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有慈悲和有智慧?

怎樣才算有慈悲和有智慧?

  很多人自認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實,那只算是同情和聰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與智慧。因為凡是有主觀的自己及客觀的對象,僅僅是有漏的慈悲與分辨的智慧。清凈而真正的慈悲與智慧,必須經(jīng)過如法修行,徹底的開悟。怎樣才算有慈悲和智慧?看看圣嚴法師是怎么說的。

一、佛教的內容便是慈悲與智慧

  釋迦牟尼在未出家時,發(fā)現(xiàn)人世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自然界有弱肉強食的慘相,認為必須要解決眾生的困苦,所以發(fā)心出家修行,尋求幫助眾生解脫苦難的方法。這就是慈悲的表現(xiàn)。

  釋迦牟尼貴為王子,享盡人間榮華富貴,他卻寧可舍棄王位的繼承權,割愛離俗,即使是在他父王的追迫之下,仍毅然決然地出家修行。就是洞察了生命的苦難,立意要尋求解脫之道。這就是智慧的抉擇。

  從以上來看,可以說明釋迦牟尼在未成佛以前,便已經(jīng)具備了一般人的慈悲與智慧。

  釋迦牟尼經(jīng)過了六年的苦修,終于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明心見性,這時他大徹大悟,體認到一切的自我中心都是虛妄的,一切現(xiàn)象的本質都是不實在的,因此涌現(xiàn)出大智大慧而證得無上的佛果。

  成佛后的釋迦牟尼,已經(jīng)從一切眾生所有的困苦中得到了解脫。但他仍留在人世間,以他證悟的智慧,弘化奔走四十九年,廣度眾生,建立了佛教的團體,這是大慈大悲的體現(xiàn)。

  佛陀涅盤之后,他的弟子,無論是小乘的聲聞,還是大乘的菩薩,都是在人世間,一代一代地,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眾生以利他。以佛法來幫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來幫助他人是慈悲。佛法的義理與修行的實踐,是修福與修慧。同時運用慈悲來修福報,運用智慧來修智慧;用智慧來培育福報,用福報來配合智慧。福報與智慧、慈悲與智慧,這兩個項目如缺其一,修行即不會圓滿。

  因此,福報圓滿的人,一定也是智慧圓滿的人,智慧圓滿的人,一定也是福報圓滿的人。這就是“佛”。我們尊稱佛是“兩足尊”,就是說,佛陀是福報及智慧都已圓滿的人。

  在我三十多歲時,講經(jīng)說法,多半只有二十多個人來聽我的演講,最多五十多個聽眾,我已非常滿意,而我的師父卻說:“圣嚴,你有一點小小的智慧,但是沒有一點點的福報,你要好好修福,否則以后就沒有人要來聽你講經(jīng)。”如何修福報呢?就是要廣結人緣。相反地,如果僅有福報而沒有智慧,雖也能幫助眾生,未必就是正確的佛法了。

二、慈悲與智慧對人間的重要性

  (一)慈悲是平等地關懷一切眾生

  真正的慈悲一定是平等地關懷。對于任何對象,不論親疏遠近,只要他們需要幫助,就會適地、適時、恰如其所需地,給予對方幫助。如果慈悲而不平等,可能會造成對方的不平。使得被幫助的人對你產(chǎn)生不平甚至仇視的心念。像父母對子女的關懷、照顧,如果不平等,便會造成孩子們之間的嫉妒,不能互相友愛,同時也對父母不滿。、皮

  沒有平等心,一定會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困擾。曾經(jīng)有一位法師,送書給信徒。一開始每位信徒分到兩冊,后來的信徒,一人只有一本,最后去的信徒,一本都分不到。沒有得到書和僅得到一本書的人,認為法師偏心,而得到兩本書的人,因為被人嫉妒也責怪法師。

  (二)智慧是無私地處理一切問題

  智慧一定要是無私的,如果尚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態(tài),那就表示沒有無漏的智慧。佛法非常重視無我,處理任何事,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立場、自己的利害得失,拿來做考量,否則也許自認為有一點智慧,但他處理的事情,沒有給別人帶來幫助,反而造成災難,也為自己增加了困擾。

  有目的的布施,不是真正的慈悲,好像是在投資,希望能得到回報。譬如:有一天,有一個受了重傷的殺人犯,逃到東初禪寺來。縱然我知道他是一個殺人犯,我還是應該立刻打電話給醫(yī)院,而不是警察局。我不需要考慮以后他是否會報答我或殺了我。至于他因殺人而犯的法,這是他自己的因果,到了醫(yī)院以后,警察也一定會找到他的。

  我們無論在處理他人的事,或者處理自己的事,都要先把自我放下。許多人處理他人的事,可以把自己放下,處理自己的事,就很難不把自己放進去。

  (三)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

  慈悲必須以理智為前提,否則便是缺乏原則的鄉(xiāng)愿之仁,真正的慈悲,會包容他人,不會因循偏私。宗教應是慈悲和智慧的體現(xiàn),若是一個宗教光有愛而沒有智慧,他們會救人,也可能會殺人。從古至今,有很多的戰(zhàn)爭,便是假藉宗教之名而殺人盈野,以達成他們殲除異己的目的。

  (四)智慧是富有彈性的理智

  智慧必須以感情為基礎,否則便是缺乏人性的冷酷無情。真正的智慧,是判斷正確,并且情理兼顧。科學是知識的產(chǎn)物,由于沒有彈性,雖能造福于人,但也貽禍于人。回顧近半世紀以來,由于電子及化學科技的突飛猛進,為人類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但同時也對整個地球和全體生靈,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損害。所以科學家未必是大智者。

 。ㄎ澹┮源缺膶Υ

  對他人要用慈悲心,盡自己的能力去關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的弟子中曾經(jīng)有人跟我說:“師父!你要給我權,我就可以去指揮人,把事情辦好。”我回答說:“我自己也無權,你若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一定要多體諒人、幫助人,經(jīng)常做他人的貴人。這樣就可以得到大家心悅誠服的擁護,才能把事情辦好。”

  慈悲的人是不求回報的,在一個家庭中的夫妻之間,往往一方會對另一方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都得不到對方的感激;許多父母,對子女呵護備至,但卻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常常有人認為這是自己業(yè)障深重,沒有修到好的因緣,才會碰到這樣糟的親屬。其實這是因為自己的慈悲心不夠,才會跟他人計較得失。

 。┮灾腔坌膶Υ约

  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煩惱的。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要調伏自己的心念。當在失望、生氣、悲傷、嫉妒、怨恨時,要立刻設法化解這些情緒。當在計較、比較、貢高我慢時,要立刻用佛法來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要做一個自知自明的智者。最愚癡的是,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而卻又在自尋煩惱。不過,當你體認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時,智慧已經(jīng)在增長了,所以自認愚癡,便與智慧相應。

  譬如聽到醫(yī)生宣判你活不過一個星期,如果你能在未死之前,盡一切的努力,使得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是智慧。如果因為知道即將死亡而害怕恐懼,精神失控,自惱惱人,或者靜靜地等死,這就是愚癡。

  曾經(jīng)有一位我們東初禪寺的護法,鄒葦澄居士,得了癌癥。我去探望時問他:“你害怕嗎?你的雙腿被截掉,每天在醫(yī)院都做些什么?”他回答說:“我的腿本來就不聽使喚,十分難受,被切掉了真好。我每天在念佛,也在計劃于出院后,要畫畫捐給東初禪寺義賣,更在勸我的孩子們皈依三寶,信佛念佛,所以是在病榻上度眾生。”這位居士沒有多久就往生了,他走得十分安詳、平靜,這就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的行為,一定要以智慧來判斷,否則往往適得其反,存好心做好事,反而害了被你幫助的人。智慧的運用,一定要以慈悲做背景,否則會流于空談,發(fā)大心說大話,實際上幫助不到人。

  三、如何開發(fā)慈悲心與智慧心

  ●要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凡事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來增長自己的慈悲心。

  ●要識己、識人、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凡事要知己知彼,通情達理,不為自己的利害得失著想,便能開發(fā)自己的智慧心。

  ●以持戒修福,多念佛菩薩的圣號,來培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

  ●以禮佛修定,多讀佛典經(jīng)論,來增進自己的智慧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