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4
怎樣做到凡事隨緣,隨遇而安?
法師:要做到隨緣安樂,首先要智慧觀照吾人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命運的好壞是由宿世的善惡業(yè)因所致。
今生的吉利福報是由于前世今生修了善;今生的逆境潦倒都是前世今生造惡所致。所以無論是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以平常心對待。
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既然是宿世惡業(yè)所致,那么現(xiàn)在發(fā)大心,改惡修善,改變命運操之在我;處在順境,也不要欣喜若狂,既然了知福報由宿世善因所致,就應進一步行善積德。
命中沒有修善因,求之不可得;命中修了善因,今生的善果卻之不可免。
這樣我們對待人生的順、逆境,就有一顆平常心。這就隨遇而安,素位而行了。在富貴的時候,就做富貴人所宜的行為;在貧賤的時候,就做貧賤人所宜的行為。
而且進一步生起空慧的正見,無論是順境福報與逆境潦倒,最終都是在做夢,無非一個是好夢,一個是噩夢而已。無論好夢還是噩夢,本質(zhì)上都是夢,都是虛幻的、幻化出來的。
這樣于諸法空性觀照中,生起修善之行,便可獲得世間與出世間的利益。
無我是一種心態(tài)嗎,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嗎?
居士:“無我”是一種心態(tài)嗎?有時當什么事都一起來的時候我就會不管不顧,什么都無所謂。無所謂成功,無所謂名利,甚至無所謂時間從旁流逝。這樣又被人說是人生態(tài)度不積極、不上進,真的很矛盾。如今的世界太過現(xiàn)實,有些事我們不得不面對。如果“無我”了,那還能適應這個機械、繁忙、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嗎?
法師:一定要正確理解這個“無我”。“無我”不是什么事情都無所謂,“無我”是擺脫我執(zhí)、我見、我愛、我慢這些與生俱有的煩惱習氣,不要受它控制。“無我”的狀態(tài),要從空性中去領(lǐng)悟。
實際上,凡夫眾生做不到真正的“無我”,真正能夠“無我”到家的,那都是斷見思惑,證到人我空的人,是圣者了。
雖然我們不能做到真正的“無我”,但是我們要有這種智慧的見解。在遇到任何的事情時候,要有這個“無我”智慧的、空性的觀照,不受我執(zhí)、情執(zhí)的控制。
《金剛經(jīng)》中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法界不存在能主宰的、永恒的我,這就是無我相。人相是和我相對待成立的,沒有我相,也就不會有人相。建立“無人相”的觀念,就不會執(zhí)著那種眾緣和合的幻相,把幻相執(zhí)為真實,無眾生相。
壽就是涅槃的意思,就是無為法的涅槃,“無壽者相”告訴我們,因為諸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的空性,一切有為法(含攝我相、人相、眾生相)是空的,那么無為法(含攝壽者相),它也是空的,所以也不要執(zhí)著有一個涅槃。
如果認為萬法皆空就是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用干了,就陷入斷空、頑空,是斷滅見。在了解諸法空性后還要修一切善法,這樣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修一切善法,這就是一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真正的“理即佛”,是要在修一切善法的過程當中,借助這個事相上的修為、修德,來顯發(fā)我們?nèi)鐏聿氐牡滦,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修五戒十善,要修菩薩的六度萬行,在修行當中還要珍惜時間,勇猛精進。
所以,佛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宗教,消極是對世間虛幻的名利消極,但是對真實的佛性,那種終極目標,是如救頭燃的。
所以作為一個學佛的人,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在知道諸法空性的同時,在“無我”當中要生起同體之心、慈悲之心、仁愛之心,了解他人跟我是同體的,能夠利益他人、利益社會。這樣你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說什么都無所謂了。
我們應該不貪著于名利,但是也不要非得討厭它,討厭它又變成另外一種執(zhí)著了。這就是儒家講的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yè),這樣就會心里平淡、超然,同時又敦倫盡分,把自己的責任、職責完成得更好。
天臺講一心三觀,對世間的一法一塵一毛要觀察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在學習了佛法,了解當體即空的同時,還要做假觀、中觀。擺脫我執(zhí)、我愛,淡泊名利,同時又敦倫盡分、濟世助人,這是應有的學佛的智慧。
- 上一篇: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5
- 下一篇: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3
- 學佛的失獨老人應該如何面對痛苦?
- 只想往生凈土但度眾生的慈悲心沒發(fā)出來,能否往生?
- 一念十念可往生,為什么還要念三萬五萬?
- 勸人受五戒需要承擔他持不了戒的惡業(yè)嗎?
- 怎么控制自己的傲慢?
- 臨命終時如果生了瞋心、貪心或懷疑心還能往生嗎?
- 年輕人可以早點念佛求往生嗎?
- 念佛號時是要觀想還是自念自聽?
- 有何方法可以讓精神在念佛時不溜號呢?
- 如何找到世間法與出世法的平衡點?
- 末法時期該怎樣選擇善知識?
- 學佛是為了各方面都比別人好嗎?
- 亡者平時念觀音圣號,助念時也要改念觀音嗎?
- 在病人面前是不是不該提冤親債主?
- 動物死時也有四大分離之苦嗎?
- 如何才能坦然面對死亡?
- 人都會自我保護,怎樣才能算恒順眾生呢?
- 經(jīng)常做很多夢要怎么做才能安眠?
- 身口意守不住,心煩不想念佛怎么辦?
- 受戒后感覺如臨深淵會影響修學嗎?該以何種態(tài)度來持戒?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上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一》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一天
- 凈土篇(1)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三天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二天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二》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四天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下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六》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三》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四》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五》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目錄 出版說明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2
- 解惑錄一
- 凈土篇(2)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一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一):什么是覺知、覺性
- 佛學問答四篇-生活實踐篇
- 解惑錄二
- 凈土篇(4)
- 佛學問答四篇-止觀坐禪篇
- 開示問答 1 廣開如意門
- 凈土篇(3)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5
- 佛學問答四篇-凈土念佛篇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十二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四):關(guān)于其他(2)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八):關(guān)于動中禪要領(lǐng)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四):動作、時間、行禪坐禪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八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一):關(guān)于妄念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3
- 佛學問答四篇-教義抉擇篇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二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二):身苦、心苦、苦滅
- 開示問答 3 啟發(fā)般若慧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5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jīng)?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jīng)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jīng)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jīng)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楞嚴咒問答
- 南懷瑾問答
- 星云大師問答
- 金剛經(jīng)問答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虛云法師問答
- 元音老人問答
- 風水問答
- 楞嚴經(jīng)問答
- 夫妻問答
- 妙法蓮華經(jīng)問答
- 李炳南問答
- 皈依問答
- 瑪欣德尊者問答
- 趙樸初問答
- 無量壽經(jīng)問答
- 婚姻問答
- 財富問答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 夢參法師問答
- 子女問答
- 藥師咒問答
- 禪修問答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問答
- 往生咒問答
- 往生問答
- 算命問答
- 藥師經(jīng)問答
- 阿彌陀經(jīng)問答
- 回向問答
- 佛經(jīng)問答
- 華嚴經(jīng)問答
- 蓮池大師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