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濟禪師與吳越佛教文化
道濟禪師與吳越佛教文化
古代的吳越,幅員寬廣,包括長江南北,吳自江蘇到長江中游的湖北武漢、荊州;越自浙江延長到山東一部份。因此,吳越文化,包括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三教文化。本文重點是佛教文化,特別是發(fā)源于曹溪光大于浙江寧波天童的禪宗文化。
古語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不單是魚米豐產(chǎn)之鄉(xiāng),而且是南朝六代帝王之都,城市繁華,景色旖麗。特別是杭州西湖,煙波浩渺,畫舫如織,水色山光,引起了許多騷人雅客的留戀和呤泳,宋代的佛印禪師、蘇東坡、蘇小妹留傳的佳話,就出自杭州。
蘇州有靈巖寺、西園寺;浙江臺州有天臺山國清寺,寧波有阿育王寺、天童寺、七塔寺;奉化有四明山雪竇寺,杭州有靈隱寺、凈慈寺、虎跑寺等,寺廟林立,都是佛教有名的道場。本文介紹的道濟禪師,俗稱濟顛,就是誕生于臺州,出家于靈隱寺,長住于凈慈寺,園寂于虎跑寺的。他生前的遺跡,踏遍了臺州、蘇杭的山山水水。
由于道濟禪師的出身不凡,其神奇、高雅、放蕩不羈的經(jīng)歷,盛傳于民間。一部由清朝文人寫的《濟公活佛傳》風行全國,膾炙人口,老幼婦孺皆知,常作美談。
約在十余年前,文藝界人士游本昌,曾把濟公活佛形象搬上銀幕,并編有濟公呤唱的兩首歌詞。
一、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佛,南無阿彌陀……嘿、嘿,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tài)炎涼皆看破,走呀走,樂呀樂,哪里不平哪有我,哪里不平哪有我。
二、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破,笑我顛,酒肉穿腸過……天南地北到處游,佛主在我心頭坐。走呀走,樂呀樂,哪里不平哪有我……。
《濟公活佛》電影的形象和歌曲,吸引了廣大觀眾和讀者,老年、青年、少年,都在談說濟公,都在唱濟公活佛的歌,一時引起了“濟公熱”,群眾因此受到感染和教育,對濟公崇拜。濟公的家鄉(xiāng)在他幼年讀書的赤城山上,新修了濟公院,重塑了金身。杭州凈慈寺重修了濟佛殿;杭州虎跑寺興修了濟公亭。海峽彼岸的臺灣,修建了一千三百多座濟公堂。天臺縣還著手修建濟公苑,由此種種,突出濟公和人格、思想、行為,把濟公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濟公為什么能在群眾中受到稱頌、崇拜呢?從以下幾方面作一概括認識。
一、濟公的生平
根據(jù)《杭州佛教簡史》用有關(guān)資料,簡要的作一綜述。
道濟,南宋人,生于1148年12月8日(即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居住在天臺縣城北永寧村。初生時天臺山國清寺住持性空禪師其取名修元,據(jù)傳說他系天臺山羅漢堂的羅漢黑轉(zhuǎn)世,此名為他指示了將來的去路。少小時讀書于赤城山,天資聰穎,工詩文、通經(jīng)史,無紈挎了弟惡習。在父母雙亡,家道中落以后,看破塵世,十八歲去杭州靈隱寺,依止瞎堂慧遠禪師剃度了家。他在廟里不守戒律,嗜好酒肉,性格幽默詼諧,舉止顛狂。常徜徉市井,與小兒為伍?犊昧x,扶危濟困,懲惡獎善,好打不平,因不守寺規(guī),受眾僧攻擊,瞎堂則認為:“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人們稱他“非俗非僧,非凡非仙”
;圻h園寂后,1201年,道濟遷住南屏凈慈寺,從該寺住持德輝長老為師。1204年,凈慈寺大火被毀,道濟處出募化,在桐廬一帶募得大批木材,據(jù)傳木材從寺內(nèi)香積井吊出,后人稱該井為神運井,成為凈慈寺古跡之一。道濟于宋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六日逝世于虎跑寺,壽六十,臨終前曾書偈云:
六十年來狼籍 東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 依舊水連天碧。
從此偈語中,可以了解濟公的真精神,真面目,先由俗(行為狼籍)顯真,后純歸于真,(水連天碧)。
濟公圓寂后,寺僧為其修建塔院于虎跑寺中,門前有聯(lián)云:
“一柄破蕉扇、一領垢衲衣,終日嘻嘻哈哈,人笑癡和尚,和尚笑人癡,你看怎樣?”
“奔來豁虎跳,挺去翻筋斗,到處忙忙忙碌碌,我為度眾生,眾生不我度,佛嘆奈何!”
二、濟公出自儒雅門庭,自幼讀書,文學深有造詣。住靈隱寺曾被先任書記,一切內(nèi)外文件,均出自濟公之手。寫作往往不假思索,一揮而就。詩句工整,詩意瀟灑豪蕩,有情有景,深寓禪機。如他在凈慈寺居住時,經(jīng)常乘舟游西湖,一次偶題云:
幾度西湖獨上船, 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 正是山橫落照邊。
“不論錢”正說明濟公生平不計錢財,生活淡泊,似一苦行頭陀。末兩句寫景寓情,寫出“夕陽無限好”之景,但絲毫沒有“只是近黃昏”的傷感和哀嘆,畫出他的豁達和灑脫。
又如他與杭州馮太尉飲酒,有詩相贈云:
削發(fā)披緇已有年, 惟同詩酒是因緣;
坐看彌勒空中戲, 日看毗盧頂上眠。
撒手須能欺十圣, 低頭端不讓三賢;
茫茫宇宙無人識, 只道顛僧繞市廛。
以酒催詩,李白酒中有仙,而濟公酒中有佛,“看彌勒戲空,眠毗盧頂上”,“藐視十圣,不讓三賢”,其口氣之大,于平凡的詩句中,道出濟公不平凡的心境和修養(yǎng)。
又有飲酒詩云:
何須林景勝瀟湘, 只愿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 一浪來時吞一口。
這詩不單情景交融,而且寫我與物化為一體了,天真而灑脫,何等自然,何等高雅。
2、禪境很高,甚深莫測:
濟公于靈隱寺出家,學習參禪,經(jīng)過慧遠禪師不斷指點,琢磨,一夕靈機觸動豁然有悟,發(fā)狂跳躍,得慧遠禪師印證,有四句詩云:
昨夜三更月正明, 有人曉得點頭燈;
驀然思起當時事, 大道方知一坦平。
濟公開悟后,于日常生活中都透現(xiàn)靈機,如他一次喝粥時,信筆定了一首“臨江仙”的詞:
粥去飲來何日了? 都緣皮袋難醫(yī)。
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繞到腹,轉(zhuǎn)眼又還饑。
惟有衲僧渾不管, 且須慢飲三杯。
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丑陋,心孔未嘗學。
后來慧遠禪師園寂,濟公感念師恩,為遺體荼毗時舉火云:
師是我祖,我是師孫,著衣吃飯,盡感師恩,臨行一別,棄義斷襟,火把在手,王法無親。大眾且道如何是王法無親?
噫!與君燒卻臭皮袋,換取金剛不壞身;圻h禪師屬禪宗臨濟系統(tǒng),“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喝下息狂機”,棒打拳擊,如霹靂灌頂,正是這一系的門風。濟公繼承慧遠衣缽,雖然不檢細行,放浪形骸,但仍是禪宗的一位高僧。據(jù)臺灣出版《卐續(xù)藏經(jīng)》《補續(xù)高僧傳》記載,他撰有《鐫峰語錄》十卷,《志丹語錄》二卷,《法丹和尚剩語》一卷,還有很多詩作,被列為禪四十祖。
3、少欲知足,生活簡陋。
濟公出家后,一身破衲衣,一雙草鞋,一個包裹,身上不存一文錢,有酒肉就吃,無酒肉隨眾喝粥,飲清茶,無私無欲,確是同凡俗的解脫僧!稘珎鳌酚行稳菟囊欢卧:
“一個窮僧,短頭發(fā)有二寸多長,一臉的油泥,破僧衣,短袖缺領,腰系絨絳,疙里疙瘩,襤褸不堪,骯臟之甚……”。
小說系以藝術(shù)的筆調(diào),把濟公丑化的得淋漓盡致。其實濟公未必完全如此.其中突出的中心是濟公無私無欲,灑脫自大。
歷代隱居山林的高僧,粗衣蔬食,自耕自養(yǎng),水邊林下,了悟真諦,修解脫行。濟公日逛城市,放浪形骸,只是另一種形式而已。不同于世俗人的紙醉金迷,也不同于“身出家,心在家”的一部份俗僧的趨炎附勢,爭權(quán)奪利。
4、扶危濟困,獎善懲惡:
濟公平生喜歡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深入群眾,同情人民疾苦,從《補續(xù)高僧傳》和《濟公活佛傳》等記載中,就有換救因各種原因,走投無路,自尋短路的人。有臥病不起,經(jīng)過他用特效藥治愈的人。有忠孝節(jié)義,善良厚道,而身處危困的人,他都用各種力量,施設方便,給予幫助。經(jīng)他懲罰的人,有盜賊土匪、貪官污吏、邪道旁門、地痞流氓等。為民伸冤,為安定地方,出了大力,使人人拍手稱快,崇拜贊揚,他的行動,有似劍俠客,卻又不是嗜殺成性的俠義之類。因此,一般老百姓,只有以《活佛》或《圣僧》稱呼之。
三、對濟公的評價
1、持否定態(tài)度的,認為濟公行為浪蕩,不守戒規(guī),飲酒食肉,破壞佛門,影響僧人形象,不值得學習。
2、持贊揚態(tài)度的,認為濟公不拘小節(jié),活潑天真,常與小兒嬉戲,老百姓為伍。豪情仗義,關(guān)心群眾疾苦,其行為是“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與眾不同,屬超塵脫俗的真人。
3、用一分為二的客觀態(tài)度:
甲:濟公是羅漢,羅漢是達到自覺境界。覺什么?覺緣起,知無我,羅漢不涅槃,常住世間弘揚佛法,行菩薩道。濟公深知娑婆世界的眾生冥頑難度,他看似極意顛狂,實際是活潑的禪機,是方便的游法門。是為應娑婆世界之機,解眾生之苦。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濟公的行為就是一種體現(xiàn),“濟私終究成凡夫,濟公到底是活佛” 。
乙:濟公藉此瘋瘋癲癲,以令人疑信相參。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議,以生正信。此非凡僧所可行,行之則破壞如來正法,為害不淺。(印光大師語)。
丙:作者認為:
依佛教正義:阿羅漢譯義有三,一曰無生,即生死已斷,不受后有,不墮輪回。二曰殺賊,即經(jīng)過修行,斷除煩惱,消滅三界思惑業(yè),達到離欲寂靜。三曰應供,即游戲人間,接受眾生供養(yǎng),堪為眾生福田。如傳說中的賓頭盧尊者等。
而方便善巧,大機大用,處污泥而不染,品行高潔,悲智兼運,游戲神通,則非登地以上的菩薩不行。唐代的寒山、拾得,示現(xiàn)奉化的面袋和尚,依次系文殊、普賢、彌勒化身,都屬此類。謂濟公既為羅漢,又為菩薩,“內(nèi)秘聲聞乘,外現(xiàn)菩薩身”,未嘗不可。
因此可以結(jié)論:濟公系羅漢及初地以上的大乘菩薩境界,凡夫僧只宜修解脫行,結(jié)合發(fā)菩提心,在嚴持戒律的基礎上,學習菩薩,自利利他。
現(xiàn)已在進入新世紀,科學進步,物質(zhì)發(fā)達,而人心混濁,環(huán)境浸染。必須以佛法良藥,凈化人心。因此住持正法,既要保持和發(fā)揚佛教古德前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促進道風,信仰建設。又要以菩薩精神,因機施教,因地制宜,適應時代,突出興辦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yè),以利益人民,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世界和平。
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趙樸初老居士奉行的“人間佛教”,在提高人格,勵行道德的基礎上,結(jié)合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廣度眾生,這是深合佛陀的教導的。祝愿緇素們,文化學術(shù)界的朋友們,共同努力。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目錄 引言 講經(jīng)緣起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一章《華嚴經(jīng)》宗趣
- 惟賢法師:法華經(jīng)要義 第一章《法華經(jīng)》就是講心靈建設
- 惟賢法師: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jīng)》概述 三、關(guān)于阿難贊佛偈
- 惟賢法師:楞嚴大義 第一章《楞嚴經(jīng)》的總體思想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五章《華嚴經(jīng)》的內(nèi)容
- 惟賢法師:法華經(jīng)要義 第三章《法華經(jīng)》正文的要義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七章《華嚴經(jīng)》精華舉例
- 惟賢法師:般若與人生佛教 三、《大般若經(jīng)》的內(nèi)容
- 惟賢法師:般若與人生佛教 二、佛說般若的緣起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