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早晚課誦的修訂與流行

  叢林早晚課誦的修訂與流行

  課誦是佛教寺院每日朝暮讀誦經(jīng)咒,唱誦梵唄、禮贊偈,禮佛行道的儀軌。關于課誦的起源,在《法華經(jīng)·法師品》中,已經(jīng)有受持法師、讀經(jīng)法師、誦經(jīng)法師的記載。所以,可以推測我國課誦的風尚,是從西域等地的佛教譯經(jīng)家所傳來的。我國典籍中最早關于課誦的記載,是在《吳書·劉繇傳》附記東漢笮融的事跡,笮融建可以容納三千人浮圖祠,并且課讀佛經(jīng),使許多喜歡佛教的人都來聽道。歷代皇帝也有提倡課誦的,如唐玄宗曾下詔命令不空誦《仁王經(jīng)》,代宗敕命選二十七位沙門為國家長期誦《佛頂咒》!佛祖統(tǒng)紀》卷五十三《持誦功深》條中列舉了從東晉安帝至宋光宗七百多年間,僧俗二眾念誦佛經(jīng)特別的事例有十九起,可見課誦的普遍及其歷史之悠久。

  課誦的儀軌與制度,古印度是奉行“三啟”儀制,當時普遍諷誦馬鳴所作的贊佛詩歌《佛所行贊》,所以首先頌揚馬鳴所集的贊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jīng),最后陳述回向發(fā)愿。全部過程是“節(jié)段三開”,所以稱為“三啟”。在誦經(jīng)完畢以后,大眾同聲念“蘇婆師多”或“娑婆度”(贊嘆經(jīng)文為微妙語的意思)。我國古今法事念誦的基本儀制,也是“三啟”式的念誦法:無論舉行任何法事,都是先安排贊(香贊或贊偈),其次是文(經(jīng)咒本文、有關儀文等),末了回向發(fā)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舉)。只有后綴大眾志誠同聲念“蘇婆師多”或“娑婆度”,在我國念誦儀中很少見,可是在有關法事文的末尾也有稱“善”或“善哉”,娑婆度就是善哉的意思。

  我國念誦儀制始創(chuàng)于東晉道安所制定的僧尼軌范,其中制定有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食法,這就是課誦齋粥儀。我國原來便有經(jīng)咒、梵唄等較為簡單的念誦,晉代后發(fā)展出懺法,后來陸續(xù)有懺法、焰口、水陸等,唱念逐漸復雜。到了唐代馬祖道一營建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guī),唱念逐漸規(guī)范化,尤其在明代,叢林中普遍形成朝暮課誦的制度。

  一、清規(guī)中的朝暮課誦

  叢林中的早課以誦《楞嚴咒》為主,晚課以誦《阿彌陀經(jīng)》和《八十八佛》為中心,這與宋代以來叢林中的“楞嚴會”和“夏中念佛”有關。

  《楞嚴經(jīng)》十卷,唐中宗時般刺密帝譯,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略稱《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因其內容與其他顯教各經(jīng)論所說多有分歧,歷代經(jīng)錄的記錄頗相違異,譯者、譯時、流傳經(jīng)過等異說紛紜,所以自古以來對于此經(jīng)的真?zhèn)味嘤幸蓡。本?jīng)闡明“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之理,并解說三摩提的方法與菩薩的階次,是開示修禪、耳根圓通、五陰魔境等禪法要義的重要經(jīng)典。此經(jīng)所說常住真心性清凈體,與臺、賢二家圓教宗旨相合!独銍澜(jīng)》所說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對于禪宗的參究可以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fā):同時,詳細說明了圓頓禪的途徑,也給禪修者以警策。

  自宋代以后,《楞嚴經(jīng)》盛行于禪、教之間,各宗派義解僧都依自己宗派的觀點注解《楞嚴經(jīng)》,使《楞嚴經(jīng)》的注釋書多達48家,居《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之后。同時,宋元以來的禪宗叢林,于夏安居結制中,為祈福除魔而祈求安居能夠順利進行,設立“楞嚴壇”,自陰歷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三日,每日于佛殿集眾僧誦《楞嚴咒》,這就是“楞嚴會”。南宋之真歇清了在補陀山,于夏中為病僧作普回向文而誦咒,即為“楞嚴會”之始。于楞嚴會上,大眾坐位之圖,稱“楞嚴圖”。

  《勅修百丈清規(guī)》卷七記載,維那選聲音清脆者為“楞嚴頭”舉“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聲,大眾和聲,其次,唱經(jīng)首“妙湛總持不動尊”,誦《楞嚴咒》,誦咒后,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聲。最后,維那唱真歇清子所作的《普回向偈》“上來現(xiàn)前比丘眾,諷誦楞嚴秘密咒……摩訶般若波羅密”。“楞嚴會”的儀軌順序,與現(xiàn)在的早課內容基本相似,只是沒誦《大悲咒》、十小咒,可見“楞嚴會”是早課念誦《楞嚴咒》的淵源。

  叢林中的晚課基本上是以凈土宗為核心的,這是宋元以來禪凈合一的結果。清代儀潤《百丈叢林清規(guī)證義記》卷八記載“夏中念佛”,叢林在夏安居時,以念佛代替坐禪。早餐后,念《大勢至圓通章》一遍,《大悲咒》、十小咒、《心經(jīng)》各一篇,佛號五百聲,回向作梵,唱“一者禮敬諸佛”十句愿偈,三歸依結束:第二堂佛事,念《觀經(jīng)·雜想觀章》一篇,《往生咒》三遍,佛號五百聲,禮阿彌陀佛十二拜,三菩薩各一拜,三歸依后回堂;午飯后,念《大懺悔文》,佛號五百聲,三歸依后回堂;晚課誦《阿彌陀經(jīng)》,放蒙山:晚上,念《觀經(jīng)·上品上生章》一遍,《往生咒》三遍,佛號千聲,禮阿彌陀佛十二拜,三菩薩各三拜,三歸依后結束。所以,明清叢林的晚課以《阿彌陀經(jīng)》和念佛為主,這主要是叢林中念佛盛行的結果。

  二、祩宏《諸經(jīng)日誦集要》

  依現(xiàn)有文獻,叢林明確出現(xiàn)早晚課誦的時間是在明朝,如明代僧費隱通容(1593-1661)撰,法嗣百癡行元編《叢林兩序須知》“首座須知”提到“早晚課誦勿失”,明代僧元賢(1578-1657)所撰,為霖道霈重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出現(xiàn)“至晚課后,與諸人相見”。早晚課誦的規(guī)范化,與明朝政府對清規(guī)的重視有關,F(xiàn)存的《敕修百丈清規(guī)》前有明代百丈山大智壽圣禪寺住持僧忠智在正統(tǒng)七年(1442)的奏文中提到: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下旨:“諸山僧人不入清規(guī)者,以法繩之”;永樂十年(1412),明太宗下旨:“僧人務要遵依舊制,名務祖風,謹守清規(guī),嚴潔身心”;永樂二十二年(1424),對僧眾中有不守規(guī)矩者,下旨:“照依清規(guī)料治”?梢,在明朝嚴格檢束僧行的政策影響下,僧團內部對清規(guī)規(guī)范化出現(xiàn)一種自律的要求,叢林早晚課誦的規(guī)范與完善便是規(guī)范化的體現(xiàn)。

  萬歷十八年(1600),云棲祩宏編輯《諸經(jīng)日誦集要》,為當時僧尼道俗的日常課誦提供范本。依祩宏《重刻諸經(jīng)日誦序》的記載,當時坊間流傳《百八般經(jīng)》是僧尼道俗朝暮所持誦的本,祩宏認為“真?zhèn)谓浑s,識者誚焉”,于是他便以《百八般經(jīng)》為基礎,選擇內容,改變目次,去除其中的偽經(jīng),他自己閱讀經(jīng)律和古人的著作,采取最合適的經(jīng)咒、文章而加入,刊行于世。后來再版時,又重新加以修訂,印刷為方冊本,留存于云棲寺。但是,《百八般經(jīng)》的具體內容則無從知曉。

  祩宏修訂《諸經(jīng)日誦集要》,是他主持云棲寺的期間,根據(jù)僧眾修學的需求而不斷完善的。祩宏于隆慶五年(1571)在云棲寺結庵定居,逐漸開始復興云棲寺。同時,為了規(guī)范僧眾的日常修學生活,建立其獨特的修學體系,祩宏開始制定僧團的行為規(guī)范——《云棲共住規(guī)約》,從而使云棲寺成為明末最大的念佛結社。在《云棲共住規(guī)約上集·大堂》中將一天分為四時,“三時禮誦,一時人觀”。初五更為第一時,誦《楞嚴咒》、《觀經(jīng)·上品上生章》,念佛千聲,唱《小凈土文》回向:早晨后至午齋前為第二時,誦《四十八愿文》,念佛千聲,同前回向;午后為第三時晚課,誦《阿彌陀經(jīng)》、《八十八懺悔文》,放大蒙山,念佛千聲,唱《大凈土文》回向;入夜為第四時,念佛一百聲,回到房間,人觀休息;宏對一天四時的修學評價說:“一日凈業(yè),不繁不簡,永持無敦”。祩宏對早晚課誦要求極其嚴格,對缺勤者將罰錢十文。

  《諸經(jīng)日誦集要》的制定,主要是為了方便云棲寺僧眾的日常修學所提供的范本,分為“總集”和“別集”,“總集”是早晚課誦,“別集”是平日所誦的經(jīng)咒、高德著作。內容列表如下:

  ┌─────┬───────┬─────────────────────────┐

  │││大佛頂楞嚴咒、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如意寶輪王│

  │││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佛母準提神咒、│

  ││朝時課誦第一│圣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

  │總集││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凈土神咒、善天女咒、般若波羅│

  │││蜜多心經(jīng)、念佛緣起、回向文(具別集)│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懺悔文、蒙山施食儀、念佛回向文(具別 │

  ││暮時課誦第二││

  │││集)、三歸依、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

  ├─────┼───────┼─────────────────────────┤

  │││華嚴行愿品章、楞嚴勢至菩薩念佛章、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上品│

  ││經(jīng)類第一││

  │││上生章、無量壽經(jīng)四十八愿、觀普賢菩薩經(jīng)普賢章│

  │├───────┼─────────────────────────┤

  │││佛頂尊勝大陀羅尼、受戒搭衣咒、般若無盡藏真言、華嚴│

  │別│咒類第二│補缺咒、穢跡金剛神咒、十二因緣咒(付雜咒)、補缺真│

  │集││言│

  │├───────┼─────────────────────────┤

  │││看經(jīng)警文(保寧勇禪師作)、禮華嚴文(隨州大洪山遂禪│

  │(下卷)│││

  │││JfP作)、大慈菩薩發(fā)愿偈、凈土文、又凈土文(慈云懺主 │

  │││作)、新定西方愿文(云棲襪宏作)、禮佛發(fā)愿文(怡山然│

  ││雜錄第三│彈師作)、禮觀音文、又禮觀音文(大意杲禪師作)、溈山 │

  │││大圓禪師警策文、齋佛儀、二時臨齋儀、祝圣儀、祝韋馱│

  │││漢、祝伽藍儀、祝祖師儀、祝監(jiān)齋儀、擊鐘儀、結會念佛│

  │││儀、香贊、西方贊│

  └─────┴───────┴─────────────────────────┘

  《諸經(jīng)日誦集要》對早晚課誦內容的規(guī)定,與當今叢林的課誦大多相似,可見《諸經(jīng)日誦集要》對課誦規(guī)范化的巨大影響力。

  三,《諸經(jīng)日誦》與《禪門日誦》

  祩宏對《諸經(jīng)日誦集要》的修訂與實踐,并不能促進全國各寺日常課誦馬上統(tǒng)一,《諸經(jīng)日誦集要》在流行的過程中,禪門高僧仍然對其不斷地進行完善。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智旭(1599—1655)以繼承祩宏為己任,十七歲時,閱祩宏《自知錄》和《竹窗隨筆》而人佛門;在雪嶺座下剃度后,住云棲寺聽講《成唯識論》,可見他非常熟悉《云棲共住規(guī)約》的內容。在智旭《靈峰宗論》卷六收有《刻重訂諸經(jīng)日誦自序》說:“自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世相沿襲,遂各出私見,妄增條章。如藏中《百丈清規(guī)》一書,及流通《諸經(jīng)日誦》三冊,杜撰穿鑿,不一而足。寧惟罔知正修行路,只早晚課誦一事,參差失欵,惟事唱贊鼓鈸,大可嘆矣。云棲和尚,較刻定本,古杭諸處,多分遵行:而留都積弊,分毫未革。邇與幽棲學侶,力正其訛,重謀付梓,再刪繁蕪,獨存切要,并于律藏,取警策身心有益初學者,略補一二,以公同志。愿高明者,守禪觀之清雅,庶可隨文人證,莫羨瑜伽音響也!

  從智旭的記載可知,明末叢林中流行著《諸經(jīng)日誦》三冊,與祩宏的《諸經(jīng)日誦集要》完全不同!吨T經(jīng)日誦集要》在杭州一帶廣泛流行,但是南京卻絲毫未加改變。智旭感慨當時叢林課誦只重視敲法器、唱贊,于是再再次刊行《諸經(jīng)日誦集要》,以正佛門。智旭和當時云棲寺的學侶,對祩宏《諸經(jīng)日誦集要》進行再次的修訂,刪削繁雜,保留切要的部分,而且從律藏中選擇一些能夠警策身心、有益初學的內容而再加以補充。據(jù)成時《靈峰漓益大師宗論序說》的記載,智旭有《重訂諸經(jīng)日誦》二卷,但是《漓益大師全集》等并未收錄,故其具體內容則無從知曉。

  明末清初叢林的朝暮課誦并沒有完全統(tǒng)一,存在著多種的《諸經(jīng)日誦》。清代中期以來,流傳著《諸經(jīng)日誦》、《禪門日誦》、《禪門佛事》等課誦本,其內容相差不多,皆為早晚課的咒、經(jīng)文、偈、文等儀式類、咒類、文類、贊類、佛事類等內容。

  現(xiàn)在叢林經(jīng)常參考《禪門日誦》,大約是在雍正年間成立,主要內容為《唐太宗文皇帝御賜玄奘三藏圣教序》、朝時課誦、暮時課誦、祝圣普佛儀、齋佛儀、普供贊語、諸贊語、華嚴儀、禮法華儀、禮懺儀、大悲懺儀、凈土懺、凈土文、禮懺發(fā)愿文、觀音文、念佛起止儀、臨齋儀、齋天儀、放生儀軌、祈雨儀、諸咒語、掛鐘板、擊鐘偈、十二命辰、圣誕日期、選齋吉兇日、剃頭吉日,另有《撫州白揚法順禪師示眾》等具有警策、開示意義的文章、經(jīng)典,最近則是禪宗法統(tǒng)字輩的《佛祖心燈》。但是,《禪門日誦》的朝暮課誦內容,朝時誦《楞嚴咒》、十小咒,晚時誦《阿彌陀經(jīng)》、放蒙山,與現(xiàn)在叢林通行的《佛門必備課誦本》相同,發(fā)愿回向文以及三歸依后的贊語則不同。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