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珈師地論》第六十三卷
《瑜珈師地論》第六十三卷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丁二.相違
復有三種定相違法。一毀犯禁戒。二無無間加行。三無殷重加行。四有沈沒。五他所擾惱。復有三種遠進。一住處遠離。二見遠離。三聞遠離
復次心清凈行苾芻。略有五種等持相違厚重過失。能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貪。四薩迦耶見。五不能堪忍。有五厚重三摩地相。由彼于此障礙而住。是故說名厚重過失。云何五相。一者獲得隨宜資具便生喜足。二者好樂求諸善法。三于身財無所顧戀。四于生死及與槃
大過失最勝功德。五于加行堪忍勤苦。此中忿者。謂懷忿故。若往他家不得利養(yǎng)或得而少;虮谆蜻t或不恭敬。由此便生顰戚憤憾。從此因緣。發(fā)恚尋思及害尋思多隨尋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勝三摩地不能得生。設彼已生還復退失。所言慢者。謂懷慢故。慢所制伏。為性法不生恭敬。于諸師范尊重福田。不能時時身心卑屈敬問咨請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亦不勤求所有善法。由此不能解了引發(fā)三摩地義。從此因緣發(fā)起輕慢相應尋思多隨尋伺。彼由此故先未生如前廣說。言欲貪者。謂懷貪故。多諸愛染。于身財?shù)壬钌檻。由此于外五妙欲中多生散亂。從此因緣生欲思眷屬尋思。國土尋思族望家勢相應思。多隨尋伺。彼由此故先未生如前廣說。彼復不凈能為對治。應知不凈略有三相。謂糞穢相。彼等流相。能依所依差別相。莚迦耶見者。謂由身見制伏因緣會遇世法。便為高欣下戚涂染。設欲棄舍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即于彼世法眾相。親愛恒流之所漂溺。設欲棄舍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即世法眾相所生不正尋思之所燒惱。設欲棄舍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即于彼世法眾相追求之時。種種擾亂散動所逼。設欲棄舍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即由彼身見因緣。恒常執(zhí)著世法所依無常諸取。由是因緣為憂悲等之所逼惱。設欲棄舍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又復即彼為欲除遣下地垢穢。勤修善時。于彼加行不生喜樂。于此所治設欲棄舍。便為身見相違而住。如為除遣下地垢穢。為遣上地所有垢穢當知亦爾。由此因故雖作是心。我當于彼生死涅槃觀大過失觀勝功德。便復顛倒。由此因緣先雖獲得諸三摩地。然于未生圣諦現(xiàn)觀勝三摩地。不能得生。不堪忍者。謂懷不忍故。雖已獲得圣諦現(xiàn)勝三摩地。不能堪忍蚊虻等苦。拾離加行多生懈怠。由此因緣于所未生入根本定不能生起。設復已生還即退失。
前三過失能為最初三摩地障。次一過失為諦現(xiàn)觀三摩地障。后一過失為入根本三摩地障。復有差別。謂有八種棄舍近住弟子因緣。于彼雜染之所染污。由染污故彼便棄舍近住弟子。非無煩惱諸阿羅漢常善住念有如斯事。云何為八。謂性于彼近住弟子有憎惡心。唯欲自身受于恭敬。如欲恭敬。欲受利養(yǎng)亦復如是。近住弟子多所毀犯行不正行。近住諸弟子眾饒益損減。便有所須及與不須。于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增上心增上慧住位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營眾務所有擾惱。不能堪忍。
丙二.四靜慮攝
復次嗢南曰:
數(shù)及所對治,支分廣建立,遠離苦散動,上支分差別。
丁一.數(shù)、所對治、支分
問如先所說四種靜慮。何因緣故唯四靜慮不增不減。答由能究竟超苦樂故。所以者何。從初靜慮乃至第四。漸超苦樂方究竟故。
云何名初靜慮所治。謂有五種。一者欲貪。二欲恚害。三種尋思。三者憂苦。四者犯戒。五者散亂。云何第二靜慮所治。亦有五種。一初靜慮貪。二尋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云何第三靜慮所治。謂有四種。一第二靜慮貪。二喜。三踴躍。四定下劣性。云何第四靜慮所治。謂有五種。一入息出息。二第三靜慮貪。三樂。四于樂發(fā)悟。五定劣性
問初靜慮有幾支。答有五支。何等為五。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問第二靜慮有幾支。答有四支。何等為四。一內等凈。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問內等凈何法為自性。答念正知舍為自性。問第三靜慮有幾支。答有五支。何等為五。一念。二正知。三舍。四樂。五心一境性。問第四靜慮有幾支。答有四支。何等為四。一舍清凈。二念清凈。三不苦不樂。四心一境性。初靜慮中念正知舍。由尋伺門之所引發(fā)。是故雖有而不宜說。第二靜慮由彼自性能有作業(yè)。又由踴躍心隨煩惱之所纏縛。是故顯示內等凈名。第三靜慮心隨煩惱已遠離故顯彼自相。是故說彼離喜貪故。初靜慮中離欲貪故非離喜貪。第二靜慮離尋伺貪故非離喜貪。第四靜慮即彼顯示最極清凈。是故當知一切靜慮彼皆隨轉如其所應
丁二.廣建立
問何因緣故于四靜慮建立如是五支四支。答住所依故。住饒益故。住自性故。復有差別。謂思惟所緣故。受用所緣故。于緣不散故。復有差別。謂饒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復有差別。謂為對治二雜染住所對治故。云何名為三雜染住所對治耶。一染污住。二苦惱住。三愚癡住。復有差別。謂受欲者相似法故。諸受欲者略有三種正所作事。能顯彼是受用欲者。一正求財寶。二求財寶已能正受用。三于彼自在隨意所為。如是修習諸靜慮者亦有三種正所作事。當知依彼建立支分如其所應。復有差別。謂為對治自苦惱行。應知建立諸靜慮支。如是略有三種對治。一對治缺減對治。二身心逼惱對治。三于外境界其心流散不寂靜對治
丁三.遠離
問何因緣故初靜慮中說離欲已。復說遠離惡不善法。答為欲顯示諸欲自相故。及為顯示諸欲過患相故。過患相者。由彼諸欲發(fā)起惡行。墜墮極下惡處所故。說名為惡。違善生故復名不善。復有差別。為欲顯示煩惱雜染斷故。及為顯示先積集業(yè)雜染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諸在家者受用事門諸欲斷故。及為顯示諸出家者由尋思門諸欲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欲尋思斷故。及為顯示恚害尋思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外道諸仙所得相故。及為顯示離彼退已行☆詛故。
丁四.苦、散動、上支分、差別
問何緣故知初靜慮中苦根未斷。答彼品☆重未遠離故。若于是慮苦根已斷。便與第二靜慮住時應無差別。是故當知是處未斷。
問若尋伺等于初靜慮等中皆能攝益勝三摩地。又能攝受自地靜慮皆令清凈。何因緣故世尊于彼顯示動名。答此望他地不望自地
問何因緣故從欲界上于初靜慮等中。建立后后勝上支分。答當知略有三因緣故。一所治能治故。二證得勝利故。三所證得故。當知如是三種因緣。四靜慮中五支所攝隨其所應。
問初二靜慮有何差別。答第二靜慮中三摩地圓滿有差別故。問第二第三靜慮有何差別。答第三靜慮饒益圓滿有差別故。問第三第四靜慮有何差別。答第四靜慮清凈圓滿有差別故。
丙三.種類差別攝
丁一.修差別
復有四種修三摩地。一者為得現(xiàn)法樂住故。二者為得勝智見故。三為得分別慧故。四者為證諸漏永盡故。當知依四補特伽羅建立四種修三摩地。云何四種補特伽羅。謂苦速通已得行
已見諦者。復有異生未得行☆已得有情所緣無量已離欲者。又樂遲通已得行☆已見諦者。又樂速通已得行☆已見諦者。此中異生已得無量已離欲者。若已證得死生智通。當知是名智見清凈。若樂遲通行☆轉時雖已見諦。由軟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緣復于欲界受想尋思。當住正念當起正知。
丁二.離欲差別
復次諸靜慮離欲所顯。當知離欲略有六種。一自性離欲。二損減離欲。三任持離欲。四升進離欲。五愚癡離欲。六對治離欲。自性離欲者。謂于自性灴凈非所受用事中諸厭背性。又于苦受諸背性。又若已離靜慮染。住于第二靜慮等中。于尋伺等諸厭背性。是名自性離欲。損減離欲者。謂兩兩交會習淫欲法。除熱惱已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余應知。皆名損減離欲。任持離欲者。謂諸有受用美妙飲食。極飽滿已于余飲食諸厭被性。如是等類余應知。皆名任持離欲。升進離欲者。謂已獲得勝上財寶或尊貴位。于余下劣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余應知。皆名升進離欲。愚癡離欲者。謂于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于涅槃生厭背性。如是等類所余應知。皆名愚癡離欲。對治離欲者。謂由厭壞對治故;蛴蓴鄬χ喂;蛴沙謱χ喂省;蛴蛇h分對治故;蛴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如是皆名對治離欲。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為住耶。答系心于內所緣境界。于外所緣不流散故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奢摩他。答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擊心于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丁三.從離欲退差別
復次當知此中從離欲退略有十種。謂或依止不平等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遭極重病。如馬勝言言我于此定不能入證。將無我定當退失耶;驈陀幸恍远唷钪。于三摩地先不患習。彼由如是多☆重。故成其退法;蛴兴壘辰鐒俟蕪碾x欲退。謂如有一值遇勝妙境界現(xiàn)前。如外道仙乃至獲得非想非非想處。遇觸少年美妙形色可愛母邑。從離欲退;蛴蝎@得敬養(yǎng)故退。謂如有一從他獲得利養(yǎng)恭敬即便退墮。如提婆達多;蛴性庥鲚p毀故退。謂如有一或遭他罵或瞋或責。從離欲退。如外道仙由憤恚故退三摩地現(xiàn)行☆詛。或慢故退。謂如有一恃所得定自舉凌他;蛴性錾下释恕V^如有一于諸勝定證差別人起增上慢;蛴胁蛔饕夤释恕V^如有一于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復思惟。或有未患習故退。謂如有一安住始業(yè)新修善品;蛴凶缘責⿶罃(shù)起故退。謂如有一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或有壽盡福盡業(yè)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生處退沒下生
丁四.補特伽羅差別
復次此中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下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后方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蛴醒a特伽羅下品煩惱上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后方方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下品善法。經(jīng)一念頃速疾而退。多念艱辛然后方能入定;蛴醒a特羅上品煩惱上品善法。經(jīng)一剎那速疾而退。一剎那頃速能入定
丁五.起定差別
復有補特伽羅已得離欲從定起已;蛴谝粫r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蛴谝粫r不相間雜。若遇聲緣從定而起。與定相應意識俱轉。余耳識生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不爾者。于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悕望后時方出。
于此地中余決擇文。更不復現(xiàn)
甲四.擇決擇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如是已說三摩呬多地決擇。非三摩呬多決擇我今當說。
乙一.十二種不定地
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謂五識身;蛴嘘I輕安故名不定地。謂在欲界諸心心法。或有未發(fā)趣故名不定地。謂受欲者。或有散亂故名不定地。謂始業(yè)者雖修習定而于五欲其心流散;蛴刑酃拭欢ǖ。謂始業(yè)者于內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沈沒。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謂即散心相應諸法未圓滿故名不定地。謂未證得加行究竟作意;螂s染故名不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于彼定多生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謂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虿磺鍍。故名不定地。謂未永害煩惱隨眠;虺龆ü拭欢ǖ。謂從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謂從所得三摩地退
乙二.十二種修
復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為安住心。應正取相。謂青瘀相。或膿爛相。廣說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為得作意。應勤修習。依止第三不定地故為得根本。應勤修習。依止第四現(xiàn)在前故最初應正安住其念。為無亂故。略攝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攝受。依止第五現(xiàn)在前故應當思惟凈妙之相。又應善達沈沒之相。依止第六現(xiàn)在前故于師教授能不忘失。應當安住猛利護念如理方便。應當無間殷重修習。依止第七現(xiàn)在前故。應于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現(xiàn)在前故。于諸雜染應觀過失。設生愛味所有雜染。尋即除遣不應戀著。依止第九現(xiàn)在前故。于三摩地應無間修。又應善巧通達其相。依止第十現(xiàn)在前故。應當猛利修諦善巧。依第十一現(xiàn)在前故。為令不退應不放逸。依第十二現(xiàn)在前故。即為彼事應修遠離如理作意。應隨順前修習無間殷重方便。
于此地中余決擇文更不復現(xiàn)
甲五.攝決擇分中有心地
如是已說非三摩呬多地決擇。有心地決擇我今當說。
當知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凈建立故
乙一.世俗道理建立
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謂依世俗道理建立諸心差別轉義。當佑如前意地已說
乙二.勝義道理建立差別
丙一.所依能依差別
勝義道理建立差別我今當說。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賴耶識。二者轉識。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此復七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如是名依勝義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別
丙二.諸識具有差別
復次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此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于一切時緣執(zhí)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于一切時執(zhí)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余識名識。謂于境界了別為相。如是三種。有心位中心意意識。于一切時俱有而轉。若眼識等轉識不起。彼若起時應知彼增俱有而轉。如是或時四識俱轉。乃至或時八識俱轉。又一意識于一時間。分別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故說意識不可思議。問若彼末于一切時思量為性相續(xù)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設。不必如義。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識令分別轉是故說為意識所依。又諸轉識或于一時一切唯與樂受相應俱有而轉;蛴谝粫r亦有苦受。或于一時亦有不苦不樂等受相應俱轉。阿賴耶識相應受。于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異熟生。此于一切識流轉時;驑肪阈谢蚩嗑阈。或非苦樂俱行位中恒相續(xù)流。乃至命終無有斷絕。所余三受當知思惟之所引發(fā)。非是俱生。時時作意引發(fā)現(xiàn)前。彼俱生受極微細故難可分別。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勝義道理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丙三.染凈差別
復次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而共相應。末那恒四種任運煩惱相應。于一切時俱起不絕。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我慢我愛不共無明。是諸煩惱與善不善無記識俱而不相違。其性唯是隱染無記任運而起。當知識余分別所起。隨眾緣力差別而轉。又與末那相應俱有遍行任運四種煩惱。世間治道尚不能為損伏對治。何以故。已離欲者猶現(xiàn)行故。隨所生處是諸煩惱即此地攝。當知此地已離欲者。此地煩惱現(xiàn)行不絕。何以故。此諸煩惱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于一切時任運而生。非所對治及能對治境界緣力差別轉故。諸離欲者世間治道。若現(xiàn)在前若不現(xiàn)前。此諸煩惱現(xiàn)行不絕。若諸有學已見☆者。出世間道現(xiàn)在前時。此諸煩惱不得現(xiàn)行。從彼出已還復現(xiàn)行。善通達故未永斷故。若諸無學。此一切種皆不現(xiàn)行。是諸煩惱當知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故。一時頓斷。非如余惑漸漸而斷。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建立雜染清凈差別。
于此地中余決擇文。更不復現(xiàn)
甲六.決擇分中無心地
如是已說有心地決擇。無心地決擇我今當說。
乙一.辨七種心不生因
問心不生因凡有幾種。由幾種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種。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為七。謂緣闕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闕故未得故。相違故斷故。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緣闕故心不得生。謂內眼處壞。若外色處不現(xiàn)在前。廣說乃至內意處壞。若外法處不現(xiàn)在前。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如是名為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闕故心不得生。謂雖有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xiàn)前。廣說乃至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xiàn)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如是名為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于下欲界思惟☆相。于初靜慮思惟靜相。為欲證得初靜慮故。若于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于初靜慮未能證得。由未得故初靜慮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諢o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思惟☆相。于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思惟靜相。如前廣說。又如有一遍于一切薩迦耶中思惟苦相。于薩迦耶滅涅槃界思惟靜相。為斷一切薩迦耶故。為欲證涅槃界故。若于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不能盡證一切涅槃。由未證故于諸結縛及與隨眠隨煩惱纏。永解脫心便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違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觸能隨順樂受諸觸。受樂受時樂受相應心現(xiàn)在前。爾時苦受非苦樂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若觸能順苦受不苦不樂受觸。如前廣說。爾時樂受非苦樂受樂受苦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貪纏所纏貪纏相應心現(xiàn)在前。爾時瞋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瞋纏所纏。廣說乃至爾時貪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名為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云何斷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由善修習八圣支道故。證得無余貪欲瞋恚愚癡永盡。彼于爾時有貪有瞋有癡心等隨一心法。諸隨煩所染污心。彼由已斷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永斷故心不得生
云何滅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生無想天入無想定入滅盡定。于其中間經(jīng)爾所時。由斷滅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無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泹槃。彼于爾時畢竟滅故心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滅盡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謂一切已生之心于現(xiàn)在生。剎那已后必成滅法。彼現(xiàn)在時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滅已亦已生故終不可生。如是名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乙二.依上翻七因明諸心得生
應知由此七因緣故心不得生。與此相違七因緣故。隨其所應諸心得生。謂緣不闕故。作意不闕故。已證得故。不相違故。未斷滅故。未滅盡故。未已生故。
于此地中余決擇文更不復現(xiàn)
- 上一篇:《瑜珈師地論》第六十二卷
- 下一篇:《瑜珈師地論》第六十四卷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觀世音菩薩傳授《心經(jīng)》給玄奘大師的故事
-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注音版
-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jīng)注音版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jīng)注音版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心經(jīng)》,是最有加持力的
-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五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四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三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二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一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