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6
初學佛時,如何選擇老師?
信眾:現(xiàn)在法師眾多,初學應該如何選擇,是否只尊奉一個老師,才不是摻雜?
法師:我們學佛,應該常隨佛學,要按照佛的教化來修行。佛從來沒有說只能尊奉一個人。如果只能尊奉一個人,那就只能尊奉佛一個人了,其他的都不能擔當這個重任。
儒、佛的圣人都談到“學無常師”。過去禪宗即便有一個剃度師,他都要讓弟子參訪善知識,芒鞋踏破——走遍千山萬水。
當初,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坐下得根本智,文殊菩薩不僅沒有要求他只尊奉一個老師,還主動地為他介紹第二個老師德云比丘。他在德云比丘座下得念佛三昧,證到了圓教初住。
德云比丘又給他介紹海云比丘善知識。這些善知識一一被善財童子參訪。他們總會說:“菩薩道智慧、法門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法門當中,我只知道這一個法門,你要求學更多的法門,你就應該到另外一個善知識那兒去。”
所以善財童子南行一百一十城,遍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后在普賢菩薩座下,普賢菩薩也沒有說:“你善財童子在我這里,證得與普賢等一,諸佛等一,你就只能作我的弟子。”沒有這樣。
普賢菩薩還勸善財童子:“你要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為師。”阿彌陀佛其實是他參的第五十四位善知識。
也有的居士問:“來聽說法,也覺得聽得不錯。但是這樣聽下去,聽多了是不是就完蛋了,往生就沒希望了呢?”竟然有這種焦慮,其實不需要這么恐懼。
不要被這個觀點所籠罩,它不符合佛法真正的精神。可以多聽幾位師父的,但更要聽凈土宗祖師的。
你可以看看《印光法師文鈔》、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的論著,這些大師都是證到念佛三昧的,甚至就是從本垂跡的菩薩應化。
初學凈土者,應如何下手修學?
信眾:初學凈土者,應如何下手修學,方得真實利益?
法師:初學凈土者,宜以培植堅固信愿為要務。信有事信與理信二種。事相上的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彌陀經》所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凈土不在吾人介爾一念之外(唯心凈土),阿彌陀佛恒在吾人心中結跏趺坐(自性彌陀)。吾人本具阿彌陀佛性德,托彼名號,顯我自性等等,茲不廣述。
愿即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要真為生死發(fā)出離心,觀照此娑婆濁世,如火宅,如牢獄,如茅坑,不容一刻的停留。愿往生心,萬牛莫挽。
事信與理信均是建立在仰信佛言基礎上。佛是具足大悲心者,佛無誑語,佛一切施為,悉皆饒益我等眾生。是故隨順佛語,依教奉行。具備這種深信切愿之心態(tài),憶佛念佛便法爾自然。
聲聲佛號,契入彌陀愿海;步步經行,趨近極樂故鄉(xiāng)。清涼安樂,慶快生平。這是從凈宗信愿核心,單刀直入,獲得法益。此乃屬于般若智慧的范疇。
如或未能,便從謹遵凈業(yè)三福入手,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深信因果,孜孜修福。福德積累到一定程度,便可轉化為智慧,所謂福至心靈。
有般若智慧,便會厭離三界之苦,油興欣慕蓮邦之樂。是故,凈宗念佛法門接引眾生,亦有因材施教之善巧,或事入,或理入。然總不離導歸彌陀愿海,蒙阿彌陀佛大慈威神之力加持,成辦凈業(yè)。
從修行功課上,應根據自己的工作生活條件,制定一切實可行的功課。然總以簡潔、一門深入為主。每日堅持念佛或一萬聲,或二三萬聲,記入功課冊。以數量求質量,不可自瞞自欺。
解門,亦先須一門深入,主要是對凈土五經一論與中國凈宗祖師的著作要熟稔。以此作為辨別是非邪正的坐標,建立凈宗正信正見。
待到凈宗信根深植后,行有余力,可旁涉其他大乘經典,以廣見聞。
其次須親近凈土善知識,勉策信行,以古為師,如是方可獲得真實利益,不致走錯路頭。勉旃勉旃。
如何是一門深入?
問:請問一門深入,如何是一門深入,是讀一部經還是一句佛號?
答:一門深入,就是你選擇凈土法門,就一意專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今天修禪宗,明天修密宗,后天修內觀禪,再看到什么其他的法門都很好,你就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頭頭不清,賬賬不了,這山望到那山高,那就可能會耽誤自己。如果你深知凈土法門是末法眾生唯一得度的一個捷徑,就不會受其他的修行方法所誘惑和動搖,就一心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盡形壽地念。
那這過程當中,不一定非得說就是一部經,凈土五經都可以讀,甚至說大乘方等經典,你有因緣也可以讀,把讀經的功德回向往生也是可以的。同時伴隨著誦經、拜佛、抄經,再就是念佛。因為光一句佛號要你一天到晚念,不一定能念得下去,所以呢,你伴隨著一些打打坐、抄抄經、誦誦經,這些方法來調劑一下,把這個心調劑得比較平穩(wěn)?傊是以念佛號為主,就可以。
打坐常會昏沉,應該怎么辦?
信眾:請問法師,打坐常會昏沉,應該怎么辦?
法師:這個時代的凡夫眾生打坐肯定是會昏沉。為什么呢?整個外部環(huán)境都是昏擾擾相,是動相;整個空氣都不新鮮,水也都渾濁,而外境跟內心是同構對應的,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是容易昏沉的。
我們實驗過,就是在寺院里面打坐,可能前十五分鐘還比較清明一點,十五分鐘過了之后,就滑入輕度昏沉;可能四十五分鐘之后,滑入中度、深度昏沉;一個小時之后甚至可能就開始打呼嚕了。
所以原來我們東林寺佛七是念半個小時,坐半個小時,后來發(fā)現(xiàn)一坐下來不久,大家都耷拉著一個腦袋,不是在那里坐禪,而是在那里睡覺,坐著睡覺,所以我們以后就不坐了,一直經行。
飯食經行,《阿彌陀經》這句話已經告訴我們對治的方法,吃了飯就容易昏沉,昏沉怎么辦?經行。再就是拜佛,使自己處在動態(tài)當中。你老是坐,就不行,昏沉的時候主要以經行拜佛為主,就能夠對治昏沉。
時常惡念現(xiàn)前,如何可以斷除惡念?
如果時常有惡念現(xiàn)前,也不要害怕,不存在什么斷除惡念的問題。當你有一念:“我要怎么對治惡念,怎么斷除”,這一念就是一個妄念。
你想止住這個惡念,這個惡念反而就來得更厲害,你只要不理睬它,全神貫注地注意這聲佛號,惡念就慢慢地就被收攝住了。妄念本空啊!
修行進進退退,如何對治?
信眾:凈業(yè)修習總是進進退退,這其中有何因緣因果,如何對治這一煩惱?
法師:其原因還是生死心不切,不了解在六道輪回當中我們生命的無常。
要知道,今生如果不能成就往生凈土,大多數人要到三惡道里面去報到,一去三惡道可就萬劫難復。≌驗檫@種恐懼心、生死心沒有生起來,于是就把學佛看得泛泛悠悠,甚至常?闯墒巧囊环N點綴。
有些人讀點佛經,學點機鋒轉語,然后與朋友在一起侃侃而談,覺得自己很高妙。只做這些表面文章,才會進進退退。
今天情緒好一點,誦點經念念佛;明天想睡懶覺,就拉倒了;后天有點感冒,哎,正好有個借口,感冒了,就算了吧;再過幾天又有個外地朋友來,啊,幾年沒有見面,那我們要好好敘舊一番的,修行的事先暫緩一下。
想懈怠的時候,往往是像這樣找很多很多的理由,那么怎么辦呢?
從現(xiàn)在開始,要給自己規(guī)定早晚功課,規(guī)定一個念佛數量。先不要定得太高,哪怕念一遍《阿彌陀經》,念1000聲佛號也好。
把功課定下來了,就一定要完成。修行人應當有恒心,沒有恒心,不恒其德,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普賢菩薩修十大愿王,不疲不厭: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大愿無有窮盡。
菩薩無量劫來都不疲不厭地修行,難道我們連一日念幾千聲佛號都念不下來嗎?當我們想要退轉的時候,就趕緊在佛面前懺悔,痛心疾首,求佛加持,慢慢地就會把煩惱習氣改變過來了。
- 上一篇: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7
- 下一篇: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5
- 學佛的失獨老人應該如何面對痛苦?
- 只想往生凈土但度眾生的慈悲心沒發(fā)出來,能否往生?
- 一念十念可往生,為什么還要念三萬五萬?
- 勸人受五戒需要承擔他持不了戒的惡業(yè)嗎?
- 怎么控制自己的傲慢?
- 臨命終時如果生了瞋心、貪心或懷疑心還能往生嗎?
- 年輕人可以早點念佛求往生嗎?
- 念佛號時是要觀想還是自念自聽?
- 有何方法可以讓精神在念佛時不溜號呢?
- 如何找到世間法與出世法的平衡點?
- 末法時期該怎樣選擇善知識?
- 學佛是為了各方面都比別人好嗎?
- 亡者平時念觀音圣號,助念時也要改念觀音嗎?
- 在病人面前是不是不該提冤親債主?
- 動物死時也有四大分離之苦嗎?
- 如何才能坦然面對死亡?
- 人都會自我保護,怎樣才能算恒順眾生呢?
- 經常做很多夢要怎么做才能安眠?
- 身口意守不住,心煩不想念佛怎么辦?
- 受戒后感覺如臨深淵會影響修學嗎?該以何種態(tài)度來持戒?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上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一》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一天
- 凈土篇(1)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三天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二天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二》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四天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下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六》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三》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四》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五》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目錄 出版說明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2
- 解惑錄一
- 凈土篇(2)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一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一):什么是覺知、覺性
- 佛學問答四篇-生活實踐篇
- 解惑錄二
- 凈土篇(4)
- 佛學問答四篇-止觀坐禪篇
- 開示問答 1 廣開如意門
- 凈土篇(3)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5
- 佛學問答四篇-凈土念佛篇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十二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四):關于其他(2)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八):關于動中禪要領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四):動作、時間、行禪坐禪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八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一):關于妄念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3
- 佛學問答四篇-教義抉擇篇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二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二):身苦、心苦、苦滅
- 開示問答 3 啟發(fā)般若慧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5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