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禪風的演變(二)
二、中華禪風的演變
(一)中華禪的由來及影響
中華禪的發(fā)展,須從達摩說起。達摩祖師于梁武帝時來到中國,當時交通極不方便,他在印度身為王子(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很受尊敬,他并非是為了生活而來化緣,相反的他面壁九年只為了要等一個人,一個真正能夠續(xù)佛慧命、承擔大法的人。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等到了二祖慧可。
初祖何以不辭跋涉艱辛,到中國來尋覓大乘根器?因為那時印度盛行拜物教、拜火教、多神教,否定自我,追求功利,舍棄自尊,自甘墮落,依靠神祇,自己不肯努力,那是精神淪喪,正法滅絕的征兆。他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超人的智慧,知道中國有大乘根器,所以不辭關山險阻,前來中國傳法,傳法完畢,又回南天竺去了。
達摩未來之前,中國已有形而上學;老子說‘谷神不死,是為玄牝。’谷者空,神者靈,玄者久遠以前,牝是母性;意思是說:一種空而靈,沒有形象的存在,是一切生命的源頭,為天地之根本(一切存在的本源)。
孔子為易經(jīng)作系辭說‘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描述的,即是心的原態(tài)和作用。易經(jīng)乾卦上所說的‘群龍無首’,不是說天下大亂,而是說每個人都是一樣,都是至真、至善、至美,沒有誰比誰高,誰比誰差,那是象征陽剛,沒有罪惡,沒有絲毫陰暗面,所以易經(jīng)乾卦的最終理想就是禮運大同篇。而中庸‘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又說‘至矣!’到了‘無聲無嗅’,沒有相對,獨一無二的存在,儒家的思想,極高明而道中庸,是有一套人生共同的生活向往和歸宿的。此外,尚有莊子的孔、顏坐忘心齋。
以上所說,中華文化的主流,可說都是佛祖心髓的具體呈現(xiàn),以此之故,達摩自西而來是有其原因的。
從達摩到五祖,雖是單傳,而禪風漸被寰宇。五祖弘忍大師有弟子五百余人,第一大弟子神秀,是兩榜進士出身,相當于現(xiàn)今的高考及格。第二大弟子惠明,將軍出身,地位很高,都跟隨祖師多年,未獲心印。等到廣東來了一個‘獦獠’,既沒讀過書,又沒出家的俗漢,和祖師只見了三次面,就把法傳給他了。這個老廣,土話很重,出語別說本省人聽不懂,即使外省人也聽不懂,如果不是五祖忍大師別具慧眼,實不可能得法。
由此可知,佛法的真?zhèn)?佛法的血脈,佛法的使命,古德先賢之所以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就是要把捉到生命的真實,證得生命的永恒;如若不然,不可能完成法的人格化。
一般人都是真理知識化,喜求知解,停留在概念里。所以達摩祖師西來,傳法的模式,就是法(真理)的人格化,除了法,沒有我,而法也是本無之法。當時,五祖如果傳法給神秀,佛法就會變成知識,成為機械化的打坐、說法、講道理;如果傳法給惠明,他就會擺場面,講架式。
惠能得法后,隱身獵人隊中十五年,然后出來一鳴驚人,他不僅把佛法革新了,且以嶄新的面目和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大唐國里。他不僅把佛祖的真血脈──菩提種子,在肥沃的中華文化土壤里落實生根,并且開出一華五葉的奇葩,繁茂滋長成為今天欣欣向榮的中華禪。
中華禪風所及,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至于今日,注入文學上的有禪詩,注入藝術上,便有了禪的藝術。儒家的思想和禪思想一拍即合,碩學大儒程、朱、陸、王多少都有些禪風采,歷代參禪澈悟的儒宗學士,頗不乏人;相反的,儒家的真?zhèn)鞯搅怂、明開始變質,原本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孔子思想,一變而成了吃人的禮教。誰都知道,孔子的兒子孔鯉死了,孔子自己照顧小孫子,把年輕的兒媳婦嫁出去了,孔子沒有叫人守寡,而是叫人活得更好。
明朝時的王陽明,用儒家的辭匯闡揚禪,主張致良知;良知,不學而知,是心的原態(tài)、原貌,是原本的,不是學來的。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私心),就是要追求原本的自我而肯定它。
王陽明的四料簡,又叫四句究竟話頭,他畢生講學,皆以此為指針。四料簡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跟主性善的孟子,主性惡的荀子并不吻合。心的原態(tài)、本體無所謂善惡,善惡是價值標準。原本沒有地球、人類,哪來的善惡?‘有善有惡意之動’,有了分別心時才有相對觀念的產(chǎn)生。因此,王陽明的究竟話頭,是典型的禪,但恐別人誤會,所以才言必堯舜,學宗孔孟,那是護身符、擋箭牌,其實,他所說的是佛法。
以上所言,說明了達摩祖師這一趟中國之行,沒有走冤枉路,沒有白來,中華文化的土壤上,的確適合菩提種子的生長和茁壯。
(二)從如來禪到祖師禪
從初祖達摩九傳至百丈懷海(南岳懷讓系)及藥山惟儼(青原行思系)是如來禪。如來禪就是跟佛祖說的法相似的本色禪,沒有機鋒,不用棒、喝,沒有門庭設施,沒有建立自己的模式和規(guī)范,三言兩語就能對機,就能夠印心,除了所用辭匯和方法有些不同之外,大致跟方等經(jīng)論沒有多大差異。
到十傳黃檗希運及溈山靈佑(南岳系),機鋒就出來了。十一傳至德山宣鑒(青原系)、臨濟義玄(南岳系),即是有名的德山棒、臨濟喝;棒、喝交馳,風掣電閃,如此一來,別樹一格。從達摩到六祖、南岳、青原、馬祖、石頭……及經(jīng)典上少見的范例和手段都出現(xiàn)了,他們的特色,是沒有道理可講,他們的好處,是展示出法的人格化。
把如來禪和祖師禪明顯畫分的是香嚴智閑。指月錄上說:智閑禪師開悟后,曾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溈山聞聽,對仰山說:此子澈也。仰山道:待我親自勘過。遂去南陽覓問智閑:聞師弟發(fā)明大事,你試說看。香嚴復舉前頌。仰山說: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更說看。智閑又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仰山說: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智閑復頌道: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回報溈山:閑師弟會祖師禪了。
從此,如來禪和祖師禪分成了兩個階段,但并非把禪分為兩種。
到了唐朝中葉以后,祖師禪又演進為機鋒禪,禪師和參訪者的風格,皆是針鋒相對;所謂擊石火、閃電光,看禪典上的機鋒、轉語,別誤會那是聰明人的應對,其實那是絕未透過大腦思惟的脫口而出。譬如問:什么是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什么是佛?干屎橛。如何才能把佛法說得很正確?答:胡餅。
像這樣都是信口道出,絕沒有想一想才回答的。古人說:思而得,慮而中,盡名鬼家活計。又謂:凡是透過思索,回答別人問話的,叫黑山鬼窟里作活計。真正的禪,是純陽性的,絕不透過想陰的意識思惟,比如敲鐘,敲了就響,并非是敲后,想一想才響。
如來清凈禪為何一變而為祖師禪,再演進為機鋒禪呢?我們看禪的典籍上有許多土話,如‘作么生?’這是湖北話。由于六祖不識文字,他也不看經(jīng)典,也不習慣引用經(jīng)典上那些名相辭句,他用他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他的心態(tài)和意境。上行下效,經(jīng)歷三、四代以后,便都不用經(jīng)上的名相辭匯,只用日常生活上所慣用的言語,隨著各人性格的不同,再加上一些幽默感,因此便形成了禪的機鋒,成了祖師禪特殊的風格。
祖師禪的可貴,在于擺脫了那些不必要的名相困擾。各位想想,看佛教的文字,往往看著看著,忽然故障,看不下去了,那幾個辭匯極為陌生。祖師禪很好,簡單明了,它都是你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辭匯。
祖師禪的話很難懂,有些人越看不懂越要看,看了一輩子還是看不懂,為什么看不懂?因為他沒有把禪人格化和性格化,那些祖師開言吐氣,一言一語都是法的人格化,他把佛法變成了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然后由大圓覺海熔鑄成一個嶄新的生命,這也即是作曲家所說的‘主題重現(xiàn)’。若把禪當學問知識去理解,你當然不會懂他說的是什么。
為什么問‘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呢?這叫全提正令;庭前柏樹子是法的全部,你鋸不開也咬不斷的?刹豢梢越忉屇?可以,古人之所以不肯解釋,因這極為現(xiàn)成;如果是佛法人格化了的人,不需要解釋,他已到達不疑之地,不再懷疑。
有兩個小故事,可以說明庭前柏樹子的公案。
宋朝有位五祖演禪師,有一次,一位提刑(官吏)來問佛法。演禪師說:提刑讀過小艷詩嗎?提刑問哪一句?演祖說:頻呼小玉原無事,只叫檀郎認得聲。小艷詩屬于情詩,說有一位小姐帶著丫環(huán)在看戲,發(fā)現(xiàn)她的情郎在附近,小姐便一直呼喚:小玉!小玉!丫環(huán)問小姐什么事?小姐也不答,只是一直喊小玉。有什么事?沒事,只是希望她的男朋友聽到她的聲音,知道她在這里,如此而已。聽了這個故事,一思索庭前柏樹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如還不懂,再舉個例:有位禪師每次說法完畢,下堂前,問大家明白嗎?大家都不答話,表示都不懂。于是禪師把桌子‘砰!’的拍一下,這一聲和庭前柏樹子的答案完全一樣,只是一種聲音而已。
還有一種直示法:
有人問云門:怎么樣才能把佛法說得恰到好處?答:胡餅!問的人不懂,旁聽的人似乎更不懂,如果是真正把禪人格化了的人,一聽就懂,為什么呢?給你個燒餅吃,把你的嘴巴給堵住不說話,那就好了,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嘛!起心即妄,動念即乖,法過語言文字,不立語言文字……因為文字是思想的符號,語言是思想的聲音,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這些個啰哩叭嗦的全是障道因緣。你、我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態(tài)?就是被言語、文字所害的。
楞伽經(jīng)上說:任何物體,先有個形狀,給它安上個名字,就會起聯(lián)想,就有了妄想的素材。有名字才用語言表達,但語言、文字無論表達得如何恰當,充其量只是相似,絕不全等,且往往使人誤會或看錯,比如團隊做游戲,一、二百人排成一排或一路,從第一個人開始傳一句話,傳到末尾,面目全非,變成了不是原來的了。所以,語言的功效是極其有限的,表達常識尚可以,表達實相則很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云門餅的答案極其幽默,而且直截了當。
有兩個人去參趙州從諗禪師。州問一人:曾到此間嗎?答:曾到。州:吃茶去!又問一人:曾到此間嗎?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見了奇怪,請問趙州:為什么曾到、不曾到都叫吃茶去?州:院主!院主:有!州:吃茶去!各位想想:為什么都叫吃茶去?陸象山傳里有句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沒啥子事嘛,喝茶去吧!
禪的語言有各種不同用途,它是人格化而表現(xiàn)為性格化以后的語言,你未把禪人格化,就是聽不懂,當你把禪人格化、性格化了以后,信口開河都是機鋒,別人看來很玄很妙,懂得禪以后,禪的確是妙趣橫生的。
有位禪師說法,徒弟問:好像云門、趙州都不是這么說,你為什么這么說?師父答:家家門前火把子!家家門前火把子──各人照各人,他照他的,我照我的,這是歇后語,并不難了解。當你進入狀況以后,你去看五燈會元、指月錄,你會看得好笑,為什么?極其幽默,并不枯燥,那是活潑生動,是生命的跳躍,是智慧的閃爍,也是一種藝術的語言。所以,中華祖師禪的獨特風格,的確是活潑、可愛、引人入勝的。
(三)公案禪與參話頭
唐末、宋初盛行公案禪。黃檗禪師說:既是丈夫漢,應看個公案。所謂公案禪,一如現(xiàn)代的法院判案:有條援條,無條援例。參公案即是看別人是怎么開悟的?循此快捷方式,認真參去。
靈云見桃花悟了;香嚴整地,石頭打到竹子上出聲,悟了;還有長慶把簾子卷起,悟了……公案禪就是參他是怎么悟的,參透了,你就知道他悟了個什么?
公案禪也很好,有典型的事例可循,但日久弊生,有些人不肯老實的去參,硬要研究公案是什么意思?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一輩子找道理、去分別,是這么?是那么?古人說:這叫做鋸解秤錘,明明秤錘是塊鐵,他偏不相信,以為一定還有內(nèi)容,拚命地鋸解,費了許多力氣、時間,鋸壞了好幾條鋸子,打開了,里面和外面一樣。禪師的話原本是表里如一的,外舉就是內(nèi)涵,這就是不二法門的示現(xiàn)。
更有甚者,把公案故事拈提出來,加以評唱,所謂‘拈古’,現(xiàn)在也有禪者做這樣的事,古時候的祖堂錄、虛堂集、碧巖錄等都是。你若是大澈大悟了,根本就不必去看那些東西。
宋朝有位圜悟克勤禪師,他的一部圜悟心要,那是佛法的主腦,是學禪的人不可不讀的。但是圜悟平生犯了一個錯誤,他拈古評唱,寫了一部碧巖錄,寫好后,重抄一份叫人帶給他的得意弟子大慧宗杲,大慧宗杲看了,就把它給燒了,非常不同意他師父寫這個東西,因為許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困在公案中,像掉進葛藤里,出不來了,這是個害人的東西,師父何必搞這個呢?所以,公案禪又叫葛藤禪。
大慧宗杲不滿意公案禪,也不同意曹洞宗的默照禪,但卻極力提倡參話頭,所謂‘但將妄想顛倒的心、思量分別的心、好生惡死的心、知見解會的心、欣靜厭鬧的心……統(tǒng)統(tǒng)放下,看個話頭。
參話頭是典型的佛法,因為參話頭沒有理論、沒有道理、沒有玄奧,就照著話頭這么參去,鍥而不舍地不使一秒鐘間斷;吃飯時參、睡覺時參、上廁所也參……參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人不是人、鬼不是鬼時,好消息就快到了。
我們平常時腦子里是沒有一秒鐘停止不想的,除非接觸到正法的人,他會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說話不會說錯,聽話也聽得很清楚,但就是沒有妄想心念,能到達這種心態(tài)很不容易。一般人想得很多,每件事都想一段,也不求結論,又想第二件;久而久之,他想某件事的時候,突然那些無關的事一起上來,結果就會精神分裂。
過去我在軍中時,有個預官精神失常,他的主管要簽公事送他住精神病院,叫我批準。我把他找來問他:你信仰什么宗教?他說:基督教。我叫他搬張床鋪到我房間來,搬張桌子坐我對面,給他一個題目‘什么叫做與主同在?’要他寫答案,不準做任何其他的事。他寫寫問問,我說都不對。后來寫火了,他說:長官!你這不是折磨人嗎?這么多答案總有一個是對的!我嚴厲地訓斥他一頓,他理屈了,繼續(xù)寫答案。晚上帶他去跑步,早上逼他做瑜伽倒立,睡覺時要真睡,睡不著得起來做答案,不準胡思亂想,不聽話就揍人。這樣一個星期以后,精神完全正常了,病也好了。我是叫他參話頭的。工業(yè)社會有很多怪病,大都是心態(tài)不正常所產(chǎn)生。所以,參話頭是典型的佛法,真參絕對會開悟,對治精神分裂,乃其余事。
各位體驗一下,自己的意識、念頭,是否是紛歧、散亂的?博陵王問道中有句話說:人到無念的時候,生死自然停止。我們沒有學禪時,心里念頭翻涌,此起彼落,沒有一刻停止過,都是亂的。學了禪,就是要心變得單純、統(tǒng)一。水清則月現(xiàn),悟了自心,才不會被客觀的一切所蒙蔽,才不會被常識所欺騙。所以參話頭的目的,是把多頭意識變成獨頭意識,然后經(jīng)過一個冷不防的震撼或當頭棒喝,把獨頭意識粉碎了,原本的心就會呈現(xiàn);原本沒有的東西揚棄了,原本有的自然就顯出來了。
虛云和尚參話頭,迷迷糊糊地好像活死人,倒開水不知往茶杯里倒,結果燙到手,打破杯……獨頭意識粉碎,本心呈現(xiàn),悟了。但是,現(xiàn)在不可以這么參禪了,因為很少人有這種福報和環(huán)境。試想:當你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開水往手上倒的時候,你也很可能見樓梯不是樓梯,一步就下了十三層;見汽車不是汽車,見鐵軌不是鐵軌,那太危險!所以,我們不主張參話頭,而提倡如來禪,提倡觀心。從達摩到五祖,都談觀心,因為‘若不觀心,法無起處。’
(四)皈依禪即是皈依自己
禪的表現(xiàn)方式一直在變,禪的本質是不變的,但禪的生命是永恒的。不學佛法則已,要學佛法必須重重突破。如凈土經(jīng)說‘不發(fā)菩提心,不得上品上生。’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密宗說‘阿字本不生,如實知自心’;未證金剛大手印,不算無上瑜伽,不名究竟相應。所以諾那活佛說‘禪是大密宗。’密勒日巴尊者,都證到了禪境界。法華經(jīng)上說‘唯此一事實,余二皆非真。’不遇正法,自己很難鉆,遇到真正的明眼導師,就不能不皈依禪,皈依禪就是皈依自己。
中華禪所表現(xiàn)的活力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寫實又升華,既表現(xiàn)又如如。不懂得禪,人活著猶如沒有源頭的死水,懂得禪,能夠抵抗煩惱,懂得禪,能夠報四生萬有之恩。只有自己的心開了,大澈大悟,無私無我,做到孟子所說的‘存其心,養(yǎng)其性’,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其大無邊,才能像天主教所講:作光的天使,到處散播光熱、散播安祥,如此,才是報了四生之恩。
如果學佛法執(zhí)著一篇理論,或者一個概念,就是理障。一天要拜多少拜,要念多少佛,叫做事障。如果心存一種不好意思,自我面子,這叫我執(zhí)。貢高我慢,是魔的標志,魔并非形容魔鬼,魔是拿自己的錯誤來折磨自己。自己有貢高我慢心,就不免有更多的煩惱。有了主觀的價值標準,那一切一定被你衡量得很失意。當你放棄自我的時候,真我就出現(xiàn)了,你放棄有限,就會贏得無限,放棄法執(zhí),就可得到內(nèi)心的安祥。
臺南市禪學會成立時,我有一首賀詞‘桶底脫落句最親,八萬四千總是塵,掃卻此心原無者,與佛何嘗差毫分?’挑水的人,桶底沒有了,肩上卸去重擔,無比輕松。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法塵,眼睛里塵沙除去了,也不能換入金粉,因為金屑雖貴,在眼亦病,‘法’雖好,不如‘無’更好。心上原本沒有的東西,都把它掃掉,一旦垢凈明現(xiàn),與至尊最上的佛也沒有什么差別。
(五)四料簡影響深遠
中華禪到了明朝,有個很大的變化,明朝四大老:憨山、蓮池、蕅益、紫柏是佛教界有名的禪宗大德;憨山注的道德經(jīng),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境界都很高,蕅益、紫柏也有專輯留世。但是,他們也受了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的影響,所謂: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參禪沒把握了。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似乎很有道理。
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在世為人師,出世作佛祖──老虎頭上長角,更厲害了。
無禪無凈土,銅床并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的確可悲。
永明四料簡一出,不僅斷送了法眼宗的法脈,而且也風暴了正法眼藏的慧命,影響后世禪者極大;毫無疑問的,使凈土宗空前的興盛,F(xiàn)今,除了曹洞宗在日本,臨濟宗在中國,其他的都沒有了。
何謂陰境?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所形成的境界,一旦現(xiàn)前就不由自主地隨它去了。譬如睡夢中不能夠作主,隨著夢境的發(fā)展由不得自己。所以永明延壽和明朝四大老都很謙虛、坦率,都說自己沒有把握,為了牢靠一點,還是有禪有凈土的好,現(xiàn)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那該多好!所以,后來很自然地就出現(xiàn)了念佛禪;念一句阿彌陀佛,然后問念佛的是誰?既念佛,又參禪,教內(nèi)大德美其名曰:禪、凈雙修。還有人比喻為敲門金磚,開悟了,那最好,門打不開(未開悟),手里還有塊金磚啊!瞧這有多妙!真是很如意,十全十美;可是自從參念佛禪出世以后,開悟的人畢竟不多,可見如意算盤并不靈光,反而因此破壞了禪的風格。如果法眼圓明,再看得深遠一些,自四料簡以后,諸天眾減少,三惡道充滿,這究竟是誰的罪過呢?
陰境忽現(xiàn)前……有什么陰境?若是看得澈,行得澈,不必擔心隨他去,往哪里去?誰去?若是徹底斷除我、法二執(zhí)的人,煩惱即菩提,那些多余的顧慮和問題,根本都不存在。
念佛的確很好,念佛不僅可以以念止念,避免胡思亂想,而且可以證得實相,證得法性身,往生法性土,可謂方便殊勝之至,但是,既然參禪了,就該一門深入,不必腳踏兩條船,反而容易失足落水。如果認為參禪不保險,干脆就去念佛。參禪就要有‘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佛、魔皆斬,掃蕩一切,唯我獨尊的勇氣。能有大氣魄、大擔當、鐵骨頭、硬脊梁,見得真切,行得肯切,這樣才是如來的親子孫,也才能荷擔如來家業(yè),才能續(xù)佛慧命。
釋迦如來一生下來,就給我們以身示范作了一個榜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話不少人錯會了,唯我獨尊并非佛陀自己獨尊,而是人人原本的佛性,原本的自我是獨尊的,是不二的。我們既然自稱佛子,就該以佛作榜樣,把自己的全生命、全人格、全感情、全理智,投入自己所修學的法門,如此耕耘,必定收獲,切忌坐隴望蜀,心神不定,貪得無厭,禪凈雙修,甚至禪凈密三修,到頭來一無所證,虛偽的因,必得幻滅的果。
念佛禪到了后來,更變本加厲了,參禪既然又念佛,看到凈土宗打佛七,也依樣葫蘆的去打禪七,說來真是可悲;從佛祖到達摩,到六祖、唐宋歷代禪宗的祖師,從來沒聽說有打七的,真是無以名之,只好說它是‘泥跡失神’──執(zhí)著禪的外形,失掉了禪的生命。
(六)禪的真生命──傳心
禪的真正生命,在于傳心,傳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沒有大成就者,是無法傳心的。為什么要傳心?因為每個人的性情不同、人格不同,只有傳心才能夠像蓋印一樣,蓋一萬個都相同;禪宗以心印心,也是一樣。
所謂傳心,即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師、徒之間,一時融合為一心,心心不異,所不同者,弟子不過偶然獲此心態(tài),且容易失去,所以必須慎加保任,而祖師卻經(jīng)常是(秒秒不離)此心。常保此心是為真修,修而無修,為而無為,如雞孵卵,如爐煉丹;如果忽冷忽熱,一壺水永遠燒不開,新的生命不會爆發(fā),法身不會圓成。所以古人得個歇處之后,水邊林下,長養(yǎng)圣胎,或深山結茅,或鬧市煉心,皆為徹底完成法的人格化故。
傳心的內(nèi)涵,一般人無此經(jīng)驗,無法想像,真心離念根本也不是用想的,但在今天一切都不是秘密的情形之下,借用現(xiàn)代的知識,也可稍知其梗概。
每個生命都有磁場,這是現(xiàn)今科學家所公認的,F(xiàn)在的營養(yǎng)學專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食物中含有光子,因為凡是物質都有電子,有電子就有游離現(xiàn)象,當電子消失的剎那,它就發(fā)光;而人的色身,也是物質,人的生命卻極其奧妙,不可思議,如果把人的生命完全懂了,人的進化就到了終點,但人的生命同時也到達永恒的圓滿,完全的解脫,現(xiàn)代知識,只不過了解其少分而已。
人的生命價值,跟他所影響的廣狹,及時間的長短成正比;能夠獨善其身的是好人,能夠兼善天下的是圣人。一個有成就的人,是把生命的雜質完全凈化了(如圓覺經(jīng)所講:把礦石的雜質去盡后,變成了純金),他會有強烈的光的半徑,當你進入他的輻射半徑,心就好像產(chǎn)生光合作用而被同化了;被同化的感覺就是定,定不是閉目養(yǎng)神,定的梵語叫三昧耶。古人說:醉三昧酒,意即得了三昧耶,好像喝酒微醺的狀態(tài),此時心念停止,一片清明,說話不必思索,脫口而出,雖然脫口而出,絕非語無倫次,但是心里就是沒有動念。
這種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碰到了,那是正因遇到了正緣,好好珍之惜之,成佛絕非三大阿僧祇劫的事。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