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內(nèi)容提要:成佛是一段心路歷程,面對浩如煙海的經(jīng)典,必須要在善知識的引導下,才能進行有次第的修學。善知識就像是一把成佛的鑰匙,指引我們通向成佛的階梯。善知識在修學的路上如此重要,修學者將如何親近善知識,本文將從五點說明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具體展開說明善知識在修學路上起到必不可少的助緣,依善知識故,速能成就。
關(guān)鍵詞:善知識親近意義
作者簡介:釋寬慧,閩南佛學院2009年本科畢業(yè)生。
學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眾生,親近善知識至為重要。譬如嬰兒依母而生,依母而長,學佛者必依于善知識的慈悲加持培育,才能迅速趨向菩提之門。因為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皆需善知識的指點;每一分善根,皆需善知識的培養(yǎng)造就;每一歧途,皆需善知識來事先教誡遮免。
親近善知識乃修行之必須,《法華經(jīng)》卷七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阿含經(jīng)·佛說恒水經(jīng)》云:“學問不值明師,安知天下有大道乎?”〔2〕
世間任何技術(shù)初學時,猶依老師的教授,更何況是利益今生來世的成佛之道,豈有不依善知識之理?而今五濁正熾,外有邪師誤導,邪緣引誘;內(nèi)有無明障覆,煩惱動亂,時刻逼迫我人的身心,猶如無依無靠的孤兒迷失在空曠的原野之中,失去方向與目標。我等凡夫不知何法能適合自己,就好比一人擁有大量藥材而不知如何治病,而善知識正是起到醫(yī)生的作用,他能引導我們的修學。
善知識是修行者成就的親因緣,能指引行者,走出黑暗趨向正道。可見,學佛以親近善知識為前提,又以依教奉行為關(guān)鍵。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離善知識,善知識是修學路上的增上緣。
一、善知識的含義和具德
(一)善知識的含義
善知識音譯作迦羅蜜,迦里也曩蜜怛多。指具有正知正見,德才兼?zhèn),能引導眾生斷惡修善,趨向佛道的良師益友,又稱善友、親友、勝友。何謂善知識?《大涅槃經(jīng)》云:
何故名為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復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3〕
在修行路上,善知識是導師,具善法行,具正知正見,行者時常會遇到惡緣的侵入,善知識能幫助行者遠離惡法,趨于正道。尤其當今社會,一些邪教組織打著佛陀正法的旗號,顯現(xiàn)與正法相似的形象,迷惑眾生,讓人誤入歧途。《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云:“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4〕因此具正知見的善知識,才能引導眾生遠離一切惡法,修習一切善法,能夠如法而說,如法而行。倘若見地不正,只能以盲引盲,遑論解脫?可見,佛法修行善知識是何等重要,在善知識身邊時常會體會到他們的悲心,時刻為眾生著想,受種種善行的感召力,努力向善知識看齊。
末法眾生,將發(fā)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記敘善財童子于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tài)出現(xiàn),凡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于佛道者,皆可稱為善知識。
(二)善知識應具的德學
修學佛法不能沒有師長,《宗鏡錄》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5〕可見從六道輪回的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需要有善知識引導。那么如何選擇善知識,這又是至關(guān)重要。圓滿的善知識,必須具足八種功德!瑜伽師地論》云:“云何名善友性?謂入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6〕
從以上論中可以看出善知識應具如下德學:
1.安住禁戒:謂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為自調(diào)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法。作為善知識,須安住禁戒,因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戒的內(nèi)涵是調(diào)伏煩惱,作為師長要調(diào)伏弟子,首先必須能夠調(diào)伏自己,自己未調(diào)伏,而去調(diào)伏他人,是不可能的事。
2.具足多聞:謂若法宣說開示,初中后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于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善知識對于經(jīng)、律、論三藏典籍,博聞廣識,令求法者,于微妙的佛法,能夠受持實踐,語言上能廣為宣說。
3.能有所證:謂于佛法中有真實的受用,在禪定智慧上,有一定體會之人,才能引導他人。能證四禪八定,進入禪定安住境界,常作無常想,對于世間作不可樂想、過患想,又能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4.性多哀愍:謂于他人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漪觸,樂與安穩(wěn)。見一切眾生漂泊在生死苦海中,內(nèi)心非常哀愍,視一切眾生同兒女一樣,內(nèi)心根本沒有一點隔閡,或執(zhí)著心,純粹為度化眾生而傳布佛法,不為錢財、名利所動。唯以大慈悲為本,為救度一切眾生,出于生死苦海,入究竟涅槃而為說法。
5.心無厭倦:謂善能示現(xiàn),善能教導,善能贊勵,善能慶慰。處于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翹勤無墮,起發(fā)圓滿,為性好樂發(fā)勤精進。作為師長,應該勇猛不退卻地去修持善法,斷除惡法,對治懈怠、懶惰,以圓滿一切善業(yè)為最終目的。對弟子的法身慧命負責,無有厭倦,能夠善于引導鼓勵,宣說正法。師長心無有厭煩,弟子無論何時請教問題,都能歡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學佛的弟子,師長無有厭煩心。
6.善能堪忍:為人之師,德行應增盛于學僧,并常以德服人,能夠堪忍。因為每個人都愿向比自己殊勝的人學習,不愿向不如自己的人學。對于一切眾生能難忍能忍,對于他人誨罵,瞋恚不以報瞋。在道業(yè)上對于寒熱饑渴、蚊虻風日等能堪忍一切境界。
7.無有怖畏:在大眾中說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栗縮,辯無誤失,終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
8.語具圓滿:所講的法讓人易懂,眾生樂聽,善能從淺入深,慢慢深入引導,善于辯才,善于說法。
一個具德的善知識,猶如大船,能救度眾生脫離輪回大海;猶如甘露,能熄滅業(yè)惑熾燃的烈火;猶如日月,能遣除深深的無明黑暗,現(xiàn)出正法的光明。慈如父母,對無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無有親疏、愛憎,平等慈愛;悲如河流,對無邊無際的眾生生起廣大悲心,尤其是對無依無怙的痛苦眾生更是迫切悲憫;喜如山王,不為嫉妒心所轉(zhuǎn)變,不為實執(zhí)之風所動;舍如雨云,不為貪瞋所擾亂。
具足以上功德,便可作為眾生依止,但在現(xiàn)今尋找具足以上所有功德的善知識確實困難。故親近善知識應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
二、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重要資糧
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重要資糧。善知識是渡河的船師,陌生路上的向?qū)ВkU地帶的護送者。菩提路上積聚了福德和智慧資糧,若無善知識的護送,于內(nèi)易被煩惱妄念之賊乘虛而入;于外易被妖魔所誘,誤入歧途,斷送善根。親近善知識能遠離惡友,時時修習善法,是圓滿修行的保障。修行路上能有善知識指導,可啟發(fā)內(nèi)在的智慧,進行引導從凡夫而通往佛地。
(一)親近善知識的殊勝利益
親近善知識有殊勝利益,根據(jù)《華嚴經(jīng)》云:
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識語無疑惑者,則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發(fā)心愿常不離善知識者,則得具足一切義利!7〕
親近善知識,能夠接近佛位。因為依靠善知識修道極其快速,善知識是諸佛的化身,若于師生信,諸佛見后歡喜,生生世世不會缺離大善知識。因所造業(yè)永不空耗,是故無論身處何處,善知識皆會攝持,不墮落惡趣,一切惡業(yè)與煩惱皆不能勝伏。因依善知識所傳的教授,可截斷積累惡業(yè)相續(xù),往昔所造罪業(yè)也會清凈。即使果報成熟,也可轉(zhuǎn)為菩提果的方便,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始終不會違越菩薩所應行。親近善知識能成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利義,因法性無欺而因果不會空耗。自利利他,真實圓滿;二資糧。
不妨看一看古德親近善知識的行止:被譽為“名王拜首,勝侶摩肩,萬古風猷,一人而已”的玄奘法師,早年親近善知識,聽聞修學佛法,心有疑惑,誓愿西游印度,訪師求法。歷時三年,艱難險阻,終于抵達印度,后依戒賢論師研習經(jīng)典。法師天資聰穎,慧力超群,勤奮修學,短短五年,透徹經(jīng)論,融會貫通,道德學識日臻佳境?梢,親近善知識是修學的基礎(chǔ)。在善知識的攝受教誨下,很快就能將佛法的要義領(lǐng)納于心,如能恭敬誠心親近請教善知識,就會漸漸得到佛法的心要。
由上可知,弟子若依善知識的教言而行,就會得到善知識正見的加持,內(nèi)心就會歡喜,努力修學,獲得福德、智慧圓滿,如上弦之月,迅速成就菩提,得大利益。善知識如此重要,我們應平等地發(fā)大愿:“誠心祈愿所有利益我法身慧命的善知識,時刻開示普賢行愿,照明解脫大道,深入智慧大海,能在一切時處,恒時加被,無有疲厭棄舍之心,常發(fā)大愿,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
(二)親近惡知識的過患
親近善知識固然功德殊勝,但是親近惡知識對于修學有障道的過患。俗話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正法念處經(jīng)》云:
于須臾頃,不近惡友,不與言說,不同道行。以何因緣不與同行?一切善業(yè),近惡知識則為妨礙,是故不得與之共語去來同住。何以故?惡知識者,是貪瞋癡之所住處,有智之人應當舍之猶如毒樹!8〕
一切惡法生起的最大助緣就是惡友,違背佛法做一切不善法,只要惡友在你旁邊,他不知不覺就會影響你。就像毒樹一樣,從樹根到枝葉全都是毒,連吹拂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都會使你中毒,你還完全不覺得,還覺得蠻爽快。故學人當于須臾之間,不應近惡友,妨礙修道,是貪瞋癡之所住處,有智之人當舍之如毒樹。作為修行者若沒有分辨的能力,就會被其所轉(zhuǎn),帶入惡道,豈不悲哉?區(qū)分善知識與惡知識就看是引導厭離世間,還是引導貪著世間;是引導走向解脫,還是引導輪回生死;是引導成佛,還是障礙成佛。
人身難得,如優(yōu)曇花,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優(yōu)曇花,我今已值;清凈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人命不停,過于山水,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今生得到暇滿人身,遇到甚深佛法,并有因緣出家,圓頂方袍,僧相現(xiàn)前,實屬不易。故在修學這條路上,親近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因善知識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認真抉擇,自修其心,慎莫放逸,于道有益當親近,于道相違宜遠離。善知識就是佛法和我們之間的橋梁,真正要體悟佛法,善知識猶如一條路、一座橋梁,順著他的指引,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qū)⒉┐缶畹姆鸱ɡ碚擉w系與浩瀚無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教示,讓我們能夠明白人生的真相,領(lǐng)會佛法的真義,從根本上下手。所以說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重要資糧。
三、 親近善知識的態(tài)度和方法
善知識對于修學有如此大的殊勝利益,經(jīng)過審察后,決定親近善知識,就要如理承事。那么作為修學者要如何親近呢?佛陀告訴我們求善知識,身心不生疲倦,見善知識,不生饜足,問善知識,不憚勞苦,親近善知識不退轉(zhuǎn),供養(yǎng)善知識沒有間斷。在親近過程中,作為弟子應具三要,應生善心,離三過,具六想。
(一)弟子須具三要
不僅善知識需要嚴格的德相,做弟子的也要有嚴格的標準。在圣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論》中提出:“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作為弟子要具此三要,方可依師而修學。
1.正。簩τ谌魏谓膛、宗派、傳承不生偏執(zhí),對于佛所說的法能信順受持,現(xiàn)在有些人偏重戒律而貶低學教理的;學顯宗的,貶低學密宗的;學大乘的,貶低南傳小乘的。要知道一切經(jīng)論,皆是佛依不同眾生的根機而施設,不應生個人的偏見,而繆解佛意。對學習佛法的人來講,正住是非常關(guān)鍵的。
2.具慧:修學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善于觀察尋找真正的善知識,一旦認可,終身依止,不因任何違緣而舍棄;如果不具備智慧就似是而非,分不清邪與正。因此,學佛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智慧,這智慧即正見,以智導行,速能成就佛道。
3.求法義:弟子對于佛法要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好樂佛法之心。佛為求半句偈而不惜生命,想想我們,今天不費鉅勞。值遇佛法,心中應生難遭遇想,好好珍惜今生的所得,現(xiàn)前所擁有的一切。如果對佛法不生希求心,遇到再好的善知識,即使佛陀再來,也無能為力。
以上這三個叫聞器,即具有聽聞佛法的條件。弟子要對法和法師尊重,若不對法和法師產(chǎn)生尊重心,就無法修成任何一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于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與法法師起大敬重。棄舍惡說,攝取善說。”第一是對佛法有廣大的希求心;第二是聽佛法時,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第三是對法和法師起大敬重;第四棄舍惡說,攝取善說,也就是具慧。這四個是佛弟子的合格標準,即弟子的德相。所以,作為修學者,須具以上三要,作為修學的前提,才不至于走入邪道,迷失方向。
(二)弟子應發(fā)善心
善知識是修學成就的增上緣,在親近善知識時,作為弟子應以二十一種善心依止善知識!度A嚴經(jīng)》云:
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fā)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fā)如金剛心,志愿堅固不可壞故;應發(fā)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fā)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fā)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fā)如僮仆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fā)如養(yǎng)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fā)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應發(fā)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應發(fā)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fā)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fā)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fā)如調(diào)順象心,恒伏從故;應發(fā)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fā)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fā)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應發(fā)如犗牛心,無威怒故;應發(fā)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fā)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應發(fā)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應發(fā)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9〕
弟子承事師長應和睦相處,恭敬依止。如大地承載萬物般,毫無懈怠疲厭。以一顆孝子之心對待師長,不違背師長的教誡。古德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若自覺功德高于師長,便很難虛心接受師長的教導,不可能生起修行功德,故應以謙下心依止,身心調(diào)柔。如《真心直說》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10〕我們應當了知作為弟子應如大車載重一般,無論師長交與的事情如何艱巨繁重,無厭煩心,無有疲倦、不厭其煩地依教奉行,受持師長的意趣,依靠信心與精進承事師長,如擺渡之船,無論來往多少遍,永不嫌棄疲厭。
總之,作為弟子應以如上之心去親近善知識,才能于修法上有益,才能在善知識的教導下,迅速增長自己的善法。
(三)于善知識處聽法應離三過:
修學者要真正學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實利益,應精進斷除三種過失。
1.若器倒覆:謂喻成見具足的有情,雖然身在堂內(nèi),由于成見,法水難以灌入。猶如盆器倒覆,雨水下得再大,也無法裝入盆內(nèi)。具足成見、我慢貢高的人,雖然聞法,法水不入,難得法益。所以親近善知識聽法時,應放下個人的成見,方受法益。
2.縱然向上然不凈潔:謂喻邪見眾生雖能聽法,然而用世間種種不究竟的觀點,加以妄自評判。即便接受佛法,由于邪執(zhí),理解錯誤;或為了名利,亂傳邪見滲入的道法,欺誑眾生。
3.雖凈潔若底穿漏:此類眾生雖聽聞佛法,然而僅是熏習而已,并未加以思維真實受用,猶如盆底穿漏,難蓄法水,不得實益。有些人雖然聽法亦無邪見,但精神不集中,開小差,或聞后不思維,于法師所說法義不能牢記,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如此之類即是盆底穿漏,難蓄法水,不得實益。
是故聽聞佛法應在善知識處善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是而行。真正從善知識處學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實利益,作為學法者對于以上三過,應勵力斷除。
(四)于善知識生六想
1.于自安住如病者想:觀自己無始以來具足貪瞋癡等煩惱重病,于自己生起病人想,若不醫(yī)治危害累劫,生死流轉(zhuǎn)無有停息,苦不堪言。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須依名醫(yī);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恐怖危害時,須依止友伴;去海中寶洲取寶的商人,須依商主;想到達河對岸的船客,須依止舵手。同樣,要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必須依止善知識。
2.于說法師住如醫(yī)想:當觀善知識能給予法藥治療我等煩惱重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yī)治,親善智者應無懈。故對善知識生良醫(yī)想。
3.于所教誡起藥品想:善知識說法教誡我人,為對治我人的病苦,應生難遭遇想,只有依藥去服用,才能身心安康。故對善知識教誡之法起藥品想。
4.于殷重修起療病想:若聽聞佛法不能修行對治,煩惱之病,生死過患,永不能除,故聽法應起殷重心。如《法華經(jīng)通義》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11〕故對善知識所說之法生療病想。
5.于如來所住善士想:善知識代佛宣法,若作佛想,就會生起極端恭敬之心,于法生難遇想,而能隨順受持。印光大師云:“于三寶所,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全無恭敬,全無利益。”故我們對善知識應生佛想。
6.于正法理作久住想:修學者求法,不但為了自利,還要利他,作如是思維,我于善知識處聽來的法,對自己負責,對眾生負責,能夠續(xù)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廣利有情,使一切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永免輪回,讓他們都能得安樂,時刻銘記“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yè)”的教誨。
親近善知識,就是一個發(fā)心,最主要是態(tài)度誠懇,方法得當,發(fā)無上菩提心、清凈心、慚愧心。真正親近一位善知識,要將自己的身口意向他報告、向他打開,是一種校正、一種鼓舞。具此心才能與法相應。
四、 日常生活中如何發(fā)現(xiàn)善知識
諸佛菩薩皆因善知識而得以成就,那么作為修學者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發(fā)現(xiàn)善知識呢?智者大師《摩訶止觀》卷四記載有三種善知識:一者外護善知識;二者同行善知識;三者教授善知識。
(一)三種善知識
1.外護善知識
外護是指僧侶以外的在家人﹑緣族親﹑檀越等,為護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給出家人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等,來助其安心用功辦道,或盡心護持佛法的弘揚。出家修學佛法,如果沒有外護善知識,想要有所成就那是很難的。試觀生活起居皆是居士供養(yǎng),故要將身心安于道業(yè)上,才能報眾生恩。
2.同行善知識
同行就是好的同學﹑同事﹑同參道友,在修學的道路上,能以種種方便善巧來促進你,精勤修學;當你放逸時,能在旁邊提醒幫助你;當你迷失時,能設法引導你;當你病痛時,能不舍棄,耐心照顧你;當你成功時,能歡喜贊嘆你,在修學路上更進一步,同行善知識能夠助我們早日成就道業(yè)。
3.教授善知識
教授者即精通佛法,能宣說般若,能示以正道,善巧方便演說一切佛法,使能解決生死大事。
總之,此三種善知識,是修行入門的基礎(chǔ)。外護善知識,在物資上四時供養(yǎng),令行者身安;同行善知識,在修行路上處處給予鼓勵與提攜;教授善知識,能夠幫助開顯上乘修法,直入真性。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中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12〕故善知識是修行途中所有激流暗礁的過來人,引導我們避開重重陷阱,順利向成佛前進。
(二)善知識的體現(xiàn)
善知識沒有固定的界限,由以上三種善知識,使自己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此時善知識不僅僅局限于出家眾,而是對己在修學路上,有所啟發(fā)的一切眾生,皆可稱為善知識?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rdquo;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他以一個孩子的好奇心出發(fā),經(jīng)文殊菩薩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要發(fā)菩提心,造福人間,利樂有情。以此為宗旨,不辭千辛萬苦爬高山﹑飄大海﹑闖王宮﹑進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無論是大到國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樂家、醫(yī)藥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參訪。讓我們先去看看《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是如何去參學的,下面舉三個事例來說明,也可以學習一下善財童子是如何參訪善知識。
1.善財來到樓閣城向婆施羅船師學習:作為修學者要有正確的方向目標,要有堅強的毅力,不為巨浪嚇倒,不因暗礁而畏退,朝著星宿指引的方向,才能到達目的地。善財經(jīng)婆師羅的教誨,懂得從煩惱深淵到達菩提彼岸,以正見作導航。
2.參拜鞞瑟胝羅居士:善財南行來到善度城,向居士學習,寂然沉思,觀照自心,隨時打掃思想上的邪知邪見,如此才能身心自在,得法自在。善財在這打掃廁所的實踐中,證悟出菩薩行的根本真理,不斷清除三毒。
3.參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善財來到妙意華門城,向童男童女學習到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相存,無有好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善財領(lǐng)會到,有為的幻化,無為的真理,感到遍身輕松,內(nèi)心寂靜,智慧廣博。
善財因此從他們身上不管是思想上,還是道德技藝上,領(lǐng)會到活生生的佛法,學到書本所沒有的知識?梢娨粋人不能如井底之蛙,將眼光局限于某一點上,而應站在山頂,打開視野,將眼光擴大,放眼看世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小事,乃至于世界萬物微細處,都是自己參學的榜樣,如此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善知識以身體力行的教育,常帶一顆慚愧心、虛心求學的心,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正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善財帶給了我們啟發(fā),他是如此低下地向一切善知識請教學習。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又如何去發(fā)現(xiàn)善知識呢?以下從三大方面來闡述:
(三)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發(fā)現(xiàn)
善知識1.做人態(tài)度上的善知識:現(xiàn)實生活中善知識的表現(xiàn)各有不同,有些善知識表現(xiàn)在外,處處為他人著想,時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yè);有些善知識,直言相勸,引導身邊的人;有些善知識,時刻為他人排憂解難,當病痛時,給予安慰與照顧。
2.待人接物上的善知識:有些善知識,看見朋友貧窮困窘,盡力幫助,不計報酬;有些善知識,與人交友,心包太虛,唯在佛法上增益;有種善知識,與道友精進相惜,法上共增益;有種善知識,將感恩刻在石頭上,將仇恨寫在沙灘上,相互感恩。
3.處世風格上的善知識:有種善知識,處世以和為貴;有種善知識,見對方偏離正道,設法令其舍邪歸正。有種善知識,看到對方懶惰,不理生計,勸他勤于勞作,一點一滴做好身邊的每件事。
由此可見,善知識無處不在,只要用心觀察,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事都是善知識,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人是生活在群體當中,必定會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在交通、通訊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lián)系很密切,對我們的影響是無孔不入。如果不能夠正確地認識惡友及惡法,就很容易隨波逐流,想要學佛進步確實很困難。古人說“見賢思齊”,只有通過親近善知識、善友,努力營造周圍的修學環(huán)境,學佛才能上路,并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得到增上。讓我們打開智慧的雙眼,學會善于發(fā)現(xiàn)周圍善知識的優(yōu)點,提高自己的品德,涵養(yǎng)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穩(wěn)、行為規(guī)范,漸與佛菩薩接近。
五、親近善知識對修學的意義
父母生養(yǎng)了我們色身;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和學問;而善知識教給我們佛法,讓我們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學人要時刻憶念善知識的恩德!度A嚴經(jīng)》卷十三中說:
善知識者能救護我,令我不墮一切惡趣;善知識者,能引導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識者,能顯照我,令我了知諸夷險道;善知識者,能開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奧義;善知識者,能曉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識者,能誨諭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識者,能勸誘我,令我普見三世法海;善知識者,能教授我,令我得與眾圣集會;善知識者,能增長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13〕
要聽聞正法必須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chǔ),是成佛的燈塔。所謂“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外在有善知識的攝受,內(nèi)在要自己精進努力,若一向依仗善知識乃得解脫,無有是處。今生能幸遇佛法,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大覺佛陀的善知識,聽聞無上如來圣法,也得到了修學圓滿教法的條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不去修學,從何得到圣果呢?因此,要學佛法,得到證悟,不僅僅是善知識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是自己。佛陀給我們指出了解脫之道,是否能到達涅槃彼岸,就要看自己的了。
修學者在修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思維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要思維生命的無常。明代大學士文嘉寫的一首《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想想我們有多少青春可以這樣耗下去?看到死亡頻頻在身邊發(fā)生,不知道自己生命中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心中感慨良多。所以應發(fā)心、精進、用功從當下做起,從自己做起,這才是最重要的!把握當下才是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這個基本原理深刻的體會,依著善知識的教授教誡行持,在心地上精進用功。按照聞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不斷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發(fā)無上大菩提心,弘揚正法,令正法久住,續(xù)佛慧命,走解脫成佛之路。通過學修佛法,把我們的心與法界融為一體,這才是親近善知識的真正目的。
結(jié) 語
在這漫長的修學歷程中,親近善知識是關(guān)鍵,通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堅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識的提攜呵護下,才能樹立起正確的正知正見。善知識就如黑暗中的燈炬一樣,照亮修行人的道路,依善知識的開示,能見到自心無明黑暗中隱藏的佛性寶藏!蹲阽R錄》云:“猶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14〕唯有親近善知識,才能聽聞正法,由此引發(fā)般若。佛陀大智者,皆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悉免生老病死。佛尚且是因親近善知識而成就,何況是我輩凡夫呢?若無善知識指引教授,將會迷失在浩瀚的法海中,所以當親近善知識。
主要參考書目:
1.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jīng)》。
2.北涼·曇無懺譯:《大般涅槃經(jīng)》。
3.唐·玄藏譯:《瑜伽師地論》。
4.北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
5.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6.索達吉堪布講:《入菩薩行論》,五明佛學院印。
7.益西彭措堪布講:《如何依止善知識》,五明佛學院印。
8.《閩南佛學》(第四輯),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版。
〔1〕《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七,《大正藏》第9冊,第60頁。
〔2〕《恒水經(jīng)》卷一,《大正藏》第1冊, 第817頁。
〔3〕《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冊,第510頁。
〔4〕《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卷六,《卍續(xù)藏》第13冊,第699頁。
〔5〕《宗鏡錄》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冊,第589頁。
〔6〕《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大正藏》第30冊,第417頁。
〔7〕《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六十六,《大正藏》第10冊, 第358 頁。
〔8〕《正法念處經(jīng)》卷三十,《大正藏》第17冊,第176頁。
〔9〕《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七十七,《大正藏》第10冊,第421頁。
〔10〕《真心直說》卷一,《大正藏》第48冊,第999頁。
〔11〕《法華經(jīng)通義》卷一, 《卍續(xù)藏》第31冊,第532頁。
〔1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卷一,《大正藏》第48冊,第350頁。
〔13〕《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一十三,《大正藏》第10冊,第722頁。
〔14〕《宗鏡錄》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冊,第586頁。
- 仁德上人:靠近善知識就會得到善知識的影響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如瑞法師:修學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仁德上人:善知識有幾種?三種
- 仁德上人:真正的善知識要講什么?
- 如瑞法師:感恩老師,感恩善知識
- 慈法法師: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本源法師:遇到困惑時,要學會向善知識求助
- 虛云法師:宗門一法,勝過一切
- 智海法師:善知識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 靜波法師:會善知識難
- 能弘法師:依止善知識要注意什么?
- 寬見法師:沒有善知識的指導,自己學打坐是很危險的
- 仁禪法師:如何讓善知識長久住世?
- 濟群法師:學佛后與身邊人格格不入,怎么辦?
- 靜波法師:身邊如果有這樣的人請遠離!
- 如瑞法師:善知識的悲心
- 大安法師:末法時代如何選擇善知識?
- 如瑞法師:把善知識看成佛,就能天天得到佛的加持
- 如瑞法師:把善知識看成佛 就能天天得到佛的加持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其他漢傳法師]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著安詳自在快樂
- [普洱茶]陳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樣嗎?
- [禪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 [生活故事]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顧其短,揚其長,寬容可育人
- [佛與人生]觀照當下
- [佛學常識]賢劫千佛的說法由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箴言
- [紅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遺教經(jīng)]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的解釋
- [禪宗典藏]“禪宗語要,盡在五燈”說明《五燈會元》怎樣的特點?
- [哲理故事]心中寬和,則世界和樂
- [佛經(jīng)故事]百善孝為先,孝子割肉濟父母
- [佛與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
- [佛學常識]奇光如來的形象如何
- [其他漢傳法師]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那自己在世間留下了什么?
- [紅茶]什么是寧紅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