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正信的佛教(11)

  §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宗教嗎?

  從佛教的本質(zhì)上說,從佛教的史實上說,佛教確是世界各宗教中最最愛好和平 的宗教。

  佛教主張慈悲主義,能給予他人乃至一切眾生之樂稱為慈,能拔濟他人乃至一 切眾生之苦稱為悲,在慈悲主義的實踐下,不會見到可鎮(zhèn)可恨的人,只有見到可憐 可憫的人。所以,在佛教徒的觀念中,戰(zhàn)爭是最最殘忍的事,寧可犧牲了自己的生 命,貢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感化強暴,來贏取和平,也不愿以牙還牙以暴抑暴地從 事戰(zhàn)爭。在佛教史上,佛教徒們常常遭受到異教或政治的迫害,除了從容殉教,從 未有過暴力的反抗。比如佛陀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wèi)國受到舍衛(wèi)國琉璃王的侵滅 之時,當時迦毗羅衛(wèi)的統(tǒng)治者是佛陀的堂弟摩訶男,是虔誠的佛教徒。以當時釋迦 族人的武功來說,不但可以抵抗一陣,根本可以打敗琉璃王的,但他們不愿流了他 人的血,他們沒有抵抗,便把城門打開,向琉璃王投降了,但是,琉璃王并不因釋 迦族的投降而就赦免釋迦族人的生命。在這情形之下,摩訶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讓 他潛到水底去,當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釋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后,再把未及 逃走的釋迦族人集體屠殺。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訶男潛入水底之后,再也不出 來了,看看釋迦族人都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發(fā)現(xiàn)摩訶男把頭發(fā)系緊在水底的 樹根上,早已淹死了。為了所信的宗教,為了守持不殺生的和平主義,釋迦族人寧 可投降被殺;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訶男寧可自沉水底而壯烈地犧牲。終于也大 大地感動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殺計畫(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這則故 事,很可以說明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宗教。

  雖然,在佛經(jīng)之中,也有說到以金剛怒目的精神,摧毀邪魔惡怪的勢力,但那 畢竟是屬于精神界的修持工夫,而不是現(xiàn)象界的實力表現(xiàn)。

  不過,菩薩為了適應(yīng)各類眾生的根性及各種環(huán)境的需要,化現(xiàn)的姿態(tài)是可以活 用的,比如華嚴經(jīng)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之中,就有從事于烽火戰(zhàn)爭及嚴刑峻法的菩 薩;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yīng)化身中,也現(xiàn)有大將軍身。在瑜伽菩薩戒本之中也說, 菩薩如果見有惡賊為了貪劫財物而要殺很多的人,或者有人要殺已證圣果的大小乘 圣人,菩薩為了不使那個殺人者因了殺死多人或圣人而墮無間地獄,寧可自己先把 他殺了,讓自己墮地獄──這種出于悲憫之心而非出于貪心及鎮(zhèn)心的殺人,佛教是 許可的。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這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問題,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揚雄主張人 性是善惡混合,公孫子主張人性無善無惡。究竟那一個的主張較對?大致上,后人 喜歡靠在孟子的一邊,因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

  因此,也可以說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佛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主張佛教性善論的根據(jù)。

  事實上,佛教雖可說是性善論,也可說是性惡論,佛教的本質(zhì),卻是既不屬于性善論,也不屬于性惡論。

  眾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論;眾生皆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這 是性惡論。因為,性善論者可以防惡而還歸于善,性惡論者則可以去惡而成其善; 兩者觀點不同,目的卻是一樣。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適其所適。

  若從根本上說,儒家的性善論也好,性惡論也好,他們都是僅僅討論當下一生 的本性問題,說性本善與性本惡,是從哇哇□地時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惡行為─ ─業(yè),他們沒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惡行為,他們也無從再追究。孟子偏重了 理性價值,所以說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轉(zhuǎn)變,所以說性惡,其實,他們都只看 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從這一點上說,佛教既非性善論,也非性惡論。因為, 佛教看眾生,是從無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終的目的達成──成佛,從當下的一 生根本不能論斷善惡;在眾生來說,善的佛性與惡的無明,根本就是難兄難弟,分 割不開,有佛性的時候,就已有了無明,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在生死,是無明,出 生死,是佛性。物性是從無明開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說我們的本性是善 ,固然不對,是惡,也是不對。若從當下的一生而言,善與惡,理性與物性,乃是 與生俱來,投于善則善,投于惡則惡。(注十)

  照這么說來,佛教是同于揚雄的善惡混合論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張:無明煩 惱,是可以逐漸降伏而分分斷除的,無明斷盡了佛性也就圓成了,這就叫做斷煩惱菩提,了生死入涅盤。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煩惱是惡,佛性是善;一旦證了菩提 ,入了涅盤,根本也沒有善惡可言。善惡問題,僅是世間法中的觀念,出世法中, 乃是無善無惡的。善別于惡,有善必有惡,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講惡,也不講善 。其實善惡問題,縱是世間法中,也是沒有絕對的,正像毒藥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藥可以救人也可能殺人一樣。因此,圣位的佛菩薩,他們本身固然沒有善惡 可言,他們看眾生也沒有善惡的區(qū)別,唯有如此,才能怨親平等而來普度眾生。善 與惡,不過是凡夫眾生的自我執(zhí)著而已。但這也不同于公孫子的無善無惡,因為在 現(xiàn)實世間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沒有善惡,出世之后,才沒法加上善惡的名目。

  正因為佛教的善惡觀念,是沒有永恒性的,是要徹底廢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給 佛教加上一個關(guān)于人性的甚么論,那就只好勉強地叫做善惡解脫論吧。

  注十:佛祖統(tǒng)紀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冊三三六頁)司馬君實注揚雄之性善惡

  混,亦謂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因為,佛法雖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 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對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 不同的解釋了。佛經(jīng)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 層意思,站在佛的立場看佛法,法法可通涅盤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場,那就各有各 的專長的法門了,比如最有名的十三位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 各有他們的伴侶(雜阿含一六.四四七)。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佛陀涅盤后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nèi)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個部派之多 ,他們往往僅是為了一個很小的問題的爭執(zhí),動輒就結(jié)成一團,分成一派。

  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tǒng)一教化的依準力量之際,馬鳴龍樹的般若 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內(nèi)應(yīng)運而興。

  到了佛陀涅盤后約一千年之間,由于無著世親以至清辨護法唯識有的思想抬 頭,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就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后一些,由密宗的興起,又將大乘 佛教分為顯密二教,把空有二宗,歸入顯教一類。

  這是印度佛教的大致情形。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最初沒有宗派的門戶之見,后來由于翻譯事業(yè)的逐漸鼎盛 ,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對于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宗派的出現(xiàn)。

  中國佛教的宗派,最先成立的是由于東晉時代鳩摩羅什譯介的三論或四論宗, 這是印度空宗的法脈,到嘉祥大師而集大成。同時依據(jù)小乘的成實論而有成實宗; 依據(jù)小乘有部的俱舍論而有俱舍宗。依據(jù)涅盤經(jīng)而成涅盤宗;依據(jù)十地論而成地論 宗;依據(jù)攝大乘論而成攝論宗;由達摩西來,傳佛心印,而成禪宗;由唐代道宣專 弘四分律,而成(南山)律宗;依據(jù)法華經(jīng)的綜合與開發(fā),至智者大師而成天臺宗 ;由玄奘大師西游歸來,據(jù)唯識論而成法相宗;依華嚴經(jīng)的綜合開發(fā),至賢首大師 而成華嚴宗;自慧遠大師倡蓮社專修持名念佛,至善導(dǎo)大師而成凈土宗;最后由于 唐代開元年間,西域來了善無畏等三位密教的高僧,譯傳了密部的經(jīng)法,而成立了 密宗。

  這樣算下來,中國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于小 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來,由于各宗的相攝相抗,十三宗僅剩下了十宗,涅盤宗歸入天臺宗,地論 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法相宗,F(xiàn)在且把大小乘各宗與空有的關(guān)系,列表如下 :

  ┌─成實宗─────────空宗

  │

  ┌─小乘─┤

  │ │

  │ └─俱舍宗─────────有宗

  │

  │

  │ ┌─三論宗(涅盤)─────空宗

  佛教─┤ │ 巢

  │ │ 天臺宗(攝論)─────空宗

  │ 巢 │

  │ │ 唯識宗(地論)─────空宗

  │ │

  │ │ 華嚴宗─────────有宗

  └─大乘─┤

  │ 南山宗─────────空宗.有宗

  │

  │ 凈土宗─────────有宗

  │

  │ 禪宗──────────空宗

  │

  └─密宗──────────空宗.有宗

  從以上所介紹的宗派看來,可謂洋洋大觀,但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小乘不 受重視,三論、唯識,已無人研究,密宗在中國只是曇花一現(xiàn),唐武宗會昌五年的 法難之后,密宗在中國消失,倒是流去了日本。中國的地理及社會背景,無法嚴格 地要求戒律的遵行,所以律宗也是若存若歿地□延殘喘而已;最盛的是禪宗,以致 禪宗的六祖惠能之下,又分出了五家宗派,五家之中以臨濟及曹洞二派發(fā)展得最盛 最久,今日的中國僧尼,幾乎全部是出于這兩家的法脈而來。至于講說教理方面, 僅有天臺與華嚴勉強維持而已。到了宋明之際,中國出了幾位主張禪凈雙修的高僧 如永明延壽(唐哀帝天佑二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所以晚近的中國佛教,除 了念佛與參禪,參乎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了。(注一一)

  自清末民初以來,由于流落在日本的許多典籍,陸續(xù)地請回了中國,三論、唯 識、律宗、密宗等,在中國已有了復(fù)活的現(xiàn)象,只可惜中國佛教近數(shù)百年沒教育, 不培植人才,這一復(fù)活的機運,能否開發(fā)出來,尚待努力之中!

  除了中國,佛教在今日的世界各地,也都有著許多宗派。

  南傳上座部的泰國佛教,分有大宗派及法宗派。

  西藏的密教區(qū),分為黃教、紅教、白教、黑教等。

  日本的佛教,大致上與中國相似,而以凈土真宗及日蓮宗為日本佛教的特色。 近人印順法師對日本佛教曾作如此評語:「日本式的佛教,不是佛教化的家庭,是 家庭化的佛教。不是在家佛教,而是變了質(zhì)的出家佛教!(海潮音三四卷七月號 「建設(shè)在家佛教的方針」)這就是日本佛教的特色。

  最后,我要總結(jié)一句:佛教的分宗分派,是屬于支節(jié)的分門別類,而不是根本 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將來,當可見到統(tǒng)一的佛教,在世界上出現(xiàn)。

  注十一:禪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別,不是理論的,乃就吾人所稟自然之理解,對禪所

  發(fā)揮之態(tài)度而言耳。故性質(zhì)溫和者其言和,性質(zhì)烈者其言峻,因其發(fā)言之

  和峻,禪風因之而變,其禪風之相異,即禪之派別相異。故禪宗之派別在

  教理的區(qū)別上不若華嚴天臺之明皙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