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在江西省雜文學(xué)會精英拜訪會上的開示

  ——江西省雜文學(xué)會精英拜訪廬山東林寺

  蓮覺

  2008年8月30日(佛歷2552 年7月30日 ),喜逢大愿地藏王菩薩的誕辰日。江西省雜文學(xué)會部分作家,在會長危仁晸(原江西省委秘書長)先生的帶領(lǐng)下,帶著“了解凈土文化,感受宗教信仰”的情懷,來到佛教凈土宗的發(fā)祥地——廬山東林寺,拜見了代住持大安法師,并與法師進行了愉快的會談。

  30日一早,天空布滿云層,似在醞釀一次豐沛的秋雨。上午十點半左右,江西省雜文學(xué)會會長、副會長,以及學(xué)會創(chuàng)作骨干作家一行20人,從省城南昌專程驅(qū)車兩個小時,拜訪了千年古剎廬山東林寺。下車伊始,這群文人墨客就對寺廟的青山綠水贊嘆不已,與都市嘈雜的環(huán)境、渾濁的空氣相比,東林寺無疑是人間的一方凈土。

  在大知客道岸師父的引領(lǐng)下,客人們瞻仰了凈宗始祖慧遠(yuǎn)大師紀(jì)念堂,還參觀了出木池、聰明泉、六朝松和虎溪等名勝古跡,道岸師父簡單地給作家們講解了古跡的歷史傳說和文學(xué)佳話,引發(fā)了他們的濃厚興趣。

  中午,東林寺當(dāng)家?guī)煹涝獛煾?陪同作家們在齋堂小寮用素餐。餐后,東林寺代住持大安法師,在接待室與作家們一道就座品茗,并與客人就凈土宗文化、以及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進行了言簡意賅的探討。

  危仁晸會長首先咨詢了東林白蓮社的發(fā)起和歷史淵源,法師和大知客師均做了提綱挈領(lǐng)的介紹,使大家對西方三圣和西方極樂世界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座談中,雜文學(xué)會副會長、原江西電大校長、省內(nèi)外知名作家省三先生首先向大安法師提問:“自有人類以來,宗教一直被稱作是彼岸精神,也就是說求來世。請問大安法師,您對這個問題是怎樣理解的?您本人為何會出家?為何又選擇修凈土法門?凈土法門對修道者來說,有什么大利益?”

  大安法師微笑著贊嘆省三先生不愧為作家,所提問題一語中的。法師說:“正如您所說,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是平等的,沒有人可以逃脫,只不過在平時,人們因為恐懼而普遍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币环捳f得眾人會心一笑。

  大安法師繼續(xù)說:“本人出家的因緣,一是我本來就是三寶弟子,二是因為生了一場重病。在病中,我醒悟到生死無常,若一個人連生死問題都沒能得到解決,那么他的一生到死都是糊涂的!

  大安法師簡單講解了佛教三世因果輪回的義理,法師說:“如今,國內(nèi)盛行‘人死如燈滅\’的斷滅論,有人統(tǒng)計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宗教信仰,而中國大陸占了很大一部分。斷滅論很可怕,既然人生就是短短幾十年,那么為了名利就可以不擇手段,這就是三惡道眾生的因!

  大安法師繼續(xù)說:“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生命是循環(huán)不已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如何生,如何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善惡,都會有因果報應(yīng),自古以來這方面的印證很多,如今美國的生命科學(xué)試驗,也證實了人除了易朽的肉身,還有不滅的精神,佛教稱之為慧命。這不是迷信,是真理,因為生命的輪回,與宇宙因果定律相吻合。而佛教的終極目的,就是回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凈土法門,正是達(dá)到涅槃境界最快捷最穩(wěn)妥的一個法門!

  省三先生不解的問:“那么涅槃是不是人們說的反物質(zhì)現(xiàn)象?”

  大安法師說:“不是。有反物質(zhì),就必定有物質(zhì),這是物理學(xué)上的一種對待,只要有對待現(xiàn)象,就是生滅法,而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是一元化,是沒有任何對待的。”

  省三先生說:“按照大師的說法,佛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一種后退?”

  大安法師說:“可以這么理解,就像農(nóng)民插秧。”

  省三若有所悟,說:“法師的意思是,身體在后退,秧苗卻在前進?”

  法師頷首微笑說:“是這樣!

  眾人聽了如醍醐灌頂。省三先生非常激動,問可不可以按照世俗禮儀為法師的精妙回答鼓掌?法師笑了,接待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有作家又提出一個問題,說“虎溪三笑”的典故流傳甚廣,但據(jù)歷史學(xué)家考證,典故中涉及的人物——慧遠(yuǎn)大師、陶淵明、陸修靜并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大安法師對這個典故作何理解?

  法師說:“‘虎溪三笑\’的故事非常感人,千百年來都是文人墨客的創(chuàng)作題材,有關(guān)‘虎溪三笑\’的名畫和名詩不勝枚舉。據(jù)我所知,慧遠(yuǎn)大師和陶淵明的交往是事實,陸修靜卻比慧遠(yuǎn)大師和陶淵明的時代稍晚。我想之所以會有‘虎溪三笑\’的故事流傳,是表達(dá)了國人的良好愿望,希望儒釋道三家交匯融合。所幸的是,事實上儒、道兩家的一些教理,與釋家有相似之處,比如說孝道,與人為善,因果報應(yīng)等等,從我們的語言、風(fēng)俗和行為規(guī)范中,處處都能看到儒釋道交匯融合的影子,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魅力!

  大安法師環(huán)顧眾位作家,笑著說:“諸位都是文人墨客,具有豐富的藝術(shù)想像力,我們不妨把‘虎溪三笑\’看作是和諧社會的一種向往和象征如何?”

  作家們神情興奮,大家又報以熱烈的掌聲。此刻,陰霾的天空突然放晴,秋陽熠熠,東林寺的宮殿和庭院一片金光燦爛。在大雄寶殿前,大家排列成行,與大安法師和道岸師合影留念。

  離開東林寺之際,雜文界的精英紛紛感嘆不虛此行,猶如云開日出,蒙受了佛光的照耀。恃才傲物的省三先生更是感慨良多,他說:“一見到大安法師,就感覺有股氣場,絕對是大和尚的品相。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法師能從儒家、道家和西方哲學(xué)相比較的層面上來詮釋佛教義理,令人不得不信服!”

  2008年9月1日于東林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