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中論要解》第四卷--觀四諦品第二十四(下)

  《中論要解》第四卷--觀四諦品第二十四(下)

  [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若道可修習(xí)即無有寫性]

  苦若有定性,則苦不生,集諦滅諦皆無,則不須修道。同時苦若有定性,則不應(yīng)因修道而滅,故破道諦。如果有道可修而能滅苦,便說明苦無定性。

  [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所可滅苦道竟為何所至]

  若無苦集滅諦?鄿绲乐B便無所至了。所謂道者有通達義,自苦至苦滅,其過程名道諦。既無苦集滅,便無道諦矣。

  [若苦定有性先來所不見于今云何見其性不異故]

  再者,若苦定有性,應(yīng)該先前即有,因為定性有是無變異的。先來所不見,于今云何見?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四諦圍繞于苦,應(yīng)曰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今見苦不然,當(dāng)知斷集證滅修道亦無。故心經(jīng)云無苦集滅道。既無四諦法,云何有修四諦證四果?

  [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諸法若有定性,四道果即應(yīng)先來可得。四道果先來不可得,今云何可得?

  當(dāng)知四諦者,乃因緣有,四道果者,亦因緣有。因緣有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無決定性也。

  [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以無八圣故則無有僧寶]

  四果曰四得,向果者曰四向。若無四果,四得四向則無,無四得四向,則無八賢圣。既無八賢圣,則無有僧寶。

  [無四圣諦故亦無有法寶無法寶僧寶云何有佛寶]

  以無八賢圣則無僧寶,無四圣諦則無法寶。無法寶僧寶,云何有佛寶?故汝謂法有定性,則壞三寶。

  外人言,無上菩提應(yīng)有,得無上菩提名成佛。答曰:

  [汝說則不因菩提而有佛亦復(fù)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因證菩提而有佛,因成佛而有無上菩提,二者相因而立。若如汝言法有定性,則佛有定性,不因菩提而有佛,法有定性,不因佛而有菩提。

  [雖復(fù)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yīng)得成佛]

  若佛定性有,則修菩提道,不能圓顯佛性而成佛。復(fù)次眾生若非先有佛性,雖修行菩提道,終不應(yīng)成佛也。例如礦中無金,縱經(jīng)鍛煉不能得金。佛性者即無性也,無性是為佛性。法華經(jīng)云,佛種從緣起。緣起即無性也。既然眾生能成佛,故知眾生及佛,非是定性有。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若諸法不空,則法各有定性。若諸法各有定性,則樂有定性,不由作福而來,苦有定性,不由作罪而來。故曰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汝于罪福中不生果報者是則離罪福而有諸果報]

  若法各有定性,則罪福不生果報。何以故?果報已有定性故。若果報已有有定性,則是離罪福另有果報。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果從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若從罪福而生果報,既然果報從罪福生,當(dāng)是未生時,果報無有,云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于世俗諸余所有法]

  諸法因緣生,即是空義,以因緣生無自性故。汝故因緣生,則破世間一切所有法。以世間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故。

  [若破于空義即應(yīng)無所作無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性空方能應(yīng)緣而有諸法之作,若破于空義,諸法便是定性有。法定性有,便不須更有所作了。所以破壞空義,一切法便無作無因。

  無作而有作。以一切法有定性故,所以雖然無作無因,而有已作之果法。

  不作名作者。若謂有作者,則是無有作業(yè),便名為作者。例如雖不殺生,亦名為殺者。再者既是無作而有作,應(yīng)是雖無作者,而有作業(yè)有果報。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

  世間萬物種種相,皆生滅無常。若法有定性,則世間種種相,應(yīng)不生不滅,常住不壞。如果世間種種相不生不滅,則破世間相矣。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yīng)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

  若法有定性而不空者,決定凡夫不得初果,決定初果不得二果……如是則煩惱集決定有,決定有則不可斷,故曰無斷煩惱集。亦無修滅苦道,證苦滅諦者。以苦若決定有,則不可滅故。

  [是故經(jīng)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四諦法因緣有無自性,若見四諦性空,即為見法,見法即為見佛。

  法以因緣有,因緣有故無自性,無自性故能應(yīng)緣而有。于是可知,全空以成有,有全是空。全有以成空,空全是有,此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四諦義如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