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四日(一):入佛愿心莊嚴
安居第六十四日(一):入佛愿心莊嚴
十七種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八種阿彌陀佛自身莊嚴,乃至四種菩薩正修行,這二十九種觀察,使我們從方方面面來認識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也就是認識我們一切眾生心地的本具德相。
釋迦文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這個如來智慧德相怎么來表述呢?我們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業(yè)、他人的業(yè)與共有的業(yè)。所以在這個本具上,“業(yè)相”我們是看得很清楚的,但是“德相”,我們作為一個凡夫有情很少認知它,因為沒有機會。阿彌陀佛十劫以前圓成極樂世界這樣一個清凈莊嚴國土的自他受用,實際是令一切眾生皆有一個回歸、觀察的參照。
這個“本具”,它消除了內(nèi)外對待。因為我們作為凡夫有情,生活在一種對待意識中,對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就無從來觀起,往往觀的是自他共的業(yè)相。這個業(yè)相從我們的見聞覺知中就不斷地透露出來,實際就是由于執(zhí)著對待而成,其主題是執(zhí)著,顯現(xiàn)是對待。依據(jù)眾生執(zhí)著與對待的習慣,這些大善知識把極樂世界的莊嚴給我們作了一個文字的描述、介紹,讓我們通過這二十九種觀察來消除對自他共業(yè)的業(yè)相的執(zhí)著,以及對極樂世界的對待的沖突,使我們回歸到這個本具的、無對待的、清凈、具足、莊嚴的心地上來了,讓我們真正地依清凈心入佛愿心。
凡夫心怎么能清凈呢?凡夫心的業(yè)習相——自相、他相、共相是不清凈的,那么究其本——本清凈,所以說“知本本凈”。那我們通過觀察極樂世界的種種清凈莊嚴,來觀察這樣的本具德相,我們就能清凈入愿心。怎么能清凈入愿心?——回到本位上來。這個觀察的過程也就是回歸的過程,回歸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外乎是自己的心地回歸、心愿回歸,究其功德本質來說實是無來無去,亦無增減大小,但依方便消除對待,能令我們的心入愿心莊嚴。極樂世界不過是我們的本具德相的一個坦露、一個展示,象一個展覽室一樣把它全體地展示出來,讓我們每一個有緣接觸凈土教法的人一點一點地去觀察、去認知、去回歸。
我們摒棄了自己執(zhí)著的自他共業(yè)的習氣,在隨順這個觀察的過程中就象甘露水一樣洗滌了我們的執(zhí)著的毒素,也就是貪嗔癡慢疑的習慣,使我們回歸到這個愿心上來。這個愿心雖是以彌陀的成就而顯現(xiàn),實是眾生的本具德相。原來我們念佛是彌陀念彌陀,非是心外求法。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萬德洪名,原來是激勵自身本具的萬德生起效用,這個效應是清凈,是平等,是調柔,是去除一切執(zhí)著與對待產(chǎn)生的習慣的苦惱,或者說貪嗔癡慢疑給我們帶來的身心的熱惱與疲憊,帶來的負重與迷失,帶來的輪回與掙扎,使我們真正地安住在這個愿心的莊嚴上來。所謂“愿心莊嚴”,是自莊嚴,非是造作莊嚴。
阿彌陀佛兆劫永載的修持中,這二十九種莊嚴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極樂世界的莊嚴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本具莊嚴法界所含,無以描述,但依點滴描述令眾生有一個覺知、認知、回歸的方便。
我們的心垢也就是執(zhí)著造成的相續(xù),這個相續(xù)中產(chǎn)生了意識的沉淀,那就會造成山河大地、高低不平、污染等等這樣一個娑婆世界,它是由對待而建立的,我們通過認真的觀察、學習、認知,自然就會回歸到所謂的本具智慧德相上來,說極樂世界非是心外心內(nèi)外之物,實是一切眾生本具所成。我們這樣再來憶佛念佛,就有極大的一個方便。因為我們過去念佛也可能就是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也可能是我們認為的我們業(yè)力之外的阿彌陀佛,也可能說是一切凡夫心外的阿彌陀佛,這樣就有一個很大的距離,這個距離還是我們執(zhí)著對待造成的一個現(xiàn)象,這個現(xiàn)象本是不存在的。我們學佛人實際是究其本質、知其方便,不究其本質你就不能究本達源,即回不到生命意識作為的源頭、智慧的源頭與迷失的源頭。這個源頭是一個假設的名字,因為一切作為本無始終,但因妄想執(zhí)著之差別,顯現(xiàn)業(yè)報差別,實在是無始終的,始終是一個言說的方便,所以一般我們說“本質”就比較中性。
六祖大師講的話十分簡單——“若識本心,本自解脫”。那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若識本心,本心彌陀。這個彌陀一定不是心內(nèi)心外,說心內(nèi)是因為你以貪嗔癡慢疑的見聞覺知相為心相,那你就說我心中沒有彌陀,因為你只有貪嗔癡慢疑的著染,你就感覺念佛很困難。所以我們在觀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的過程中,無意識地洗滌了我們習慣沉淀的執(zhí)著。我們開始學習的時候,我說相續(xù)很重要,因為一個學習的相續(xù)有一定的量,才能使我們的心垢與執(zhí)著有一種淡化、洗除、真正清凈、表現(xiàn)它的本來面目這樣一個過程。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2011年7月20日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