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止觀講義》釋“生即無生門”之五
《講義》釋“生即無生門”之五
釋華梵 著
(續(xù)釋:第二、生即無生門)
【次入無生門者。夫智人觀色法者,且如色法。眼識得時實無分別,不是不得而無分別,此即是法,眼識親證,如色無異!
前簡名相,次則當入無生門也。
前釋名相,已知名只是假名,相只是幻相,名相性空無體,其不過是意識心中基于分別而生的前塵影像而已,名相雖現(xiàn)有生滅,而實無生滅,故前簡名相時,卻是早已暗示無生之理了。下面接下來我們再正式的、具體的闡釋一下什么是無生的道理。
上文談到,迷人唯觀名相,智人則觀于色法。然智人到底又是如何觀色法的呢?今文云智人觀色法,是“如”色法,智人即是如是正觀色法的。
何謂“如”呢?“如”者,不變、不異,無有分別,即不二真如之理也。謂由前正智,觀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無,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發(fā);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為“如”也。
因為諸法事相雖有差別,然諸法理性同一空寂。以理融事,則事相雖差異,而無分別,不二、不異,不變、不動,故會諸法“如”義者,即入無生門也。
具體而言,以色法“如”故,所以眼識得色時,實無分別;既無分別,則意識心中不應(yīng)起欣厭好丑之想。凡夫心中起欣厭好丑想者,乃由誤取名相為實所致也。故非是眼識不得于色,而是眼識得色之時,意識不得作虛妄邪執(zhí)分別耳。何故?乃因意識作分別者即非是“如色法”故!按思词欠ā闭,謂一切色法于眼識得時不可作虛妄邪執(zhí)分別,乃是由一切色法之本質(zhì)、本性所決定,一切色法法爾如是,本來如是,不可作分別故。
既然一切色法本質(zhì)本性法爾如是,本來如是,不可作分別,是故眼識親證色法時,實無分別,如色無異。
【及其意識不了,妄計我,生假分別,倒見沈淪,于事中真、妄齊致。何者意識分別不如法也?言真、妄者,眼識得故名真,意識緣故為妄,真、懸差別不等,是故證法無人。何以故?法無分別故。】
今文緊承上義,前既云“眼識親證,如色無異”,那一切眾生又為何給弄到“于事中真、妄齊致”了呢?
今文釋云:但由于一切眾生不能如實知一切諸法之本質(zhì)與本性,于是于無我法中虛妄計執(zhí)有人、法二我,又基于人、法二我而于一切緣起諸法,妄生分別,以致倒見沈淪于名、相事法之中,終至真、妄不分。為何會如此呢?全因意識分別,不“如”于法也。
下則接下來進一步釋何為真?何為妄?文云“眼識得故名真,意識緣故名妄。文義易見,眼識得時是現(xiàn)量界,故是真;意識是虛妄執(zhí)取名相,于無分別中妄生分別,故是虛妄。是知五識(眼、耳、鼻、舌、身五識)無罪,罪在第六意識虛妄分別耳。亦正因如此,上文乃云“不是不得而無分別,此即是法”故。
“真、懸差別不等”者,今據(jù)上下文義,顯而易見,“懸”字當為“妄”字之傳抄訛誤。
今何故云“真、妄差別不等”,即“證法無人(即法無我)”呢?
下答云:“法無分別故!贝颂幰庵^:由前真、妄差別不等,是故證知諸法實無分別;而法無分別,乃因一切諸法皆是緣起假合而有;一切諸法即是緣起假合而有,故知一切諸法無有自性,無有實體;法無自性、實體,是則證知諸法無我。
【經(jīng)云:“法無分別,若行分別,是即分別,非求法也。”色法既爾,心法亦然,準以思之,如色無異。故經(jīng)云“五識所得境,當體如來藏”等。】
前文釋義已竟,今則引經(jīng)證。經(jīng)證者,即是引諸經(jīng)論中的圣言量以為證據(jù)、證明耳。
經(jīng)云:“法無分別,若行分別,是即分別,非求法也!币驗橐磺兄T法皆乃緣起假合而有,無有實體,皆自性本空,故實無分別。如于無分別之法妄生分別,則但是虛妄的分別見而已,此與諸法法性不相應(yīng),故經(jīng)云“非求法也”。
色法既然如此,而心法亦是同樣的道理。此處亦引經(jīng)證云:“五識所得境,當體如來藏。”
上門中已有解釋過何謂如來藏了,今準《大乘起信論》義,更補釋之。
“如來藏”者又有二義,即:如實空與如實不空。其中:
一、如實空,又有二義,即:
1、無相空,謂如來藏離一切相。
2、無性空,謂于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一空寂法性。
二、如實不空,亦具二義,謂如實心、如實法。
1、如實心者,即阿賴耶識,此心與無明合,便起妄智;此心遠離無明,便起清凈真智。
2、如實法者,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中,具一切恒沙佛法無邊功德。
五識所得五塵境,究其實,相假性空,無有實體,即是如實空如來藏;而五識隨緣所得一切,遠離無明時,即是成所作智,具足一切性功德,便是如實不空如來藏。故經(jīng)云“五識所得境,當體如來藏!薄爱旙w”者,即謂當下之體性即是也。
【是則入初門之方便,契自位之妙門。略說大意如斯,廣釋如經(jīng)論中說!
“是則入初門之方便,契自位之妙門”,此乃總結(jié)上“入無生門”這一段文之文義也。
“初門”者,初教之門也,亦即大乘始教之門也,亦即諸法本初不生門也,亦即華嚴四十二字母之最初“阿”字門也;“契自位之妙門”者,即契大乘始教自位也,亦即契本初不生諸法自位也,亦即契“阿”字門自位也。
“略說大意如斯,廣釋如經(jīng)論中說”者,文義易見。
【又諸法皆空,相無不盡。于中復(fù)為二觀:一者無生觀,二者無相觀。言無生觀者,法無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實有,是則為空,空無毫末,故曰無生。經(jīng)云:“因緣故有,無性故空!苯庠: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又《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庇纸(jīng)云:“若一切法不空者,則無道無果等!薄
前即已契入諸法無生門自位,則知一切諸法但是因緣假合而有,故皆無自性,無有實體,即今文所云“諸法皆空”;諸法即空,空則無相,故說“相無不盡”,此是約法義而說耳。下“于中復(fù)有二觀”者,則是約觀智說耳。
如約觀智而說,于中則開為二觀,即:一、無生觀,二、無相觀。
依文今先說第一無生觀。我們已知,諸法但以因緣而生,亦以因緣而有,既然有屬因緣,故諸法無有自性。
“相由故生”者,“由”者由借也,相緣也,依他而有也。謂諸法無有自性,依他而有,相緣而生。故生者如幻如化,而非實有;既然法非實有,是則為空;空則無毫末可得,既不可得,故曰無生。
“因緣故有,無性故空!蹦耸且蚯耙厌屃x,今乃引經(jīng)證、圣言量以為證據(jù)、依據(jù)、證明耳。經(jīng)義易解,謂以諸法因緣有,即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空耳。
文中“解云: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贝耸墙忉屔暇浣(jīng)文,謂因緣及無性,原是一法,不可作二會。因為法屬因緣,當體即是無性;以無性故,乃能隨緣而成萬法;所以因緣與無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文中又進一步引《中論》文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贝四恕吨姓摗び^四諦品》中所說之偈,全偈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因為一切法性空,故得相由而成緣起;以緣起故,乃有一切法。如果諸法不空,則不待緣成;不借因緣,則無一切法。
故無性者,真諦也;緣起者,俗諦也。以有真諦故,方成俗諦一切法;若無真諦,則俗諦一切法不成。
文中又更引經(jīng)證云:“若一切法不空者,則無道無果等!币庵^:如果一切法不空,便是一切法決定;如果一切法決定,自是無道亦無果也。
譬如:若凡夫根性決定者,則一切凡夫便不能因修道而至賢位耳;又若三賢位根性決定者,則三賢位眾生便不能成四圣果耳;又若菩薩根性決定者,則一切菩薩勢必永不能成佛耳。今以諸法性空故,故能隨緣;亦以隨緣故,故能成諸道果耳。
- 《華嚴經(jīng)》中的“不可說”
- 不讀誦華嚴經(jīng)不知佛家之富貴
- 修學華嚴的利益
- 華嚴經(jīng)文義綱目
- 華嚴經(jīng)普賢觀行法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華嚴經(jīng)梵行品新講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講錄
- 華嚴宗簡論
- 華嚴念佛三昧論淺釋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七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六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五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四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三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二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一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十九
-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十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