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十五日(一):染之者必生菩提心

  安居第二十五日(一)染之者必生菩提心

  染著業(yè)習蒙蔽自受用

  昨天我們對“莊嚴妙色功德”做了一個提示——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皆以自他受用具足而住世,從凡夫地到菩薩地的所有修持,一般都在自利層面,唯佛能自他二利具足,此具足為佛所親證。我們一切凡夫有情也有此“具足”,但它是名字、名言之具足,我們運用不出來,因為無始以來的貪嗔癡慢疑的作為、業(yè)障、所知障、習氣蒙蔽故,所以自利分是有的。依正行各有自利方便,若欲利他,實無有力,因為不圓滿故。所以阿彌陀佛“妙色功德成就”這個依報莊嚴,能使觸此妙莊嚴者各獲增上,乃至具足。此增上緣是十分重要的,在四緣中(所依力、因緣力、境界力、串習力)這是一種因緣力、增上力所造成的事實,故增上緣也是一種力量,不簡單是種言說。

  “無垢光炎熾,明凈耀世間”表達了妙色成就與自他受用的傳遞。通過觀察阿彌陀佛國土的十七種莊嚴,不斷地使我們深入了解“性功德”的妙用,一切造作、作意之有為法則皆是以修德而顯現(xiàn)的(有修有證),性德只是揭示本質,揭示具足,非是造作而來。極樂世界種種依報莊嚴,皆彰顯性功德之面貌,我們識不得面貌,就用不上力。就如你做任何一個事情,都要有一個認知,這個認知十分重要。我們都知道一切眾生佛性,這個說教在學佛人中是廣泛傳播的,但是其作用、其相貌是什么?所以此處稱為“莊嚴功德成就”,此莊嚴,提示我們來認知它、來感觸它。

  世尊在《般舟三昧經(jīng)》中舉了一個例子:某城中有淫女,相貌端艷,多有男子染著,有三個男子聽到其名字、知其相貌后,心里愛戀,晚上就夢到同這三個女人共行欲事,醒來后說“我亦無從來,彼亦無從來,何以相見呢?”我們觀察極樂世界性功德莊嚴亦復如是,我們知道有其名字、相貌,對其有存念、作意、隨順,也會有見面、有作用,雖然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但它會起到作用。這個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妙色莊嚴”,是來揭示自他受用,讓我們引起關注、隨順無染普照十方的自受用。一般我們在自受用上,染著是特別厲害的。染著就使我們的自受用功德受到蒙蔽,許多有禪修經(jīng)驗的人就會知道,一般在禪修中出現(xiàn)了光明相,然后會出現(xiàn)種種清凈的境相,人就開始染著,開始動心念,動喜的心、想更多觀望的心,境相馬上就關閉!就象一個黑幕一樣一瞬間就把它關閉了,再去覓尋這種光相,覓之不得的,為什么呢?它是依染著而造成的。所以,染著就象一個幕一樣,很自然地就把我們的清凈心源給閉塞了,使我們不能得見此莊嚴與清凈。所以佛陀建立極樂世界的莊嚴成就,使我們凡夫在根塵中、感知中有一個接觸。

  觸染凈土而促生功德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觸功德,在我們人生中可能是感受最多的一個角度。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觸是針對“身根”來表達的一個教法,觸而生功德,不可思議。世尊所有的教法都根據(jù)眾生十八界的感知,或者說根塵的相對來令眾生有覺悟的機會。

  往生彼國的心愿、順性的心愿能使我們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于觸染之處會生功德。世俗染著是沉淪的根本障礙,而此處觸染就會生功德,所以出世與入世二法,我們必須得認清。薄地凡夫的作意修為是十分有意思的,我們講“一念之差”,汽車司機對此都能體會的到,一念之差就可能發(fā)生大的災禍,比如方向盤、剎車一個概念沒有處理好,可能就會車翻人亡。這一念(作意)的作用力是十分大的。

  在觸功德中,著染而生功德是從什么角度而說的呢?——是以對出世的深入觀察而說。我們在世間接觸的都是世間的習慣的染著,或者說貪嗔癡慢疑的染著,接觸出世的功德與教法的機會就很少很少,基本上是零。因為我們作為這個娑婆世界的有情有一個極大的“善巧”——任何東西都會用自我把它處理一遍。很多人說自己可以看經(jīng)典來修行,他通過看書學到一點兒知識,他已經(jīng)進行了自我化處理——他用自己的思想意識、所學、所愛染的心理擇取了一部分東西,他認為這就是這個書上寫的東西,或者某個善知識的教法,結果一實踐就出偏差。

  在中國這樣的修行人占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好學,但都是悄悄地在底下學,認為自己要學出個樣子后再給別人看,在跟人交往,而直接拿出自己的現(xiàn)緣與人交往、求學的很少,即使有師長在,他也盡量地不問師長,自己悄悄地看書、查資料、摸索,他認為摸索了以后,有個面子了,才會拿出來展示,才會交流。所以說我們一般對出世的功德不是太了解,都是用自己的染識、虛榮心處理法則。所以大部分人在私下一談到自己真正的想法的時候,包括談佛法,談著談著世俗的東西就露出來了,所有佛法的包裝都會揭掉,最后就剩一個世俗了。因為那個心底的世俗會貼在佛法上,種子沒有變,或者說他心底的念頭沒有變,所以說我們十分擅于把佛法處理成世俗的東西,這個處理是十分普遍的。

  為了避免這個現(xiàn)象,天親菩薩就給我們用十七種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來揭示性德,這個性德不是你能染著的,但是你若用作意、染著的心去進趣,也有方便,隨順方便。所以凈土一法有其特定的東西——信順、隨順得方便,隨順得入。我們慢慢來調整習慣性的作為。曇鸞法師這樣說:“染之者必生菩提心”!就如十方世尊這樣說釋迦牟尼佛的名號——諸有眾生,聞說釋迦牟尼佛殊勝功德名號,乃至一念稱念,是為菩薩。稱名之時即是菩薩。這就是染即得,隨順即得。佛教中常比喻為如人入旃檀林,若打若拜咸有香氣,佛菩薩的功德是圓滿究竟的,我們只要有接觸的機會,都會有這種余香,就會得到加持,促生種種稀有功德,所以“觸者生勝樂”。

  (歲次辛卯五月初十 2011年6月11)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