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看不懂發(fā)的文章(代跋)
與祖師同行 看不懂發(fā)的文章(代跋)
很多人抱怨看不懂自己發(fā)的文章,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自己每天除了原創(chuàng)的日記一篇外,基本上是讀書心得、體會與感想。這些心得、體會與感想常常是把原文搬出來與大家共享的,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才會有所謂的心得、體會與感想。所以,不光是很多人看不懂,自己也是不懂的。
看不懂文章沒有關(guān)系,先對文章有所了解就可以了,所謂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善根已種,歷劫不朽。將來如果需要或者突然明白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就會融會貫通,得到佛佛祖祖的真實義。所以,在看不懂的時候,可以不看,可以看完先放一邊,可以在心里面有個印象。
記得愛因斯坦的學習方式就是目錄式的,這也是自己上學時候的學習訣竅。不需要對所有的知識完全明白與了解,只要對學過的知識有個概念,有個印象,有個目錄索引式的了解,這樣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如何處理;什么資料在什么地方可以應(yīng)用;什么方法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因為,現(xiàn)在的資料很多,光憑我們的大腦無法把所有的信息全部囊括進來。那么我們要如何學習呢?那就是要進行目錄式的學習,對自己所學的內(nèi)容有個概要了解,不一定每一個學過的東西,都要完全透徹與明白,只要知道這些東西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就可以了,這樣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再具體地研究所需要的內(nèi)容。
佛法的學習也是如此。因為,光是藏經(jīng)*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將近六千萬字。我們現(xiàn)代人的記憶力遠不如古人,無法把所有的內(nèi)容記下來,更談不上融會貫通。這個時候要怎么辦呢?自己的辦法就是目錄索引式地學習,把所看過的內(nèi)容大致有所了解,知道這些內(nèi)容在什么地方,需要的時候,可以找到,可以應(yīng)用。
當然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學通三藏*,當然最好。在我們學通三藏之前,可以使用這個方式,使得我們更快、更多地了解佛言祖語。對于自己喜歡,或者有用的內(nèi)容,可以來回地誦讀與背誦,牢牢地記在自己的心里面,以便在修行中作為參考,時時刻刻可以應(yīng)用對照。
所以,沒有必要擔心看不懂。記得有一個公案是講明白佛意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
忠國師問紫璘供奉:“聞?wù)f供奉解注思益經(jīng),是否?”奉云:“是!”師云:“凡當注經(jīng),須解佛意始得。”奉云:“若不會意,爭敢言注經(jīng)?”師遂令侍者將一碗水、七粒米,一只箸在碗上,送與供奉。問云:“是什么義?”奉云:“不會!”師云:“老師意尚不會,更說甚佛意?”
- 上一篇: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持戒第一優(yōu)波離
- 下一篇:與祖師同行 延伸閱讀
- 世間第五個不易!
- 張秀才的開悟偈
- 明一法師:得失是非障禪眼
- 話頭疑情有區(qū)別
- 與祖師同行
- 與祖師同行 壹 信者皆相應(yīng) 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 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佑邊尋思去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凡圣的秘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識得聲外音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花并非無百日好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桂花禪香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踏雪尋梅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樹見行人幾回老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笑問客從何處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山深因少客來游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吃飯睡覺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