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正信的佛教(1)

  佛陀是救世主嗎?宇宙和生命從哪里來?佛教徒相信上帝嗎?相信靈魂嗎?相信轉(zhuǎn)世嗎?崇拜鬼神嗎?反對自殺嗎?反對節(jié)育避孕嗎?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能參加軍政工作嗎?

  佛教在兩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時,摻雜了很多異質(zhì)的成分,有了很多曲解。圣嚴法師以真修實證的智慧,扎實嚴謹?shù)膶W(xué)術(shù)素養(yǎng),透過平實流暢的語言,領(lǐng)你進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奧秘。

  圣嚴法師,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師,1930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

  著名佛教道場法鼓山的創(chuàng)辦人,門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個博士學(xué)位獲得者,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

  歷任中國文化大學(xué)教授,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jīng)院院長,創(chuàng)辦中華佛學(xué)研究所,為輔仁大學(xué)、政治大學(xué)、文化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

  主辦多種雜志,在亞、美、歐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種。其中《正信的佛教》發(fā)行近四百萬冊,《信心銘》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我皈依圣嚴法師多年,受益匪淺。法師的心語,猶如智慧的明燈,清心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著我的心靈。

  ——張國立

  “老師”對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師只是一種世俗的尊稱。佛教并沒有什么名師、大德這種名相,講求的只是師徒間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執(zhí)著名師,因為再有名的師父也不能把你變成佛,只能為我們指出心靈的路,但還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來見圣嚴師父,就是因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須向一位有智能的老師請益,看看我走的方向?qū)Σ粚?路對不對,師父能夠為我指引,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改變、哪里要做。

  ——李連杰

  圣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禪師,我對他的學(xué)問與智慧極具信心。我很慶幸能身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東西方為佛教所做出的貢獻。

  —一行禪師

  圣嚴師父的德行讓我感佩,閱讀師父的著作,我得到很多啟發(fā)。對我而言,佛法愈來愈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方式,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也因此寬廣許多,在創(chuàng)作上如此,生活上如此,婚姻、家庭、親子關(guān)系莫不如此。

  ——朱德庸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zhì)并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nèi)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的,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jù)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tài),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shù)男攀摹⒄壍男沤、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nèi)容,必須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永久性;第二,普遍性;第三,必然性。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xiàn)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于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jīng)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huán)境的疏導(dǎo),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qū),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shù)的士君子所專有,至于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chǎn)物。

  佛陀是創(chuàng)世主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chuàng)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不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tài);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yī),能為眾生的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藥,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藥,佛陀也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qū)?能引導(dǎo)眾生脫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dǎo),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dǎo),佛陀也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chuàng)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眾們僅對佛陀做形式上的崇拜;能夠?qū)嵺`佛的言教,就等于見佛敬佛,否則,雖然覲見了當時的佛陀,也等于沒有見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chuàng)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dǎo)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dǎo)師,而不是幻術(shù)家及魔術(shù)師,他用不著騙人家說“代人贖罪”,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陀是什么

  佛陀,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譯。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

  佛陀,簡譯為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距今二千五百八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生于印度迦毗羅衛(wèi)城的釋迦太子,成道之后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于圣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從釋迦牟尼的言教中,我們明白,在現(xiàn)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jīng)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后,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xiàn)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所以,佛教不以為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shù)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主要指動物),不論已經(jīng)信佛與否,將來也都有成為佛陀的可能,因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經(jīng)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雖有不同,在本質(zhì)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將佛陀當做唯一的神來崇拜,也不承認另有一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無神論者。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里來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構(gòu)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構(gòu)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jié);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情態(tài)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zhuǎn),那是由于眾生所造的“業(yè)力”的結(jié)果。

  業(yè)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顏色一樣,繼續(xù)不斷地熏染到生命的主體一一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dǎo)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dǎo)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yè)力的現(xiàn)行。業(yè)的造作是業(yè)力現(xiàn)行的因,業(yè)力的現(xiàn)行,是業(yè)所造作的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

  業(yè),有個人單獨造作的,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是單獨造作的,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是與他人共同造作的,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yè)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有“共業(yè)”及“不共業(yè)”兩大類。

  由于共業(yè),所以感得同樣的果報;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眾生——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無數(shù)眾生的共業(yè)所感,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yè),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間,有著無量無數(shù)的世界,它們的成因,都是由于各類不同的無數(shù)眾生,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yè)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體,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體一樣。至于那些無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雖不是眾生活動的舞臺,但卻也是為了眾生活動的舞臺而存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種現(xiàn)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陽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果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雖然尚有許多事物,無法用科學(xué)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釋中,一切都是由于眾生的業(yè)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現(xiàn),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類,是從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于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jīng)》、《大樓炭經(jīng)》、《起世經(jīng)》等)。實際上,那也是出于他們的業(yè)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來地上隨業(yè)受報。正像以后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yè)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yè)報受完,又將往生至應(yīng)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業(yè)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差萬別。

  事實上,共業(yè),也是不共業(yè)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yè)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yè)相比,便成了不共業(yè);同樣地,不共業(yè),也是共業(yè)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yè)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yè)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差萬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這,就是佛教對于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薩怎么講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并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捶”。它的意思,菩提是覺,薩?適怯星椋黃腥??閌薔跤星欏S星槭侵贛星榘?肭樾緣納?錚?饕?褪侵付?鎩F腥?薔蹺虻撓星椋?⑶乙材芫蹺蛞磺兄諫?耐純啵??橐磺兄諫?耐純啵???餼紉磺兄諫?耐純唷K?裕?ǔ6冀?稚坪檬┘胺隼Ъ枚虻娜耍?莆?捌腥?某Α薄?br>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大不相同,菩薩是信佛學(xué)佛之后發(fā)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jīng)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fā)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并不容易。

  不過,從最初的發(fā)心發(fā)愿,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圣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jīng)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的圣位菩薩,依《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菩薩共分五十二階位,只有十二階位是圣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我們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并沒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nèi)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于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的大乘。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為人天道;聲聞是由于聽法修行而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得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得解脫,不愿回過頭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

  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而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從佛教的分布上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北傳佛教徒的區(qū)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qū)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五及《雜阿含經(jīng)》卷二八第七六九經(jīng),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經(jīng)》卷二六第六六九經(jīng),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一九,明確載有大乘的六度。

  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fā)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實踐上,北傳地區(qū)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qū)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么可比南傳佛教更出色的。尤其是中國大乘佛學(xué)的成就,因為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xué)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xué)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臺宗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xué)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于學(xué)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

  事實上,天臺宗、華嚴宗的思想架構(gòu),也多出于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沒有足夠的依據(jù)。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是的,因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佛陀是屬于宇宙之所共有的,佛陀的正遍覺性,是遍滿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質(zhì),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來,佛教已在世界各處,漸漸分布開來。

  佛教在佛陀入滅之后約三四百年之間,由于佛教內(nèi)部的意見不同,所以分成兩大派系,年長而保守的一派稱為上座部,年輕而新進的一派稱為大眾部。后來上座部向南傳,傳至錫蘭,他們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語記錄經(jīng)典,所以后來稱為巴利語系的佛教;另一派大眾部向北傳,雖沒有直接產(chǎn)生大乘佛教,但大乘佛教的產(chǎn)生,卻在大眾部盛行的區(qū)域。

  這只是大致上的區(qū)分,其實,從佛教的史跡考察,最先傳至南方如錫、緬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傳人中國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北方傳,小乘佛教的勢力影響,更是顯見的事實了。

  大乘佛教的源頭,是在釋迦世尊的時代,但在佛滅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團的重視和弘揚,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部派佛教的分歧復(fù)雜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興的時代要求,先后由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人搜集整理與弘揚發(fā)揮,才產(chǎn)生了大乘佛教,這是以印度古代雅語梵文記錄的,所以稱為梵文系佛教。

  中國佛教之傳入,是在東漢時代,相當于耶穌紀元的初期。

  中國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轉(zhuǎn)譯成的。中國的佛教,后來雖然盛行大乘,但小乘的經(jīng)論也譯得很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國都有譯本。

  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的階段,乃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高僧輩出,中印交流也頻繁不絕。在那個階段,中國的佛教開了花也結(jié)了果,小乘大乘,一共開出十三個宗派,漸漸又被融攝為八個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凈土宗律宗、禪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殘,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驅(qū)使,佛教便離開文化中心,進入山林之間,僧人自耕自食,義理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一枝獨秀。在唐宋之間,尚有若干真修實悟的禪師,在簡單而樸質(zhì)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許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種下了愚昧佛教的遠因,以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與寺院雖多,但已沒有了靈魂,只是徒有其表的空殼而已!不重教育,只顧依樣畫葫蘆地上殿過堂盲修瞎參,不僅很少有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沒有知識,自行且不知,哪還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質(zhì)普遍較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間對于佛教也就越來越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來,總算由于楊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虛大師的倡導(dǎo),以及印光、弘一、虛云等幾位大師和歐陽競無(漸)等的弘化,中國的佛教,已略有了轉(zhuǎn)機,唯因百廢待舉,舉不勝舉,故到目前為止,應(yīng)革應(yīng)興的佛教事業(yè),尚在娃娃學(xué)步的階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