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4
命運是注定的嗎?
問:一個人的生辰八字給兩個會算命的居士算,卻算出了兩個不同的命運。請問您怎么看待算命一說?命運是注定的,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答:大概大家都看過《了凡四訓》了!读朔菜挠枴返谝黄驼劻⒚A朔簿褪窃瑢W海,以后改為了凡先生。他遇到孔先生把他的命算得很準,哪一年干什么哪一年干什么……,然后他就以為命運已經定了,就消極無為了。以后碰到云谷禪師跟他講造命一說,他幡然醒悟:原來命運還是可以轉變的。所以,一個人沒有必要去算命。
這個命運,哪怕你原來命不怎么好,你生慚愧心,改變你的心態(tài),改變你的行為,就會漸漸地變好;或者說你原來的命好,你的心術越來越不正,你的好命也會變成壞命。一切由心回轉,這才是佛教的真理。那些都會改變的東西,我們還去算它干嘛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自己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你的命運就會越來越好。命,好命壞命都是夢中之事,都是虛假的,應該要好好念佛,到極樂世界作大覺者,才是我們最好的目標。
如何看得破放得下?
問:雖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在生活中如何智慧覺照?如何覺照“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答:這個覺照是要有功夫的,不是口頭上的。我們常常是口頭上念得很溜啊,很熟啊,但境界現(xiàn)前又不行了,這叫所謂的“看得破,放不下”。實際上你放不下,還是沒有真正看破,真正看破不容易。你說一切如夢幻泡影,但是別人贊嘆你一句,你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的甜;人家罵你幾句,你就恨恨不已,咬牙切齒。你當下就空不了。
現(xiàn)在從哪兒下手?從“淡”下手,先看淡一點。你說你現(xiàn)在就要看破,還沒有這個水平。你原來追求五欲六塵,非常猛利,不成功就要死要活,F(xiàn)在你就看淡一點,你也可以去追求,也可以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但結果怎么樣,你看淡一點。結果如何,它是你的命運、你的福報決定的。比如你考研也可以考,考不上就考不上;追求一個美女,追求上就好,追求不上也算了。
世間的一切都是有為法,無論你的學業(yè)、你的官位、你的事業(yè),包括你看重的妻子、子女,哪一樣它有真實性哪。所以,你把一切作如夢觀、如幻觀、如泡沫觀、如影子觀,你真的觀得很嫻熟的話,那你就很自在了,喜怒哀樂懼就跟你沒有關系了,那你真的就能瀟灑走一回了。
世界繽紛心如何清凈?
居士:面對這繽紛的世界,如何保持內心清凈?
法師:你首先要看到這繽紛世界的幻相,是肥皂沫,雖然五光十色的,但很快就會消失。這就是無常、苦、空!不要被五欲六塵的幻相所迷惑。
為什么心不清凈呢?這繽紛的世界,無非是財、色、名、食、睡,你認為它真實,就調動了你的欲望,內心猛烈地貪著,就不清凈了。
現(xiàn)在你看穿了它是虛幻之相,不受它誘惑,不留戀,不貪著,這就是智慧觀空。
智慧觀空有時候還不是太得力,雖然知道它是空的,但境界一現(xiàn)前,又是很猛利地執(zhí)著上來了,怎么辦呢?那就好好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碰到這些繽紛的世界,你就轉個念頭,不去注意它,而是注意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佛號里面有無量光、無量智慧,佛號如清凈摩尼寶珠,令吾人內心逐步清凈。伏冀勤勉念佛。
皈依佛法十多年,為什么還是事事不如意?
信眾:我皈依佛法已經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常想這是逆增上緣,可是我的處境常讓我對念佛感到灰心,請開示。
法師: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皈依三寶,持戒念佛的目的是圓成本具的正覺佛性,并不是為了人天福報。
如果妄想著一皈依學佛,就得錢比別人賺得多,官比別人當?shù)么,身體比別人健康等,用這些來證明學佛的成效,這個觀念是偏頗的。
固然學佛不但為了出世間的解脫,也能夠獲得世間利益,然眾生業(yè)力不可思議,因果錯綜復雜,所以不可平面線性地看待此事。
作為凈業(yè)行人,對世間順逆等事,應作如理的觀照,無論遭遇倒霉的逆境,還是成功的順境,都屬夢幻泡影,最終都是一場空。
念佛行人宜應隨高隨低隨緣而過,順境感恩阿彌陀佛,逆境同樣感恩阿彌陀佛,因為逆增上緣更能增加我們的道心。
這個世間,眾苦充滿,被喻為“三界火宅”,冤家對頭常常碰面,苦不堪言,吾人應當趕緊求出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呀。
不如意的事情會成就出離心。如果天天都很順利,日日過得舒舒服服,就會感覺這個世間蠻不錯的,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呀,何必求往生呢?最后就會死于安樂。
我們念佛行人對苦難要有一種敏銳的感受,即使在所謂的成功快樂中,也要看到其本質上的苦空無常。由是對現(xiàn)世的福報不必過于貪戀,應利益眾生、惜福培福,這樣便不至于在福報中迷惑顛倒。
人往往是在順境中容易驕逸造業(yè),而在憂患中或能令我們生起一種出離心,從三界苦域中超拔出來。
心理學有個實驗,將青蛙放進沸騰的池水中,它會“嘣”地一下跳出來,僥幸逃一命;如果把青蛙放在涼水里面,慢慢地加熱,直至沸騰高溫,那么青蛙在這過程中出不來,會被煮死。
愿仁者遇到不如意事時,不要怨天尤人,應逆來順受,修德進業(yè),以慚愧心念佛,懺悔業(yè)障。如此便是轉化逆境之良方,進而心地光明,靜定安樂,念佛法喜洋溢,方為真正的凈業(yè)行人。
- 上一篇: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5
- 下一篇: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3
- 學佛的失獨老人應該如何面對痛苦?
- 只想往生凈土但度眾生的慈悲心沒發(fā)出來,能否往生?
- 一念十念可往生,為什么還要念三萬五萬?
- 勸人受五戒需要承擔他持不了戒的惡業(yè)嗎?
- 怎么控制自己的傲慢?
- 臨命終時如果生了瞋心、貪心或懷疑心還能往生嗎?
- 年輕人可以早點念佛求往生嗎?
- 念佛號時是要觀想還是自念自聽?
- 有何方法可以讓精神在念佛時不溜號呢?
- 如何找到世間法與出世法的平衡點?
- 末法時期該怎樣選擇善知識?
- 學佛是為了各方面都比別人好嗎?
- 亡者平時念觀音圣號,助念時也要改念觀音嗎?
- 在病人面前是不是不該提冤親債主?
- 動物死時也有四大分離之苦嗎?
- 如何才能坦然面對死亡?
- 人都會自我保護,怎樣才能算恒順眾生呢?
- 經常做很多夢要怎么做才能安眠?
- 身口意守不住,心煩不想念佛怎么辦?
- 受戒后感覺如臨深淵會影響修學嗎?該以何種態(tài)度來持戒?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上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一》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一天
- 凈土篇(1)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三天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二天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二》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四天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下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六》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三》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四》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五》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目錄 出版說明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2
- 解惑錄一
- 凈土篇(2)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一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一):什么是覺知、覺性
- 佛學問答四篇-生活實踐篇
- 解惑錄二
- 凈土篇(4)
- 佛學問答四篇-止觀坐禪篇
- 開示問答 1 廣開如意門
- 凈土篇(3)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5
- 佛學問答四篇-凈土念佛篇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十二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四):關于其他(2)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八):關于動中禪要領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四):動作、時間、行禪坐禪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八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一):關于妄念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3
- 佛學問答四篇-教義抉擇篇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二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二):身苦、心苦、苦滅
- 開示問答 3 啟發(fā)般若慧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5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