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佛教運動之史的研究
新佛教運動之史的研究
在這個有史的幾千年當中,無論學術(shù)界爭論著有神無神,唯心論唯物論,而花總是在和暖的時候開,葉子總是在寒冷的嚴冬落,水總是那么流,人也總是“食色性也”。除掉固執(zhí)偏見的自以為聰明的人,誰也會感覺到在我們主觀的概推之外,的確還有一個沒有被人類所全部把握得到的真理。
佛在二千五百年以前,早巳指明這個主觀的概推不足恃,同時更詳細討論到主觀的形成和避免主觀的方法,企圖用純客觀的認知,全部把握那個存在于主觀的概推之外的真理。他足成功了的,所以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博學深思之士如弘一法師等,照著他的教條實行。但是一般社會依然是在主觀的領(lǐng)域里亂打之繞,并且大都是物質(zhì)的反映,所以佛和他的大弟子,又不得不適應這個辯證法地發(fā)展著的“反映”而隨機說法,在佛教史里可以劃分成幾個階段,新佛教運動也在這個理論的據(jù)點上樹立起來。
佛的隨機說法之易見者在戒律,譬如戒殺,起初并沒有這個規(guī)定,后來他的弟子殺了人,受了社會;—卜的譴責非難,才召集大眾制定寬泛的條文,接著就針對著從寬泛里漏出來的弊病把條文逐漸嚴密起來,稱之為律(Vinaya)。佛死以前,一共制定二百多條,當時有許多一時高興而出家的人,受不了這種約束,重行還俗者也很多。最有趣的是—一個晚年出家,名叫須跋陀的和尚,在佛死的時候,公然對那些眼淚汪汪的同門說:“仁者弗愁,大沙門(即佛)在世常言是應為,是不應為,我等恒為所囿,今者得白在,可為所欲為矣!彼缘谝淮谓Y(jié)集(Samgiti)席上,阿難陀(Anadah)說:“佛將入滅時會告我,大眾若欲棄小小戒,可隨意棄!辈贿^因為小小戒的范圍沒有確定,未能通過,結(jié)果照長老大迦葉(Mahakasapah)的提案議決——“世人既知釋子沙門所當護持之戒矣。今若棄小小戒,人不將謂沙門瞿曇(Gautama)所設(shè)戍法以師逝而與煙俱消。為免此譏,佛所未制今不別制,佛所巳制不可少改!
此后百年左右,毗舍離(Vaisali)的跋耆(Vajji)比丘就舉起叛逆的旗子,提出十事要求改革:一、聽許貯鹽于角器,二、日影過正午橫列二指長的時候可以吃點心,三、在此地吃了馬上到別的地方還可以吃,四、同在一教區(qū)者,不必同在一處布薩(說罪誦戒的儀式),五,眾議處決時,不足法定人數(shù)而有效,六、得聽許先例,七、得飲未經(jīng)攢搖的牛乳,八、得飲未發(fā)酵或半發(fā)酵的椰子汁,九、造坐具可不用邊,隨意大小,十、得儲藏金銀財物。這大部分與當時的戒律相違,長老耶舍(yasa)乃召集四方的上座比丘開會,用宗教的情感,在字面上折服了跋耆,但實際上擁護之者仍占大多數(shù),佛教就在此時分成大眾上座兩部。部別既分,飲食起居的方式因之而大不相同,思想上也有顯著的區(qū)別。異部宗輪論上所敘大大五事之爭,即其離異之發(fā)軔。據(jù)陳代真諦法師所傳,大眾部徒眾盛弘華嚴,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諸大乘經(jīng),近代研究佛教史的學者,也大都承認大眾部富有進步改革的思想。所以佛滅之后四百年初,從上座部本部分出來的經(jīng)量部也吸收了大眾部的理論,迨龍樹(Nagaijuna)出而保守上座部理論的說一切有部備受破斥,大乘佛教(Mahayana)如日麗天,上座部和死守著大眾部堡壘的徒眾,不得不退入小乘(Hinayana)之列而漸漸絕跡于人間。
龍樹為西歷二三世紀之人,生于南印度毗達羅國的貝拉爾(Barar)婆羅門家,少年時候的行為非常之壞,幾乎因?qū)W邪法而被殺。皈佛之后,痛改前非,加以“天性奇悟,識解超群,”數(shù)月之內(nèi),讀盡經(jīng)律論三藏,很有一點特別的見解。他的朋友和弟子,就勸他改易服式,另立新教。據(jù)龍樹菩薩傳上所記,他似乎采納了這個提議,并且一度實施過,以至引起另一位大德對他懇切規(guī)勸和供給大量參考書,他才重以釋迦為師,誓愿為佛之使徒。可是在理論方面,針對著時代從事于新的開發(fā)的工作并沒有間斷,中淪,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都是取精用宏而為當時學術(shù)界所遵循的作品;風氣所被,形成一種學派,稱之曰空宗或法性宗。佛教經(jīng)過這一次洗煉,到現(xiàn)在還保持其爍亮的光輝。
無著(Asangab)、世親(Vasubandun)兄弟兩人,繼龍樹之后組成有宗或法相宗的理論系統(tǒng)之原因,此在拙作《略論空有之諍》一文中已經(jīng)說過,不必再敘,其后就是密教的出現(xiàn)。
講到密教,一般人,尤其是密教的信徒,總夸口密教法門最高,超越其它一切宗派;重要經(jīng)典如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經(jīng)(簡稱大日經(jīng))等部是法身佛毗盧遮那(簡稱大日如來)所說,龍樹用了神奇的方法,打開南天竺藏經(jīng)的鐵塔,得著守護神金剛薩埵的密印真?zhèn)鞫剂餍杏谑?其實多半足附會。唐代傳承兩部密法(金剛胎藏)的一行大師,在大日經(jīng)疏里面已經(jīng)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密教之興,不過是無著世親之后,龍智比丘等對于婆羅門教的一種新的適應方法。因為那時婆羅門教內(nèi)的人才輩出,商羯羅(Sankara)把佛理吸納混合到婆羅門教里去,形式上造成得比佛教更動人;同時我們要知道全印度的意識形態(tài),歷來都被婆羅門教支配著,所以婆羅門教的勢力在當時異常興盛。佛教徒的急起直迫,就是把婆羅門教的形式搬到佛教里宋,旗鼓相當,自然可以對壘一時,而削足適履,反因以自戕其生。印度大學哲學教授位特客列希那(S.Radhakrishna)的印度哲學中亦云:“大乘派既承認各地原有之迷信,自然對于婆羅門與佛教之神道,一律容納,分別其等第而列之,而以阿彌陀佛冠首;婆羅門以佛為吠雪奴(Visnu)——婆羅門教所奉之保持神)佛教徒稱吠雪奴為菩薩;彼此間之哲學與宗教見解日趨于共同,于是佛教變?yōu)橛《冉讨徊?佛教所以亡!(據(jù)張君勵《明日之中國文化》引)我們則于此可以為隨機說法或新的適應一詞決定一個范圍。
第一、隨機說法或新的適應,并不是隨波逐波,人云亦云,“做潮流上的死貓死狗”(辜鴻銘先生語,聞諸其高弟江安熊東明教授)。第二、先要立定一個明白的一貫的中心,由此而對著現(xiàn)前的環(huán)境,解釋一切,衡量一切。第三、不能穿鑿附會,故意歪曲以媚俗求容,在理論上這樣,在生活行為上也這樣。拉氏不是又說:印度佛教之所以亡,除理論失掉中心的原因以外,戒律不振,僧徒生活流于放縱亦一重大原因。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今即本之以論我國佛教。
佛教來我國以后,無論在理論方面,在生活行動方面,都與印度錫蘭西藏緬甸不同。前幾年錫蘭的納羅達(Narada)大師到上海,看見我國佛教制度和他們的不一樣,公然批評我們不足以稱僧,當時有許多人竟也“自傷己命”,“白慚形穢”起來,趕緊派了幾個青年學僧跟他到錫蘭去學所謂真正的佛法。其實學固然可以,而硬以我國的僧人為非僧人,乃至發(fā)出重行受戒的怪論,則不免夏蟲井蛙,貽笑大方。納羅達何嘗懂得龍樹無著的精神,那些自傷己命、自慚形穢的人,也太沒有中心思想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國氣候寒冷,光披薄薄的麻織袈裟,那只有活活凍死;沙門乞食,佛教未來以前,我國本來沒有那個風俗,假定一出家就靠托缽維持生活,那也只有活活餓死。所以祖師們在袈裟之外不得不添置棉的夾的衣服以御寒,不得不耕作以維持食用,根據(jù)佛制戒律的原意,這是非常合理的,所以歷來稱祖師們所立的法為清規(guī)。清規(guī),是佛教發(fā)展歷程當中的一件大事,其重要遠過于大眾部的改革;將來的佛教制度,必然的要借著這個基礎(chǔ)而逐漸邁進,納羅達大師之流,現(xiàn)在雖然冷笑地非議著,亦必有采行這個辦法之一日。
至于理論的開展,那更多了。第一因為我國的文化蓄積本來厚;第二我國人民重視理性,佛教的大乘思想,——也可以說是偏于哲理的學說,頗為國人所樂于接受;第三則那些宏傳大乘佛理的大師如僧肇,智顗,法藏,吉藏,澄觀,等等,幾乎個個都有龍樹、無著的手眼,各自揚棄西來之說,冶煉成一適合時代的學派。僧肇之肇論,智顗之天臺宗,吉藏之三論宗,法藏、澄觀之賢首宗,各有特色,和印度佛教的外形不盡相同,有人好意地,或者竟是歹意地稱之為中國佛學,還有人以為他們攙雜了道家儒家的思想,不能算佛教的正統(tǒng)。我則以為這種論調(diào)很可以與南傳小乘佛教徒之斥大乘非佛說者等量齊觀,根本沒有學術(shù)上的價值。因為我們在僧肇以至澄觀的著作當中,理論之最基本或最中心的地方,看不出和他們說中國佛學的先生們,所謂原始佛典四阿含經(jīng)兩樣之處。一般造句用語之不同,不過如夏葛多裘的殊異。假定我們看見張三穿了皮袍子就認為他與夏天穿夏布長褂者足兩個人,那只有瘋子才會承認他是正確。我們學術(shù)界的聞人胡適之先生,做了許多關(guān)于達摩、惠能的文章,昌言禪是中國的特產(chǎn),也很可以并入此論,F(xiàn)在我不想駁他,只希望他先多了解一點究竟什么是佛學,再談佛學與達摩、惠能的關(guān)系與區(qū)別,從而斷其為中國的特產(chǎn)與否方有價值,否則縱然因此而成名賺錢,與學問有什么關(guān)系?
佛教起于西紀前五百三十年左右(從成道時算起),至第八世紀,在印度本土即逐漸衰亡,故實際上只流傳了一千三四百年,而在我國則自東漢明帝以來一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流傳了一千八九百年,并且還要綿延下去。根據(jù)拉特客列希那教授的說法,則我國佛教之所以能如此發(fā)揚光大者,不能不歸于清規(guī)的完成與各宗大師的緊緊握住中心。密教不能在唐代宏傳,在元明雖有政治助力也不能不消滅的原因,或者在此。
過去有許多感覺佛教必須改革的人,曾經(jīng)喚過僧制摹仿日本——就是和尚可以娶妻食肉穿西裝——的口號;教理方面也想極力加上時髦的外衣,譬如現(xiàn)在流行著唯物論,就禽著舌頭說佛法也是唯物論的,而北極就是佛經(jīng)上的須彌山(Sumeruh)。假定真的照這樣做,這樣說的話,那新佛教運動就變成死佛教運動,這是新佛教運動的同志們所應趕緊糾正改革的。
生產(chǎn)化,學術(shù)化,就是使僧制不至于俗化,而僧人的生活可因而莊嚴起來。詳細條文,當然先要把諸家戒本徹底對比研究一番,再參考古代的清規(guī)和當前的環(huán)境方能定。理論之現(xiàn)代化、通俗化的開展,則無論如何要從佛教最基本的中心出發(fā),否則現(xiàn)代化即等于密教之同化于印度教,通俗化即庸俗化而已。新佛教運動如能依照這個目標做下去,才是地道的隨機說法,真正的新的適應,在佛教界內(nèi)固然可以發(fā)生模范作用,同時也就是揭示客觀的真理于人間,其效能不僅僅是關(guān)于佛教本身的改進而已。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2期)
- 上一篇:人民政協(xié)對于佛教界進行革新的啟導作用
- 下一篇: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員會者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