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中如何調(diào)服掉舉和昏沉

  克服掉舉,可用印光法師“十念記數(shù)法”,而克服昏沉,可用大聲念佛或者改為拜佛解決。合十祝愿吉祥,阿彌陀佛。

  可以參照印光法師的“十念記數(shù)法”來念佛,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這個方法非常好,很容易專心念佛。合十祝愿吉祥,阿彌陀佛。

  一、攝心念佛攝心念佛的作用,是以稱念佛號,以一念抵擋萬念;以萬德洪名替代雜亂的心。初學念佛的人,往往發(fā)覺心很難專一,這時應以攝心切念,自能歸一。印光大師本人的見解是: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注一)。意即:念佛雖然以心念為主,但也不可舍棄口出聲的念佛;因為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必須采取聲音相助得入一心為重要方法,就是以身口意三者,互相資助。

  印光大師接著說:

  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jīng)》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注二)。是故得知,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如是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吹谀顣r,當萬綠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 ,如雞抱卵!(注三)一有間斷,三昧不成。所謂:大念是指大聲念佛;小念,是指小聲念佛。古德釋云: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佛身小。稱頌觀世音菩薩洪名,亦是印光大師提倡攝心念佛的一種方法,其作用在由耳根入道,反聞聞自性,得寂滅現(xiàn)前,證圓照三昧;得上同諸佛,下化眾生,隨緣施設,無不自在(注四)。如《楞嚴經(jīng)》卷六所說: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綠心自在,成就菩提,斯為第一(注五)。亦即稱頌觀音菩薩的法門是依耳根聞性,得不生不滅的妙理,起返聞照性的妙智。同理,我們也可從聞、思、修,入三摩提,解脫六根的纏縛,超越六塵的障礙。依之念佛,即可獲念佛三昧。換句話說,攝心念佛的方法,是要人依循一定的方法來實踐。

  二、十念記數(shù)

  印光大師對于所謂鈍根散心者,如一時無法攝心念佛,則他主張依《觀無量壽經(jīng)》的“十念記數(shù)”來念佛。依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的原文說法是: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yè)故,應墮惡道,經(jīng)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中略)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注六)。十念往生法門為:罪障深重的凡夫,臨終時,由十聲念佛而往生極樂(注七)。這是仰仗阿彌陀佛的大愿得以往生的。在《無量壽經(jīng)》則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注八)。

  與《觀經(jīng)》所說略有不同;印光大師認為:《無量壽經(jīng)》就平時修行所言,在平常應隨時自我訓練,不可太過于放逸,否則福德因緣不具足,往生不易也。《觀經(jīng)》的下品下生,是就臨終時所說;雖不說誹謗正法,而其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必也謗正法,但遇善知識啟發(fā),即能往生,最后,印光大師對兩種經(jīng)文的歧異,提出了折衷性的解釋,他說下品下生情況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余心,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注九)。在地獄相現(xiàn)前的情景下,一聞佛名,只求救護,專切念佛;化佛菩薩尋其音聲到,一念頃即登彼極樂世界。

  從傳統(tǒng)凈土思想來看,自宋慈云遵式開始,即特別重視十念往生,如《樂邦文集》卷四所說的:修凈業(yè)者,須每日清晨服飾已后,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shù)。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diào)停得中,如此十氣連數(shù)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注一)。十念不是說只要念十聲佛號,就可以往生。以十念的方法達到專心一致,綿綿密密的不間斷,即有所成就。在于精專而不在于數(shù)量的多寡,所以慈云懺主才會提倡盡一口氣念佛,稱為一念;連續(xù)十口氣,為十念。這種念法稱十念法門,是為當時的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所設立的。十念法門,是借氣攝心,心自不散失,必須隨氣的長短,不可強求多念,否則傷氣。又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則害病。這種方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但因是適合忙碌者所修行的,所以印光大師提出“十念記數(shù)“的方法: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捏珠,唯憑心記。(中略)須知此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中略)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捏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

  (注一一)。

  十念記數(shù)的念法,是對治散亂心,數(shù)目以十為標準,不宜或多、或少,正好攝心。須在心中記一句至十句的數(shù),十句再十句,常時如是,不用數(shù)珠。用十念(十句)記數(shù),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自然無處立腳,消除雜念,即能專注一境。數(shù)珠的方法,不適于靜坐,由于手動,會使心不得安寧,而十念記數(shù),則行住坐臥都能運用自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