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的道路”

  關于“新的道路”

  前幾天,河北定縣有一位比丘不遠千里,樸被來京見我,主要是問問佛教“新的道路”怎樣。談了大約一小時,他認為得到了啟發(fā),心里很安慰,所以訂了一份《現(xiàn)代佛學》就告辭回去。這使我非常奇怪也很覺興奮。他的生活情況如下:

  他是胎里素,從小出家,今年41歲,已經過了三十幾年的寺廟生活,而所住寺廟,早在解放之前被拆毀了。他搭了三間草房在廟基上和一個伙伴同住,土改分得幾畝田,但是沒有很好的勞動力,就和那個伙伴經營燒餅油條的副業(yè)以維持生活。屋里供一尊佛,平常都點燈燒香,有時也做做早晚課誦?墒怯行┑胤礁刹空f他迷信,說他浪費,使他非?鄲,所以到北京宋問問佛教徒有無“新的道路”可走。

  我對他說:修行的目的,無非是自利利他,而要自利利他決不是裝模作樣,唱唱高調就能行的。我們有一位同志,參加了土改回來對我說:“在農村里,真正看到了占農民總人數(shù)百分之九十的貧雇農們生活的痛苦,經過土改,他們都分得了土地,安定了生活,提高了生產,從基本上解決了問題,消除了痛苦,所以他們都真心誠意地擁護毛主席,擁護中國共產黨。反觀我們佛教徒,雖然標榜著救苦救難,大慈大悲,事實上究竟救了人家的什么苦,什么難沒有?恐怕只能說沒有,那末要佛教有什么用呢”?這一位同志對于我們佛教徒提的意見,當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效果和動機必須一致。我們佛教徒如果只有一顆善良的心,而做不出善良的、有益于人民大眾的事來,那末從什么地方證明我們佛教徒都有善良的心呢?從這里我們想起來一段佛經上的故事:

  往昔時有一商人,聰慧明達,常行仁孝,恒見父母宗親貧苦,常懷憂惱,逼切身心,以何方便而能給濟?作是思惟:無過入海采如意寶,而供給之,得離貧苦。以是因緣發(fā)勇猛心,不惜軀命從家而出,種種方便求覓資糧乃諸善伴,船及船師。于其中路,遇一異人從海而還。乃問此人,如是匆遽,欲何所之?商人具答如上因緣,為救貧窮,今欲入海求如意寶以相資給。彼異人言:我昔離家亦復如是,為濟親族貧窮諸苦;既離家已路經曠野,度大砂磧,絕無水草,多有野象虎豹豺狼毒蛇獅子,或遇劫賊大山大河,與彼船師方至大海,又遇惡風大魚惡龍,雷電雹雨鼓浪洄復;多有留難不可具說,以是因緣勸于仁者宜速回還。爾時商主聞是語已,倍復增進,發(fā)三勝心入海不退,云何為三?一者、父母兄弟宗親貧苦若斯,如何空歸不相救濟?二者、我之親屬昔時富有惠我衣食,憐愍于我,今者貧窮,命不全濟,如何放舍而欲退還?三者、我在家時處理家務,策役驅使大小僮仆,種種呵責,如何貧苦,不相賑恤令彼歡喜而欲退還?以是因緣念酬恩德,發(fā)大勇猛決定前進,要當入海求如意寶,得已還家,置高幢上,隨意所樂雨諸寶物,充濟百千貧匱有情,(《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第二,《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這段故事是一個比喻。但是有些佛教徒當作了事實,他們要等求得了如意寶珠(又名牟尼寶珠)之后才去充濟有情,而不知道他們自己每人都有一顆現(xiàn)現(xiàn)成成的、精光圓明的如意寶珠。因為《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上明明說:“菩薩發(fā)菩提心觀于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宿世父母,憐愍我故造諸惡業(yè),墮于三途,受諸苦惱,以足因緣而自思惟,以何方便濟斯苦難?作是念已,唯有入于六波羅蜜多大法海中,求佛種智一切智寶,拯濟有情生死之苦。如是思已,發(fā)大勇猛無退屈心,精進勸求無有懈倦。”小乘《大毗婆沙論》上也說:“如是世尊以不動心解脫牟尼寶,置不放逸無量幢上,隨諸有情所樂差別雨正法寶,能令無量無邊有情離生死苦,善根滿足。”不過有些佛教徒還要說,我們每人都有“佛種智一切智寶”是對的,可是現(xiàn)在還沒有求得,所以不能去“拯濟有情”,要拯濟有情,待求得了“佛種智一切智寶”再說。這叫做“韓盧逐塊”。因為佛種智一切智寶是要在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的大法海中去求的,也就是說,只有在充濟有情的一切工作中才能完成佛種智一切智寶。我們如果能夠隨時隨地,無有懈倦地做充濟有情的工作,被充濟的有情必定得到利益,那顆如意寶珠才算生了作用。共產黨完成土改的革命工作,我們以佛教徒的身份贊成擁護乃至參加這個革命工作。不能說我們佛教徒對于這個革命工作沒有盡一點力,既然盡了一點力,就不能說佛教沒有用。古人說:“泰山不擇土壤,大海不擇細流”,其實離開了所有的土壤就沒有泰山,離開了所有的細流也沒有大海,所以佛教徒應該把一切革命工作當作充濟有情的工作,把這個工作當作如意寶珠發(fā)揮的作用。

  回頭來談談“燒餅油條。的事情。燒餅油條當然不是大買賣,我們平常都不把他當作一回事,但是作燒餅油條的時候,如果把利錢看輕一點,質地做大一點、做松一點,味道也講究一點,人家一定高興吃,高興買,那不就堤充濟有情,那不就是如意寶珠在高幢上掉下來的珍寶。這叫做效果與動機一致。否則怨天恨地,把燒餅油條當作無可奈何中糊口的生涯,而一心想別求如意寶珠之后再來充濟有情,這就是宗教迷信、唯心論的思想,結果只是自找苦痛,騙自己—輩子。自找苦痛自已騙自己當然不足自利而是自害了,乃是從不能利他來的,所以要真正自利必須能夠利他。過去佛教徒強調自利而后利他結果自他兩不利,這是“舊的道路”,凄然似秋。現(xiàn)在我們根據教理要強調利他,只有利他才能自利,這是“新的道路”,喧然如春。

  又所謂自利,有幾種意義,不妨再拿燒餅油條來講。第一、燒餅油條做得好,人家喜歡吃,喜歡買,當然不會討厭我們,由此可以得到人家的尊重。第二、我們自己得到了人家的尊重,連帶著佛教也就受尊重,人家就不會再說我們是迷信和浪費了。第三、把燒餅油條做好,為的是使人家得到利益,“充”此一事,即將自己融入于一切眾生之中,自他無間,可以漸除“我執(zhí)”。第四、要把燒餅油條經常做好,使人家經常得益,也不是一樁很簡單的事情,其間可能有許多艱難困苦,我們如果經得起艱難困苦的考驗,克服過去,則心量自廣,擔當自大,可以漸除“法執(zhí)”。以上四利,第一第二是所謂“世間”的利益,第三第四是所謂“出世間”的利益。世間的利益一般人都能明白,出世間的利益則惟對于佛法有真實信解,真實受用者方能了解。從這里我們不能把燒餅油條的事情小看了。古人說“搬柴運水,無非神通妙用”,又說“舉足下足足道場”,其真實意義是如此的,所以說我們每人自己都有一顆如意寶珠,我們每人都能完成佛種智一切智寶。

  以上是那位比丘認為得到了啟發(fā)的一段話,以下再把“新的道路”引申出去。

  新時代的佛教徒,無論男女老幼,在家出家,如果都走上了“新的道路”,則每一個人都能和為人民服務的新政治結合在一起,為著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社會而奮斗。每一個人不斷創(chuàng)造適合于自己的工作崗位,絞腦汁,流汗水,真心誠意地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工作之余,走進佛教的寺廟里去,在佛教空氣的熏陶之中,使精神上得到安慰與勖勉,加強工作的熱情與毅力。所以“新的道路”上的佛教寺廟足佛教徒的精神糧食倉庫,“新的道路”上的佛教僧伽是這個倉庫的管理與培修者。這樣的寺廟可以永遠存在,這樣的僧伽應該由佛教徒或修教團體供養(yǎng)

  開剃頭店濫收徒眾和千僧過堂的時代過去了,把寺廟當作救濟院衣食飯碗的事情也不會再延長下去。有人說,將來佛教寺廟的一切辦法恐怕要向基督教堂和清真寺看齊,這話未始沒有道理。但我則以為將來的佛教寺廟,一定會比現(xiàn)在的基督教堂和清真寺更適合于社會主義的社會。

  在我主觀想像中的“新的道路”上的佛教寺廟和僧伽,大略如上。至于理論方面,首先要用科學的歷史方法,把兩千多年來,依托、附會、假借、堆積在佛教里面的雜質、毒素清除出去,然后闡述龍樹無著空有兩宗的思想,開展第三期的大乘(龍樹空宗是第一期大乘,無著有宗足第二期大乘,密宗以及我國的天臺賢首和禪宗,都是空有兩宗之后的余波不能獨立一期),再結合新時代新環(huán)境里面的許多問題,創(chuàng)作幾部新的論著以承先啟后,作為佛教徒在教理方面修持方面的準繩。此外對于佛教文物的保存與整理,佛教與我國學術思想、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方面發(fā)生了密切關系的研索和撰述,也都是“新的道路”上的佛教徒,尤其是出家僧伽應負的責任。

  本刊出版之初,安定了全國佛教界驚惶恐懼的情緒之后,又因為響應政府的各種號召,使各地佛教徒在愛國主義的運動當中組織起來,行動起來,現(xiàn)在大家都關心著“新的道路”,所以借與定縣某比丘的一席話,拋磚引玉,希望全國佛教同人就此問題,多提意見,共策進行。

  1952年佛誕日,勞動節(jié)

  (原載《現(xiàn)代佛學》1952年第2卷第9期)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