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四念處觀

靜波法師:修行四念處觀

  所以修行四念處觀,雖為次第禪法,卻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于外道所修的四禪八定了。因為它已經(jīng)是出世間法。所謂出世間法,就是即相離相,即入世修出世。這就像:“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我們發(fā)現(xiàn):在《維摩詰經(jīng)》里面,天女散花,花散下來之后,落到那些羅漢身上,他們怎么弄都弄不下來。為什么?因為他們持戒:“身上有花怎么能行呢?我們犯戒了。”就用力往下弄,越弄越接花。但是,花落到了那些菩薩們的身上,就自動下去了。為什么?因為菩薩不執(zhí)著,不佩服不行。“天女散花”是來自于佛教的用語,就來自《維摩詰經(jīng)》。

  常常聽到一個禪宗的公案不是有這樣說法嗎?有師兄弟兩個人,走到了河邊,當時,師兄看到一個女孩手足無措地要渡河而沒有辦法,膽子又小。然后師兄過來說:“你要過河嗎?”她說:“是的。”師兄說:“我背你過去。”于是他就把這個年輕的女孩背過河去了。旁邊的師弟看傻了,心中想:“師兄犯戒了”,走一路,耿耿于懷,想說又不好意思說,不說又憋不住。

  過了整整一個晚上,師弟都沒睡著,而師兄睡得很好。第二天再走路時,這個師弟終于憋不住了,說:“師兄啊,我必須得忠告你。”他師兄說:“你說什么?”他說:“你犯戒了,佛教講,不可近女色,你昨天竟然背著那個女子過河?”然后,這個師兄就說:“我昨天已經(jīng)把她放下了,你怎么又把她背起來了呢?”

  我們常常會犯這種過失,即使別人錯了,自己卻耿耿于懷,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執(zhí)著,不解決自己心里的問題,卻總是愛管別人的閑事。別人已經(jīng)解脫了,而自己還在糾結(jié),所以這是最關(guān)鍵的修行。這個道理雖然非常簡單,但做起來實在太難了。

  而是不共于外道。

  外道就是在三界之內(nèi)追求生天的境界,外道不是壞人,也不是壞的信仰。我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講過:心游道外,名曰外道。我們的心同佛法不相應(yīng),那么就是外道,就是著魔。有人說:“著魔了。”你自己好好考慮考慮自己吧!誰說“著魔了”這句話,應(yīng)該說,他自己就是著魔了!因為你對魔根本就不認識、不理解,所以你要清楚,你那么說就是著魔了?這是一定要清楚的問題。魔就是困擾!被死亡、活著、煩惱、主宰所困擾和束縛。

  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漸漸地遠離生死。

  如果佛教徒真的去修學四念住觀: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那么我們就自在了,就解脫了,一點一點地就走出了煩惱和生死。所以佛教徒應(yīng)該好好學習:第一大人覺悟的準則,就是要修四念處。我們今天的修行是否如此用心呢?或是錯用了心思呢?

  “到底我們是要按照四念處這樣來做嗎?”佛陀當時回答他的比丘弟子們:“我們應(yīng)該依四念處來安住。”只有用四念處來安住,我們自己才可能得到解脫。我們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嗎?應(yīng)該說沒有。那么怎么辦?我們今天要重新來認識自己丟失的寶藏,再把它重新找回來,好好地去運用、去實踐。

  我們要改變煩惱和輪回,就是要改變自己原來沒有佛法的實踐的方向和工具的狀態(tài),千千萬萬不能再自以為是了。現(xiàn)在的社會上有一句話就說:無知者無畏。因為無知,所以什么都不怕。這個最可怕。“我無知,所以我不怕”,這不應(yīng)該是佛教徒的行為。佛教徒應(yīng)該說“我明白”,所以我不做。“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怕因,眾生怕果。菩薩知道做因就有果,而眾生做因時不怕,但是承受果報的時候害怕了。我們說我們不怕,但是前提是我們不做,應(yīng)該是這樣的觀念。

原標題:【極樂法雨】靜波法師:依四念處來安住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哈爾濱極樂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