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

如何看待短期出家

  問:最近好多寺院公布短期出家的事,尤其是女士也能短期出家,這是否正確?我朋友約我同去嘗試短期出家三個月,我知道女人只有出家一次的道理,所以沒答應(yīng),怕掉入“陷阱”而耽誤出家的機緣。

  答:出家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人生選擇。有些寺院搞短期出家,當然也是一個善巧方便。但從它的真實的意思來說,他只是短期出出家,去體驗一下,好像是給他結(jié)了點緣。但是從它的這種嚴肅性來看,還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你想出家,可以先到寺院去做點義工,去體會一下,到寺院住一段時間。你比如在東林寺出家,我們都讓他先做做義工,進而他就做做凈人,做凈人還得半年到一年。如果他沒有一段比較長時間在寺院里生活的經(jīng)歷,他是很難決定是出家還是不出家。

  因為出家這條道路它是很辛苦的,他真的要有真為生死的極強的信仰和意志力的。他是一輩子選擇了一種古佛青燈的生活,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沒有任何的娛樂活動,斬斷一切外緣。雖然是有點清福,但是清福難享啊。過這種寂寞的修道生活,你沒有一個很充足的心理準備,還是不要輕易地去邁出這一步。

  女人,那你就更要注意了,女人只有一次出家的機會。一旦你出家,去體驗體驗一下,這個機會也就被你體驗完了,以后真的你想出家,你也沒有機會了。所以更要慎重。你還是帶發(fā)修行,要么就到哪個寺院去做足一段時間的義工——做義工也基本上屬于半個出家人的生活。這樣比較好。

佛說眾生平等,為何要行跪拜之禮?

  眾生平等是從體性上來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那要抵達這個佛性就得要有修行,要有修行方法。我們?yōu)槭裁床荒?a href="/remen/cheng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成佛?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貢高我慢。貪瞋癡慢疑,慢就是憍慢。

  為了對治憍慢,才施設(shè)跪拜之禮。跪拜就是折伏你的憍慢,是一種好的修行,這跟什么平等不平等是沒有關(guān)系的。一個人能夠跪拜他人,他的人格素養(yǎng)就會提高,叫作卑己尊人,然后他的長相也會莊嚴;一個傲慢的人,他開發(fā)不了智慧,他的長相會丑陋。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恭敬一切,這就是《普賢行愿品》第一行愿——禮敬諸佛,把它擺在第一。禮敬,就是跪拜,不僅跪拜過去佛,不僅跪拜現(xiàn)在佛,還要跪拜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就是所有的眾生。你去跪拜,你就能得利益。

如何理解“國中天人,壽終之后”?

  問:如何理解第二愿中的“國中天人,壽終之后”?

  答:西方極樂世界本身是沒有壽終的,因為是無量壽。這里怎么理解這個壽終之后?壽終之后是指有些往生者悲愍心很切,在他往生之前發(fā)過愿,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要趕緊回來度有緣眾生。為了酬他往生前的愿,他從蓮臺里面出來,見阿彌陀佛之后,就要趕緊回來。所以是離開極樂世界,到他方世界的這種情形,稱為壽終。不是說他在極樂世界還有壽命的夭折,不是真實的命終了。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一般我們講阿彌陀佛在因地發(fā)了四十八大愿,但無量壽經(jīng)五種原譯本對大愿的數(shù)目各有不同。我們對這些背景知識也應(yīng)該略為知道。

  漢譯本和吳譯本只談了二十四愿,曹魏本和唐譯本是四十八大愿,宋譯本是三十六愿。對于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我們怎么理解呢?

  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從契證諸法實相顯現(xiàn)的愿海,從本來意義上來說,是超越數(shù)量的。你怎么去算清楚愿海里面的水滴多少呢?雖然不可量不可數(shù),但是佛要度我們這些眾生,就得要把不可數(shù)量、不可測量的愿海,以數(shù)量的方式傳達給我們。

  于是我們可以理解阿彌陀佛愿海無量,但釋迦牟尼佛為度我等眾生,選擇了阿彌陀佛愿海當中與娑婆世界眾生關(guān)聯(lián)甚密的四十八條跟我們宣說。

  所以這四十八愿只是一個略說,展開阿彌陀佛的愿海,無有窮盡,是廣說。廣略相即,由略能夠展開廣,由廣可以濃縮略。甚至最后就濃縮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六字洪名。六字洪名就含攝著阿彌陀佛的愿海。

為什么法藏菩薩會施設(shè)不復(fù)更生惡道愿?

  這是法藏菩薩考察他方剎土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這么一樁事情,有些諸佛住持的剎土,座下有諸多修行人,這些修行人在佛在世的時候修行都很有成效,然而命終之后又到了他方世界,昧了本因,有隔陰之昏,惡業(yè)的種子現(xiàn)前,又到三惡道里面去了。法藏菩薩要把他方世界不好的東西,在自己的剎土杜絕。所以他就發(fā)愿,我成佛的時候,只要到我剎土的天人——注意這是“國中天人”,就是指帶業(yè)往生的我等眾生,沒有斷見思惑的人——不復(fù)更生三惡道。如果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沒有這個問題,他本身就已經(jīng)斷了見思惑,不會再到三惡道里面去。

為什么法藏比丘第一愿要發(fā)國中無三惡道愿?

  法藏比丘在觀察他方世界,尤其是穢土的時候,給他沖擊力最大的,就是他方世界三惡道的眾生。

  由于法藏比丘具有深刻的悲愍之心,視一切眾生等同一子,當看到眾生在三惡道里面遭受劇烈痛苦的時候,法藏比丘發(fā)出深刻的大愿:我首先要救這些三惡道的眾生,這就是大悲偏愍罪苦眾生。

  一個具有大悲心的菩薩,雖然心很平等,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但是他對于苦難的眾生更為關(guān)注,更為優(yōu)先救度。

  就好像一個母親,她有很多子女,對于有能力、很發(fā)達的子女可能更放心,對于生活不能自立的,甚至有殘疾的子女,念念都要關(guān)心,念念都要為他預(yù)備未來的生存條件。

  最苦難的眾生就是三惡道的眾生。所以這個大愿的排列是法爾自然的,一定要把拔眾生苦擺在前面?喟瓮炅,才談第二步,與眾生樂。

  這一愿讓我們了解到輪回的眾生,最苦的就是三惡道的眾生,所以法藏比丘就得發(fā)出一個令一切罪苦眾生得大安樂的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