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
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
好,請看第四個問題。有人問——這就討論宋明理學(xué)家的一個觀點——就是遍觀我們中國的古籍記載,就像上面所引用的,那個三世因果可以相信它是有了。但是現(xiàn)在我見到朱子——朱子就是朱熹,他寫了部著述叫《小學(xué)》,《小學(xué)》是什么?《小學(xué)》是相對于《大學(xué)》而言,古人講《小學(xué)》就是教那些小孩子、兒童,有點像《弟子規(guī)》一樣的,教兒童怎么灑掃、應(yīng)對、進(jìn)退的禮節(jié),怎么愛親敬長,尊師重道的親友之道,教授那些幼稚的兒童的,這就叫《小學(xué)》。那么這是朱熹從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些傳記里面,匯集了一些道理、一些例子,來作為講課的一種啟蒙的書。這篇《小學(xué)》里面它分幾個部分:分了立教,建立這個教育的根本;第二是明倫,就是明了五倫關(guān)系;第三是敬身,敬身是怎么去修持自己的身業(yè);第四就是稽古,就是援引古人的那些依據(jù);那么它還有兩個附注,一個是古人的嘉言語錄,第二是古人的善行。這幾部分構(gòu)成了《小學(xué)》這本書。朱熹,宋代一個非常有名的一個理學(xué)家了,他在儒家文化典籍的著述方面,用了佛教的一些玄妙的道理——華嚴(yán)的、禪宗的一些道理,月印萬川哪,這個事理圓融啊,這些他都會用。應(yīng)該說他也開拓了對世間儒家經(jīng)典詮釋的一個新的境界,但問題是:他有時候把這個理的東西推得太高,玄妙的東西談得太多,反而在事相上他廢除了。他廢除事相上的最大的一個偏頗,就是否定因果觀念,否定輪回,奉行斷滅見。所以這句話就是出在《小學(xué)》:他說死亡的人,他的形體都已經(jīng)滅了——因為形體確實是滅,因為形是由四大構(gòu)成的,這個骨頭是土構(gòu)成的,當(dāng)然它會歸到土里面去了,地水火風(fēng)都沒有了,它朽滅;形朽滅了,神也飄散了,他認(rèn)為這個精神、神識也飄散了。他有這么一個觀點,實際上這就是斷滅見的觀點;自古以來圣人告訴我們,形是朽滅的,但是神是常存的,是相續(xù)的,這就是建立輪回的觀念。所以他是跟圣人的教育完全不一樣的,他就講這個。所以有人——因為朱熹的這種文化地位很高哇,他說出這個話,就前面講的:就是把這個毒放在一個好的食品當(dāng)中,它就有毒化的作用啊,他就屬于這種人——有影響力的人。所以就提問:“由于朱熹還這么說,所以對你前面說有三世因果輪回,我還是表示懷疑呀。”提出這個問題。
好,那么安士居士,他也是對朱熹的學(xué)說很了解的,就揭示出朱熹的思想的矛盾,他就引用——這就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嘛,揭露他的矛盾之處!缎W(xué)》里面他(朱熹)也引用了范文正公的語言,范文正公就是宋代的宰相范仲淹。范仲淹不僅儒家學(xué)說掌握得很好,而且他對佛教佛理也很通達(dá),而且他是身體力行的一個人,真的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這樣的一種情懷和實踐的人,所以在我們中國文化史上也占有很崇高的地位。范仲淹他自己作宰相,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用很多的錢——他的薪水去接濟自己宗族里面的貧窮的人,辦義學(xué)呀,義莊啊,等等。他這種道德行為,是有他的一個知見作為他的依據(jù)的,所以范仲淹說:“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他做了大官,有富貴了,但富貴這個福報不能獨享,如果你獨享這個富貴,你不幫助那些宗族當(dāng)中貧窮的人,你以后——“異日”就是自己死了之后,有什么面目去見地下的祖宗呢?因為這些宗族里面所有人都是祖先的血肉哇,血緣關(guān)系過來了血濃于水啊,所以這個宗法制度:宗族里面的人都是一體的,你不能光顧自己,不顧宗族的其他的窮親戚呀。好,那么這句話,是范仲淹要在宗族做善事的一個理論依據(jù),朱熹也引用了。朱熹既然引用了,那就問:“這是不是朱熹也這么引用的?”哎,這個提問的人說:“是啊,朱熹也這么說啊。”
好,那么這里就開始來揭露,揭示他里面的矛盾了:既然說形體滅了,神也散掉了,那么還有誰能夠見地下的祖宗不好意思呢?那都沒有了,還有什么羞見祖宗呢?并且進(jìn)一步說,祖宗的神也散掉了,也滅掉了,誰還能夠再看到這個不接濟窮親戚的人呢?如果按照朱熹原來的斷滅見,那能見所見都沒有了,都是空,都是虛無了;既然虛無,你還要說一個能見所見干嘛呢?那你前后可不是自相矛盾嗎?是不是這個意思?道理上都說不過去呀——自相矛盾。從自相矛盾,那就告訴(我們),讀書怎么讀呢?就像我們吃水果,先要去掉水果里面的核籽——那個籽,籽是不能吃啦;你吃肉一定要把骨頭剃掉,你骨頭也不能吃啊。那么這是一般的行為,你讀《小學(xué)》這本書,這本書也是善書,也要善讀,你怎么偏偏取這本書的骨頭來吃,偏偏取它的核籽來吃?就是你往往把它不好的東西吸收呢?意思就是去掉它不好的,吃它好的東西。
那么進(jìn)一步說,像上古時候的堯、舜、周、孔,就是唐堯,虞舜,周公——“周”也包括周文王、周公,孔子,這是儒家的泰斗。那么這些人是怎么說的呢?我們尊儒一定要尊泰斗啊,那么然后這些堯、舜、周、孔——比如說《虞書》,《虞書》就是舜留下的一本書。舜被禪位——堯禪位給大舜,舜一被禪位他就建立百官,來治理天下。當(dāng)時這個負(fù)責(zé)音樂教化的叫夔,夔來做這個官員,這個夔呢,他能夠擊各種樂器,搏拊琴瑟來歌詠。當(dāng)他歌詠的時候,“祖考來格”,祖考就是祖先,都來到了——都聽這種贊美的音樂了。“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這是出在這個《虞書》里面。那你說祖先這時候來了是什么來了?如果全都散滅了,還有什么祖考來格嗎?那就沒有了。這是一個例子。
再就是“周公告三王”,上面說周公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周武王生病的時候,他就寫了一個祈禱書:就是愿意自己去代武王去死。當(dāng)時他在這個祖廟里面的祈禱,是在三王靈位前。三王是誰呢?就是太王、王季、文王。太王就是周朝最先的一個祖先,就是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就是個很有道德感的人。當(dāng)時他住在岐山的時候,住在一塊很肥沃的土地,很好,但這個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戎狄,就一定要占領(lǐng)這塊土地。當(dāng)時這個古公亶父就跟他們?nèi)贤ò,去講和呀,甚至給他送很多禮品啦,希望大家相安無事。但這個狄人——少數(shù)民族,就不答應(yīng),也不接受禮品,非要這塊土地不可,如果這塊土地不占領(lǐng)就要打仗了。就要打了,那古公亶父在這種情況下,召集整個族里面的長老就來開會:對這個問題怎么應(yīng)對。一般人想到:這塊土地祖祖輩輩都是我們的,其他人要入侵,我們一定要保衛(wèi)呀——拿起武器保衛(wèi)呀。但是古公亶父沒有走這條道路,說:“我這個宗族,土地是為了養(yǎng)人的,我們不能為了這個土地讓老百姓去做無謂的犧牲——不打仗。”不打仗他就讓出來,自己帶著宗族的人,說:“你們愿意留在這個土地上,也不愁沒有新的領(lǐng)導(dǎo)者,我離開這塊土地。”古公亶父就帶了一部分愿意離開的,就到了岐山之北——一塊很不好的地方去;當(dāng)時整個宗族的這些百姓,一看到這么仁愛,都全跟他走了。你看他就是這么一顆仁愛之心,大家可以看看《孟子》,里面就把這個記載下來。可不是像我們現(xiàn)在為了一寸土地,不惜全民犧牲,不是這個概念。這就是他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天下的這個道德基礎(chǔ)。悍浅I詈竦娜蕫壑哪,不讓老百姓去犧牲哪——為了這個土地犧牲。所以這是太王……王季,王季就是太王的兒子,王季就傳到文王,這個三代。文王下面那就是周武王。
他就祭祀這個三王——告三王,告三王就說:“予仁若考,能事鬼神。”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們讓武王去,無非是服務(wù),現(xiàn)在我比武王更有孝心,更有仁愛之心,做事更巧妙,更有能力,我對于事鬼神祭祀這個,我做得更好,還是讓我去吧,讓武王就在這個世間統(tǒng)理天下。”就是這樣發(fā)愿:來以自己身體替代周武王去。那你看,這說明周公也是相信有鬼神,他沒奉行斷滅見嘛;如果奉行斷滅見,他要祭祀三王干嘛呀?所以,周公也相信有神的——神不滅的。好,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講到孔子,孔子是祖述堯舜——述而不作,祖述堯舜顯彰文武的,是我們上古文化的一個集大成者,經(jīng)過孔子再傳到我們現(xiàn)在,是承先啟后的人物。所以他對上古的文獻(xiàn),包括六藝都要精通的,所以你看他禮精通之后,他就要學(xué)這個樂——音樂。樂是陶冶性情的,樂是對禮的精神的一種音聲化的教化,是體現(xiàn)在道的,所以孔子很注重樂的教化。當(dāng)時他有個弟子在一個地方做官,他就看了,他的弟子就在那里奉行音樂的教化,孔子莞爾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你在這里治理的這個縣的地方,你竟然還用音樂教化,這個說“割雞焉用牛刀”就是非常贊嘆他,說明你治理一小地方,用了“牛刀”這個東西,就是音樂。那么孔子他學(xué)音樂,年輕的時候?qū)W音樂是非常到位的,他曾經(jīng)拜師襄為師——師襄是那個時代最有名的音樂家——就是學(xué)彈琴。古人的素養(yǎng)都非常高,都隨身要帶著琴的——詩琴書畫呀,這個琴它能夠表達(dá)內(nèi)心非常細(xì)膩的一種情懷的。琴是悟道的工具呀。他彈琴,彈琴他不僅把這個曲子——一般的學(xué)這個琴哪,你能夠把這個曲子彈得很熟練,就可以了,就可以學(xué)第二部曲子。一般學(xué)琴是你一定要學(xué)完——學(xué)好了一個曲子,才能學(xué)第二個曲子,不能說這個曲子沒有學(xué)好再學(xué)第二個?鬃訉嶋H上很快把這個琴彈好了,彈好之后這個師襄就說:“你可以學(xué)第二個曲子。”孔子說:“不行,我還不了解這個琴表達(dá)什么意韻。”過段時間,他彈彈彈,體會了這個琴曲里面表達(dá)的一種意韻,這就是深一層地學(xué)會了,就可以學(xué)第二曲。那個孔子還不,他說:“我還不了解這個琴——這個曲子是誰作的。”所以他又經(jīng)過一段時間彈琴體會體會,哦,最后他就跟師襄說:“我在彈琴的時候,看到好像是一個面目又黑,雙目炯炯,具有一種憂患情懷的人站在面前。”這就是文王,他在彈琴過程當(dāng)中,顯出了文王的這種容貌了。師襄一聽之后——這連他的老師都向孔子頂禮啊,這么厲害啊。那你說孔子在彈琴的時候,跟周文王都進(jìn)行了一種會晤哇,那說明周文王的神識還沒有在這個宇宙當(dāng)中消失啊。要么他怎么能在琴聲當(dāng)中過來,而正好這個琴曲就是周文王作的。你看看這里面,非常神妙的事情。
你再看看我們慧遠(yuǎn)大師,慧遠(yuǎn)大師曾經(jīng)做的什么事情呢?叫《佛影銘》。他聽從天竺國來的比丘、三藏法師都說有一個佛影,佛影就是佛在這個洞窟里面降伏毒龍,降伏毒龍的過程由于這個力量——三昧的力量很大,佛的那個影子啊,就投在那個石壁上。曾經(jīng)描述慧遠(yuǎn)大師竟然可以用觀想的方法,把那個佛的影子,把它觀想出來,惟妙惟肖。所以,它是有一種不滅的東西存在的。
那么孔子呢,而且在夢中——他是對這種古代的圣人是非常地推崇,而且是按照他們方法去做,所以對周公——他在夢中常常見到周公,夢見周公。以后到他老年的時候,他有時候感慨:“哎呀,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老了,常常好久都沒有夢見到周公了。”你說這個孔子的學(xué)說,為什么能夠傳承我們上古時代的精神命脈、血脈?你說這些圣人——周公都能在夢中顯現(xiàn),那肯定周公在夢中給他傳授了一些道理啊——上古時候的道理啊。就好像善導(dǎo)大師寫《觀經(jīng)四帖疏》,寫玄義分,也是夢中有個梵僧向他指授玄義呀。那么要知道佛菩薩他有一種法門,就是在夢中做佛事的如幻法門。所以很多真正精神的傳承,不一定要靠書籍有形的東西,他有時候就靠個精神層面,在夢中的一個傳續(xù)。你看孔子常常在夢中見到周公,這些都分明在表達(dá)以前的人他的神識不散滅的。散滅了怎么會看得到呢?怎么會夢得到呢?所以值得可信的是——越古的東西越值得可信。先秦儒學(xué)——我們說中國儒學(xué)經(jīng)過幾個階段:第一個是先秦儒學(xué),第二個是宋、明的經(jīng)過他們改造了的儒學(xué),以及現(xiàn)在講的第三次儒學(xué)的高潮——是結(jié)合西方文化等等來闡述的儒學(xué)。那無論是幾個階段的儒學(xué),我們一定要了解,原汁原味的儒學(xué)就是先秦儒學(xué),它的源頭越近越好;它的流——它這個源流,流的時間越久,它里面的泥沙就混得越多。所以為什么我們要了解國學(xué)了解儒學(xué),大家一定要看原本,要常常跟原本照面,常常去讀誦,你不要老去看人家注解的東西,看這些學(xué)者闡釋的東西。好像是比較好看得懂,但是里面有風(fēng)險。“先難而后獲”,你就看原著,反復(fù)去看。特別是對于《尚書》、《詩經(jīng)》、《春秋》,雖然難讀,你只要讀進(jìn)去,就能讀出味道來,里面原汁原味你能把握住。
好,所以我們就應(yīng)當(dāng)要信堯、舜、周、孔這些古圣先賢儒家泰斗的這樣的言論和境界。如果說堯舜周孔都不足信,哪里會有先儒呢?如果人真的是像朱熹說的神都飄散了,都沒有了,那么古圣先賢、那些先儒雖然很賢明,今天也散掉了;既然散掉了,那春秋兩個時期的祭祀也可以不設(shè)啊,他都沒有了,你設(shè)祭祀干嘛啊?如果現(xiàn)在你還要行春秋二祭,那散滅之說后人首先就不相信你了。你現(xiàn)在不信奉,那怎么去讓后人信奉呢?意思就是說,你的理論——你的散滅的理論,跟你做的事情是不相符的。你理論本身是有矛盾的,你的理論和你實際做的事情也是相矛盾的,宋明理學(xué)就是犯了這個毛病。而且他天天講“正心、誠意”,實際上他首先就不誠。為什么不誠呢?他自己講佛教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實際上他自己悄悄地看了很多的佛經(jīng),然后用佛經(jīng)那些好東西,來引用過來;引用過來呢,就能夠使他的理論學(xué)說有個新的面貌出現(xiàn)嘛,新的境界出現(xiàn);然后又告訴你們,讓其他人不要去看。所以他是害怕別人看到,知道他的出處,這首先他就不誠啦。宋明理學(xué)稱為“陽儒陰佛”:表面上是儒家,實際上悄悄地是佛教,但是表面上又要破斥佛教。就是他這幫人——是這么搞的,搞的是非常不好。
所以安士居士告訴我們,讀宋明理學(xué)家就一定要善讀,引用孟子的話——孟子有一句話叫:“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盡信書”就是——孟子說,就是對《尚書》也不要全都相信,如果全都相信“則不如無書”。這個《武成》,出在《尚書》的一篇,現(xiàn)在是沒有留下來了。對《武成》的這個文章他只取二三策——因為古人以及魏晉的時候,他都是用那個竹片來記錄的,竹片就是一策一策的,只是取其中的二三個竹片而已的好的內(nèi)容,其它的不一定相信。為什么?因為《武成》里面有句話,就講這個武王伐紂。武王伐紂呢,這個雙方的戰(zhàn)爭打得非常激烈,以至于激烈到什么程度?血流浮杵。這個杵是一個兵器,它是非常重的;一般的民間的杵就是舂米用的木棍,那舂米用的都是很堅實的木料,份量很重。說這個戰(zhàn)爭雙方所流的血,都能夠把這個杵給浮起來,這樣記載,這個孟子說他是不相信的。為什么呢?說:“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來伐至不仁,怎么可能會到了血之流杵的地步呢?”武王率的是仁義之師,天下都引頸仰望,盼望著武王的軍隊過來:像商紂王的殘暴之極,天下人都恨不得他早點下臺——至不仁。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雙方激戰(zhàn)到這樣的程度呢?實際上情況還真的(是):武王部隊一去,紂王的軍隊雖然強,雖然很多,實際上都反戈一擊,是這樣的一個情況。說明他的記載是不符合事實的,所以,這個就叫“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讀《武成》尚且只取二三策,更何況我們讀《小學(xué)》,你為什么要相信他全部的事情呢?通過朱熹的《小學(xué)》也推而廣之,我們看宋明理學(xué)家的書,都要有這個態(tài)度,他們里面有很多講的不對的,不能全盤接受。但有一些也是講得很不錯的,我們就像吃果子,就吃果肉不要吃它的核,吃肉不要吃它的骨頭一樣。
所以就不要相信宋明理學(xué)家斷滅見的這樣的一個學(xué)說。這斷滅見延續(xù)了七八百年之后,又跟現(xiàn)代所謂的唯物主義,跟現(xiàn)在的科技文明結(jié)成了一個同盟。現(xiàn)在真的:中國人在這種斷滅見當(dāng)中十分得可憐,不信因果,不信輪回,還以為是現(xiàn)代意識。實際上他的禍根最先就種在宋明理學(xué)那個地方。印祖也說,學(xué)說之殘酷、毒化人,那是無與倫比呀。知見上的毒一下進(jìn)去了,真是太難辦了,那全面都毒了:這個神“飄散”之后,斷滅見它就引發(fā)我們貪嗔癡三毒煩惱都起來了,那么我們整個這身心都是毒化了的。這個毒化了的身心就會使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空氣都毒化呀。它是這樣的可怕:首先從知見的毒化開始。
——2008年11月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 上一篇:以人化獸,以獸為人?
- 下一篇:立德、立功、立言
- 大安法師: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大安法師: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大安法師: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大安法師: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大安法師: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大安法師: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大安法師: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大安法師: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大安法師: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大安法師: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大安法師: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大安法師: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dāng)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大安法師: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大安法師: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大安法師: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大安法師: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大安法師: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