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晹法師修行論

  明晹法師修行

  道堅法師

  明晹法師一生戒行精嚴,博通三藏,于濁惡世,救世救心,登法王座,作獅子吼。法師弘法利生,普度有情的廣宏愿與無盡的悲心,鼓勵著我們在佛教的傳播與弘化中,精進不懈。法師一生令人敬仰的方面有很多,下面我以明晹法師的《佛法概要》、《圓瑛法師年譜》等有關(guān)資料,就法師獨具特色的修行論略作闡釋。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佛一體論是明晹法師接引眾生的中心理論之一,法師在《佛法概要》之《成佛是怎么一回事》一文中,多次強調(diào)了這種“即佛即心,即佛即心”的心佛不二論。法師首先指出:“佛覺悟到世界上所有眾生,本來都具有與佛一樣智慧德相。”眾生本來具足與佛等同的,無有差別的智慧德相,這給眾生以極大的信心,指出了每一個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和成佛作祖的潛在能力!氨娚m具有佛的智慧德相,為什么依舊還是眾生呢?”法師以為這是因為眾生有了妄想心,有了執(zhí)著心,迷了真心。因此“把這虛幻妄心當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執(zhí)妄為真,所以才有種種妄想執(zhí)著!边@妄想心,執(zhí)著心,就是我們眾生的我執(zhí)煩惱和法執(zhí)煩惱,塵沙無明煩惱。這種種煩惱能障礙我們?nèi)烁竦纳A與完成。若于無常的諸法之中,執(zhí)著以為真常,于無我諸法之中妄執(zhí)為有我,由是生起貪心、嗔心、愚癡心的根本三毒煩惱!斑@三毒使我們對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隱而不顯,就不能成佛得道了!比欢灰娚l(fā)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執(zhí)著煩惱消滅,我們本具的無師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會顯現(xiàn)出來,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這種無窮無盡的智慧德相,就與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達無礙,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議的道理!

  無論凡夫心、佛心,其心之體與佛無異,此心即是佛。這種理論是根據(jù)《華嚴經(jīng)》“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之思想而來。傅大士《心王銘》云:“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倍U門馬祖道一后來也專以此語接引學人,后世禪宗引以為公案。宋慧開《無門關(guān)》第三十則云:“馬祖因大梅問:‘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可見明晹法師是繼承佛教“心佛不二論”的傳統(tǒng),只不過法師以中觀學理論來論述“心佛不二”的理念,謂之“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議”。此凡夫心與佛,顯然有其事上的差別,就像寶珠與蒙塵的寶珠一般,其體雖同,形式上卻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這就是心佛“不二而二”的道理;然而心佛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形式上的差別并不妨礙其理體上平等,因為所有生命界,皆同入毗盧性海,無二無別,同一真性,這是二而不二的理念。何為不可思議?法師云:“就是品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闭嫒缡遣荒苡醚哉Z來表達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界真如是第一機,有了語言文字已經(jīng)落入第二機了,因此,在修習文字般若的同時,不為文字所縛,文字只是工具,通達真理,成就無上佛道才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靈山塔下好修行

  法師引古人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靈山,全稱靈鷲山,為釋尊說《法華經(jīng)》之會處。即謂靈鷲山為釋尊報身常住凈土。據(jù)《法華經(jīng)》卷五《如來壽量品》載,釋尊為度化眾生,故方便示現(xiàn)涅槃,而實無滅度,常住靈鷲山說法;劫末火災起時,世界悉皆燒盡,唯此凈土不毀壞,常住安穩(wěn),天人充滿。釋迦佛常住靈山演說妙法,當然是我們佛教徒心中期盼的凈土。靈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明晹法師說:“看起來遠在天邊印度,其實近在心中!睘榱俗屝疟娒髁巳巳吮揪哽`山塔的思想,明晹法師在《成佛是怎么回事》一文中,又引用“觀音念觀音”的典故,來說明人人都有自覺的本能,樹立眾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知道了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凡夫心與佛無二無別,則不唯他力以度生,當以自力利益當下。即“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以自利自覺的心境,來實現(xiàn)最高智慧的完成!扒笕瞬蝗缜笠,只有堅決要求自己,發(fā)奮圖強,精進不懈,勇往真前,才會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徹底的成功。”明晹法師語重心長的一席話,給我們晚輩增加了無窮的力量。

  有了自信與自尊,如何進一步起修呢?明晹法師在《天童寺進院法語》的山門前說法云:“太白嵯峨勢接天,青山面目更勝前;云歸崖穴泉歸壑,翠竹蒼松盡是禪!比绻f上面“靈山塔下好修行”,是說的人人本具靈山,眾生皆可成佛的平等性智的話,這里要表述的便是“處處皆道場”的修行觀。禪不是形式主義的,而是深入生活,融入生活的,在生活中把握生命,一切與眾生息息相關(guān)的依報界,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你看那蒼勁的松,郁郁蔥蔥的竹,還有那秀美的山川河流,無不在演說佛法之妙諦。

  在生活中修學佛法,于世出世間體證佛法,以中道正觀感悟佛法,是明晹法師教導我們修行的有力武器,為了使我們不流于邪途,法師為我們開示道:“天然景物玄機露,水自流兮云自閑!变镐讣毩,終成大海,這是一種永不言退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折不撓,亦無急功近利等患,任運自然,終成大器。

  然入道之途,當以達摩祖師“藉教悟宗”為旨,所謂“藉教悟宗”,即通過對表詮真理的佛陀言教進行學習,進而達到與真理相應的過程。明晹法師在天童寺法座上開示說:“諸上座,大道本無言,因言而顯道。真心原無相,即相而明心!金剛經(jīng)》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正所謂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鲿敶舜蔚巧饺胨,追隨諸位大德之后,大作夢中佛事,安坐水月道場!贝蟮朗遣豢梢运剂康,但通過文字、概念還是可以領(lǐng)悟的,因此前賢大德苦口婆心,著書立說,就是為的明示第一峰頭境界。針對偏離佛陀言教而盲修瞎練的人,不啻是當頭棒喝。

  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的踐行

  明晹法師大為贊嘆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在生活中,尊重每一個生命,因為今天這些微弱的生命,可能在明天就是人格圓滿圣人,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給生命以自尊,示生命以自信,諄諄善誘,以歸敬慈悲偉大的佛陀。法師常以“四弘誓愿”作為踐行的精神理念,精進修持,愿斷無盡之煩惱,運慈悲心,普度無邊之眾生,虛心謙遜,愿學無量之法門,修行證果,以成無上之佛道。為了說明眾生和佛的同體性,以及佛陀度生的必然性,明晹法師開示道:

  譬如一棵大樹,眾生就像大樹的根,靠水火風土各種助道的殊勝因緣,才能開花結(jié)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樹如果沒有樹根,就不可能開花結(jié)果。佛離開了眾生,根本談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對許多弟子說:“一滴水怎樣使他不會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會被風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會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遠地不會干涸!边@樣看來,大乘教義的真理,就是要普度眾生,和眾生永遠在一起,施以種種方便,賜以種種安樂。普令眾生遠離一切苦惱,得大自在安樂,實現(xiàn)人間佛教涉俗利生。

  在明晹法師的心里,眾生永遠和佛陀在一起,佛陀和眾生如水浮交融,不可分離,要實現(xiàn)圓滿無上之要格,必以“救撥眾生之苦患,給予眾生以快樂”為標準。

  佛陀及佛弟子的任務,在明晹法師眼里,就是傳播佛教,使眾生得到佛法的滋潤,最終令眾生共成佛道。如法師說:

  《華嚴經(jīng)》里面有說:“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毘盧性海!贬屽饶材,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眾生,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毘盧性海。華藏玄門,是一真法界的大總持門,毘盧性海,是如來藏心的妙莊嚴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個個得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在生活中踐行佛法,明晹法師提出“五心”之法,以實現(xiàn)其度生的慈悲理念。

  不舍心:時時處處不舍一切眾生,不舍菩薩行,菩薩的一節(jié)言論、行為、生活學習,都是為了尊重眾生的幸福,助成眾生的幸福,以眾生的利益為自己的第一生命,永遠為眾生的利益而工作、奮斗,無有止息。

  平等心:菩薩將眾生當成父母和諸佛一樣看待,“以眾生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無畏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四弘誓愿”,堅持這樣的志愿,所以菩薩是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

  同事心:佛經(jīng)上說的同事,是指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思想,共同奮斗而言,菩薩在心理上和實踐上與眾生同事,不分彼此,打成一片,救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不得救度者,不著度生之相。

  學習心:菩薩為了服務眾生,助成眾生幸福,要“悲心懇切,學處廣大”。“難學能學,盡一切學!弊鞯綄W習一切知識,向一切人學習,象《華嚴經(jīng)》寫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樣,不知疲倦地學習。菩薩二一切時,一切處都去學習,增長道種智,一切種智。

  結(jié)語

  明晹法師的一生,可謂是對他的修行論實踐的一生。法師自十歲披剃,十二歲則兼習世學,于十八歲即任圓明講堂監(jiān)院,幫助圓瑛大師處理日常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功不可莫。此后,法師講經(jīng)弘法,力行慈善事業(yè),繼而著書立說,開辦佛學院校,重興祖庭,光耀法門,不愧為一代愛國高僧本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