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法與大乘佛法

  南傳佛法與大乘佛法

  慧廣法師

  ﹝一﹞

  近日,有幾位居士來山,席間談及佛教的種種;其中,談到了南傳佛法在臺灣的流傳....。事后,心中不覺生起些許愁思──

  這幾年來,南傳佛法在臺灣非常流行,國內(nèi)佛教徒接受者,稱為原始佛法。

  南傳佛法以較單純、切實,注重實踐的方式﹝有別于大乘佛法的超高理想及玄思﹞,在臺灣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輕佛教徒。談到佛法修行,不少人以南傳為依歸,似乎大乘佛教已無修法可談。更甚者,有些接受南傳佛法者,則強烈排斥大乘佛教,不以大乘為佛法....。

  這些種種,往好的方面來說,自然可以刺激大乘佛教徒的反省:在歷經(jīng)了二千五百多年,而且在不同時代、不同環(huán)境之下,免不了應(yīng)機制宜的大乘佛法,是否有失真的地方?或者,大乘佛法是否太過于理想化、哲學(xué)化或?qū)W問化?造成高談理論,而缺乏實際修證....?

  當(dāng)然,這些只是咨疑,不一定是事實。

  大乘自然有其修行方法,有不少應(yīng)不輸于南傳佛教。但在凈土宗念佛,幾乎概括了所有佛教修行的臺灣,有時候,是會令人覺得大乘佛教沒有 修行方法。相信有不少念佛者,念了許久,卻感覺不出有修行的作用。佛是念了,但貪嗔癡、煩惱欲念,并未真正減少,戒定慧也沒有增長多少。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它可以培養(yǎng)慈悲心、減少世間殺孽,自是功德一件,不應(yīng)該反對人們素食。但素食是否就是修行呢?這是有疑義的。

  但對一些大乘佛教徒來說,只要他有念佛、有素食,便自以為有修行了,別人也這樣認為。

  可是,如此修了許久,內(nèi)心未必能感受到法悅、一些煩惱也未必得解決。于是,有些人在某些機緣之下,遇上南傳佛法比較細致的修持,身心便有了前所未有的覺受。這是以往念佛、素食那幺久,都不曾有過的。

  對許多佛教徒來說,要深入佛法是不容易的,更別談到融會貫通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不奉南傳佛法為寶?進而排斥大乘佛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樣的情形,也會發(fā)生在佛教徒學(xué)習(xí)教外法門,如氣功等。一旦他在那里修學(xué)得身心有所變化、或起覺受,以之比較在佛門念佛、素食那幺久,卻都無感覺。你說,他怎能不舍佛法,而就外法呢?問題是、關(guān)鍵是:佛法或大乘佛法,真的是像他所了解的那樣嗎?念佛素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嗎?如果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什幺?

  希望大家談?wù)?我也會陸續(xù)談出所知。

  ﹝二﹞

  作者:慧廣法師

  “南傳佛法”是指流傳于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區(qū)的佛教,以往中國佛教徒都稱他們是小乘佛教。這種稱呼含有瞧不起他們的意味;稱呼自己的佛教則叫大乘。

  “南傳佛教”源于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上座部”多長老,所以言論 、行事作風(fēng),顯得老成持重,思想自然也就比較保守;“大乘佛教”則演變自部派佛教的大眾部!按蟊姴俊倍嗄贻p比丘,行事比較活潑,勇于創(chuàng)新弘法,將原始佛法,適應(yīng)于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作各種不同的開演。從某方面來說,“南傳佛法”是可貴的,他們盡量保留著佛法的原貌,包括經(jīng)書義理、僧團型態(tài)等等,歷經(jīng)二千五百多年的時空變化,今人還能從他們那里看到佛教的原貌。單是這點,就值得令人肅然起敬!

  當(dāng)然,經(jīng)過了那么久的時空變化,如果說如今的南傳佛法,就是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法,也是不對的。不管是佛法義理、修持方式,或僧人的生活型態(tài),多少有了不同。所以,正確的說,南傳佛法只是比較接近原始佛法而已。

  南傳佛教以遵隨佛制為要,不會增添佛法經(jīng)典、不會融合其它修行;北傳的大乘佛教則相反,思想是活潑的、行事是積極的。當(dāng)佛法傳到某個地區(qū)時,他會融合當(dāng)?shù)氐奈幕L(fēng)俗,讓佛法容易被當(dāng)?shù)厝私邮?以便度化更多的人。

  大乘佛教的修行,也會采取其它宗教不錯的修法,將之融會于佛教修法中,讓某個地區(qū)的人,更容易接受佛法。這就是:為什么大乘佛教的修持方法中,有許多是原始佛教所沒有的。包括咒語、誦經(jīng)超渡、命終助念 ,以及多佛、多菩薩的信仰,等等。

  在教理上,更開發(fā)了一些泛外道化的佛學(xué)名詞,如說眾生皆有佛性、有如來藏、真如、阿賴耶識,及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等。這以原始佛教的觀點來說,簡直是外道了。外道也講神我、大我、梵我,大乘佛法的佛性等,與之何異!

  這些種種,就是導(dǎo)致南傳佛教排斥大乘佛教非佛法之所在。

  確實,大乘佛法在原始佛法中加入了太多的東西,把印度的佛教幾乎全變成了中國式的佛教。供奉的佛像是中國人的臉型,佛像所在的寺院,也是中國古代的官邸;中國人喜歡具體、不善思維抽象,也把佛法的抽象名詞改成具象的。像涅槃、空之類的東西,國人是不大懂的,把它改成佛性、明心見性、開悟,就容易懂多了。

  站在弘法度眾上,你能說這樣不對嗎?

  佛法是可證的,覺悟并非教主的專利,只要佛弟子依法修持,證得了佛陀所證的,他就能演說正法。

  佛陀入滅后,二千五百多年來,相信有不少佛弟子依法修行,證得了佛陀所證。他們因時代環(huán)境的不同,可能被稱為菩薩、或阿羅漢,以及禪師、上師。也因時代、環(huán)境、文化語言的不同,每個佛弟子表達佛法的方式會有不同。但所說的與佛陀正法無異。

  所以,一些信仰南傳佛教者,一味排斥大乘非佛法,等于否定了佛法的可證性。佛經(jīng)中尚說,無佛無法之世,尚有人能自行修行而得正覺,稱為圓覺、辟支佛。如今,佛法尚在,就算大乘佛法摻雜了許多外道法、方便法,也不能否定其中還有許多佛法。既然大乘佛教中還有許多佛法,也就不能否認,有人會依而修證,證得了佛陀所證。那么,他所說的怎會不是佛法呢?大乘佛教怎會不是佛法呢?

  經(jīng)中也沒有說,只有佛才能說佛法!妒b律》載:佛法有五人說,除了佛陀之外,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都可能演說佛法,只要所說符合布施、持戒、生天、涅槃的道理,就是佛法。

  經(jīng)中佛也說,他所說法如掌中沙,未說者如大地土。這是排斥大乘非佛法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再來,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認為佛陀所說的原始佛教才是佛法,后代佛弟子所說的,如大乘佛教里面的,都不是佛法;或者,認為佛法只能保持原貌,不可以增減變化,那等于否定了人類文化向上進化的可能性........。

  ﹝三﹞

  作者:慧廣法師

  根據(jù)人類的歷史記載來看,人類是不斷向上進展的。這是生命的特質(zhì)──生生不息。所以,在物質(zhì)文明上,后代的會比前代好。因為,后代有了前人的經(jīng)驗,可以少掉一些摸索,自然要比前代有成就啰。

  在精神文化上,后代的也會比原始的好!霸肌碑吘怪皇莻開始,許多方面只是草創(chuàng),談不上成熟,不論是思想學(xué)術(shù)、或宗教文化,可能都要經(jīng)過兩三代、或四五代,才能有其大成。

  宗教是人類的活動之一,也是依附于人類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特質(zhì)既是生生不息,那么,人所信仰的宗教,怎能老保持在教主初創(chuàng)的時候呢?當(dāng)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古今中外,任何傳上一百年以上的宗教,無不經(jīng)過了幾次的演變。佛教流傳至今已經(jīng)二千五百多年,怎能沒有演變,還保留在原始佛教中呢?

  演變是必然的,演變也是好的──后代會比前代好。

  舉自然界的的事物來說。

  原始的番石榴,小而無肉,也不大好吃,如今改良過的泰國石榴、珍珠石榴、無子石榴,則大又好吃。如今,你還會去吃原始石榴嗎?除了有糖尿病者,吃吃原始紅心石榴,用以治病外,不會有人去吃原始番石榴。

  奇怪的是:有些佛教徒卻寧舍現(xiàn)代的優(yōu)良,而就古代的方便。當(dāng)佛教的飲食觀,已從佛世的食三凈肉,向上進展到素食時,臺灣卻有一些信奉南傳佛法者,不認同素食,似在鼓吹肉食。

  請想想,佛教的在家五戒,排在首位的是什么?就是“不殺生”。不殺生當(dāng)然不等于就要素食。我從沒有叫人受五戒之后,就要素食。對某些人強調(diào)受五戒之后就要素食,我說那不是正確的佛教說法。

  然而請想想,如果一個受五戒的人,他能進而發(fā)心素食,不是很好嗎?他所守持的不殺生,不是更圓滿嗎?畢竟,你雖不親手殺生,但因為你食肉,就會有人殺、雞、鴨、豬、羊等動物來賣你。那不等于你在間接殺生嗎?

  有一人食素,世間就會少殺一些動物;多一人食肉,世間就會多殺一些動物。誰說素食不會減少世間殺孽?誰說素食不是功德一件?不會培養(yǎng)慈悲心?一個守持五戒同時素食者,難道不比守持五戒還食肉者圓滿嗎?

  同樣的,以人類交通來說,幾十年前,有部腳踏車,就神氣的不得了。如今,有機車、汽車,已是很普遍的事了。更快的火車、飛機,一般人也都搭乘的起。試問:現(xiàn)在有人出遠門,不開汽車、不搭火車飛機,而騎腳踏車的嗎?沒有!

  但我們一些原始佛法奉行者,卻要求我們的出家眾,應(yīng)該舍現(xiàn)在方便的交通工具,回復(fù)到古代,連腳踏車都不要騎,用腳走路就好──要二十世紀末的臺灣出家眾,完全遵守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所制的戒律,不就像這樣嗎?

  基于人類是不斷的向上進展,我們可以說,大乘佛法在某方面,是要比原始佛法好。原始佛法只是一個開始,大乘佛法則是接續(xù)開展──經(jīng)過許多菩薩、祖師灌溉之后的結(jié)果。而且,還在不斷的開展中。

  反觀自認正統(tǒng)的南傳佛教,保守著佛法的開始,不敢向外擴充,自然其格局便小,只好被稱為小乘佛教了。

  佛所說法,當(dāng)然是最好的佛法,佛教徒不應(yīng)該忘本。但如果以佛說的才是佛法,后代的大乘佛弟子所說,都不是佛法,這連佛陀也不會同意吧。這更否定了人類向上進展的可能性,違反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事實。

  更可惜的是:把大乘佛教中,古來多少佛弟子的寶貴智慧抹殺掉。

  誰說后代佛弟子說的法,就不如佛陀呢?在人類是不斷向上進展的法則上,有時是會青出于藍的。所以,原始佛教的修法:四念處觀、數(shù)息觀、不凈觀,造就了不少出世四果圣者,但中國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參禪、參公案,不也成就了許多明心見性、斷生死煩惱的出格高人!

  所以,大乘佛教是不可以否定的,它包含了許多人類可貴的智慧財產(chǎn)。只是方法不同、說法不同,同樣能令修習(xí)者證悟佛法。有不少地方,大乘佛法是勝過南傳佛法的﹝希望沒有人叫我拿出證據(jù)來,因為,那很浪費時間呢。不過,可以相信我,我受過三年研究所教育﹝佛教的﹞,也略有學(xué)術(shù)基礎(chǔ),不會信口開河。﹞

  坦白說,我個人滿喜歡某些原始佛法,包括其理念與修行。在距今將近二十年前,我初出家時,第一次看到《雜阿含經(jīng)》。看了幾篇,心理覺得很喜歡。于是,便一直看下去。不到一個月吧,整部《雜阿含經(jīng)》就被我看完了。心里想:這么好的經(jīng)典,怎么被佛教徒說是小乘經(jīng)典,而不屑看呢?太可惜了。

  當(dāng)時,南傳佛法尚未在臺灣流傳,原始佛教的研究也未普遍,我便常向人推介《阿含經(jīng)》、說原始佛法好。只是我沒有把大乘佛法否定掉。事隔十余年后,南傳佛法大行于臺灣,國人有些信奉了南傳佛法后,便否定了大乘佛法,把大乘佛法說得一文不值。我覺得訝異,反而要轉(zhuǎn)過來肯定大乘佛法了。

  ﹝四﹞

  作者:慧廣法師

  人類宗教文化的產(chǎn)生,和它的居住環(huán)境,是有很大的關(guān)系的;不同的居住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不同的宗教。古代猶太人受到其它民族的迫害,便產(chǎn)生了他們的民族宗教──猶太教。猶太教創(chuàng)造出了他們的民族保護神──耶和華,以保護猶太民族為主,不惜殘忍的殺害其它民族。

  印度環(huán)境炙熱、生存困難,人們對苦的感受非常深,便產(chǎn)生了他們厭離世間、追求解脫的宗教。人們害怕下輩子再來出生為人,希望透過今生的修行,下一生能轉(zhuǎn)生到天上、或不再出生。于是,有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印度宗教文化。

  中國的環(huán)境則不同,多數(shù)地區(qū)物產(chǎn)豐富,只要不戰(zhàn)亂,人們都能安居樂業(yè)。于是,中國民族注重生過于注重死,人們講究的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切,不喜歡追究那些虛無飄渺的未知之境?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中國產(chǎn)生不出宗教來,有的是講究現(xiàn)實人生學(xué)問的儒家、和略帶隱士思想的道家。直到佛教傳入國內(nèi),才刺激而由道家衍生了道教,以及白蓮教、一貫道等。但和印度的佛教、西洋的耶教、回教相比,其宗教意境差得遠了。

  由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宗教,自然帶有其地區(qū)色彩,回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視牛為圣,以及各宗教主要信徒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如佛教的出家制度。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適合其它地區(qū)的人。

  因此,印度佛教三衣一缽的出家方式,無法生存于中國。為什么呢?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因為民俗文化的不同。無論你怎樣說,國內(nèi)的出家人,就是難以像印度那樣三衣一缽;甚至你可以說,國內(nèi)的出家人,不能如法如律,干脆還俗算了!但我們的出家人,再怎樣改變,還是不能完全像印度出家沙門那樣。

  何以如此呢?因為環(huán)境、文化不同,印度是個宗教性的國家,古代印度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宗教,佛經(jīng)記載有九十六種外道﹝宗教﹞。可見印度宗教之多。

  印度的主要民族──婆羅門,男人年少就要出家修習(xí)宗教,壯年再還俗結(jié)婚生子,老年則再出家修練,以至于死。其它各民族對出家修練者,都非常恭敬,不管是哪一宗教。所以,印度出家,只要有三衣一缽,其它就不必掛慮,有所需要再向人化緣就好了。過著專心于道、不慮吃住穿喝的出家生活。

  但要將這種印度的出家制度,在國內(nèi)實行,不僅地理環(huán)境不允許,民俗文化也容不下。中華民族哪有供養(yǎng)出家人的觀念?誰愿意每天多煮一些飯菜,等著出家人來扥缽?

  所以,印度的出家制度──三衣一缽、孤身萬里游,在國內(nèi)是行不通的。

  但出家怎么辦?國人信仰佛教,想專心修行者,也會想出家?只好變通了。

  如何變通呢?同樣是剃頭,也是舍離家庭。只是穿著有別于世人的俗服,以示出家的身分;同樣要受持出家戒律,但怕比丘﹝尼﹞戒,受了無法全守持,那不就犯戒了?便加上菩薩戒,冠在比丘戒之上,表示菩薩戒高于比丘戒。一旦比丘戒與菩薩戒沖突時,則舍比丘戒就菩薩戒。出家則多數(shù)共同生活在寺院中。這也是一種“家”的型式。只是這里無私有財產(chǎn),大家過的是以“道”為主,無諍、六和的生活。

  這其中,菩薩戒是印度傳統(tǒng)佛教──原始或南傳佛教所沒有的,出家方式也不符合傳統(tǒng)佛教三衣一缽。所以,按照原始出家戒律的觀點,你可以說國內(nèi)出家人都不如法、不如律;甚至可以說,國內(nèi)沒有真正的出家人。

  民國初年,就有南傳佛教法師,來中國參觀了國內(nèi)佛教后,表示中國無比丘。太虛大師曾為文辯駁,收于《太虛大師全集》中。

  中國是否沒有真正的出家人呢?看你站在哪個觀點來看,如以原始佛教的出家制度來看,確實如此;如以出家的內(nèi)容、和出家所證來看,則不然。這也就是南北傳佛教爭議所在,也由此,被古德劃分為小乘與大乘。小乘重于外在形式,大乘則講究內(nèi)在。

  當(dāng)佛教的弘傳越來越廣,時代背景也都不一樣了。一些佛弟子,便集合起來,制定了一個適合時代環(huán)境的出家制度,就是菩薩戒。對佛教教理也作了某些修正。例如:將傳統(tǒng)以出家為主的佛教,改為出家、在家平等;將傳統(tǒng)以形式為主的佛教,改以內(nèi)證為主。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在家也可以弘法;菩薩有出家者,也有在家者;菩薩僧不僅是出家人,在家證入圣位者,也是菩薩僧。這在傳統(tǒng)佛教是不允許的。弘法是出家事,在家只能當(dāng)外護;僧必須是剃頭著袈裟的出家沙門,在家人就是有什么修證,也不能稱為僧。甚至說,出家才能證到四果阿羅漢,在家修行最高只能證到三果阿那含。

  有趣的是:這就好比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但到了二十世紀末的今天,結(jié)過婚的先生,你再有這個觀念看看,太太不會給你好臉色看!這是個女權(quán)高張的時代,女士們不斷的高喊男女平等。不少地方,女權(quán)已超過了男權(quán),換男人要喊女男平等了。

  從這個社會觀點來看,你不覺得大乘佛教比較符合現(xiàn)代社會嗎?原始或南傳佛教,猶如古代社會,重男輕女──出家尊貴、在家卑賤;大乘佛教則猶如現(xiàn)代社會,男女平等──出家、在家平等。這點,你能說,大乘佛教不比南傳、原始佛教好嗎?

  當(dāng)然,平等是機會的給予,不是說每個人都一樣大。在大乘佛教中,在家居士當(dāng)然還是要禮敬出家?guī)煾?佛法僧三寶還是在家信徒的皈依處。只是說,在家居士如果德學(xué)夠,你也可以講經(jīng)說法、度化眾生;在家居士,如果肯修行,也可以達到出家的修證。這在原始、南傳佛教中,在家居士是沒有這種機會的,就算有也很少。

  因此,平等是可貴的。但平等的過了頭,也是不足取。像《維摩詰經(jīng)》中,維摩詰居士將佛陀的十大出家弟子,幾乎說的無一是處,則是個異類,不能代表大乘佛教的態(tài)度。可能是某些在家佛弟子,對傳統(tǒng)以出家為尊制度的一種反彈而已。

  所以,大乘佛教不是沒有毛病、它也有一些不該有的東西。但大乘佛教里面則有許多寶藏。過去的祖師大德,留下了多少的智慧結(jié)晶。

  大乘佛教的精神也是可貴的,它是不斷進取、不斷創(chuàng)發(fā)的,帶給佛教徒無窮的希望。除了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之外,從大乘佛法中,我們發(fā)現(xiàn),還有許多修行的方法。說不定哪一天會有一種修行方法,讓人很容易就入定。這不也很好嗎?

  佛所說原始佛法,相信大乘佛教徒不會懷疑。只是某些因地制宜的制度方法,因著時空背景的不同,今人已無法采用,不得有所變通而已。試問:現(xiàn)今國內(nèi)執(zhí)著原始佛法者,一切都能如法、如律,像佛世弟子般的修 行、生活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