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教制度的誤解

\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制度方面有一點不同。我國舊有的地方,例如出家素食,不明了,一不習慣的人,對此引起許許多多的誤會。

  (一)‘出家\’出家為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國社會,特別是儒家對他誤解最大,在國內(nèi),每聽人說,大家學佛,世界上的人都沒有了,為什么呢?大家都出家了。沒有夫婦兒女,還成什么社會?這是嚴重的誤會,我常比喻說:如教師們教學生,那里教人人當教員去,成為教員的世界嗎?這點在菲島,不大會誤會的,因為到處看得到的神父、修女,他們也是出家,但只是天主教徒中的少部分,并非信天主教的人,人人要當神父、修女。學佛的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出家可以學佛,在家也可以學佛,出家可以修行生死,在家也同樣可以修行了生死,并不是學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絕不因大家學佛,就會毀滅人類社會。不過出家與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為什么還要出家呢?因為要弘揚佛教,推動佛教,必須有少數(shù)人主持佛教。主持的頂好是出家人,既沒有家庭負擔,又不做其他種種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揚佛法。佛教要存在這個世界,一定要有這種人來推動他,所以從來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出家功德大嗎?當然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不必勉強,勉強出家有時不能如法,還不如在家,爬得高的,跌得更重,出家功德高大,但一不當心,墮落得更厲害,要能真切發(fā)心,勤苦修行為佛教犧牲自己,努力弘揚佛法,才不愧為出家。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是推動佛教的主體,不婚嫁,西洋宗教也有這樣制度。有許多科學哲學家,為了學業(yè),守獨身主義,不為家庭瑣事所累,而去為科學,哲學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擺脫世界欲累,而專心一意的為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特別的勤苦,如隨便出家,出家而不為出家事,那非但沒有利益,反而有礙佛教,有的人,一學佛教想出家,似乎學佛非出家不可,不但自己誤會了,也把其他人都嚇住而不敢來學佛。這種思想—學佛就要出家,要不得,應(yīng)認識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在家居士為法修學,自利利他。如真能發(fā)大心,修出家行,獻身佛教,再來出家,這樣自己既穩(wěn)當,對社會也不會發(fā)生不良影響。

  與出家有關(guān),附帶說到兩點,有的人看到佛寺廣大莊嚴,清凈幽美,于是羨慕出家人,以為出家人住在里面,有施主來供養(yǎng),無須做工,坐享清福,如流傳的‘日高三丈猶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閑\’之類,就是此種謬說,不知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要勇猛精進,自己修行時‘初夜后夜,精勤佛道’。對信徒說法,應(yīng)該四處游化,出去宣揚真理,過著清苦的生活,為眾生為佛教而努力,自利利他,非常難得,所為僧寶,那里是什么事都不做,坐享現(xiàn)成,坐等施主們來供養(yǎng),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盡出家人責任者少,所以社會有此誤會吧!

  有些反對佛教的人,說出家人什么都不做,為寄生社會的消費者,好像一點用處都沒有。不知人不一定要從事農(nóng)、工、商的工作,當教員,新聞記者,以及其他自由職業(yè),也能說是消費者嗎?出家人不是沒有事做,過著清苦生活而且勇猛精進,所做的事,除自利而外,導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眾的人格一天一天提高,能修行了生死,使人生世界得到大利益,怎能說是不做事的寄生者呢?出家人是宗教師,可說是廣義而崇高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說,出家人清閑,或說出家人寄生消費,都不對。真正出家并不如此應(yīng)該并不清閑而繁忙,不是消耗而能報施主之恩。

  (二)‘吃素\’:我們中國佛教徒,特別重視素食,所以學佛的人,每以為學佛就要吃素還不能斷肉食的,就會說:看看日本,錫蘭,緬甸,泰國或者我國的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說在家信徒,連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說他們不學佛,不是佛教徒嗎?不要誤會學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學佛,學佛與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些學佛的,沒有學到什么,只學會吃素,家庭里的父母兄弟兒女感覺討厭,以為素食太麻煩,其實學佛的人,應(yīng)該這樣,學佛后,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會,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凈,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覺得你在沒學佛以前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責任心與慈愛心,學佛后一切都變了,貪心淡,嗔恚薄,對人慈愛,做事更負責,使人覺得學佛在家庭社會上的好處,那時候要素食,家里的人不但不反對,反而生起同情心,漸漸跟你學,如一學佛就學吃素,不學別的,一定會發(fā)生障礙,引起譏嫌。

  雖然學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確是中國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說素食可以養(yǎng)慈悲心,不忍殺害眾生的命,不忍吃動物的血肉。不但減少殺生業(yè)障,而且對人類苦痛的同情心會增長。大乘佛法特別提倡素食,說素食對長養(yǎng)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吃素而不能長養(yǎng)慈悲心,只是消極的戒殺,那還近于小乘呢!

  以世間法來說,素食的利益極大,較經(jīng)濟,營養(yǎng)價值也高,可以減少病痛,現(xiàn)在世界上,有國際素食會的組織,無論何人,凡是喜歡素食都可以參加,可見素食是件好事,學佛的人更應(yīng)該提倡,但必須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學佛的標準提得太高,認為學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學佛的人就會問:有吃素嗎?為什么學佛這么久,還不吃素呢?這樣把學佛與素食合一,對于弘揚佛法是有礙的。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義,只懂得表面文章,隨便聽了幾個名詞,就這么講,那么說,結(jié)果不合佛教本來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間\’‘一切皆空\’等名詞,這些當然是佛說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論,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確了解它,現(xiàn)在分別來解說: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于人生應(yīng)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極悲觀的錯誤,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絕不是那樣的意思。

  凡是一種境界,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如以這個意思來說苦,說人都是苦的,是不夠的,為什么呢?因為人生也有很多快樂事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固然討厭,可是聽了美妙的音調(diào),不就是歡喜嗎!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別離,當言是痛苦,然而身體健康,經(jīng)濟富裕,合家團圓,不是很快樂嗎!無論什么事,苦樂都是相對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豈非偏見了。

  那么,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么意義呢?經(jīng)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體健康并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quán)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后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學佛的人,如不了解真義,以為人生既不圓滿徹底,就引起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這是不對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現(xiàn)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等于病人,必須先知道有病,才肯請醫(yī)生診治,病才會除去,身體就恢復健康一樣。為什么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會盡力把苦因消除,然后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所以佛不單單說人生是苦,還說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樂。學佛的應(yīng)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凈。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凈是純潔清凈。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佛教最大的目標,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佛法名為‘轉(zhuǎn)依\’)造成為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凈的人生。指示我們苦的原因在那里,怎樣向這目標努力去修持。常樂我凈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們?nèi)巳硕伎蛇_到的。這樣怎能說佛教是消極悲觀呢。

  雖然,學佛的不一定能夠人人都得到這頂點的境界,但知道了這個道理,真是好處無邊。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時候,還知努力為善,等到富有起來,一切都忘記,只顧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錯路。學佛的,不只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樂時也隨時留心,因為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墮落失敗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于專門研究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二)‘出世\’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那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這是錯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這個世界。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圣人,但都是在這個世界救渡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那么佛教所說的世間與出世間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國向來所說,‘世\’有時間性的意思,如三十年為一世,西洋也有這個意思,叫一百年為一世紀。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時間性的,從過去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到未來,在這一時間之內(nèi)的叫‘世間\’。佛法也如此,可變化的叫世,在時間之中,從過去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到未來有到?jīng)]有,好到壞,都是一直變化,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間,還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來,要怎樣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叫做‘世間\’。

  怎樣才叫出世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凈,沒有煩惱,體驗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薩都是在這個世界,但他們都是以無比智慧通達真理,心里清凈,不像普通人一樣。所以出世間這個名辭,是要我們修學佛法的,進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從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義的人,誤會佛教是逃避現(xiàn)實,因而引起不正當?shù)呐u。

  (三)‘一切皆空\’佛說一切皆空,有些人誤會了,以為這樣也空,那樣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沒有,橫豎是沒有,無意義,這才壞事干,好事也不做,糊糊涂涂地看破一點,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實佛法之中空的意義,是有著最高的哲理,諸佛菩薩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詹⒉皇鞘裁炊紱]有,反而是樣樣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樂是樂,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佛法之中,明顯的說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因有果,要棄邪歸正,離惡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說什么都沒有,那我們何必要學佛呢?既然因果,善惡,凡夫圣人樣樣都有,佛為什么說一切皆空?空是什么意義呢?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在的不變體,叫空。邪正善惡人生,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實在的東西,皆是依因緣的關(guān)系才有的,因為是從因緣而產(chǎn)生,所以依因緣的轉(zhuǎn)化而轉(zhuǎn)化,沒有實體所以叫空。舉一個事實來說吧,譬如一個人對著一面鏡子,就會有一個影子在鏡里,怎會有那個影子呢?有鏡有人還要借太陽或燈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樣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種種條件產(chǎn)生的,這不是一件實在的物體,雖然不是實體,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沒有。一切皆空,就是依這個因緣所生的意義而說的,所以佛說一切皆空,同時即說一切因緣皆有,不但要體悟一切皆空,還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惡。學佛的,要從離惡行善,轉(zhuǎn)迷啟悟的學程中去證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諦圓融:一般人以為佛法說空,等于什么都沒有,是消極是悲觀,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誤會,非徹底糾正過來不可。

  一般中國人,不明了佛教,不明了佛教國際的情形,專以中國佛教的現(xiàn)況,隨便批評佛教。下面便是常聽到兩種:

  (一)‘信仰佛教的國家就會衰亡\’。他們以為印度是因信佛才亡國,他們要求中國富強,于是武斷的認為不能信仰佛教,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研究過佛教歷史的都知道,過去印度最強盛時代,便是佛教最興盛時代,那時候,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tǒng)一印度,把佛教傳播到全世界。后來婆羅門教復興,摧殘佛教,印度也就日見紛亂。當印度為回教及大英帝國滅亡時,佛教已經(jīng)衰敗甚至沒有了。中國歷史上,也有這種實例。現(xiàn)在稱華僑為唐人、中國為唐山,就可見到中國唐朝國勢的強盛,那個時候,恰是佛教最興盛的時代,唐武宗破壞佛教,也就是唐代衰落了。唐以后,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崇信佛教,也就是宋朝興盛的時期。明太祖本身是出過家的,太宗也非常信佛,不都是政治修明,國力隆盛的時代嗎!日本現(xiàn)在雖然失敗了,但在明治維新之后擠入世界強國之列,他們大都是信奉佛教的,信佛誰說能使國家衰弱?所以從歷史看來國勢強盛時代正是佛教興盛的時代。為什么希望現(xiàn)代的中國富強,而反對提倡佛教呢!

  (二)‘佛教對社會沒有益處\’。近代中國人士,看到天主教、基督教辦有學校醫(yī)院等,而佛教少有舉辦,就認為佛教是消極,不做有利社會的事業(yè),與社會無益,這是錯誤的論調(diào),最多只能說,近代中國佛教徒不努力,不盡責,絕不是佛教要我們不做,過去的中國佛教,也辦有慈善事業(yè),現(xiàn)代的日本佛教徒,辦大學、中學等很多,出家人也多有任大學與中學的校長與教授,慈善事業(yè),也由寺院僧眾來主辦。特別在錫蘭、緬甸、泰國的佛教徒,都能與教育保持密切的關(guān)系,兼辦慈善事業(yè)。所以不能說佛教不能給予社會以實利,而只能說中國佛教徒?jīng)]有盡了佛弟子的責任,應(yīng)該多從這方面努力,才會更合乎佛教救世的本意,使佛教發(fā)達起來。

  中國一般人士,對于佛教的誤解還多得很,今天所說的,是比較普遍的,希望大家知道了這些意義,做一個有純正信仰的佛教徒,至少也能夠清除一下對佛教的誤會,使純正佛教的本意發(fā)揚出來。否則看來信仰佛教極其虔誠,而實包含了種種錯誤,信得似是而非,這也難怪社會的譏嫌了。

精彩推薦