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正信的佛教(9)

  §佛教對于現(xiàn)實人間的前途是悲觀的嗎?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對這個問題,他會堅決地回答一個「不」字。

  因為,佛教相信,再過一個相當長遠的時間,大約是在五十六億年之后──一 定是在地球尚未毀滅之前,那時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間出現(xiàn),稱為彌勒世尊。那時的 人間,道德的建設,物質(zhì)的建設,使得地球成為安樂的、莊嚴的、美化的、清凈的 、平整的、統(tǒng)一的、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不論在交通、住宅、衣服、飲食、 池沼、園林、果木、花卉、好鳥、娛樂、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全了、豐富了、美化了、凈化了;那時的人體高大,壽命綿長,相貌端嚴,精力充沛;世界是 統(tǒng)一的,語文是統(tǒng)一的,思想也是統(tǒng)一的,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樣,生活在康 樂之中。那時的人類,除了尚有寒、熱、饑、渴、大便、小便、淫欲、飲食及老死 的感受之外,那幾乎是像西方的極樂世界已經(jīng)遷移到了地球的人間。(注六)

  佛教相信,凡是在釋迦世尊的佛法皈依信仰的人,到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 都將同時出世,同聽說法,同受彌勒佛的授記──告知你將在何時成佛。

  彌勒出世距今的時間雖遠,正信的佛教,卻深信那個時間必將來臨;為了迎接那個偉大而光明的時代的來臨,預先從事于人間社會的各項建設,乃是正信佛教應 負的責任。(詳見彌勒三經(jīng),長阿含六.六及中阿含一三.六六)(增一阿含十不 善品四八.三)

  注 六:參閱佛祖統(tǒng)紀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冊三○○~三○一頁)彌勒年代亦有異

  說。

  §劫是甚么意思?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創(chuàng)造的名詞,乃 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 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剎那。(注七)

  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jīng)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 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 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jīng)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jù)佛典中說,我們所處 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 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 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 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jù)說是經(jīng)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 ,一次大風災之后,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jīng) 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 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三、大劫:經(jīng)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 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 ,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禪天 ;最后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 的范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nèi)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 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zhuǎn)生他界,或 者已直升第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jīng)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 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 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于地球的八萬四千次 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jīng)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 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 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盤──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 ,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于涅盤,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 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 ,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 之前,也有疫癘、饑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于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 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相 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后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 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后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 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 萬歲時,大約距離現(xiàn)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為億計算)。(注八)

  至于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為事實,因為大小乘經(jīng) 中,都有如此的記載,并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 、石蜜、黑蜜諸甘味,不復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時 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谷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jīng)卷六)

  注 七:劫與三世劫的千佛。時間參看佛祖統(tǒng)紀卷三○(大正藏四九冊二九七~三 ○二頁)。

  注 八:阿僧只為華嚴經(jīng)中百二十四個大數(shù)的第一○五個。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則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又各為無央數(shù)。

  §大千世界怎么講?

  佛經(jīng)中說,一個日月系,為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為日月環(huán)繞的中心,也就是說 ,一個須彌山,即是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的問題,至今仍是佛教學中的謎,一些開 明的看法(如日本學者),說是出于印度古老的傳說,佛陀在世時,僅是假用傳說 來闡明佛法,傳說中的須彌山的或有或無,不是佛陀所要闡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 ,乃是利用須彌山的傳說而闡明覺世濟民的佛法。這是很可取的,但是,若要說到 佛教的世界觀,那又非要說到須彌山不可。須彌究竟何在?筆者不敢否定,但也無 從肯定,在我們尚未究明真相之前,存疑是比較安全的態(tài)度,所以我想把須彌山的 問題,暫且擱置一邊。(注九)

  小世界的范圍,既是一個日月系,那該是指的太陽系或恒星系了,因為每一恒 星,均有若干的衛(wèi)星,恒星都是日,衛(wèi)星都是月。對太陽而言,月球固是月,地球 等九大行星,也是衛(wèi)星也是月。

  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圍,是由一個須彌山 至色界的梵天。

  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圍,到達色界的光 凈天。

  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圍,到達色界的光 音天。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進千倍為中千,再由中千累進千倍,一共經(jīng)過 三次千數(shù)的累進而成,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

  大千世界的統(tǒng)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每一個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無量無數(shù),大梵天王也有無 量無數(shù)。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總稱為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為一佛的化區(qū),釋 迦稱為娑婆教主,原因即在于此。

  我們所處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單位而已,釋迦為了普化 他的化區(qū)所以要用千百億化身,才能應化周全,雖化千百億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 個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見,佛教的世界觀,該是多么的廣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學的觀點了。

  注 九:世界觀參閱佛祖統(tǒng)紀卷三十一「世界名體志」。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是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僅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實踐, 那只算是種了一些將來成佛的善根種子,但卻很難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實踐。最主要的有四大項目,那就是:信、戒、 定、慧。

  沒有信仰心,根本尚未進入佛門,所以,信心學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寶, 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戒的內(nèi)容很廣,一般的要求,能夠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 至菩薩戒當然是最好的事。戒對于佛教徒的功能,好像戰(zhàn)場的防御工事對于戍守士 兵的功能。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沒有佛教徒的氣質(zhì);如不持戒而修禪定, 也會落入魔境。

  禪定,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這也是各種宗教共同著重的 工夫,印度的各外道宗教都修定,中國道教的吐納以及西洋耶教的祈禱,也都是禪 定工夫的一種。禪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 能體察到宗教價值的崇高偉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輕利安樂──絕非五欲之樂能 夠相比。一旦有了這種心定一境的經(jīng)驗之后,他的宗教信念也會加倍地上升,再要 他不信也不可能。

  但是,禪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獨有的,佛教獨有的是指導禪定并脫落禪定之貪 著的智慧,因為,禪定雖是不受外境動搖的內(nèi)證工夫,一旦進入禪定,受到禪悅之 樂,便容易貪戀禪悅之樂而不思離開禪定了。像這一類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識便 生禪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層次中,禪天分為高下的八大等級,稱為四禪八定,四禪 八定都是三界之內(nèi)色界及無色界的天境,天的壽命雖長,卻未解脫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禪定當作修持的一種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國的禪宗,雖然以禪為 宗,卻是重開悟而不重禪定。悟,就是智慧的開發(fā),唯有開發(fā)了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

  事實上,有關修持的問題,最好是親近大善知識,才能摸著門路,本文不能詳 加介紹,只能略舉如上的大概而已。讀者如有興趣,不妨參閱另一篇拙作「怎樣修持解脫道」。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當我們尚未解答這個問題之先,應該明白一下苦行兩字的定義。

  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從原則上說,這 個觀念并沒有錯,若從出發(fā)點上說,卻大有區(qū)別: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練,砂中榨油,既沒有理論的根據(jù), 也沒有一定的目的。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別: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 苦是指以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魚戒浸水,便可在死后生天。理性 的自苦也分兩種,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尋求自我解脫,一是利用可資自我解脫 的身心,協(xié)助他人(眾生)解脫。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認為佛教不主張苦行,認為佛教是主張苦樂中和的中道行者。當然, 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棄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體調(diào)養(yǎng)復原之后(增含增上品 之八)。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佛陀放棄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卻又強調(diào) 理性的苦行。尋求自我解脫是小乘的苦行,協(xié)助他人(眾生)解脫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長阿含經(jīng)卷八中,有著這樣的敘述:

  佛對尼俱陀梵志說:「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形,以手障蔽¨¨或食牛 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或常蹲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無數(shù)眾苦, 苦役此身!」像這樣的苦行,佛陀是極端反對的,因為那是除了自討苦吃就毫無意 義,既不能修身養(yǎng)生,又不能修心入定,更談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訴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 ;當?shù)?a href="/remen/gongy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供養(yǎng),恭敬禮事¨¨得供養(yǎng)已,心不貪著,曉了遠離,知出要法。¨¨聞他 正義,歡喜印可¨¨不自稱譽,不毀他人¨¨不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精勤不忘,好習禪定,多修智慧¨¨不為貢高□慢自大¨¨常懷信義,修反復行,能持凈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而為伴黨,積善不已 ¨¨不懷憎恨,不為巧偽,不恃己見,不求人短,不懷邪見(不信因果為邪見), 亦無邊見(不是中道,便是邊見:相信靈魂永恒不變,或者不信死后另有境界),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我們讀了這一節(jié)佛教的苦行法門,該會感到無限的親切,它的內(nèi)容,無非是持 戒、禪定、智慧等的解脫法,但也正是人間世的處世法。但這尚是屬于理性的求解 脫的法門。到了大乘經(jīng)中,更加鼓勵我們?nèi)ゴ笫┐笊、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了,為 了救濟眾生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并且要發(fā)愿生生世世救濟眾生而犧牲自己,乃至 做到「三千大千世界,無一微塵,不是菩薩舍身命處!瓜襁@樣的菩薩行,能說不 是大苦行嗎?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須檢束身心,刻苦自勵,待人要厚,自供要薄 ;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領域,精勤于道業(yè)的修持,努力于事業(yè) 的發(fā)展,貢獻于大眾的公益──發(fā)大愿心,為全體人類義務勞役,作一切眾生不請 之友,乃至犧牲自己而救濟他人,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煙火食,不 過人的生活,而以顯異出奇作標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六根清凈怎么講?

  「六根清凈」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 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凈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 點男女錢財?shù)牧暁?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 六根不凈」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凈?他們是不想知 道的。

  其實,六根清凈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范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 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 構(gòu)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于生理學, 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 ,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gòu)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 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 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么,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 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 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jīng)官能。眼有 視神經(jīng),耳有聽神經(jīng),鼻有嗅神經(jīng),舌有味神經(jīng),身有感觸神經(jīng),意有腦神經(jīng),這 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zhì)。眼根所見 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的味道,身根所觸的 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 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chǎn)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 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么,為什么要稱為六根清凈呢?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于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zhuǎn)于生死輪回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 清凈,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yè),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 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鎮(zhèn),貪與鎮(zhèn),是由無明 ──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鎮(zhèn)、癡」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 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 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 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 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 衛(wèi)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 轉(zhuǎn)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 根造業(yè)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 防衛(wèi)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一旦到了六根清凈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 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凈二 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凈了,事實上,凡是貪逐于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 不凈,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 情形,就是六根不凈。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shù)鹊膯栴},都不容易覺察出來,凈與不 凈,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根據(jù)中國天臺宗的判斷,六根清凈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 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 (外)凡夫進入賢位(內(nèi))凡夫的階段。

  又據(jù)法華經(jīng)及涅盤經(jīng)中說,能得六根清凈,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 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zhèn)淦渌甯墓δ?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 香、□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是一樣。

  六根清凈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 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 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zhí)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 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 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zhí)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么,六根 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 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凈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 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yè),所以稱為六根清 凈。

  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凈,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 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zhuǎn),這就叫做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閑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 。

  為了便于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fā)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xiàn)出來,發(fā)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 ,六根清凈的目的,便在斷絕并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