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緣起智慧的思維模式

\

  法是佛法的根本與核心。佛教的形成,來源于佛陀覺悟與佛陀在世間示現(xiàn)說法。佛陀覺悟真理,證入大涅槃,這是自利;度化眾生,使眾生逐步證入涅槃,這是利他。法是佛法的內(nèi)容,而佛與僧是法的體現(xiàn)者與實踐者。所以,法是佛法的根本與核心。

法的內(nèi)容:

  存在法=緣起

  真理法=緣起

  修道法=緣起

  教法=緣起

  依法不依人:“法”是不變的規(guī)律,是佛陀釋迦牟尼發(fā)現(xiàn)的宇宙人生真理。所以,“法”從本性說具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從而被稱為“法性、法住、法界”,世界的真理與認識:如實觀——真理即方法。

  “緣起”既是真理,悟入緣起,則證入真理;又是觀察世界、解釋世界、思維世界的方法。

  認識存在=緣起

  證入真理=緣起

  修道解脫=緣起

  教法變遷=緣起

佛教緣起智慧的思維模式

  一、緣起是佛法的基本思維模式。

  依緣起而觀世間,依緣起而解脫世間?茖W(xué)的線性思維,是A+B=C;緣起是A→A+B→A+B+C,事物的發(fā)展是不斷疊加的過程。

  從緣起思維來說,“不離”、“之間”、“即”是最重要的呈現(xiàn)。所謂“解脫”就是從無限疊加中“超越”出來,但永遠無法“剝離”出來。

  不離即自他不離。

  “不離”強調(diào)事物為相關(guān)性存在,無法從“他者”的存在中剝離出來,受到他者的規(guī)定,故事物的存在為“無法自我規(guī)定性”,即是空性,這就是緣起性空。

  不離:主體與世界。

  “不離”強調(diào)事物不能離開主體而獨立存在,所謂萬法唯識,即事物不能離開心識而存在。個體的世界由主體的心而呈現(xiàn);所謂獨立于主觀世界的客觀世界,是由所有主體的共同意志而彰顯,即共業(yè)不可轉(zhuǎn)。

  緣起的三大特點:

  (1)相關(guān)的因帶性——生活就是尋找“它”。世間都是關(guān)系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無論做什么,都要考慮到“別人”的存在。

  (2)序列的必然性——規(guī)律。世間只有必然性,沒有偶然性,無論做什么,都別忘了“因果”的存在。

  (3)自性的空寂性——世間都是變化的,無法控制的。無論做什么,都別忘了“改變自己”。

  二、存在法的依存性。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有的梵語是hoti,英語“becomes”。“being”是“存在”、“存有”,是指自有或者不管它是怎樣的存有;“becoming”是“轉(zhuǎn)成”、“生成”,不是自有的,是有條件的轉(zhuǎn)變成為有。果由因生、因待果立;因前果后、因滅果生、因果相續(xù)不斷;因果相待而有、因果同時確立。

  三、緣起的真理性——空。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摘自《中論》)?=事物的無法自我規(guī)定性。

 。ㄒ唬┛帐谴嬖诘谋举|(zhì)。無常、無我——本質(zhì)的非自由規(guī)定。

  結(jié)示正觀: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ǘ┛沼^是觀照萬物的方法。

  當下:破除三際時間的束縛。

  對過去無悔,對現(xiàn)在無怨,對未來無憂。理解你的過去——才能放下;相信你的未來——才有希望;包容你的現(xiàn)在——才能安住。

  善惡問題:善惡是對待法。

  善惡的不同范疇:

  法律(地)、道德(頂天立地)、宗教(天)

  善:善心(意愿)、善事、善果(緣起法)

 。ㄈ┛帐切薜赖木辰。

  我們快樂時,故人重逢,都覺得太短暫,恨不得年華停佇;痛苦時,都覺得太漫長。這都不是真相,這是時間和空間在捉弄我們。無盡的時空,必須有生命意義和無盡行愿作支撐,才能打破時空的限制,這才是“跳出外三界,不在五行中”。永恒的意義,無盡的行愿,匯聚于一剎那,才是當下的呈現(xiàn),剎那即永恒。

  佛教緣起智慧的思維模式

  四、緣起是修道法。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修道的原理:

  苦(個人、社會),苦的存在原理——緣起,苦的心理原理——煩惱:緣起的不了知,修道:證入緣起,斷除煩惱。

  中道的修行方式:

  1、以智為本,因為苦行(以石壓草)或縱樂皆為情識的妄執(zhí);所以,中道是以正見為本,“以智化情”、“以智導(dǎo)行”,非苦非樂的實踐方式。

  2、中道:(1)如實,在正見的體悟?qū)嵺`中,證悟萬法的實相。(2)中正,不偏二邊。創(chuàng)造、接受、珍惜、隨順因緣。

  之間:存在與超越“之間”是中道的超越性思維,是“不離”對待雙方而超越地存在。儒家中庸學(xué)說A→B對待雙方平行地存在,即是《論語》說:不逾矩”。中道是“不離”A→B“之間”而形成無數(shù)立體的存在,無限不確定性即是超越性,從而將單一的現(xiàn)實性轉(zhuǎn)化為無限的可能性,實現(xiàn)了有限與無限之間的轉(zhuǎn)化。

  “之間”與“即”。

  從“之間”的中道超越性思維開始,禪是動與靜“之間”,凈土在人間與天堂“之間”,解脫在生死與涅槃“之間”,智慧在煩惱與菩提“之間”。故動即靜,人間即凈土,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修學(xué)佛法的核心:信法、學(xué)佛、近僧。

  信法。佛教的信仰是以“法”為中心,即以真理為神圣的存在。“信法”即是相信世間有“理法”,相信佛陀所說的“行法”,前者為真理,后者為方法。

  信法——解法——行法——證法。

  學(xué)佛。“學(xué)佛”并不是模仿佛,佛有自身的緣起,如釋迦佛為太子出家、修六年苦行、菩提樹下悟道,這些緣起是無法成就的;而是安住在自身的緣起中,能夠?qū)W習佛陀學(xué)道、修道的精神,做一個“如佛”一樣的人,即覺悟、智慧、慈悲的人。

  近僧。“近僧”即是在現(xiàn)實緣起中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信法”、“學(xué)佛”的有效來源。故在現(xiàn)實修學(xué)道路上,要揀擇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非攀緣善知識。

 。ㄒ唬┬薜兰词怯^察生活的緣起。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持戒波羅密),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布施),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忍辱),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精進),敷座而坐(禪定)。

 。ǘ┬叛雠c生活、智慧。

  要讓所有的生活體現(xiàn)信仰,不要讓信仰代替你的所有生活。

  當智慧無法到達真理時,信仰就成為唯一的途徑。

  佛。成佛不是修行的目標,也不是度生事業(yè)的完成,只是修行道上的功德圓滿。佛離一切相,并無東西可“成”。莊嚴佛土、說法度生即是佛。

  五、教法亦是緣起法。

  法是不變的,教法則依緣起(機)而有不同的緣起(教)。

  能詮(身教、言教)與所詮(毗奈耶、法)

  佛弟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另外,法師還密授化解矛盾要訣三條:

  一不要為自己;

  二要符合邏輯;

  三要為更高的理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