiàn)在大家覺得學(xué)佛以后應(yīng)該要這樣子,可是,你還沒有到那裡,你連凈土法界都轉(zhuǎn)不過去。當你這整個架構(gòu)不了解的時候,你在修學(xué)上面亂成一團,亂成一團。佛法的歷史那么長,現(xiàn)在知識又這么發(fā)達,訊息又那么豐富,那你所有的東西集過來,你分不清楚,你也不會分類,所以你在佛法中在學(xué)什么你不知道。所以常常有人這樣問:法華的「性具三千」跟華嚴的「性起法界」有什么不同?不是有什么不同,那兩個不同的世界。「性具三千」講的是界內(nèi),界內(nèi)就三界內(nèi),三千大千世界!感云鸱ń纭乖谌缤,世間法界以外的。
「性具三千」指的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性起法界」是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地方。那你搞不懂的話,你會把它對比起來,那這個都叫雜訊。我們在修學(xué)上同修們很多人非常認真,非常用功,不可能成就,因為雜訊互相干擾,雜訊互相干擾,所以我們?yōu)槭裁锤魑恢v說,你一定要一宗一派,你把那個思想給釐清楚,你用慈恩宗的去把它釐清也可以,沒有說不行;你用天臺宗的也可以,不是不行;你用華嚴宗的也可以。那問題是你只能這一宗一派來弄,你現(xiàn)在不可能自己去創(chuàng)一個宗派,你怎么創(chuàng)?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啊,所以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依止某一宗,因為它已經(jīng)一兩千年了,它的思想形成把佛陀的這些東西分析得很清楚,你一定要從這裡來,這個是你在修學(xué)中非常重要的部份,這個部份我們叫做工程面,工程面。工程面是整體的,整體工程的一種瞭解。那你真正想要修行的,其實是技術(shù)面。現(xiàn)在很多人一用功,技術(shù)面跟工程面分不清楚。就好像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不對?這沒有錯!那你現(xiàn)在要切菜拿個螺絲起子,就在那邊比手畫腳,這個是最有名的世界名牌的螺絲起子,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我現(xiàn)在拿螺絲起子要切豬肉一樣,那叫笑死人。原則沒錯,你拿的佛教的原則沒錯,可是你的用已經(jīng)用錯了。你不會用了,拿螺絲起子怎么切菜?對不對?你說也可以,當然也可以啊!打成果汁比較快,對不對?你怎么不說用鐵鎚來切菜啊?因為你只隨便抓到一個工具,那就要去做你要做的事,那你說是這樣有沒有錯?從你講的大原則沒有錯,可是這實際上的用上面你出問題了。
這個,跟各位講,讀經(jīng)發(fā)生問題就在這裡,就發(fā)生在這裡。幾乎每一個用功的同修都犯同樣的錯誤,同樣的,修密的人這種問題更嚴重,他搞不清楚哪一宗哪一派是怎么修的。所以我們在看這些行法的時候啊,你一定要抓到一個重點,每一宗每一派都有它的東西,那么它的東西裡頭隨著歷史跟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很多是附加在上面的迷彩。藏密裡頭有一幫修的叫瑜伽,到最后叫無上瑜伽、大手印,你去留意看看,大手印跟事業(yè)手印其實哪一個殊勝?是事業(yè)手印殊勝,不是大手印殊勝。但是后來為什么強調(diào)大手?其實就是個空性而已。無上瑜伽也是講空性,空性在我們大乘來講,它是最基礎(chǔ)的,是最基礎(chǔ)的,不証得空性,下面都別談了,所以它剛好倒過來。所以它的理論不是從佛陀傳下來的,它是從實修的立場一步一步走上去的。那你根本就分不清楚哪個宗派是怎么講的,所以不是對不對的問題,你要跟哪個宗派你就跟那個宗派走,你絕對不要跨越雷池。那么有的宗派有那個因緣,你去修也可以,不是不行,這個叫加持。加持的時候,不要讓它來干擾你原來的修法,你要懂得這一點。你在修行,可以,加持它可以,有那因緣。你也不要視它為什么仇人啦、猛獸啊,不必如此。加持可以,但是不要干擾你原來的思惟模式,尤其是工程面這個部份,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在修學(xué)上面你一定要依止於道場,依止於善知識跟依止於法門。在這個前提之下,你才能夠架構(gòu)你的思惟模式,你的語言模式,因為這一宗所用的語言跟那一宗所用的語言不一樣。宗喀巴他不講虹身虹光,寧瑪巴一定要講虹身虹光,那你怎么講?
所以你去跟宗喀巴格魯派講說那虹光,你不被打死才怪,因為那一派不講這些!所以你到華嚴來,華嚴要講的跟天臺裡頭要講的是不同的,思惟模式也不同,邏輯也不同。所以這一點是很重要,你在哪個宗派之下,你就一定要依止那個宗派。但是我們有個心量,不排除其他宗派,也不要忽視別人的成就,這個時候我們叫隨喜讚嘆,稱讚如來:你修的那法很好,好好修!人家讚嘆你也一樣,你就謝謝就好了。「那既然我們的很好,你為什么不來修?」這個是造業(yè),不要講這一句話。所以我們告訴各位說,你在那裡修法你就在那裡修,不要來這裡,沒有鼓勵你。假如你不知道跟誰修,那歡迎你來這裡,這裡教你。你要記得這一點,人家那個地方修得好好的,你就鼓勵他不要跑,好好在那裡修,真有困難,那我們來協(xié)商,研究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是一個行者的一個基本心態(tài),這個不是在拉選票,到我們這裡來好!到我們這裡來好!你要當選什么?沒有必要,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你在那邊要用正確的心態(tài)去修學(xué)正確的法,這樣就好了。來到我們這裡,是用我們的這種情況,所以這一套你要講清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那我們跟各位談到了工程面的部份,也談到技術(shù)面的部份。技術(shù)面其實很難直接跟各位講,因為它實際上就是修法的問題,但是大家想修行都是要修技術(shù)面,沒有工程面的鋪墊哪,技術(shù)面修不好,修不好。因為那個思惟模式一進去你就迷路了。
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講,我們的法,賢首宗宗本身是中觀論派,大乘佛教的義學(xué)主流,它的精華在我們這裡。大乘的第二個宗派就是大乘瑜伽行派,大乘瑜伽行派啊就是慈恩宗為代表,行法也在我們這裡,所以我們叫賢首兼慈恩宗。那大家可能會覺得慈恩宗怎么有行法?慈恩宗是我們對玄奘大師有誤解,有誤解。講到這部份,就要跟玄奘大師做歷史上的翻案。大家認識玄奘大師嗎?告訴你,你根本不認識!你認識的是唐三藏,是孫悟空跟豬八戒的師父,你認識的不是玄奘。玄奘,尤其在臺語念起來哦跟三藏又更像,所以ㄙㄢㄇ-ㄗㄥ,ㄙㄢㄇ-ㄗㄥ,差不多嘛!唐三藏哦三藏法師嘛!玄奘法師、三藏法師,差不多嘛,所以你根本認識的就是豬八戒的師父,你認識的不是玄奘大師啊。而大家對於玄奘大師那么有名氣都認識了,除了【西游記】以外,你大概根本就不認識。勉強的說,他是唯識宗。玄奘啊,是唯識宗的第一代祖師,因為他有個弟子,叫窺基,把唯識啊宏揚的很好;而玄奘大師本身又著作了一本叫﹝成唯識論﹞,所以你就稱為他是唯識宗。其實喔,玄奘大師在唯識宗的地位并不高,因為玄奘帶回來的唯識啊叫新唯識,在他之前魏晉南北朝就有一派叫唯識,那叫舊唯識。他新唯識成立的時候啊,舊唯識就對他一直攻擊,到現(xiàn)在新舊唯識還一直在吵架,已經(jīng)吵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四百年了,肯定還要吵下去。這是為什么會吵呢?那當然以后我們會講給各位聽。
玄奘大師真正帶回來的重點不在唯識,假如論經(jīng)典,他帶回來的是般若經(jīng)典。他最有名的經(jīng)典,大般若經(jīng)大家知道,我肯定你沒有看過,因為那部經(jīng)不但六百卷部軼相當龐大,念起來只有一個結(jié)論:很痛苦!非常難念。你為了把那個詞句念順,你就忘了它裡面在講什么。這是他的個性使然,他的個性。他不像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在翻譯經(jīng)典,他會調(diào)整成為我們漢文的語言模式,但是玄奘大師在翻譯經(jīng)典,他一定要用印度的語言模式來翻,所以我們念起來就很痛苦。他最有名的兩部經(jīng)典:一部就是《心經(jīng)》,一部就是這個《藥師經(jīng)》,所以你看,你怎么認識他?所以你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金剛經(jīng)》,一個《藥師經(jīng)》,所以你緊急狀況要喊救命的時侯就背心經(jīng),結(jié)果背心經(jīng)的時侯,你就記得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你不知道它是什么用意啊,這個就是關(guān)鍵處啊,就是關(guān)鍵處。所以我要跟各位談的玄奘大師真正的翻譯經(jīng)典的功夫,用得最多的是在般若系裡頭。般若系啊不能叫唯識,它要叫唯智,它是講智慧的。這兩個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有什么不同?它不是唯識唯智的問題,它是從行法中來的,因為行法裡頭,從大乘瑜伽行法,因為它在那瀾陀寺的時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修行人都在修這個法。戒賢律師教給玄奘大師也是這個行法,這個行法叫大乘瑜伽,也就是無著、世親傳下來的,玄奘大師帶回來。他沒帶回來留在印度的那部份,去年十二月三十號我去把它接回來。我們是同一個系統(tǒng)的,叫大乘瑜伽行法這個部份。那這個部份的行法它有一個特色,要修你就先悟后起修,先開悟再修,這個行法的特色。其他行法我們叫做南傳的行法,是修到開悟為止,這個是差別在這裡。那這個悟后起修的這個部份,要怎么先破根本無明開悟才開始修的這個部份,牽涉到的就是入三昧,入正定以后的境界所談的就叫唯智,入正定以前的境界就叫唯識。
那么入定以后的狀況,出定以后來講給人家聽,就要講唯識,因為你在定外,你不知道定內(nèi)的東西,在講定外的,所以他用唯識講。那么在定內(nèi)裡頭要講的講定內(nèi)的狀況,直接,就是說行家跟行家直接講的,那叫唯智。你知道嗎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一個人他要是沒有入三昧的,一個高等成就的人,他沒有辦法兩邊都講。玄奘大師在那瀾陀寺十幾年了,就學(xué)這一個,入三昧以后,他把生命觀境,就是三昧境,直接用唯識表達的這個部份,他在那邊大般若經(jīng)講得很清楚,所以他才把大般若經(jīng)拿回來;翻譯的第一個重點,就是要翻這一個。但是我要教那些還沒學(xué)的人怎么辦?那不能用大般若經(jīng)講,那就要用唯識講,因為你會一直問為什么?為什么?問為什么的都是唯識,你不會講說為什么,沒有為什么,你只要問為什么就是唯識啊。唯智的不問為什么,直接感受,所以唯智的人就問怎么入定?這入定你去接受那種經(jīng)驗就對了,直接在裡面做表達。那你假如沒有入定經(jīng)驗,不會入定的人想要弄清楚,我們現(xiàn)在知識份子最大的業(yè)障就是:我一定要弄清楚,這樣去做才不會弄錯。那這些叫業(yè)障鬼,你要弄清楚你就去弄唯識,唯識弄通了,你要走喔你還是跌倒,因為你不會走,因為弄唯識懂的人幾乎都不會修了。他都會講,講錯他也不知道,因為他沒有修過。本來唯識是入定以后,三昧境界瞭解了,把他的狀況分析出來,講給大家聽的,講給你這些不懂的人聽的,F(xiàn)在不懂的人去研究那些邏輯,然后講給不懂的人聽,兩個都不懂,這個叫做「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唯識沒有錯,是研究唯識的人。
我很簡單跟各位講,所有讀唯識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六七因地轉(zhuǎn),五八果地圓」。很清楚哦!這句話古代祖師大德講得很清楚。我跟你講的,沒有錯,絕對正確,但是你解釋出來就全錯,就全錯。因為你不知道。∧阒荒芪淖诌@樣講我就肯定六七因地轉(zhuǎn),五八果地轉(zhuǎn),對不對?果地圓啊果地轉(zhuǎn),反正就是果地再講,六七就因地先轉(zhuǎn),你就六七因地要轉(zhuǎn),這種人絕對轉(zhuǎn)不成。因為他是告訴你修行的狀況,你入三昧以后你會起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第六意識那個分別識要先轉(zhuǎn)成妙觀察智,然后你才會看到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那個傳統(tǒng)叫前五識,其實是前六識。前六識的任何一個這個識性要轉(zhuǎn)成成所作智,你才看得到。所以第六先轉(zhuǎn),然后看到第五,然后一直轉(zhuǎn)到全部這六塵全部轉(zhuǎn)成成所作智的時候,那第七平等性智起來;平等性智一起來以后,才發(fā)現(xiàn)大圓境智嘛的存在。所以它講得沒錯,六七先轉(zhuǎn),五八后轉(zhuǎn)。其實轉(zhuǎn)第六識看第五,轉(zhuǎn)第七是看第八。阿你就把六七一直講,五八一直講,那講什么?你不修行,只好講不修行的話。所以告訴你,你一定要行法,你不行,絕對不行,這是技術(shù)面,這是技術(shù)面。我這樣講,你就哦那這樣很簡單,我就這樣轉(zhuǎn),那又變知識啦!你又變成書啦,不是經(jīng)啊。你怎么知道第六意識出現(xiàn)?你把它轉(zhuǎn)成妙觀察智,你怎么知道前五識六識出現(xiàn)?你把它轉(zhuǎn)成成所作智,你怎么知道?你根本不知道嘛。這不是你知道的問題,這是做到。
你入三昧以后,它才會出來。問題是入三昧,「三」是正,「昧」是定,三昧是正定的意思。這個地方在區(qū)別的是,你入定有正定有邪定,要先把邪定除掉。要除掉邪定啊,不是怎么除掉的問題,是你入定之后,把你的境界講出來,師父跟你講那不對,你就放下,知道嗎?這叫中根器,師父說不對你就放下。上根器的人因為工程面完成了,一入定就知道它不對,不用問,這個叫上根器。下根器的說:嗯那是真的吔!你當然是真的啊,真的是邪定。叫你要放下,你又不甘心:唉,我難得入定,還叫我丟掉!你不丟掉,你正定入不去,特異功能就出現(xiàn)了,敏感體質(zhì)就出現(xiàn)了;還有一些暗示,催眠術(shù)都出現(xiàn)了,你就走那條路去了,這個叫邪定聚。所以第一個能不能入定,是我們檢別的。第二個,入了定是入正定還是邪定?是我們檢別的。那你入了正定以后,才能夠明心跟見性,所以破根本無明第一個就是明心見性。在明心與見性的時候,你就看到妙觀察智的成立跟成所作智的成立,你就入三昧了,不然你進不去啊。這個不是用講的,講經(jīng)詞好講,但你要來到這裡,剛才講的從入定到明心見性,一般人要三年。
這三年的意思是指你前面的資糧道跟前行是具備了,這些我們基本道場行法都有了,你假如沒有這些的話,你沒有辦法架構(gòu)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修行領(lǐng)域裡頭的共識要沒有的話,你這裡進不去,進不去,F(xiàn)在很多人用手機,對不對?你知道嘛,我只能用 NOKIA,其他我不會用。聽說三星不錯,那個拿哦起來就亂了。為什么?因為它的程式我不懂,你知道嗎? MOTOROLA 也蠻好用的,可是它的程式你不會用,你知道嗎?這就技術(shù)面的問題,會用的人,他很好用,他不會用的人,他就是不會用,他至少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下去摸索。修行這東西也一樣,所以你要用什么你就最好是只用一個廠牌,你要不用一個廠牌,你什么廠牌都用,那你就是手機店,對不對?你不是行者,你就什么廠牌都會用,就變這個樣子,那你跟手機店沒兩樣。這不能成就啊,這不同的,所以我們要留意到,你在修行的時候,在技術(shù)面一定要接受人家的指導(dǎo)。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跟師父學(xué),是把你的法身慧命信托給師父,這時候師父要替你承擔百分之百的因果,你只要跟著師父就好,其它沒你的事。你要掉到地獄去,你就跟閻羅王講,我是誰的弟子,怎么會掉到地獄來?閻羅王就會去找他了:你怎么把弟子帶到這裡來?那這個師父一去跟閻羅王:他喔,他不是我弟子,他就百分之九十九跟著我,百分之一還是自己去偷吃香腸,百分之百的因果他自己背。你要記得啊,跟師父沒有百分之一的保留,你只有百分之百的付托,因為這哪一點在哪裡要轉(zhuǎn),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啊。那個關(guān)鍵點在哪裡,你現(xiàn)在不知道,但透過那個部份,我們講到十信位以后,那就放你自由了,這叫「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自己渡自己,但是師父要帶你,就帶到十信位圓滿。十信以后你就入法界了。入法界你自己來,那就不管你了,因為你要為人師表了,不是再靠師父了,你要留意到的是這個部份。所以整個修行的過程裡,我們跟你強調(diào)的是十信位以前的部份,在十信位以前的這個部份裡啊,真正我們所要強調(diào)的,是入初果的這個階段。因為入初果之前,要檢別的是邪定跟正定,而你最難處理的問題啊是你喜歡邪定,不喜歡正定。不是你不喜歡正定,你在理念上,理性上你還是要正定。對不對,一定的。可是你的那種覺受上啊,你是要邪定。
很多的老同修啊學(xué)佛幾十年了,一開口啊都是怪力亂神,什么怪力亂神都是邪定。他看到什么啦、什么境界啦、怎么樣啦、怎么樣啦,都是那些怪力亂神,跟他講那個不是,是真的啦,怎么樣。∪思液缟硪苍趺礃,什么鬼附身,甚么東西,一大堆這些,我說學(xué)佛學(xué)到那裡去了?為什么會有這些狀況?沒有辦法,他貪著邪定,這個叫做邪知見,沒辦法。你沒有一個良好的,沒有一個良好的修學(xué)環(huán)境,那么你吸收到的一大堆啊都叫雜訊。雜訊裡頭隨著你的生命品質(zhì),高的人會在純理上的雜訊,低的人會在事相上的雜訊。所以我們說程度低的人,假如雜訊太多啊,他是不能開悟;這種人開悟,會把狗屎啊當香腸吃。因為都一樣嘛!那狗屎當香腸就麻煩了,因為他在事相,他程度低。程度高的呢,他是知見不正確,所以對程度高的人,我們更要求的一點就是正思惟訓(xùn)練,沒有正思惟訓(xùn)練他不能產(chǎn)生正知見。那你程度假如沒有到那裡不愿意,或者文字工程不愿意,邏輯思惟不愿意,那可以,不要這個訓(xùn)練。但是你在修行,正定具一定要有,因為你有了正定具,能夠入了三昧以后,你出來的知見也會正確。但是你要是有正思惟訓(xùn)練的正知見,那你就可以行菩薩道,但你要是沒有正思惟訓(xùn)練的正知見,那你就憑正定具來產(chǎn)生正知見的話,通常他不太能行菩薩道。但是一般的一個大成就者,來宣揚佛法是可以,但是他沒有辦法舖陳大理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第一節(jié)課我們懸談就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大家休息一下,我們等一下再講。
- 上一篇:藥師經(jīng)講記 第六講
- 下一篇:藥師經(jīng)行法 第二講
- 解讀《藥師經(jīng)》里發(fā)的十二大愿
- 《藥師經(jīng)》里的一生所系菩薩是什么意思?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這十二個字的含義
- 為什么說《藥師經(jīng)》最適合21世紀的眾生?
- 貪鄙慳吝的有情眾生將是這樣的下場
- 至誠做這些事,藥師佛就會滿足你的愿望
- 貪鄙慳吝的有情眾生死后會轉(zhuǎn)入餓鬼或畜生道
- 要吃素,就要念《藥師經(jīng)》
- 修行藥師經(jīng)不可思議的利益
- 讀《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
- 修持《藥師經(jīng)》的感應(yīng)
- 女人必看!藥師佛前世大愿關(guān)系女人百世命運
- 千萬不要吝嗇,貪婪的人后果十分恐怖!
- 念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的功德利益
- 此佛誓愿不可思議!他成佛時女人將會獲得大福利
- 揭開東方凈琉璃世界真貌:沒有淫欲惡念
- 當他成佛時 女人們將會獲得這個福利
- 佛說極度貪婪吝嗇之人死后投胎成餓鬼或畜生
- 誦完藥師經(jīng)要怎么回向比較好
- 誦藥師經(jīng)的好處 誦讀藥師經(jīng)的作用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