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與人生佛教 二、佛說般若的緣起
二、佛說般若的緣起
關(guān)于般若的緣起,佛在《大般若經(jīng)》中講了二十三點。我現(xiàn)在只列舉二十點。
(一)為發(fā)大乘者說
在小乘經(jīng)典中,佛只是說的聲聞、緣覺道,F(xiàn)在,由于根基成熟、因緣成熟,在般若法會上,佛為文殊師利、彌勒菩薩說般若之體、般若之相、般若之行,指示菩薩如何發(fā)菩提心,修大乘菩薩之行。所以,般若是大乘教,是為大乘根基而說。這是第一點。
(二)放光現(xiàn)瑞,示現(xiàn)諸佛凈土
在修行過程中,有人采取“念佛三昧”的方法。“三昧”就是“定”,也可以念阿彌陀佛,或念藥師佛,或念彌勒佛,也可以念十方諸佛。念佛三昧包括很寬,不單單是念阿彌陀佛才能得入“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到一心不亂,就會得到實證。實證是什么呢?就是佛相現(xiàn)前,凈土現(xiàn)前,這是殊勝境界。所以,念佛要見佛,念佛就一定生凈土。這個意趣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佛為了行者修念佛三昧,為了使他們在修行中,得到實際利益,所以在般若法會上放光現(xiàn)瑞,遍照十方恒河沙數(shù)世界。所以,佛說般若,是放光說法,就說明宇宙萬物不可思議,佛的存在、凈土的存在不可思議。我們平常一個人往往以自己的聰明,只看到眼前一點,時間和空間上有錯覺,就如井底之蛙,只看到圓圈圈那么一片天,現(xiàn)象上受到迷惑限制,只限于感覺,生起虛妄意識,就如瞎子摸象,摸到耳朵,說是個扇子,摸到尾巴,說是繩子,摸到象腿說是柱子。瞎子摸象,是歪曲主體,是片面的認識現(xiàn)象。我們眾生境界往往如此,看問題不全面,看問題不能超越時空,受所謂的時空所限制,因意識的妄想分別,使認識真理的能力受到蒙蔽。我們修行可以見到佛,也可以生佛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超越時空的。
(三)受請說法
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梵天主、色界諸天、欲界釋提桓因及諸天、四天王天,在佛成道以后,云集佛所,請佛轉(zhuǎn)*輪。受三界諸天的懇求,佛因慈悲心,為了利益人天、救拔眾生,所以受請說甚深般若經(jīng)。
(四)令生決定凈信
有人懷疑,佛是否真的是得了“一切種智”?根據(jù)大乘經(jīng)所講,圣者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聲聞所證,“道種智”是菩薩所證的,“一切種智”是諸佛所證的。具有“一切種智”,就善觀諸法的自相共相,契證諸法的真如、空性。有人就懷疑,佛是不是這么個境界?!在般若會上,佛就放種種瑞光,現(xiàn)種種大身,并且說甚深般若妙法。甚深般若的教義就是由于佛證得了“一切種智”而闡發(fā)和建立的言教。
(五)令斷一切疑惑
有人被惡師所迷惑、為邪師所利用,內(nèi)心沉迷于邪法、惡教。佛以大慈悲要救拔這一部分眾生,使其能夠遠離邪見網(wǎng),建立智慧,生起正見。所以就現(xiàn)光明,宣示諸法實相,斷除眾生的一切疑惑。
(六)令伏一切驕慢
有人毀謗佛的智慧,認為佛智不能超越普通人。佛為什么這么高明呢?佛不是用幻術(shù)、假把戲來誆惑世間。對于貢高我慢、對佛不生恭敬心的人,佛就針對這類眾生現(xiàn)種種神力、智慧力,顯示佛的神力、無量威德、無量智慧,是一切眾生的依怙所在。假如有人對佛起一種惡念,就會獲罪無量;而對佛的功德、威力、智慧能生一念凈信,就可以成人天之樂,且將來必定獲得涅槃之微妙果報。
(七)令受法益
佛是福、慧圓具的圣者。為了使受法眾生能夠終生領(lǐng)受,佛在講經(jīng)說法過程中,處處示現(xiàn)已經(jīng)證得解脫自在,已經(jīng)證得一切種智,能夠作獅子吼、演微妙音、轉(zhuǎn)妙*輪。因佛在諸世界之中是“最高地位”,已證得廣大福德慈悲、圓滿智慧與方便神通,無與倫比,能作獅子吼,能廣度眾生,使眾生受到法益。
(八)令生法喜
般若是甚深的法藏,廣大微妙。我們能夠?qū)W習般若,就好像在寶山之中隨處都可以得到珍寶,得到無價之寶,受用不盡。般若就有這么珍貴,學(xué)習般若就有這么殊勝。所以,佛欲令眾生對般若生起歡喜,喜樂信受。
(九)令得解脫
佛為大醫(yī)王,能治眾生病,以般若之妙藥,治眾生的無名諸病,使眾生能夠出離三界,解脫生死,到達彼岸。這說明佛是大醫(yī)王,般若就是“阿伽陀藥”,即無上妙藥。真正的大醫(yī)王,就是我們的佛陀。
(十)現(xiàn)報身為菩薩說法
佛在般若會上,現(xiàn)報身,為十方菩薩說法,為初地乃至十地菩薩說法。有人懷疑佛的福德,認為佛和普通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佛在般若會上,是以報身為地上菩薩說法。諸佛所共的法身對凡夫來說是不可見的。我們凡夫、二乘、地前菩薩只能見到化身。佛有法身、報身、化身,叫“三身”,這就進一步顯示佛身無量,功德無量,智慧無量,光明無量。一般凡夫、二乘乃至地上菩薩不能與佛相比。
(十一)開示應(yīng)化身“八相成道”
佛出生在藍毗尼園。出生之時,就能自行七步,并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說了以后就默然不語,長久沒有說話。然后,從孩童至成人,在王宮生活,以后出家,進雪山修苦行,最后在菩提樹下成道。這就是所謂“八相成道”。那么,這種現(xiàn)身呢,就是以方便隨順眾生,隨順世法。對于般若波羅蜜、對于佛身,應(yīng)曉得不同于世間,而超過世間,不能以普通的眼光來對待佛身。佛有“八相成道”,而為什么有“八相成道”呢?就是為了度眾生方便,機緣成熟了,要教化眾生,才示現(xiàn)應(yīng)化身。
(十二)破“邪”而顯“正”
在眾生種種知見中有“邊見”、“邪見”兩種不正見。
“邊見”,一種是執(zhí)“常”,一種是執(zhí)“斷”。“常”呢,是認為世界萬象永恒不壞,認為物質(zhì)永久不消滅,或認為靈魂不滅、精神有不變的主宰,人能長生不死、死了可以成神仙。“斷”呢,認為人同物質(zhì)一樣,死如燈滅。“邪見”呢,就是拔無因果。
所以,佛說般若、說中道實相,為說明一切現(xiàn)象是因緣生法,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樣就獲得“雙照”。說“有”,為破除“斷”見,說“空”,為破除“常”見,從而破除毀謗因果的邪見。這就是般若講的中道實相。所以,佛要斷除眾生邊見、邪見,并令這一部分人悟得中道實相。
(十三)開示供佛之功德
《大般若經(jīng)》里面講,佛的生身、佛的法身我們都要供養(yǎng)恭敬。這種供養(yǎng)、恭敬,一種是以財供養(yǎng),一種是以法供養(yǎng)。以財供養(yǎng),是用香、花、燈、水果等財物供養(yǎng)。以法供養(yǎng)就是能夠依教修行、讀經(jīng)、演教、演說文字般若,這個叫做“法供養(yǎng)”。對于佛的生身供養(yǎng)(我們今世沒有這種福報),對佛法的修學(xué)、弘揚,都是功德無量的。
(十四)宣說“阿毗跋致”
佛宣說圓滿的“阿毗跋致”之法。什么叫“阿毗跋致”呢?即“不退轉(zhuǎn)”。念佛往生西方,就能得到阿毗跋致,得“不退轉(zhuǎn)”。到這個時候,就證得位不退轉(zhuǎn)、行不退轉(zhuǎn)、念不退轉(zhuǎn)——三不退,這是初地以上修行位上的菩薩境界。所以,學(xué)佛者必須要修學(xué)大乘般若,要發(fā)菩提心,求證阿毗跋致。
(十五)令得究竟
佛說般若教,是為了使眾生能夠領(lǐng)受般若教,奉行般若教,對般若教能夠尊重、供養(yǎng)、承事,乘般若船,到達彼岸,究竟解脫。
(十六)開示供養(yǎng)般若的功德
佛說般若教是先從印度的南方開始,后來到北方、到西方,又到中部,巡行五天竺,宣講般若教,使廣大善信修法供養(yǎng)。佛說,對般若能書寫、受持、以法供養(yǎng),這種因緣福德很大,可以進入三乘,最后證得無住涅槃。
(十七)開示“第一義悉檀”
佛為什么說般若教?就是顯示“第一義悉檀”。“悉檀”就是“成就”的意思。“悉檀”是印度語,漢譯為“成就”,成就眾生的法身慧命。
“悉檀”分為四種:
1、“世界悉檀”。說明世界萬物,因緣生法的道理,諸法因緣生。
2、“為人悉檀”。是因時、因地、因根機而說法,所謂“因機施教”。佛有五乘教的建立: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都由根基而建立,這叫“為人悉檀”。
3、“對治悉檀”。因眾生的無明煩惱病來施教。好比人害了病,醫(yī)生根據(jù)你害了某種病就用某種藥。在佛教里面,也是因病施藥,你有什么煩惱,就給你施什么佛法,方便善巧給你對治。
小乘教法有“五停心”觀:貪欲重的修不凈觀、白骨觀;瞋心重的就修慈悲觀;癡心重的就修緣起觀;慢心重的就修界差別觀;散亂心重的修念佛觀,使各種無明煩惱得到對治,才不造業(yè)受苦。
4、“第一義悉檀”。佛現(xiàn)在講般若經(jīng),般若所重的是“空性”,般若闡述的是性空緣起,般若的智是一切種智、是大圓鏡智、是根本智,這種境界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這是“第一義悉檀”。
佛在四悉檀之中,為了講“第一義悉檀”,而講大乘般若經(jīng),所以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法門。
(十八)令離妄執(zhí)
佛在世時,有個“長爪外道”(古印度諸外道之一),名摩訶具稀羅,主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亦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一次他傲慢地對世尊說:“我一切法不受!”佛反駁說:“你說一切法不受,你此種見,你能受否?”長爪思維:“若言受,是現(xiàn)前妄語;若說不受,則否定己見,自相矛盾,而犯自語相違!”因此,被佛折服了貢高我慢。佛陀要使長爪外道去掉妄執(zhí),相信般若,使他得到折服。
(十九)明諸法實相
一切法是無相而無不相。“無相”就是“空”,“無不相”就是“幻有”。諸法所顯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幻有”之相,就是萬象森羅,宛然而有。這個意趣很微妙。在《大般若經(jīng)》中,佛處處指示這個般若實相。
(二十)息諸爭訟
一切世間言論都是戲論,都有爭論,因為世間言論是相對的。只有般若實相,是絕對的,可以熄滅一切爭論。
這次法會非常稀有、殊勝,希望大眾不要錯過機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首先要有“信”字,這種信是“正信”而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是具有真知見的信。我們在信仰以后要得到受用,接著要了解意趣,了解以后要結(jié)合行持,不能空談。行持以后,才會得到受用。要信而能解,解而能行,行而能證。信、解、行、證是修學(xué)佛法的基本方法和次第。
- 日常修行過程中,如何磨掉習氣?
- 佛家慈悲與世俗善良有何不同?
- 如何才能降魔?
- 到底該怎樣做個真正的三寶弟子,有哪些戒律?
- 抄寫佛經(jīng)也是殊勝的修行法門
- 認識佛教 佛教不可單以宗教看待
- 佛教慈善:與觀世音菩薩一起布施
- 從五方面解讀玄奘法師的卓越成就
- 佛弟子擁有快樂的秘密
- 一個學(xué)佛者學(xué)佛的基本精神
- 人間佛教也要注重三大傳統(tǒng)和五個建設(shè)
- 讀《大般若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
- 如何理解《道德經(jīng)》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佛教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禮節(jié)?
- 如何擁有一顆快樂的心?
-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yè)的關(guān)系?
- 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 惟賢長老學(xué)佛答疑
- 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幾宗?
- 佛教是不是只關(guān)心來世?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