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念”修行,福至心靈
今天這節(jié)課,我給大家講講十念修行,——通過十種方法來觀照、攝受我們的身心,以達到超脫乃至解脫的目的,提高我們的生命質(zhì)量和人生境界,趣佛菩提,入佛智慧。這十念法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止觀、念身、念死。
念佛
第一個念佛。
念的目的,是不斷自我提示,自我觀照。俗話講念念不忘,就是要心系一處。佛,是功德、智慧的大圓滿者,我們把達到佛果的境界,叫無上正等正覺或大圓鏡智。佛從哪里來的?——佛是菩薩在度化無量無邊眾生,最終達成的圓滿之果。因此,佛是菩薩的果,菩薩是佛的因。成就圓滿佛果后不是沒事干了,佛還會以菩薩之身,再到世間來度化眾生。
我曾對許多企業(yè)界朋友說,你做總裁,就應該以佛的境界來觀照自己。你想,我是一尊佛,我要度化眾生。那所有的員工都是你度化的對象,所有的客戶都成你度化的對象。這樣想的時候,你不斷發(fā)出大慈悲的念力。這種念力,有巨大能量,可以和天地宇宙的能量聯(lián)網(wǎng),因為它符合天地宇宙的運行法則。這時候,你強大的能量場就會吸引各種各樣的人才來到你身邊。
其實,這樣一種思想就是企業(yè)文化的核心。我們說企業(yè)文化,不應流于淺薄和庸俗,而應具有深邃的內(nèi)涵。企業(yè)文化,不是說在墻上寫幾個標語,再喊幾個口號,就是企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一定是企業(yè)人身體力行,身心合一的結(jié)果,并且,又是天人合一,是宇宙精神、人間大道的一個縮影。
一個企業(yè)老板所領(lǐng)銜的這種文化,一定會注入到你的員工心中,你的員工又會嫁接到你的客戶,你的客戶又會輻射到他身邊的人,以此無窮無盡。那么,這樣一種企業(yè)文化,就是永恒的、不被淘汰的文化,這樣一個公司,就是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宏大使命和普世價值的公司。
但是很多人做企業(yè),往往一想到什么項目,先看能不能賺錢,能賺錢,就是好項目;不能賺錢,就是壞項目。以此作為衡量的標準。如果這樣,那殺人越貨、投機倒把就是更好的項目,因為它來錢快。我們的腦子長期以來,都被“錢”銹住了,——我們在接觸項目的時候,首先應該想到,這個項目能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能不能推動社會進步?能不能改造環(huán)境、造福人類?如果這些都可以達到,那你不賺錢就絕不可能,賺錢是遲早的事。
要想讓一滴水不干涸,只有投入到大海中。同理,一個人要不被淘汰,就融入到集體中,融入到眾生中去。佛就是如此,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融入到眾生中,以眾生苦為苦,以眾生樂為樂,他跟所有人的頻道是相應的,因而他永遠不會被拋棄。
佛教在中國的傳承已經(jīng)有2500多年了,歷史上有數(shù)次滅佛事件,結(jié)果都沒有滅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文化大革命期間,眾多的寺院被毀掉,強拆,僧人趕回去還俗,但是十年不到,寺廟又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為什么,我們思考過沒有?——因為人們需要它。因為它,可以切實地利益眾生。
我們念佛,是念木頭之佛,還是念佛背后的慈悲和思想?相以表法,如果我們把木頭佛當做神靈,那就是偶像崇拜,和眾多低級宗教沒有區(qū)別,佛教之所以是最圓滿、最究竟和科學可以通融互證的一門信仰,就是因為它反對迷信,崇尚智慧。
有人做了一個統(tǒng)計,中國的企業(yè)公司,平均壽命只有三到五年,可以說即生即死,即死即生,你方唱罷我登場,看起來熱鬧非凡,其實凄涼不堪。為什么這么短命?一定有它短命的因素,有它短命的視覺,有它短命的思維。有句話說,我們做企業(yè)應該像家庭一樣富有凝聚力,應該像學校一樣不斷學習和提升,應該像軍隊一樣具有執(zhí)行力,應該像宗教一樣持久和永恒。
“持久和永恒”怎么來的,一定是來自你具有一顆慈悲之心,利他之心,與道相合之心。你擁有這樣一顆心,一定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將小我化為大我,將大我化為無我。進入無我之境,就進入了如來佛智,無得無不得;亦進入了“道”的運行法則,“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念法
念法,指念佛法。
念佛法的意義何在,因為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我們認識自性的途徑!金剛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說,若以為這個身體是我,以為這個講話的聲音是我,這個人行的是邪道,即使天天跟我在一起,也永遠見不到我。
這告訴我們,不能以佛的形象認為是佛,而應以佛所言說的真理和方法,作為我們行事的精神準則。所以佛教特別重視般若,重視智慧,就怕我們得魚忘筌,迷惑顛倒。末法時代,更是充滿了諸多錯誤知見,不能體解如來本義。所以佛教迷信化、功力化、偏執(zhí)化,比比皆是。
例如,佛教為什么要提出戒酒呢,其實酒戒乃“五戒”最后加入的,本沒有那么嚴重。但佛陀看到了其潛在的危險性,它可以令人迷失,喪失掉我們清凈智慧的本性。一旦障礙了我們的慧性,即必須勉力去除。
佛弟子在皈依時,要發(fā)四宏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其實就是四大修行科目,是我們天天努力的方向。第一個,便是眾生無邊誓愿度。
度無量眾生的,是菩薩,故而你在發(fā)此心時,其實已經(jīng)是預備菩薩了,堅持下去,終會成就佛果。
觀音菩薩以大悲心稱著,我們看她怎么度眾生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對方是農(nóng)民,她就現(xiàn)農(nóng)民身,對方是工人,就現(xiàn)工人身,對方是官員,就現(xiàn)官員身,對方是商人,就變個做生意的。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此乃菩薩的善巧方便。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對方對接,盡可能度化對方。
由此可見,度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在度化別人時,是否做到了觀音的精神,把自己全方位調(diào)到和對方相同的頻道?
在寺院里,所有的佛像都是表法的,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你每天見到佛像、跪拜佛像時,就應該觀照自己,向佛學習,見佛思齊,行佛言教。你的身心,便由此改變。
因而大家來到寺院,一定要帶一點東西回去,哪怕一鱗半爪,不能空手而還。你帶回去的這點東西,就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提升你的境界,在以后的人生中活出理想的結(jié)果。這才是你來禪修的真正意義。不要來這里,是為圖新鮮,圖好玩,這里沒有什么好玩的,你也會很快失去新鮮感。也不要像木頭那樣干坐在那里,然后抱怨一大堆,什么住的不好,吃的不行,吃之前還念一大堆東西,讓人頭大,到這來是活受罪!
心里一旦產(chǎn)生抱怨,就不快樂。不快樂,即不能接納。不能接納,就沒有收獲。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他的心態(tài)一定是接受的,即使有什么痛苦和煩惱,也會很快化掉。這是轉(zhuǎn)化的智慧。轉(zhuǎn)化后你就能安于當下、悅納當下了。
有一次,我到西安法門寺去,當時是大熱天,五六十度。我走在外面,灼熱的陽光照著水泥地面反射過來,那種熱度,似乎要把人烤化。加之我們是光頭,沒戴帽子,就更受不了。開始我也喘不過氣,后來干脆想,平時大家到美容院去掏錢蒸桑拿,現(xiàn)在我可以免費蒸。我身體不斷出汗,就可以把體內(nèi)的毒素排出去……這么想的時候,馬上感覺身體舒服了許多,于是越走越歡喜。
當你沒有抗拒之心時,心就是接納的,心接納的時候,就是喜樂的。此乃以心轉(zhuǎn)境大法,說起來簡單,但要做到才行。
實際上,生活就是一個自我轉(zhuǎn)化的過程,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學會用“心”去轉(zhuǎn)化,——因為一切唯心造,萬法唯心。這即是“念法”的含義。
念僧
第三個,念僧。
僧伽,我們也叫梵眾,意指清凈的行者。
佛法僧是三寶。僧,乃紹隆佛種、續(xù)佛慧命的工作者,他是這方面代表,因而有特殊意義。念僧,就是以這樣一種使命和價值來觀照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jīng)常和僧人在一起,他的言行舉止,他思想理念,都會對你產(chǎn)生重大影響。所以念僧就是念佛,僧是佛的具體化,形式化,物質(zhì)化。如果說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那么,僧就可以聊以代之。
念戒
戒,戒律。俗話說,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這就是戒律。各個宗教也都有各自不同需要遵守的內(nèi)容,這便是戒律。
戒律其實為了解決兩個問題: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如果沒有戒律,人的欲望會無限膨脹,最終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有人搞環(huán)境破壞,就是破壞了自然規(guī)律,犯了人與自然的戒律。我們中國,目前是全球癌癥爆發(fā)率最多的國家,為什么?因為我們一味地發(fā)展經(jīng)濟,追逐利益,不顧后果,把環(huán)境破壞了,我們的空氣有問題,我們的飲水有問題,我們的土地有問題,長出的莊稼也有問題……導致了一系列后果。這些后果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就是犯了戒的反作用力,是我們的果報。
打坐,我們要達到輕安,清凈的效果,就要遵守一系列方法,不亂動,不亂想,不說話,不打瞌睡……這也是戒律。
所以“戒”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路徑方法。是為了保護我們的。
比如,你的家庭鬧矛盾,你出軌了,就是沒有遵守夫妻戒律,佛教講就是犯了邪淫,F(xiàn)在的電視劇和媒體整天宣傳這些東西,所以社會就亂了。
因此,佛教五戒,是保護慧命的基本方法。這五戒,乃最基本的戒律。遵守這五戒,可以保證你得到一個相對平安幸福的人生。
戒律其實是很容易守的,到一定程度,你就沒有守戒的概念,是不守而守,因為此時,你已經(jīng)隨心所欲不逾矩。它已經(jīng)成為你行為準則的一部分,我們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
念施
念施。施,布施。佛教里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就是用錢財幫助別人。法施,指用技能,技巧幫助別人。無畏施是幫助別人去除擔憂、煩惱、恐怖等。
布施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手段之一,一可以增長慈悲心,二可以去除我執(zhí),三可以為自己種福田。所以布施有百利而無一害。
我們寺院最初也是一窮二白,寮房沒有幾間,怎么把它建起來呢?布施。當然,那時我們沒有錢,不能財布施,所以就盡量做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通過我們的思想理念,讓每個到這里來的人,能得到清凈喜樂,對佛法生起正信,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因為不斷布施,就有人不斷回報我們,我們的大殿就這樣建起來了。
一個能布施的人不會貧窮。
一個能布施的人,是最富有的。你看人間那些做大慈善的,都是富豪。再看那些乞丐,他們是最不能布施的人,因為他們一直在索取。
一個能布施的人,內(nèi)心必定是豐足的、陽光的、坦蕩的、仁慈的。這些全部都是正能量,正能量就與菩薩相應,與菩薩在一個頻道,所以你在布施的時候,就是在行菩薩道。
布施的內(nèi)容很廣泛,你可以用眼神布施,——用和善、溫柔的眼神看人、對物,這樣別人就得到心安與喜悅,此同樣是一種布施;當然,你如果用兇惡嗔恨的眼神看人,這也是一種布施,不過你布施什么就得到什么,——這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guān)系,從佛教講,就是因果原則,所以你得到的也一定是惡。
二戰(zhàn)時期,有個猶太青年,每次見到新搬來的鄰居,他都用眼神和微笑向?qū)Ψ讲际,或者對他問好。但對方似乎從未理過他。他不知道對方是個德國納粹戰(zhàn)士。后來他被抓到集中營了,每天要槍斃十名犯人,一天有人進來點名,數(shù)到他,這時他發(fā)現(xiàn)那個人就是自己曾經(jīng)的鄰居。那個納粹戰(zhàn)士看到是他,手停了一下,跳過他去點了別人。于是他幸免于難。
其實這就是布施,就是因果。
平時,我們除了用眼神布施,還可以用微笑布施,用語言布施,用體力布施,用座位布施,用房子布施,等等。只要你愿意布施,換句話說,只要你有一顆布施的心,隨時都可以布施。
一個有布施之心的人,當然能夠得到別人的支持和擁戴。一個家庭,能夠相互布施,就會幸?鞓,一個集體,一個企業(yè)亦是如此。
有人總說自己現(xiàn)在沒有條件,等有一天我有錢了,有房了,有車了,再去做善事,再去行布施,這是錯誤的觀念,你現(xiàn)在有多少就應該做多少。
布施最高的境界,為三輪體空布施:無我,無你,無物。三者都空掉,不要總抱著別人報答你的想法。這樣想的時候,布施的功德就小了。
念天
第六個,念天。
我們中國人素來敬畏“天”,儒家也講,君子敬畏“天命”。
中國老百姓說的天,是上天,或者玉皇大帝。
其實,中國人的天,就是天道。就是萬物存在的規(guī)律。古人講,逆天而行,必定敗亡。其實是那個客觀規(guī)律在懲罰你,因為你違反了客觀規(guī)律,不與自然同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最終效法的是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是,自自然然的規(guī)律。
我們現(xiàn)在用的這些空調(diào),其實就是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把冬天變成夏天,把夏天變成冬天,逆季節(jié)而行。夏天不流汗,就不能排毒,冬天溫暖,血管、毛孔就不會收縮,很多病菌、寒氣便容易進入。所以很多人得了空調(diào)病。
反季節(jié)蔬菜也一樣,也有把人吃病吃死的。那是因為我們與外面天地萬物沒有同步,沒有做到天人合一,才有那么多問題。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順天應人,方為上智。
念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是數(shù)息的意思。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目的是攝心,把你的妄念趕走。你可以從一數(shù)到十,數(shù)到一百,再數(shù)。也可以吸進來,停一下,再吸進來,再停一下。有各種方法?傊,是為了達到心地清凈、專一。
念止觀
念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
開車時非常快,遇到什么情況要馬上止住,你可以嗎,如果止不住,就是剎車功能不行,剎車功能不行,會出問題。
生活中同樣如此,你有許多不良情緒,煩惱、糾結(jié)、憤怒、擔憂,都要及時止住,也就是要放下,放不下,就會干擾你。
有時放不下,是因為沒有看破。沒有看破,是因為沒有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沒有站在無常和空的觀念上看待一切問題。
所以一定要把修行跟生活結(jié)合起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把家庭、公司當做道場;把你身邊的每個人當做師兄——他就是來修煉你的——無論順增上緣,還是逆增上緣,他無緣不來。
念身
佛教講,這個身體為五蘊假合之體,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色身,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想象,行就是行為,識就是認識。
《心經(jīng)》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什么,物質(zhì)。物質(zhì)有兩層定義:變化,障礙。這把椅子從誕生這天起就不斷衰壞,這是變化。它放在這里,其他東西就不能放,此是障礙。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色法,男女是色法,山河大地是色法,一草一木是色法。所有的色法都是變化、生滅、流動、無常的,佛教里把這樣一種規(guī)律叫做空?詹皇且粺o所有,而是告訴我們事物沒有固定不變的本性。
我們的身體,其實就是我們住的房子,房子總有一天會壞的。然后我們再換一間,再換一件不會和這間一樣,說不定是豬身,狗身,貓身,當然,好的話還可以再得人身。就是再得人身,也和現(xiàn)在不同。
佛法說,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移動廁所,其實是十分骯臟污穢的。我們覺得自己很干凈,因為外面有曾薄膜罩著不讓流出來,是我們把它裝潢的好。如果有人尸體爛掉了,你去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底細了。
所以我們不要貪戀、執(zhí)著這個身體。當你把自己的身體放下,平時很多喜歡和追求的東西都放下了,這是一個顛覆性思維。
念死
最后一個,念死。
經(jīng)常有人給我發(fā)短信,說師父啊,我很糾結(jié),睡不著覺。我說,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如果明天死掉了,今天還糾結(jié)什么。——但這種話估計他永遠不能理解,因為他能理解就不會糾結(jié),正因為不能理解所以才永遠糾結(jié)下去。
所以,從今以后,你碰到任何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到我要死掉了。
我看過一個電視劇叫《天道》,里面講,兩人在一起時,應該時刻想著要分開,要各奔東西了,所以每天在一起就會非常珍惜對方,珍惜每一個當下。
仔細想一下,過去哪一段時光你特別珍惜?——那是因為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去關(guān)注當下去享受當下,在那一剎那,我們頭腦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可以想象,如果讓我們往死里活,會活得更好;如果讓你的企業(yè)往死里做,會做得更好。這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我們的人生,和世間萬物一樣,都有一個生住異滅的過程,每天都在成住壞空之旅中。當你明白了無常,明白了輪回,明白了因果,就會正確地對待生命,正確地理解財富,正確地認識權(quán)力,正確地看待情感……當你站在出世間的制高點上,去看待自己的一期生命時,就能更好把握和駕馭自己的人生。
念念不忘
佛法修習有個進程:信解行證。這是四步式。對于十念修行,我們也是如此,你首先要相信它,然后理解它,再去力行它,最后得到體證。
故而,修行是個人的事。自修自得,早修早得,不修不得。說食不飽,你看別人吃飯,也永遠填不滿肚子。你有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收獲,有一分精進,就有一分進境。
黃檗希運說,一切聲色盡是佛事。生活才是最大的道場,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不是修行。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德上人:為什么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仁德上人:怎么樣才算是明明白白地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凈界法師: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凈界法師: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昌臻法師:念佛應該怎么念?念佛的秘訣與方法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