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四日(三):業(yè)無所屬是正見的大旗

  安居第六十四日(三):業(yè)無所屬是正見的大旗

  念佛法門,本來是依持名念佛作為一個最殊勝的自他二利的音聲佛事,這種音聲佛事的確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十分方便,但若是方法不得當,我們往往會不樂于此事,許多人念佛就會有那種所謂的苦的緣起,或者在念佛上有被動,或者說在念佛的緣起認知上有問題。

  實際念佛最直白的是可以使我們避開諸惡的行為,在這個娑婆世界你這一動念能不能離開無始以來的習慣,好比說昏沉,不是一個人昏沉,大家今天都比較昏沉,因為天比較熱,這么長時間一段都是陰天,突然有這么個溫度,大家心理都有點松弛,一松弛我們的習慣就來了,什么習慣?想休息,就是這個無記的習慣,無記跟休息很容易聯系到一起。

  我們的習慣來了,一般都感到很舒服。我們講的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習慣、執(zhí)著、迷惑、痛苦,這個習慣都很舒適,只要你感覺到沒有傷害、沒有沖擊,你體會不到它相續(xù)的是什么——好比說大家都會輕視你、指責你,或者說找你麻煩,或者開除你,可能你就不敢睡了。

  這個習慣也是個緣起啊,這也不是啥壞事,這里面一點好壞的東西都沒有,你看,他就是舒適,也沒有傷害,就是把這段時間休息了對不對?但這段休息是習慣性的休息,就是你越培養(yǎng)它越睡不夠,你越睡就越睡的多。很多走過般舟的人就知道,很少睡眠的精神頭就比那些天天睡眠的人精神頭要好得多,為什么呢?它是個習慣,并不是真有內容,并不是說這個所謂的休息是真正的需要,它是一種習慣的重復。

  我們就從這個來看一看我們的習慣——它是個重復。不信你看,天天沒事就睡覺的人,他這個無記業(yè)睡的機會是最多的,但是越睡越貪睡,要是不讓睡,很容易生煩惱。以前我經常去一些寺院參加打七,就是頭一低這樣的菩薩是最不能說的,有的一說他會蹦起來跟你拼的,他會說我清楚我知道,因為他在一種腦袋說漿不漿的狀態(tài)下,這個人是無記的,他很舒適,就是習慣性的一種舒適。

  習慣可以延續(xù)出來業(yè),這個執(zhí)著并不是說我們要執(zhí)著這個睡,還不是,是你不睡不舒服了,你就要執(zhí)著了,你就會迷失在這個地方,什么叫迷失呢?你不這樣做你就受不了,你就迷失了。就象抽毒品一樣,很多人知道毒品這個東西對人不好,抽毒的人都知道,但他就迷失在這個地方了,他不抽就痛苦,那么他就變得要去很執(zhí)著了,有錢的可以把生命搭進去,沒有錢的人就去搶別人、騙別人,那苦業(yè)就變成事實。那這個無記的睡能不能變成事呢?要養(yǎng)成習慣了,一樣會重復迷失在這個里面,你不睡受不了的,受不了你就要執(zhí)著它——我要睡,我必須得睡多長時間。這個還不是苦業(yè),是你的生命在這個地方過去了,現在過去了都沒有問題,但它會積攢出來一種業(yè),積攢出一種你認定的事實,后面那就復雜了,這個東西(畜)就出來了,你儲蓄的多了,那就畜生了。這不是罵人的,我們認為畜生的來由象是蹦出來的一樣,不是,就是你這個事實的儲蓄、積攢,執(zhí)著、迷失、苦業(yè)——你就成畜生了,成為事實了。

  這是很簡單的一個動作,你警覺了就根本沒問題,你就跟這個(畜)根本沒關系,但是積蓄的久了,成為事實了,那就畜生了,這可不是罵人的,等你改頭換面的時候,完了,那就是苦業(yè)。沒改頭換面的時候,很多人再提醒他都不當回事,說離我遠著呢,其實根本都不遠,一點都不遠,真都不遠。這都不是罵人的話,我們大家都有份啊,我們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都是一樣的。我坐在那兒,我說我就試試看用兩秒鐘能不能進去,兩秒鐘腦袋瓜子一木就進去了,無記的狀態(tài)就出來了,很簡單。這個“木”是什么呢?就是在積蓄一個東西。積蓄什么呢?就是無記業(yè)。這個無記業(yè)一旦成為強大的事實,難逃羅網。

  這是很嚴肅的一個生命相續(xù)的話題,跟別人沒關系,不要認為是誰在說我們,沒有任何人需要說我們的,我起碼在提醒我自己與我的同類。皮毛換上的時候就不是提醒的問題了。我真是不知道咋講啊,只能說我們有這樣一個因緣,只能有這樣一個提醒,因為夏季跟春天里這個業(yè)是最容易成熟的,春眠不覺曉,所以說春天動物的出生率是最高的,很多搞養(yǎng)殖業(yè)的,春天大型動物出生的最多,成活率最高,為什么呢?積蓄的力量在那個時候最容易成熟,什么成熟呢?就是我們的意識在那個時候最容易昏沉,啪,一下中陰過去了,一伸手就成驢手馬手了。那個時候笑不出來,沒人能笑得出來,那時候哭爹叫娘都沒有用了,為什么它們會叫那么悲慘呢?哞~哞~,但晚了,因為它已經出生了。

  這個“畜”字,就是儲蓄、積蓄啊,加個草字頭就是存款了,這里不是存款,是存“業(yè)”。它跟我們沒有關系,但我們這樣做,不警覺它就有關系,你要固執(zhí)這個業(yè),你說我就這樣堅持,那我們就等著改皮換毛再見,這是決定的!因為啥?你不念佛了,你念這些東西了。我們真是心作心是啊,這個法界,你看這么多生命,下至蜎飛蠕動,上至大鵬金翅鳥,龍?zhí)?a href="/remen/h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護法,人非人等,這么多生命從哪來的?就是從自己的心作心業(yè),事實重復,執(zhí)著、迷失、苦業(yè)造成的。

  菩薩。不要相信它跟你有關系,或者不要把它當作是你,那你也太可笑了。但這個地方跟覺與不覺有關系,不覺悟與認知它,你怎么不墮到這里面(畜生)呢?因為大家禪定的功夫就不用提了,沒有出神入化的方便,就不知道生命本來就是相互依托變化的。我們不懂這個,不懂就不怕。不怕就繼續(xù)積攢。積攢就要去面對事實。事實就得自己去受苦報。這個不用嚇人,真不行了哪一天我們拉出來一個看一看,哪個牛馬過來了,真叫上它的名字了,我們大家可能就警覺了。

  中陰是靠什么呢?就是業(yè)力重者,業(yè)力交織在哪個地方,它就一定會去趨向那個東西,重者先成熟。我們身上的善惡業(yè)都很多,但是重者所牽。所以為什么鼓勵我們念佛呢?鼓勵我們認識緣起呢?來了解音聲佛事呢?很多人真是一念佛就警覺了。我們的鐘、鼓、板,實際都是音聲佛事。我們都有睡的習慣,我們都有這種休息的習慣,我們每天都需要休息,但你如果不警覺這個習慣,把這個習慣當作事實來儲蓄它、積累它、迷失在其中,或者說你不這樣做你就受不了,那你就會執(zhí)著這個事情,苦業(yè)必然現前!

  業(yè)無所屬啊,業(yè)一定是無所屬的。菩薩,這個地方一定要深信,一定不要把這個業(yè)往自己身上套,自己把自己扮演成一個悲憫者、可憐者一樣的。業(yè)是無所屬的,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你要認為業(yè)是屬于你的,你就大錯特錯了,人就會為尊嚴而奮斗,就會乖戾斗爭,就會自己堅持,或者說“我就要這樣”的心理就會成熟。

  業(yè)無所屬,業(yè)不屬于誰,起碼說作為凡夫眾生這一點是公平的。有的人就會說誰誰誰說你什么了,說他什么了,這都是把業(yè)定在別人身上了,這樣的人就是挑是非的人,沒問題,挑個是非就是個是非心,但說業(yè)無所屬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在這個地方根本不能講任何一個人,這是共業(yè)所現,這個地方一定要有個審視與觀察。

  業(yè)無所屬是我們修行人的最基本的一個理念,這是個自尊,也是個正見。為什么有的人喜歡搞是非呢?或者喜歡說別人這個業(yè)那個業(yè)呢?這就有定見與是非心。什么是非?就是會把一個事當成事實扣在別人身上,然后讓人去堅持,造成斗諍,造成固執(zhí),造成業(yè)力的執(zhí)著。世間的斗諍都來自于業(yè)有所屬了,說你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好了,開始斗諍。那我們要是學會認知了法無自性、業(yè)無所屬,人什么也不會斗,自己也不跟人斗,也不跟人較勁,也不賭氣活著。賭氣活著是最坑害人的!很多人一生中就是靠賭氣來推動自己的,那可麻煩了,那真是沒有智慧,真是所謂的愚癡與執(zhí)著了。一個業(yè)本來跟你沒關系,本來是個習慣,你把它攬在自己身上,你去執(zhí)著它,你去強化它,那你要到哪一道去啊?你要干什么?拿自己的法身慧命賭氣嗎?

  我們都知道目健連尊者神通第一,很無礙的一個人,但他就喜歡睡覺。別的比丘打坐、經行的時候,他就睡了。他睡眠的機會多,就有其他比丘說他。他畢竟是證果者,很容易警覺自己,避開這些譏嫌,他就問世尊去了,他說世尊這個如何避免過多的睡眠?我們都知道睡眠是人類的一個正常狀態(tài),但是過多的,就是不擇時候,不擇場合。世尊講法的時候,阿那律去睡覺,世尊就罵他說你做螺絲吧,一睡就睡三千年。他就去經行,七天七夜不睡覺,把眼熬瞎了,世尊教他修天眼,他成就了天眼第一。

  這個過多睡眠,不擇時間,不擇因緣,多會遭人輕慢,并不是說這是個好壞事,你自己也會輕慢的。慢,實際就是一個業(yè)力的狀態(tài);輕,就是不遭重視,你自己都不重視,會有一個不重視的業(yè)報。所以目健連尊者問怎么不要過多地睡眠?世尊跟他說出戶外,就出去到外面去,到通風的地方去。他說還不行。世尊說揪揪耳朵。他說還不行。那搓搓臉。說還不行。用涼水來洗一洗臉。還不行。世尊說還不行,那睡覺!還不行那就該睡覺,這個不為過的。但我們要在什么地方都睡,那就麻煩了,不講場合、不講地方,這就是養(yǎng)成習慣了。尤其是學佛的人,因為我們大部分學的休息的東西,大家相互都是用比較仁慈信賴的東西來接觸的,所以容易進入休息的狀態(tài)。但這個休息,它是個習慣,并不是說真正的休息。要是真正的休息了,我們還真鼓勵大家,只怕習慣不警覺,慢慢慢慢變成苦業(yè)了,那這個習慣就變成一個惡性的東西了,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休息了。說惡性是啥呢?就是給我們帶來了苦的果報了。

  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修行人、學佛人,應該怎么警覺自己呢?實際完全只是個習慣,不能去堅固這個習慣。一定警覺乖戾這個東西,乖戾比你的習慣更厲害,它本身就是苦業(yè),就是固執(zhí)強化。一定要警覺這些東西,下面就是對抗,這個對抗更劃不來了,跟誰抗呢?說我故意要這樣做,我一定要這樣做,那就慘了,那就把自己懲罰掉了,把自己推到一個真是無明的地方,那就真是無明的惡業(yè)了。因為在世俗中這樣的惡業(yè)特別的多,在單位、同事、家庭很容易這樣子。因為啥呢?沒有智慧的教育,沒有真正的善心的交往,所以多產生惡性惡意的對抗,那你積累出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

  業(yè)無所屬是學佛人一定要敬起來的大旗,就是正見的大旗。一定要在這個地方有個確認性!業(yè)無所屬,要在這個地方真正去反復認知,一定要反復認知。因為這個業(yè)是某個人,這必然是一個沖突與對立的一個最起碼的導火索。沒有哪個業(yè)屬于哪個人的,法眼凈者無所染吶,他就知道這個業(yè)、業(yè)之性、業(yè)無性,任何一個業(yè)一表現出來,這個無屬性就展示出來了,人就能自行解脫,而不是自行堅固與沖突。一般斗諍都是來自于說某某人說你某某某業(yè)了,某某某業(yè)是你,就開始鬧矛盾了,積攢。我鼓勵大家學佛盡量在這些地方用功,這是很簡單的基本正見,最基本的一個正見了。你說我就不用正見,那就麻煩了;菊娔苁谷溯p松快樂,能使人有喜悅的東西。這個一定要清晰,睜開我們的法眼,法眼就是正見的作用。

  起碼“業(yè)無所屬”這個話你要記住。記得住了,我們基本上就不跟任何人去對抗,不跟任何人去沖突,起碼說不在任何事上迷失,這樣你就活一個無事的閑人。因為它不困你了。若是做一個無事的閑人,并不是說你無所事事,是你在這個事上知道了它沒有屬性了,你就能做一個閑人,心地就會閑。閑人講的是心地,不是其他。這樣我們就真正地能念佛。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2011年7月20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