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飲食文化
佛教的飲食文化
中國佛學(xué)院理凈
一談到佛教的“飲食”,自然有不少人認為佛教的飲食不過“素菜”而已,有什么文化可談。其實這些人都是偏聽偏見之流,沒有文化修養(yǎng)之輩所言。佛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遍布全國各個地區(qū)、民族和階層。因此,佛教“飲食”也非常有特色,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同的飲食文化花樣之多,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古代有不少人寫過關(guān)于“吃”文化之類的文學(xué)作品,歌頌和宏揚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佛教既然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當(dāng)然很有必要探討其歷史根源、類別、制作方法和吃喝的形式等文化特色。這就是佛教的“飲食”文化。
一、 佛教飲食文化的歷史根源
佛教產(chǎn)生于印度,因此,佛教的飲食根源也從印度說起。古人云:“民以食為天”。無論人或是動物都以“吃”為第一件事。所以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不知此說法從何而來,但卻一句道破了人生真諦,人類最初的生存,就是從“吃”開始,由于社會的進步、人類的進化、文明的發(fā)展,才有了工作和事業(yè)。雖然,人活著并不是完全為了吃飯,但人要活著必須吃飯。因此,就這樣人們逐漸發(fā)明了很多飲食方面的文化。佛教亦不例外,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佛教飲食也就成了一種文化。本來佛教在印度的僧人是托缽乞食,每天到了吃飯時佛陀親自帶領(lǐng)他的弟子去城里乞食,然后回到自己的住處來吃。其目的是:一者減少“貪心”,二者為眾生種福田。正因為佛教在印度是乞食吃飯,所以沒有素食之說,信眾供養(yǎng)什么就吃什么。因為修道的人首先不應(yīng)起分別之心,諸法皆空。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到南北朝時期非常興盛,梁武帝身為帝王篤信佛教,曾三次舍身寺院為奴,受菩薩戒為大眾說法。他依據(jù)《梵網(wǎng)經(jīng)》制定佛教徒不能食肉,只能吃疏菜之類的素菜。由此開始有佛教素食文化的發(fā)展。所謂“素食”者,就是說凡是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都不得食。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人們愛護動物及眾生生命的慈悲心。佛教主張眾生平等、相互轉(zhuǎn)生,因此,食眾生肉者即是食自已父母、六親眷屬之肉。如果按照律典,“素食”者指不食五種葷菜,即《梵網(wǎng)經(jīng)》卷下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韭菜、薤(xie)、蔥、興渠、(根像蘿卜,氣味像蒜)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佛制不食五辛的目的在于持戒清凈,如《欏嚴經(jīng)》云:“諸眾生求三摩提,當(dāng)斷世間五種辛菜,此五種辛菜熟食者生淫,生啖者增!。所以出家僧人不吃五辛味。在今天的佛教由于地區(qū)、民族的飲食習(xí)慣和生活條件不同,而有所不相一致。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由于是少數(shù)民族游牧生活,所以都是食肉。但凡是佛教徒都不得飲酒,“酒”是五戒之一,凡是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因為“酒”能迷惑身心,可毀犯前四戒。故“酒”為遮戒。所以佛教所說的五葷 是指五種有辛味的蔬菜,而食肉應(yīng)屬于“殺戒”。
二、佛教素食文化的特點
大家眾所周知佛教主張素食,但素食究竟有什么好處和特點,可能大多數(shù)人并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在今天世界各國的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大力提倡素食,可見素食必有其一定的特點。一般來說西方國家是以肉食為主,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為主的國家,當(dāng)然以素食為主。其素食非常有特色。概括其素食的特點不出兩點:一者是為了健康,二者是為了培養(yǎng)慈悲心。從健康而言,綜括人類長壽的原素,平時多吃素食是其原因之一。有報紙報道:“保加利亞為一個長壽人之國家,總?cè)丝趦H有600萬,唯其年齡百歲以上老人據(jù)正式調(diào)查所得有162人,無正式調(diào)查者也不下五六百人。這種長壽百分率為世界僅有,其重要原因,經(jīng)醫(yī)學(xué)之所研究,此長壽人中95%為終生不食肉者,5%為葷蔬雜食”。在本報道文末總結(jié):“從知素食有益于健康,事實鑿然,非徒理論充足而已”。至于提倡素食長壽的理論文章比比皆是。孫中山先生的“中國人應(yīng)保守中國飲食法”寫得最令人深思,文中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雖落于人后,但飲食文化為各國人所不及,不僅烹調(diào)上的高超技術(shù),就各種蔬菜食品調(diào)配上在醫(yī)學(xué)衛(wèi)生與西歐發(fā)明家并駕齊驅(qū)。并且,以科學(xué)證明,素食的好處不僅在于凈化血夜,防止血脂增高和膽固醇在血管壁內(nèi)沉積,同時還可以避勉便秘、痔瘡等病發(fā)生。素食含熱量少,維生素豐富,不僅能減少脂肪防治其它病癥的發(fā)作,而且有著切切實實的防癌作用。因此,不僅僧人食素,在東南亞和西方國家也大力提倡素食。
若要說“素食”能增長慈悲心,那更是不可非議的事實。有句佛教顏語說的非常好:“千百年來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由此可見佛教不食肉食主要是為了戒殺!洞涅槃經(jīng)》云:“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yīng)觀雖食如子肉想,夫食者斷大慈悲種。”《欏伽經(jīng)》也說:“有無量因緣不應(yīng)食肉,略有十種:一者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yīng)食肉。二者狐狗人馬,屠者雜賣故。三者不凈乞分所生故。四者眾生聞悉生怖畏故。五者令修行者惡心不生故。六者凡愚所習(xí)臭穢不凈,無善名稱故。七者令咒術(shù)不成就故。八者以食肉見形起識,以染味著故。九者諸天所棄,多有惡夢,虎狼聞香故。十者食種種肉,遂啖食人肉故。”宋朝大詩人陸游也有詩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申。設(shè)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边@些例證足可說明佛教素食的主要目的在于“戒殺”。
另外,素食的烹調(diào)技巧也是飲食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在國內(nèi)很多地方和城市如“功德林”等這樣的素齋,都非常有特色。比如素齋有一道“熘黃菜”,很有特點。用料:嫩豆腐一塊半、蘑菇一兩、素火腿五錢、綠色蔬菜二錢、生粉四錢、味精三分、素油一兩三分、檸檬黃少許。制作步驟:(1)把綠色蔬菜放進鍋里燙 熟撈出,用冷水沖涼切成細丁。(2)把素火腿、蘑菇也切成細丁。(3)弄碎豆腐、連同蘑菇丁一起加上生粉、細鹽、味精、檸檬黃拌勻成糊。(4)起素油鍋到六成熟時倒進豆腐、蘑菇丁一起制成糊,然后熘透起出,盛進深底盤里,再淋上麻油就成了。制成后的“熘黃菜”味美不膩、清香可口,是飲食中的名菜。所以素菜烹飪技巧是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三、佛教飲食制度
佛教不僅在飲食烹調(diào)上有很高的技巧,而且在食用時還有嚴格的規(guī)定,這就是佛教飲食文化不同于一般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佛教在飲食上有很多規(guī)定,最主要的有“過午不食”、“食從五觀”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優(yōu)秀的飲食文化精華。所謂“過午不食”是指佛教僧人每天中午之后再不準吃食物,在佛教戒律中稱為“過午不食”。制定過午不食有很多原因,根據(jù)《毗羅三昧經(jīng)》說:“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來欲令斷六趣因,令入道中 故制令同三世諸佛食!贝苏f明佛為眾生斷惡道趣向佛道故制定“日中食”。在佛經(jīng)中說“過午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眠、三者一心、四者無下風(fēng)、五者得安樂。并且,佛教飲食不僅在時間上有規(guī)定,而且在吃飯時還要作五種觀想:一者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者忖己德行,全缺應(yīng)供。三者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者正思良藥,為了心故,五者為成道業(yè),應(yīng)受此食。其意思是我們所食用的都是眾生所給,應(yīng)以此“五觀”而報眾生之恩。即所謂的“飲水思源”。除此之外佛教飲食文化與世俗文化不同之處在于對“食”的含義理解上不同。佛教把食分為“世間食”和“出世間食”兩種。所謂世間食者即是指能長養(yǎng)肉身的食物,而出世間食物即是指能長養(yǎng)人法身的食物。世間食有四種:“段食”即分段食!坝|食”即感覺器管接觸。“思食”即意識思惟!白R食”即精神主體。出世間食有五種:“禪悅食”即禪定的樂趣。“法喜食”即聞法后的歡喜!霸甘场奔窗l(fā)愿度眾生。“念食”即心存念定。“解脫食”即涅 盤之樂。以上皆指佛教飲食文化的精神世界觀。
四、佛教的茶文化
“茶”似乎是東方文化的特色,西方國家并不多用,但卻與佛教有不解之緣。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最早發(fā)明茶可以飲用的是僧人。因為僧人住山修行,在昏沉之時偶然食用茶葉可以解睡眠,所以在佛教里具有“降睡魔”的作用。從此傳向民間,后來傳到日本有“茶禪”文化、“茶道”文化等各種關(guān)于“茶”的文化。在中國南北風(fēng)俗不同,也有很多的食用方法,形成不同的茶文化!安琛辈粌H具有生津止渴作用,在佛教還有三德:一者坐禪時不眠,二者滿腹時助消化,三者茶為不發(fā)(抑制性欲)之藥。因此,“茶”在佛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即所謂的“茶禪 一昧”。由此可見,佛教的飲食文化不僅形式多樣,而且意義非常深遠歷史更加悠久。是我們東方飲食文化的精華之所在。
- 上一篇:三論宗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
- 下一篇:談佛教的“三法印”說
- 理凈法師:念佛就能消業(yè)障還用誦其他經(jīng)、咒嗎?哪個法門好?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xué)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xué)”、“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迹烤褪窃谛扌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xué)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理凈法師]念佛就能消業(yè)障還用誦其他經(jīng)、咒嗎?哪個法門好?
- [普洱茶]為什么普洱茶可以存放百年?
- [禪宗公案]大廈之材,本出幽谷
- [宗門故事]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哲理故事]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 [佛與人生]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好處
- [佛學(xué)常識]西天二十八祖之十祖脅尊者的介紹與傳法偈
- [本性法師]有佛法就有辦法
- [紅茶]沖泡一杯“花蜜香,甘鮮味”的湖紅
- [禪宗文化]禪門叢林制度在中國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你為什么不能發(fā)財?
- [哲理故事]多一個朋友,便少一個敵人
- [六祖壇經(jīng)]“言下大悟,一了百了”的頓悟法門是怎樣的?
- [佛與人生]知足的人生最富足
- [佛教法器]犍稚的功用是什么?
- [綠茶]仙居碧綠是什么茶?仙居碧綠茶介紹
- [夢參法師]佛菩薩在哪里?怎么修行才能得到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