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十一日(四):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yán)

  安居第二十一日(四):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yán)

  莊嚴(yán)種種事功德成就——“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yán)”

  大家應(yīng)該讀一讀《無量壽經(jīng)》對極樂世界依報的描述,曇鸞法師注說:“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足!

  《無量壽經(jīng)》中描述了很多七寶莊嚴(yán)、八功德水,這是講我們每個人所本有的佛性中具足七菩提、八正道分,世尊在此有一個業(yè)報之物的描述,也有一個道業(yè)的說法。從心智講,就是七菩提、八正道;從物質(zhì)上講,就是七寶、八功德水。依報的莊嚴(yán)與心地的覺受相對應(yīng)。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正行功德所成就,依愿而成,順性而成,此全顯之自性非阿彌陀佛所獨有,是十法界眾生所共有,只不過阿彌陀佛通過依報徹底揭示了其實際的報德與作用。如果凡夫有情沒有佛性與自性,那我們來認(rèn)知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yán)就沒有絲毫意義了,阿彌陀佛無外乎是個炫耀者了。不是這樣的。阿彌陀佛是真正以智心智眼審觀到了十分法界眾生共同擁有這種“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yán)”的佛性與法性,以慈心悲心建立這樣的國土來回應(yīng)眾生、印契眾生的本具心智。

  我們不要把極樂世界的功德推得太遠(yuǎn),因為你的心與佛陀的心都是法界心,此心無大無小,無內(nèi)無外,極樂世界清凈莊嚴(yán)無內(nèi)無外,我們最普通的凡夫的心智也是沒有內(nèi)外的,也是廣大究竟的,對這一點,我們在意識法界中是十分容易觀察到的,你只要不拘泥、不固執(zhí)、不偏執(zhí),你就知道你的意識與佛陀的意識是同樣地平等、廣大、真實、具足。而阿彌陀佛的所有依報莊嚴(yán),來回應(yīng)眾生,啟發(fā)、激活我們本具的功德。

  這里是種種事功德成就,《無量壽經(jīng)》里描述了種種七寶行樹、八功德水、大地黃金、宮殿樓閣……,講的十分周全,所有日常所需資具都是由七寶組成的,隨人心意,不象我們這兒的寶這么硬啊,我們的人心硬,寶也是硬的,極樂世界順性調(diào)柔,其寶也是柔軟的。

  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yán),實際是描述了性德的具足、真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現(xiàn)行中,可以取用這些珍寶,也可以讓我們的心靈變得十分貧瘠。一片死寂的戈壁沙灘和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都是人心產(chǎn)生的依報,而極樂世界“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yán)”也是一樣。

  我們這個世界,慢慢地被沙化了,內(nèi)蒙古很多草原不僅沒有草了,連草根都被牛羊啃出來了,因為過度放牧造成的,我問牧民怎么辦呢?牧民說沒辦法,你不掠奪別人掠奪啊。我問,掠奪完了怎么辦呢?牧民說,沙化。人心吶。

  極樂世界的人心帶來的是什么呢?——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yán)。蓮花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無量由旬,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紅色紅光……但是和我們的心有沒有聯(lián)系呢?我們的心中是不是沙漠呢?實際我們在昏沉、無奈、熬時間的時候,心里就是沙漠。紅色紅光,微妙香潔,跟你沒有關(guān)系,因為你心里荒蕪了,荒蕪就會產(chǎn)生沙漠地帶。極樂世界順性,生機(jī)盎然,充實自在有力。

  有機(jī)會大家可以看看大海、大沙漠、大戈壁,太空的照片,你就知道無邊無際的威德了。有一次在一片沙漠上,我靜靜地待了一個半小時,看自己心里會浮現(xiàn)出什么,大多數(shù)還是善惡無記,沙漠本來就是無記的國度,所以心里冒出無記反而少了,善念惡念就出來了。

  所謂的本具,是無量無邊的法界啊,當(dāng)然也包括極樂世界這個法界。極樂世界這個法界不離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智,絕對不離,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這一念信沒有,你就拱到自己那個業(yè)力有中了,故信佛沒有那信業(yè)必有,業(yè)力就在你的生命意識中開始起作用了。

  我們?yōu)槭裁船F(xiàn)在要念念佛、讀讀經(jīng)典、觀察彼國莊嚴(yán)呢?實際就是順應(yīng)阿彌陀佛的回應(yīng)、印契走出我們的依正二報。我們的依正二報只有善惡無記,只有苦苦壞苦行苦,觀察彼國的依正二報,就是我們走出娑婆世界依正二報的增上方便。雖然沒有往生,你看到了極樂世界;雖然還在娑婆世界中生存感知,但你已間接地體會到了極樂世界某些角度的莊嚴(yán)與稀有;雖然我們沉浸在善惡無記的業(yè)報中,我們已經(jīng)體會到了本具佛性的某些角度的稀有與莊嚴(yán)、真實與功德。

  “種種事功德成就”,“事”就是其作用的種種狀態(tài),那我們能不能在種種狀態(tài)下,依本心來審觀世間呢?假設(shè)我們是依佛性來審觀這個世間,我們每一時每一刻的自行解脫,也就是極樂世界依報的作用。此話很好講,但往往善惡無記會把我們包圍起來,使我們深深地埋沒在業(yè)報中不能自拔。所以,說“自力”,往往就是業(yè)報;說觀佛憶佛,就是智慧,就是出離,就是成就。在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種種事相的過程中,啟發(fā)我們的心智,成熟我們的出離。我們欲自出離,機(jī)遇基本為零。

  我們憶念佛的愿力、佛的國土、佛的殊勝功德,看看自己的身心是什么樣的,記錄記錄。然后我們再憶念自己、靠著自己的想法、作為、修持,看自己是一個角色。今天我們就留這樣一個思考題:

  ? 思考題:請自己記錄依止觀察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二種世界的體驗與認(rèn)知。

  可以讀一讀《無量壽經(jīng)》,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察?纯:觀察極樂世界,我們是什么樣的體驗與認(rèn)知;觀察娑婆世界,我們是什么樣的體驗與認(rèn)知。就記錄自己思想的一個直接感知就行了。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自我測試、對比。不對比是沒辦法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混淆的狀態(tài),很多人會把自己的業(yè)習(xí)當(dāng)成就是自己了,這是這個時代最痛苦的東西,以某種惡習(xí)、某種名字、某種作為為自己,那不過都是一個階段性的變化,一定要認(rèn)知它。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客居,你也要認(rèn)知它,你不要認(rèn)為你就是娑婆世界的人,就是在六道中徘徊,這也是一個階段性的東西。我們認(rèn)知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個階段,但它是可以主動操作的。

  (歲次辛卯五月初六 2011年6月7)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