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華嚴經要解(7)

[凈土經論] 作者:戒環(huán)法師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次贊云利生常行安住十法常見十佛者。此普慧二百問中。問何等為演說佛。何等為見佛。普賢答云。菩薩常說十佛。所謂成正覺佛。無著見。愿佛。出生見。業(yè)報佛。深信見。住持佛。隨順見。涅槃佛。深入見。法界佛。普至見。心佛。安住見。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本性佛。明了見。隨樂佛。普授見。若菩薩安住此法。則常得見無上如來。意謂于正覺無著。于悲愿出生。于業(yè)報生信。于住持隨順。于涅槃深入。于法界普至。于心安住。于三昧無依。于本性明了。于隨樂普授。隨樂者。隨機所樂而應之也。能安此法。則無所說而非佛。無所見而非佛也。故曰常說十佛。常見十佛也。(此離世間品計七卷)

  圓彰重諭。注科分五。

  初圓彰行境眾。贊云忘詮頓證一念圓該者。此法界會上初集之眾。表五位法而不分五位。意顯忘前言詮。頓證行境。一念圓該。無復漸次也。

  二同會請法眾。贊云永出有海五百聲聞者。此法界會上。示現(xiàn)聲聞與菩薩世主。同請當品之法。即舍利弗等。名列在后。經嘆德云。永出有海。住無礙處。于佛智海。深信趣入。又贊云常利眾生無量世主者。經嘆德云。常利眾生。為不請友。即大權菩薩。示為世主也。

  三十方來集眾。贊云默示佛果等者。前眾既集。請問如來境智十種法門。爾時世尊以大悲方便。入師子頻申三昧。一切世間。普皆嚴凈。十方各一菩薩。各從一佛界來。各現(xiàn)無盡法門。初東方毗盧勝德王佛眾中。有菩薩名毗盧愿光明。終至上方普智輪光音佛眾中。有菩薩名法界差別愿。各與剎塵菩薩俱來。各興種種佛事供養(yǎng)。或陳樓閣莊嚴;蜿悓毜厍f嚴;蜿惿硐嗲f嚴。乃至現(xiàn)三世諸佛一切行海。悉遍法界。此默示法界佛果本行。答前所問也。所以默示者。欲令去前言詮。默造行境故也。師子頻申者。自在無畏。適然動容之貌。喻此三昧。依無作智。自在無為。而適然示現(xiàn)廣大德用也。

  四示現(xiàn)顯法眾。贊云深入智海示等迷流等者。此聲聞眾。因前默示法門。雖在同會。皆不能見。然前嘆德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豈實迷流。蓋示同不見。以顯行境不可思議。攝諸小乘。使同趣入故也。

  五默契行境眾。贊云蒙佛光照不藉言詮等者。聲聞既迷行境。世尊欲令菩薩安住師子頻申三昧。放眉間毫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時眾因此。悉見剎海種種名色。及佛菩薩種種應現(xiàn)。遂皆入此三昧。亦能種種廣現(xiàn)。入不可說佛神變海。斯皆不藉言詮。默契行境也。論指已上。為答前所問法門竟。是一部經始終圓滿法界之體。以下托跡重諭。又廣明行境也。

  二忘修絕證佛果常道者。此返本還源天成之德。妙覺位上無功用道也。二道則一。但前示修證。此示無修。前為學者之事。此為諸佛之事。即第十會入法界品?側谇拔因果智行成一法界。謂之無功大用圓融自在之門。所托善財南游。始于古佛道場。遍歷百城知識。終于圓契彌勒文殊普賢之道。意在總括三世佛境因果。為一時一際一真法界。以顯人人本有妙德。一切具足。圓融自在。故為忘修絕證佛果常道也。夫百軸之經。五位之法。治習進修。俯為明此本有之德。蓋修行者。未發(fā)心時。無明正使。習氣煩惱。障蔽本智。故用五位之法。重重煉治。始得明極。既明極矣。不假修為。譬如磨鏡。垢盡明現(xiàn)。則功用止矣。故于最后說忘修絕證之道而終焉。然法界一品耳。于前判為去言依行。于此判為忘修絕證者。此品總成前法。理無不備。但隨所成之意判之。以三周因果。托言以明。欲忘詮頓證。故成之以去言依行。二種常道。因修而證。欲返本還源。故成之以忘修絕證。緒有深淺。意有攸當。非相違也?偠鴷。前三十八品。自眾集標宗。舉果發(fā)信。以歷五位。證二覺。而卒于同塵不染利生常道。此始自凡夫。終至成佛。修行證果之真范也。最后一品。去言依行忘修絕證者。直使掃心言之滯跡。復德用之大全。廓爾忘緣。超然自得。為一經之統(tǒng)要。實至道之淵源。校于前文。彼如百川。此如大海。茍造乎此。則向之淺深源流同異畛域。皆□然不可得矣。此華藏教海之臻極也。且托跡重諭。即善財南游之跡。依前法體。重明一藏之意。所以重明者。前則詮示法門。此欲體而行之故也。體之之要。在于默得。不涉言詮。故諸位知識表法。多見于動容之間。如十住。德云比丘于別山徐步經行。以示寂用不二。十行。善見比丘于林中經行。以示妙行無住。十向。鬻香長者和合諸香。示智悲圓融。十地。主當春生夜神女身。示長養(yǎng)大悲。十一地。摩耶夫人幻生成佛。示悲終智現(xiàn)。而卒于彌勒樓閣。一彈指間。頓示十方法界無盡事相。從微至著。皆欲默體。不涉言詮。雖就中有言。特緒余耳。蓋言可以詮道。終不能盡道。故孔氏曰。言不盡意。立象以盡之。而祖師猶以為未也。于是撥去名言色象。而獨得于拈槌舉拂之際。方是之時。語默色象詮示不及。乃為至矣盡矣。凡游五十三知識法門。當如是入。科又分五。

  初創(chuàng)行啟蒙眾。贊云自根本智發(fā)覺初心者。此贊文殊方便之德也。經云。爾時文殊童子。從善住閣出。與無量同行菩薩。及常隨侍神天八部。詣佛作禮。辭退南行。往于人間。論謂表從法身本智。起差別智。就俗利生。創(chuàng)行啟蒙。此乃行門信位。為法界諸佛發(fā)行之始。法身本智發(fā)覺之初。故文殊于此。改稱童子。表童蒙初心。自此發(fā)覺也。然前信位。以文殊為信首。而稱菩薩。此信位。以文殊為啟蒙。而稱童子者。前為進修之門。欲由心生解。自因趣果。此為造悟之門。欲解終趣行。自蒙發(fā)覺。悟修異位。故先后異稱。然于智體初無異也。

  二隨行發(fā)心眾。贊云觀察妙行發(fā)菩提心等者。文殊南游時。六千聲聞愿隨文殊。時舍利弗于道中。令海覺等諸比丘。觀察文殊種種妙德。文殊即勸之發(fā)菩提心。住普賢行。即時具足一切佛法。此同進修門。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也。

  三頓捐業(yè)識眾。贊云智光普照。業(yè)識頓捐。回向行門等者。經云。爾時文殊勸諸比丘發(fā)菩提心已。至覺城東古佛塔廟處。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時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龍。來聞法已。深厭龍趣。咸舍龍身。生人天中。一萬諸龍。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意表依法界行。啟蒙發(fā)心。又承智光法門一照。則出生死海。頓捐業(yè)識。故大海諸龍。來聞法已。咸舍龍身。又一萬諸龍發(fā)菩提心。表發(fā)覺捐業(yè)。即能回向萬行之門。故次有由覺趣行之眾。

  四由覺趣行眾。贊云即俗明真等者。時福城人。聞文殊在莊嚴幢娑羅林大塔廟處。四眾各五百人。出城來詣。福城即覺城。莊嚴幢即行境。四眾出城來詣。表由覺趣行也。四眾皆俗士女。表即俗明真也。各五百人。表圓彰五位也。次善財贊云依功德藏示果彰因等者。善財生時。家有自然七寶伏藏。五百寶器。眾寶盈滿。一切庫藏。財物充實。因號善財。論云。此從先世信種。信佛五位行門。感此報生。故文殊贊云。善哉功德藏。謂依先世功德藏。顯此伏藏也。又云跡南游。遍參知識。是依功德藏。示果彰因。發(fā)五位行。利被群生也。

  五依行升進眾。即善財遍參五十三知識法門。五十。表五位各十波羅蜜。三。即文殊普賢彌勒。為五位中智行因果。各遍五位一一法中為體用也。余見科注。科又分六。

  初。十住知識。贊云從信趣定。會理契真者。論科此為以定會理契真門。以前優(yōu)婆塞等。即俗流純信者。童子童女。即信本末雜者。又善財依先世信種。彰功德藏。通表信位。

  善財于此。初見妙峰山。德云比丘。是表從信趣定。會理契真也。山表定體。比丘表真體。德云能雨法雨。表出世利行。善財蒙文殊指南。登妙峰山。周迥觀察。見德云在別山徐步經行。示不住定亂。令修道者。發(fā)信之后。須依定起觀。定亂雙融。身邊見謝。然后契真見道。見道之后。方可起行修行。入十行位也。

  二海門國。海云比丘。表復依觀智。觀生死海。成廣大智海。潛興利潤。

  三善住比丘。表此位治三界惑習已盡。住無所住。名為善住。

  四彌伽長者。此云能伏。表真俗二智已備。能伏邪見異道。

  五解脫長者。與彌伽皆俗士。明前三比丘修出世智慧。此二長者修世間智慧。由會理契真。從真入俗。真俗無礙。是名解脫。

  六海幢比丘。又表合前二智廣大如海。摧破眾生一切惑業(yè)。

  七休舍。此云滿愿優(yōu)婆夷。表入廛慈悲。謂滿自本愿。遍化眾生也。

  八毗目瞿沙。此云出聲可畏。仙人。表不滯真俗。謂無功智明。言論無滯。善伏邪異。故曰出聲可畏。

  九勝熱婆羅門。表得法自在。示同外道。令諸邪途。攝伏煩惱。故名勝熱。

  十慈行童女。乃師子幢王女。表從智生悲。處染不染。前第七婆夷。雖表大悲。而未斷度生愛習。至此大悲行滿。任運利生。無復染習。故以童女表之。

  五位知識。唯初位正表當位之法。余皆智悲相濟增進之行。未見經文。難為廣釋。今各略示修行綱要而已。大抵以行人未發(fā)心時。無明正使。習氣煩惱。障蔽本智。使癡迷不覺。淪墜惡道。故今依自心普光明智發(fā)信。進入十住。契佛真智。名為見道。真智既明。無明始謝。然習氣尚存。根未成熟。故用五位重重逆順。煉磨習氣。開擴正見。增修;。名為修道。習氣既盡。本智洞圓。如凈長空。廓無纖翳。大慈之日。普照群幽。大悲之月。清涼有海。眾行萬德靡所不具。名為證果。此華嚴之盡道。諸佛之能事也。若直求一解脫出世之果。即二乘小道。無以圓成一切種智。是故五十三知識。備設一切法門。而善財示跡遍歷。以引發(fā)行人。使于一切境上。煉治開擴。伏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共圓種智之果。實曲成萬物之大范也。惟行人則之。

  次解脫見佛者。此第五住知識。示善財法門。入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于自身中。現(xiàn)無盡佛剎諸莊嚴事。隨意能見十方諸佛菩薩。意明即俗身相含佛剎也。

  次休舍親事佛者。即第七住知識。因善財問所得法門久近。遂歷舉往昔所親事佛。明積行之久也。上釋五位初十住智為本門竟。

  次釋依智起行門。

  第二。十行知識。贊云依佛真智。治習利生等者。論科此為依真發(fā)起諸行門。謂依十住智。發(fā)此行門。內以習治。外以利生。群機不窮。故利行無盡也。

  初位以三眼國。善見比丘表者。示治習利生。須以智眼觀根。法眼知法;垩蹧Q擇。乃為善見?扇肫兴_行門也。二自在主童子。表依真起行。王道自在。三具足優(yōu)婆夷。表隨智起悲。于一切境。常施佛事。名為具足。四明智居士。表運悲處俗。世智圓融。即無明智。五法寶髻。表智悲行圓?倲z諸位。如髻總五體。六普眼長者。表至此行門。世出世法無不遍見。七無厭足王。表權示攝伏。利生無厭。八大光王。表無功行滿。智照自在。九不動優(yōu)婆夷。表妙行成就。于世五欲。及一切境。心無所動。十遍行外道。表行純心寂。示化邪流遍同其事。上皆依智治習利生之行也。

  次八部眾即善見比丘在林中經行。神天八部圍繞恭敬。表十行攝生。依根遍周。上釋依智起行門竟。

  次釋濟行以愿門。

  第三。十回向知識。贊云由真入俗。融智同悲廣大愿門者。論科此為理智大悲愿行會融門。以初住智為本。次依智起行。猶多出俗之心。及至此位。濟行以愿。乃能回真向俗。回智向悲。然后理事圓融。成法界行。而超三賢。入十圣矣。初位以廣大國鬻香長者表者。示以廣大愿。和融智悲。成法身香。普熏一切也。二婆施羅。此云自在船師。表回向行。于生死海。利導自在也。三無上勝長者。表雖化塵勞。而超出世間。名無上勝。四師子頻申尼。表回真入俗。行無染慈。適悅無畏。五婆須密女。此云世友。亦云天友。示不染之染。遍與人天作師友也。六鞞瑟氏羅。此云包攝。表入俗智悲廣大。包攝一切法門。七觀音菩薩。表大悲。八東方正趣菩薩。表正智。善財見觀音菩薩已。正趣菩薩自從空來。不待往見。二圣同會。表智悲二位。至此齊滿。九大天神。表凈智無依。廣覆群下。十安住地神。表悲體廣大。載育萬有。二者。皆不為而應。不慮而遍。故以神表。上皆融智同悲。廣大愿門也。次鞞瑟所見佛者。包攝室中。置一栴檀座塔。不置形像。而開塔能見三世諸佛。意明人人自性各具無相佛也。次二位。乃善財問正趣。于何得此法門。正趣曰。我從東方妙藏世界。普勝生佛所。得此法門。一切人天所不能了。唯勇猛精進無退怯菩薩。能聞能解。謂此智境。非中路懈退者所及也。又安住地神曰。我于月幢世界。妙眼佛所。得此法門。所舉普勝生及妙眼佛。皆表智悲妙行法報也。

  上釋三賢位竟。

  次入十圣位。

  第四。十地知識。贊云照生死夜。圓智悲功等者。此夜神皆示女相。表大悲同□。照生死夜。論科此為蘊修悲智成德門。故曰圓智悲功。初位以婆珊表者。婆珊演底。此云主當春生。即經云。趣入菩薩諸地行。一切佛法所從生也。二普德凈光。乃婆珊歷劫之師。以表覺體。示登地之行。與覺體一也。三喜目觀察。表慈眼視生。施以福聚。四普救妙德。表長養(yǎng)大悲。施以妙德。五寂凈音海。表寂用遍周。靜即寂。音即用。海即遍周也。六守護增長。表此地行。常護眾生心城。令增長智慧威力。七開敷樹華。表法力開覺眾生行華。令敷衍成實。八大愿精進。表無功大愿。利行精敏。九妙德圓滿。表妙利充滿一切眾生。十釋女瞿波。釋種。真也。女。俗也。表十地行徹。得真不證。大悲同俗。此總會十地普賢妙行也。

  次三位。乃婆珊往劫為王夫人。寐中因凈月夜神告言。雷音王佛。于寂住林。成等正覺。令往供養(yǎng)。遂于彼佛。發(fā)菩提心。復過萬劫。為長者女。有五百佛出興。第一名須彌幢寂靜妙眼。其本夜神。復以方便。引至佛所。因得眾多法門。意明修菩薩行。運悲處世。經劫之久也。

  次喜目親事佛者。善財問喜目。住劫久近。供佛多少。因以頌答。有十一段。初各十佛。配十地升進。后唯一佛。配十一地。示以一攝多也。

  次普救事佛。義見科注。初段十二佛。乃經文長行?倲⑵站纫蛐小4问欢。即偈文廣頌歷劫親事也。

  次寂海事佛者。經舉寂海。昔于此十佛所。各獲一三昧門。命終后生娑婆。先見鳩羅孫陀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后見毗盧遮那佛。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先于十佛。各獲三昧。即一地具十地之行也。后見四佛。即自十地。入十一地也。余位已在前十位門。故略之。

  次守護事佛者。善財問證此解脫久如。守護言。往古有塵數(shù)如來出現(xiàn)。其最初佛。名法海雷音光明王。我時為輪王女。作比丘尼。于此佛所。發(fā)菩提心。守護佛法。復有離垢法光明等百佛。次第出興。我皆親近供養(yǎng)。修行其法。所陳為王女為尼。亦表依智修世出世慈悲之行。初舉一佛。后舉百佛。亦自一地圓融十地也。

  次開敷因地者。善財問開敷本所發(fā)心。開敷舉往古有佛出興。名普照法界智。其國有王名圓滿蓋。劫有災難。王起大悲。出一切物。作大施會。開敷爾時為長者女。睹王惠施。獲大善利。作是愿言。今此大王。為無量無明眾生。作所依處。愿我未來。亦復如是。初舉普智佛。次圓滿王等事。表依普光智體。圓具智悲利行。余如科注。諸位表法之眾。廣略不同。蓋自一法;螋饣驈。使人貫習縱攝無滯也。

  次大愿因地?圃瞥跆栁幻鞅疽虻日。善財問發(fā)心久近。大愿答往古善光劫。有萬佛出興。最初號法輪音燈王。時王名勝光。國多十惡。遂設重刑。王有太子名善伏。愍諸楚毒。求王赦宥。以身代罪。曰我若不救此眾生者。云何能救三界牢獄。時五百大臣。恐壞國法。請誅太子。王后哀切。請聽太子半月行施。恣意修福。然后當罪。即開施會。大眾咸集。時法輪音佛。知諸眾生。調伏時至。來為說法。時眾獲益?鄿缯铣。其太子即時教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門。此明本因也。爾時太子。即大愿是。五百大臣欲害太子者。提婆達多五百人是。是諸人等。蒙佛教化。當來成佛。五百次第出興。初名大悲。二名饒益。三名師子。四名救護。乃至最后。名曰醫(yī)王。所赦罪人。即拘留孫等賢劫千佛。及百萬僧祇諸大菩薩。于無量精進佛所。發(fā)菩提心。今于十方行菩薩道。教化眾生者是。此明本行也。又云。我時救罪人已。于法輪音佛所出家。成就眾多法門。后身次第值法空等十八佛。皆親近供養(yǎng)。此明升進也。初舉善光劫萬佛出興者。表無功智體。以一應萬也。最初佛號法輪音虛空燈王。表正智利生之德用也。王名勝光。表行慈之智。子名善伏。表慈智之行。國多十惡。表對治之境。遂設重刑。而太子請救。表善惡相形。乃發(fā)慈心也。時諸大臣。及所救罪人。皆成佛道。表智悲所化成就之人也。救罪人已。詣佛出家。表行終無染。后身值佛。表八地功終。升進之果也。夫依本智以一應萬。法輪廣運。法燈廣照。以智行慈。以慈伏惡。而成就一切眾生。行終無染。則九地十地之果。可坐而進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