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為了改變自己
回到原點
至于什么是修行、什么是打坐,大家在這幾天,只是得到一個初步的體會。在這幾天里,最主要是把我們散亂的心收回來,把紛繁的妄念趕出去。手機上交,電腦不碰,各種聯(lián)系一一斬斷,面對的是一片空白,以此來感受禪。當(dāng)一切都沒有干擾的時候,你的心便會接受當(dāng)下,打坐、經(jīng)行、出坡、吃飯、洗碗、睡覺,能各素其位,各得其所。此時,你面對外物的感受,一定和平時有所不同。
其實,不是外物改變了,而是我們的心變了。佛法的思想之于修行有一個精髓:如何改造我們的心。因為境隨心轉(zhuǎn),相由心生,心改變了,世界就跟著改變。
許多人也想改變這個世界,想改變自己的工作,改變自己的收入,改變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最終卻很難有所突破,為什么?因為他們固有的思維方式限制了自己,因為他們的心沒有改變。心是一切的原點,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回到原點上來。
以心為官
歸根結(jié)底,造成人錯誤知見的原因,乃在于我們沒有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自己,首先包括這個身體。人總是本能地認為,這個身體是自己的,其實,身體只是我們靈魂寄居的場所,是暫居的房子而已。有一天,房子不可避免壞了,我們必須再換一間。但長期以來大家錯誤地認為,這個房子是我的,甚至這個房子就是我本身,故而,佛教中的“我執(zhí)”由此產(chǎn)生。我們執(zhí)著于這個身體,執(zhí)著于眼耳鼻舌身意帶來的一切信息反饋,五欲六塵跟著來了。妄想,分別,執(zhí)著,在進行精密龐雜地計算、斟酌、選擇,從而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擾。
由此可知,心迷失的根源在于人的身體,是身體固有的“系統(tǒng)機制”造就了人的困惑,所以要把心解放出來,就必須打破這個“循環(huán)機制”。怎么打破呢?——身體暫時不能去掉,還是只有從心開始,真正地,改造我們的心。使心不受感官意識的干擾,獨立于自己的選擇和覺知。
十一個善心所
佛教中有個唯識宗,講到十一個善心所,就是改造心的正確方法,它們分別是: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很明顯,對于這十一個條目,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是用心去真正參悟它,并落實在行動中,才會受益。
先看第一個,信。
信,就是相信。其實,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信的基礎(chǔ)上,無信不立,你不相信它,對它抱著巨大的懷疑,就入不了門。因為你的身心沒有合一,勢必不能感應(yīng)道交,達不到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那么,這種信,一定是偽信。偽信是自欺欺人的行為,毫無用處。
《華嚴經(jīng)》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栋⒑(jīng)》又說,信根成就,即為慧根?梢“信”是進入修行法門的根本,為一切善根的基礎(chǔ),失去了“信”,便如高樓失基,釜底抽薪。
凈土宗被稱為念佛法門,只要念得好,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它成就的途徑是:信愿行。信,也是放在第一位。你相信它,有到極樂世界去的愿望,并且切實踐行去念佛,才可以去。至于最后到底能不能去,不在于你念佛的功力是否深湛,是否一心不亂,而是“真信切愿”——就是你真的相信它,并且急切地想去。達到這一點,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加持,親身接應(yīng)。因此,其前提也是信。
有人問我,念佛是坐著念、跪著念,還是躺著念好?我說一般坐著就可以,當(dāng)然最好是跪著,這表示恭敬。但有人身體太差,躺著念也可以。但關(guān)鍵是你的心,如果你心里沒有阿彌陀佛,不相信他,對他沒有恭敬,你跪著念也沒有效果。
同樣,作為學(xué)生,如果對老師講的東西持有懷疑,心中的真信沒有產(chǎn)生,肯定收獲不大。“相信”會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古人說,誠則明也,明則誠也。誠,也包含了信,沒有信哪來的誠?《中庸》說“至誠如神”,“至誠”有無比神奇的力量,甚至可以預(yù)卜兇吉,預(yù)知前事。在宗教中,更是如此。
第二個,慚,第三個愧。我們常把兩個字連在一起,其實佛教中慚跟愧是不同的。慚就是自己的學(xué)問、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品質(zhì),還達不到圓滿,所以能時時自我反省、自我審視、自我激勵,這一種心理叫慚。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常懷“慚”心呢?——我的品質(zhì)還不夠完善,我的學(xué)業(yè)還不夠精進,我的工作還不夠努力……我們打坐的時候,是否能常常反省自己?修行,就是時刻反省自己,這個禪宗中叫觀照,也叫覺知。一個好的修行者,他的覺知能力會很強。
最好的修行狀態(tài)是什么?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就是你的內(nèi)外是一致的,和諧的,輕安的,喜樂的,你的心不會與你的人過不去,不會鬧矛盾;天人合一就是你的人,和大自然,和宇宙是統(tǒng)一的,和諧的,相應(yīng)的,不是矛盾的、背離的狀態(tài)。
那么什么是愧?愧是有違于世間道德的一些行為。人和低級動物區(qū)別之一是人有道德感。一個沒有道德感的人,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而是飛禽走獸。所以人要時時反省自己,所作所為有沒有違反道德,什么時候可以同流合污,什么時候要有所堅持,什么時候隨波而不逐流……從而學(xué)會制約自己和改變自己,這是人所以為人高尚的一面。
我們做人,既要慚,又要愧,常抱慚愧之心,所以有個高僧大德自稱“常慚愧僧”,他就是印光大師。這么做,一方面揚長,一方面避短,能很快進入善境。
佛法有兩翼 ,一為智慧,一為慈悲。用智慧引導(dǎo)慈悲,用慈悲貫徹智慧。有了慈悲,可以長久地行善;有了智慧,可以更好地行善。
當(dāng)人迷失的時候,一定是智慧不夠。智慧是一盞燈,沒有燈,人便在黑暗中摸索,跌跌撞撞,東奔西突。佛法中,智慧非常重要,它叫般若。般若是大智慧,是出世間智慧,不是世間的小聰明。
佛教中認為,人要成就無上佛道,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時間。之所以要這么長時間,因為人容易退轉(zhuǎn)。今天前進, 明天后退,這一生進步,下一生退步,總是反反復(fù)復(fù)。由此可見,修行是多么不容易。
我們吃飯時放的那個光碟,我聽了整整六年,還是覺得不夠,覺得有很多地方?jīng)]有做到。這就要求大家聽著它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在我們寺院,不僅吃飯前要念經(jīng),吃飯時聽箴言,去散步,可以看到牌子上寫的哲語,甚至上廁所,都可以看到各種警句。為什么要這樣呢,目的還是觀照,時刻把我們迷失的靈魂拉回原點,你走偏了,拉回來,再走偏了,再拉回來,這樣就會不斷處在正確的位置上。此種氛圍,此種磁場,此種環(huán)境,乃是一種凈化,一種洗禮,一種熏陶,天長日久,不知不覺你就脫胎換骨了。
第四個無貪。
貪嗔癡是人三大根本巨毒,而“貪”字居首,所以是毒中之毒,既然這么毒,要去掉當(dāng)然不容易,但如果不去掉,保留在體內(nèi),對人的貽害無窮無盡。
貪是人的本性,你看吃飯,好吃了,吃第一碗,還想吃第二碗,吃第二碗,還想吃第三碗,這時候他的胃其實已經(jīng)飽和,他還渾然不知,或控制不住自己,沉溺于色香味蕾的刺激中,很多人胃就是這么吃壞的。還有人自己吃變型了,原本苗條的身體變得臃腫不堪,走幾步路累得氣喘吁吁,如果讓他跑步,比上刑場還難,為什么,你說他相當(dāng)于自己掂幾百斤東西搞移物運動,這能輕松嗎?別以為他喜歡這樣,很多人是控制不住自己,去看那些胖子,十有八九都是自制力差、貪圖享受的人。如果他自制力強,不說吃那么多,就是胖了,也能鍛煉讓自己痩下來。
從吃飯到穿衣到住房到出行,衣食住行無不如此。有人衣服太多,整整一個房間用來裝衣服,但煩惱的是每天起來不知道穿哪件好,有時要出席一個聚會,更是頗費躊躇,穿什么上衣,什么褲子,搭配什么鞋,冬天還要戴帽子,圍圍巾,因為每一樣可供選擇的余地太多了,反而眼花繚亂,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在穿衣鏡前一試幾個小時不能決定。
“多則惑”,這種因選擇太多而造成的痛苦,是真實地存在于現(xiàn)代人身上。我自己,就沒有這樣的痛苦,我就一件衣服,每天在它身上花費的精力是幾秒鐘,只要拿起來不穿反就行了,我沒有斟酌,沒有比較,沒有糾結(jié)。因為簡單,所以快樂。
實際上,生活越簡單,你的幸福指數(shù)就越增加。我見過練瑜伽的人,層次越高,生活也越簡單,你看他們買些青菜,在開水里泡泡,放一兩個鹽巴,吃起來很香,他不會追求味道激烈大麻大辣的東西。穿衣服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什么程度?買一個毛毯,中間挖一個洞,往身上一套,腋下一縫,就是衣服,不必去找裁縫做。這是追求一種很寬松很簡單很自在的狀態(tài),你看那西藏的喇嘛,穿的衣服就是一塊布,這么裹著身體,一纏就行了。
房子更不必說,現(xiàn)在是“囤房時代”,很多人只要有錢就投資到房子上。有一次,一個老板帶我到他的房子去住宿,他開著車繞來繞去竟然找不到自己的房子,為什么,他買的房子太多了,城市的東南西北都有,今天有事在東面,就住東面的房子,明天在西面,就住西面的房子,有的房子把它賣掉,又不斷新買,有的又是新裝修,所以他暈了頭,在黑夜里暈頭轉(zhuǎn)向。如果他就是一套房子,天天往返,就是閉上眼睛也能回到家吧。
行呢,也是如此,當(dāng)初人類發(fā)明動力汽車,是一個進步,可以代替馬車,增加速度,提高做事效率,可現(xiàn)在滿大街都是甲蟲一樣的汽車,有時候一堵兩三個小時,如果你有急事,把你急的眼冒金星也沒轍,有時候你會覺得,就這么遠路,我不坐車就是走路也早到了,所以有車反而限制了速度。其次,汽車造成的車禍、污染就不用說了。更重要的是,現(xiàn)在,坐騎也成為人們攀比的工具,成為炫富斗富的活名片,極大地激發(fā)了人的貪婪心。
人,只有不受自己欲望的驅(qū)使,才能活得自在快樂,否則,將陷在無知無盡的索求中,精疲力盡,不能自拔。“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對物欲的東西有所克制,一定是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求醫(yī)藥不如養(yǎng)性情”,當(dāng)你的心情不好、心態(tài)不好,擁有再多的錢財,也沒有用。有一天你得了癌癥,花盡所有財富,都換不回生命的時候,此時你才明白,什么是身外之物。
下面這首詩,就是解讀人生最好的注腳,可是,有幾個人能真正看破呢?
人生在世屈指算,難活三萬六千天,今夜脫鞋放一晚,不定明天穿不穿。須知蓋世金銀寶,借你看管幾十年,大廈千間難盡占,夜眠只用八尺寬。任你積米有千石,每日能食幾多餐,任你衣服有千件,每日何曾件件穿……
無嗔。
嗔是生氣、怨恨。無嗔的人心境就是平和的,寧靜的。所以那些得高血壓的人往往愛生氣。嗔恨是下地獄的因,嗔恨心嚴重,動輒懷恨在心的人,死后神識自然墮地獄,地獄就是他的業(yè)力所轉(zhuǎn),因為地獄的嗔火和他相應(yīng)。
如果一個人活著時動輒生氣,暴跳如雷,就同身在地獄一樣,接受地獄的煎熬,是謂“活地獄”,沒必要等死了后才體會。嗔恨心重的人,面目一般都獰惡可怕,起碼也缺乏和善的氣息,這是境隨心轉(zhuǎn)、相由心生的原理。所以有人說四十歲前的面貌是父母給的,四十歲后是自己修來的。因為四十歲以前遺傳還占很大一部分作用,而四十歲后,你已經(jīng)在塵世活了四十年,你的心力作用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面貌。為什么有的人給我們感覺很舒服,很和善,如沐春風(fēng);而有的人一見面就不想多接觸,想趕快離開他呢?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心力、念力帶著不同的磁場。
下一個,無癡。
癡,愚癡,我們前面說貪嗔癡三巨毒,它為第三個。你們看《西游記》很有意思,隨著唐僧去取經(jīng)的三個徒弟,就代表了這三類:孫悟空主要的毛病是嗔恨,代表嗔,豬八戒主要毛病是貪婪,代表貪,沙僧,就代表愚癡。
愚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智慧,為什么缺少智慧,因為對事物不能真正地理解。佛教里的智慧叫般若,就是般若實相,也是我們說的無上智慧。何謂般若實相?——宇宙人生的本相。什么是本相?——《心經(jīng)》里說的明白: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這話有些深奧!金剛經(jīng)》里還有句簡單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了解這個就是針對愚癡最好的解藥,如果愚癡是一個碩大無朋的氣球,它就是細而尖的一根針,輕輕一刺,氣就泄了。既然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常流不住、短暫生滅的,何必執(zhí)著呢?你戀愛失敗,生意倒閉,官場失利,學(xué)業(yè)受阻,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窮、通、壽、夭,無不出于自然,都是一個過程,很快就過去了,何必執(zhí)迷不悟,沉浸于此呢?
《心經(jīng)》最后說,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就是說,大智慧渡到彼岸去吧,大智慧渡到彼岸去吧,速速到彼岸去,獲得徹底解脫。從這里看出,我們要到彼岸去,靠什么?靠大智慧。大智慧就是船,所以佛法就是船,它的目的是帶我們到彼岸去,目的是要我們因指見月,不要把指頭當(dāng)做月亮本身,所以到彼岸后就把船放下了,不是還背在身上。同樣,現(xiàn)在有人執(zhí)著于佛法,這種執(zhí)著是把工具當(dāng)做目的,會對修行構(gòu)成障礙,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我們說放下,就是要你把“放下”也放下。
精進。
當(dāng)我們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方法,就要努力去做,去實行。比如打坐,在這里學(xué)到方法后,回去每天堅持,就叫精進。如果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就是懈怠。
當(dāng)然了,精進一定是正向的,在“八正道”中叫正精進。即,你努力的方向一定是對的,方向錯了,南轅北轍,再努力也沒用。
有人問我把香海禪寺怎么建起來的,我說沒有任何技巧,就是堅持,不斷堅持。大家想不到,我們最初辦禪修班時沒有人,報名的就三五個,怎么辦?我們不能因為人少不做,照常講課,然后影響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現(xiàn)在報名得提前兩個月,不然就報不進來了。為什么有這么大變化,還是因為堅持。我們一直堅持了6年,我不敢說目前香海的禪修在全國第一,但起碼不會排在五名之外。
實際上,做任何事要想成功,一個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堅持。其實這個也不是技巧,而是做事的基本常識,但因為人往往忽略了、做不到,所以又成了技巧。你想把病治好,想把身體鍛煉好,想升學(xué),想賺大錢,想出人頭地……都要堅持。只要你認定方向是正確的,就一直堅持下去。我們念佛也一樣,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你一念阿彌陀佛就來接應(yīng)了,那樣的話其他法門也不要了,大家都念佛就行。凈土宗修行的時候有“百萬佛號閉關(guān)”的方法,就是關(guān)起門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念佛,念的多了,就一心不亂,和佛菩薩感應(yīng)道交,他便知道你的愿望和誠心了。
堅持,不一定達到我們想要的結(jié)果,但要達到想要的結(jié)果,一定離不開堅持。
輕安。
我們打坐,達到一個基本目的就是輕安,身心輕松,安逸。剛開始你可能沒法達到,心思散亂,身體僵硬。有的人開始腿盤不上去,就死命掰,完全沒有必要,這是因為你還沒有達到輕安,當(dāng)心輕安了,身體自然變?nèi)彳洠菚r候盤上去就水到渠成。
釋迦摩尼佛有次見到他一個弟子,修行非常痛苦,就問他以前是做什么的,弟子說彈琴。佛問,如果琴弦太松了,能彈出聲音嗎?他說不能。又問,如果琴弦太緊,可以發(fā)出聲音嗎,回答說,聲音太尖銳。所以彈琴是在琴弦不松不緊正合適的時候,才能發(fā)出各種美妙聲音。修道之人也是如此。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精進也有個尺寸,過了,就是苦行。從苦行變成苦刑,再變成酷刑,就不好了。
我年輕的時候,在一個寺院里參加生產(chǎn)勞動,掙工分,我有個師兄,他是寺院生產(chǎn)隊副隊長,比我大十歲,很精進。白天干活,晚上夜不倒單,還拜《華嚴經(jīng)》,一字一拜,一拜一個通宵,結(jié)果呢,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時間一久就不行了,最后還神經(jīng)錯亂,一天到晚在山上亂跑。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講究中道,儒家講就是中庸,中庸現(xiàn)在成了一個貶義詞,其實是一個誤會。
說到輕安,便是修行要達到的境界。倘若你修了很久,身心還不能輕安,一定是功夫沒得力。
在生活中,處處做到身心輕安,即是修行。一個團隊,一個企業(yè),也是如此。倘若上班的每個員工,都很愉快很輕松,大家就生機勃發(fā),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倘若大家都心情沉重,死氣沉沉,不可能有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因為外在的約束僵化了你的頭腦。當(dāng)人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一定是處于高度自由高度輕松的狀態(tài),所以那些做得好的企業(yè),他們的企業(yè)文化,一定有輕松活潑的因子在里面。
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不懈怠。不懈怠,就是有節(jié)制地去做事。
禪修最大一個好處是形成覺察力。覺察便是觀照,觀照最高的境界是,時刻明白自己當(dāng)下的狀態(tài),那種覺性萬變不離其宗,仿佛風(fēng)箏上的一根線,任你飛到哪里都可以掌控,可以拉回來。比如,當(dāng)你怒火中燒的時候,你是什么樣的?當(dāng)你心花怒放的時候,又是什么樣?這兩種時候就是兩股大風(fēng),把你刮到九霄云外,是不是那根線就斷了呢?而人生中,不僅有這兩股風(fēng),而是有八股風(fēng),——簡稱“八風(fēng)”,——你是不是達到了八風(fēng)吹不動的境界呢?
如果沒有,就要好好修行,就要精進,不懈怠,不放逸自己。有人想,修行反正是一輩子的事,是多生多劫的事,我何必在意這一時一地呢?這么想永遠成就不了,因為任何一生一世也都是一時一地組成的,累生累劫也是無數(shù)個當(dāng)下造成的,今天修一點,就進步一點,日累月積,便大有長進。今生修的好,即便沒有解脫,也是下一生的基礎(chǔ),所以在修行路上,沒有無用功可言,也沒有捷徑可走。
行舍。
行,是修行;舍,是舍棄。通過修行,能夠正確地取舍。例如我們每人都擁有24小時,你是怎么取舍、怎么規(guī)劃時間的?若每天玩微信、看電視、搓麻將、上網(wǎng)聊天,那你用來干正事的時間就很少,干正事的時間少, 一般不會有成績。要想做一番事業(yè),就必須重新規(guī)劃時間,有所取舍。
通過修行,我們有所選擇,有所節(jié)制;反過來說,你有所選擇,有所節(jié)制,就是修行。
最后一個,不害。
不做有害于別人的事。
實際上,不做有害別人的事是更好地保護自己,當(dāng)你害了別人,最終就害了自己。你犯了法,會受到懲罰,你違了紀,會受到批評或處罰,你做了昧良心的事,也逃不過因果。
人生在世,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古人云: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是同一意思。要分清善惡,戒惡揚善,防心離過。“何謂善人?無損于世者,謂之善人;何謂惡人?有害于世者,謂之惡人。”這就是善惡的分界線。
一個無害的內(nèi)心,一定來自一顆慈悲的心。而慈悲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做引導(dǎo),此即為“悲智雙運”,是做事最圓滿的境界。
佛法不是點綴
唯識宗講的這十一個善心所,為我們平常修行時刻需要觀照的,你可以把某些字寫下來掛在墻上,或者刻在桌面上,成為你的座右銘,時時看著。我就把六祖慧能臨終前說的偈子,寫下來掛在床的對面,每天我眼睛一睜就能看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我還喜歡吃飯時念的一句話: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草春榮而冬枯,至于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蓮花早晨開了,晚上就合起來,如果哪一天不能合起來,這個蓮花就要落了。富貴的人就和這蓮花一樣,如果不能有所收斂,有所克制,這個家族就要衰敗了。地上的草,春天煥發(fā)生機,到冬天便枯萎,枯萎到盡頭,春天又開始生發(fā)。一個窮困的人,有振興的志向,和這草一樣,窮困到了盡頭,也會發(fā)達起來。
此即是宇宙運行的法則。無論是人,還是自然,都只能順應(yīng)這個法則,不能改變它。
最后,提醒一句,我們修行是為了什么呢?——為了改變自己。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千萬不要把佛法當(dāng)做一種裝飾品,一種點綴,那是在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有句話說,“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就是說古代的學(xué)者學(xué)習(xí)是為了提高自己,現(xiàn)在的學(xué)者學(xué)習(xí)是為了給別人看。我們千萬別犯這樣的毛病,要切實躬行。
- 上一篇:“十念”修行,福至心靈
- 下一篇:禪修最好的道場就是生活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仁德上人:觀照當(dāng)下即真修歌
- 仁德上人:專修真修歌
- 海德禪師:如何在修行中體會到快樂?玩中修行,修行中玩
- 海德禪師:修行從自心入手,時常反省,覺察不足,立穩(wěn)腳跟
- 仁德上人:修行解脫要做到三心不可得
- 仁德上人:為什么修行人要成佛很難?
- 大安法師: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星云大師:用心參修,切勿虛度大好時光,時間就是生命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